-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对儿童甲状腺癌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核电站爆炸事故,大量放射性核素释放到环境中。尽管福岛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 131I的活度低于切尔诺贝利事故,但事故可能产生的对儿童甲状腺的影响以及其他健康效应,仍令人关注。本文简述了事故后福岛儿童甲状腺癌与辐射照射间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事故后福岛县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与当地儿童接受外照射剂量间无明确关联,尚无明确证据证明辐射照射对儿童甲状腺产生负面影响,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可能是过度筛查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放入海的影响及建议措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排放入海。这一消息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密切关注,核废水排放入海会对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笔者就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废水中存在的放射性核素种类、含量、检测手段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述评,并针对此次事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大核事故应急人员心理健康后果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性评价三哩岛、切尔诺贝利、福岛三大核事故对应急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组合检索的方式,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APA PsycINFO数据库中关于三哩岛、切尔诺贝利、福岛三大核事故应急人员心理健康后果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结果:共纳入37项研究。核事故后应急人员普遍存在一般心理困扰、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心理影响最为严重,引起清理人员器质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等严重精神障碍。不同核事故应急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灾难相关的应急处置工作经历、核事故伴发的社会因素相关。结论:核事故后应急人员普遍存在一般心理困扰、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精神障碍等长期心理健康问题,应急人员的基线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干预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品中放射性水平测量技术及标准现况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已开展对粮食和水源的放射性监测工作。至今,由于2次重大核电站事故,尤其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中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上扩散并在食物链中积聚,放射性核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急需量化评估,因此,食品中放射性水平的测量至关重要。笔者概述了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常用测量方法,并对福岛核事故中造成公众健康危害的主要核素的具体测量技术和依据标准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测量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技术和标准提供理论支撑,为核辐射的应急管理和恢复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最终实现为公众的健康提供切实的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救援工作人员四例工伤认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太平洋外海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15m高的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4个机组发生失冷却进而发生氢气爆炸,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3]Ⅰ等效释放量为(3.7 ~6.3) ×1017 Bq.核事故发生后,共计有1.7万人参加3-9月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截至2017年底,已有4例救援工作人员申请工伤认定,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日本政府于2015年10月21日首次确认,1名曾在福岛核电站工作的41岁男性员工因为受到核辐射患白血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3年宁德核电站周围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水平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掌握宁德核电站装料运行初期周围地区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水平.方法 采集宁德核电站周围以及对照点的7大类33个食品样品,前处理后,使用低本底高纯锗Y谱仪进行能谱分析.结果 2013年宁德核电站周围蔬菜、淡水鱼虾蟹贝、海水鱼虾蟹贝、家畜家禽肉类、茶叶、粮食作物、海藻类等7大类食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的含量<0.003 ~4.81Bq/kg,232Th未检出<0.006~4.22 Bq/kg,226Ra为0.008 ~8.12Bq/kg,40K为17.97~429.30 Bq/kg,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含量为0.008~0.80 Bq/kg,134Cs、58Co、60Co等未检出.结论 2013年宁德核电站周围食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处于当地食品的本底范围,食品中的137Cs为上世纪核爆、切尔诺贝利以及日本福岛等核事故后进人生物链的核素.在核电站运行前期进行食品中放射性水平监测,可以积累本底数据,对核电站长期运行后对周围居民的健康影响以及事故后的卫生学评价均有积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核事故医学救援演练去污模块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核能是把双刃剑,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核设施一旦发生意外,可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使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超过剂量当量限值的照射,导致组织反应和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增加辐射诱导损伤与疾病的风险[1 ],典型的例证就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和日本福岛核事故[3].电离辐射本身无色无味,直接作用于遗传物质 DNA,损伤具有迟发性的特点,故而辐射损伤往往难防难治,因此核事故后实施专业的医学救援非常重要.本教研室是国内核应急准备与响应国家能力体系的首批成员单位,每年通过系统的理论授课和综合演练,为部队培养了大量核事故医学救援专业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福岛核事故137Cs释放源项反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并反演福岛核事故137 Cs释放源项,为事故评价与辐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截断总体最小二乘变分核事故源项反演模型(TTLS-VAR),平衡利用环境监测数据,修正扩散模型算子与监测向量以降低大气扩散模型误差的影响,反演计算137 Cs释放源项,提高源项反演的准确性.结果 反演计算的福岛核事故137Cs释放总量为1.74×1016~3.73×1016Bq,释放的最高峰出现在2011年3月18日,释放率超过1.00× 1012 Bq/s.比较表明,137Cs释放总量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公布结果相接近,释放序列与日本的事故源项与进程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释放率最高峰值对应福岛3号机组的泄漏事件.结论 采用TTLS-VAR事故源项反演模型,计算福岛核事故137Cs释放源项,为事故评价与辐射防护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核与辐射事故公众心理效应及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总结日本福岛核事故,有两点警示:一是自然灾难与技术故障可能加重灾难的严重性;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事故发生后,如果缺乏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容易导致公众的不信任和恐慌.在核与辐射事故发生时,现有的辐射应急预案都是针对专业人员在辐射应急工作方面的准备,很少考虑到对公众进行辐射相关知识的科普和培训,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缺乏对公众进行辐射防护方面的预防性教育.这样容易导致在出现核与辐射事故时,公众往往被媒体不一定完全客观的报道而误导,进而产生负面心理影响.基于上述教训,进行必要的公众沟通和媒体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福岛核事故对日本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笔者阐述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系统介绍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日本福岛事故发生后的发展和应用,分析并指出福岛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微粒对环境和辐射剂量评估带来的新挑战,总结了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当地食品安全规范和现状.希望能引起核工业从业人员、核应急管理人员以及公众的重视,并引以为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