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暴露到控制:过敏原组分诊断技术在蟑螂过敏临床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蟑螂是全球最常见的室内过敏原之一,蟑螂过敏原(虫体、残骸、分泌物等)的暴露和致敏可诱发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目前,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UIS(International Union of Immunological Societies)在蟑螂中已鉴定出32种过敏原组分,但是这些过敏原均未显示出蟑螂明确的免疫优势过敏原。蟑螂过敏原的致敏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显示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与多种无脊椎动物存在交叉反应性,增加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本文通过深入解读欧洲过敏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发布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指导建议2.0》以及国内外关于蟑螂过敏的研究进展,阐明过敏原组分诊断技术在提升与改善蟑螂诱发的过敏性疾病诊疗中的关键作用,高效协助临床识别蟑螂与其他过敏原之间的共同致敏与交叉反应,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咳嗽患者的生活环境暴露情况及其与激素敏感性咳嗽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患者的日常生活环境暴露情况及其与激素敏感性咳嗽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门诊收治的所有单一病因且生活环境暴露情况资料完整的慢性咳嗽患者的生活环境暴露情况,包括居住环境、室内环境、吸烟情况、尘螨霉菌暴露等共计28项。分为激素敏感性咳嗽(CRC)组与非激素敏感性咳嗽(NCRC)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生活环境暴露情况与慢性咳嗽患者激素敏感性的关联。结果:资料完整、病因诊断明确且病因单一的慢性咳嗽患者共197例,男性82例(41.63%),女性115例(58.37%)。197例慢性咳嗽患者中,75.1%(148/197)有吸烟史,16.8%(33/197)有过敏史。66.0%(130/197)居住在城市中心,18.3%(36/197)居住地周围有化工厂,11.2%(22/197)发病前半年内房屋有装修,15.7%(31/197)购买新家具,54.3%(107/197)家中种植花草,21.3%(42/197)家中饲养宠物,79.2%(156/197)房屋居住时间超过2年,71.1%(140/197)家中有蟑螂,16.2%(32/197)家中有霉斑,83.3%(164/197)空调清洗频率>2个月/次。CRC患者130例(66.0%),NCRC患者67例(34.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接近主干道( OR=2.296,95% CI:1.350~3.904, P=0.002),居住环境周围有化工厂存在( OR=3.322,95% CI:2.158~5.573, P<0.001),有食物或物品过敏史( OR=2.175,95% CI:1.165~4.058, P=0.015),发病前半年家中购买新家具( OR=2.828,95% CI:1.402~5.706, P=0.004),家中更多使用棉麻材料窗帘( OR=1.875,95% CI:1.038~3.388, P=0.037)与CRC呈正向关联;长期使用鹅绒、羊毛等动物材料的枕芯、被芯( OR=0.142,95% CI:0.033~0.602, P=0.008; OR=0.207,95% CI:0.067~0.640, P=0.006),开窗通风频率低( OR=0.281,95% CI:0.131~0.603, P=0.001)与CRC呈负向关联。 结论:CRC与非CRC患者的日常生活环境暴露情况存在差异,有食物或物品过敏史、居住地临近主干道、周围有化工厂、使用棉麻材料窗帘、发病前半年购买新家具与CRC呈正向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山西省某医院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sIgE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探讨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致敏情况,为山西地区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过敏反应科,完善血清过敏原sIgE检测和(或)皮肤点刺试验,并确诊为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的患者1 680例,其中男772例、女908例;年龄范围3~88岁,中位年龄35岁,分为儿童组108例、青少年组102例、青年组819例、中年组498例和老年组153例;鼻炎组333例、哮喘组827例、鼻炎伴哮喘组520例,城市组1 254例、农村组426例,晋北地区组253例、晋中地区组1 195例和晋南地区组232例。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过敏原sIgE阳性率在性别、年龄、疾病、生活环境、地域上的差异。结果显示,1 027例(61.1%)患者至少存在一种过敏原sIgE阳性,其中艾蒿阳性率最高(603/1 680,35.9%),其次为普通豚草(302/1 680,18.0%)和尘螨组合(245/1 680,14.6%);单一过敏原sIgE阳性人数为357例(357/1 027,34.8%),其中单一艾蒿sIgE阳性人数最多(114/357,31.9%);多种过敏原sIgE阳性人数为670例(670/1 027,65.2%),以2种过敏原sIgE阳性患者为主(243/670,36.3%)。男性过敏原sIgE的总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65.7% vs. 57.3%, χ2=12.405, P<0.001)。吸入性过敏原sIgE总体阳性率在儿童和青少年组较高(88.0% vs. 88.2% vs. 59.8% vs. 40.2% vs. 19.0%, χ2=223.372, P<0.001),食物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在儿童组最高(54.6% vs. 36.3% vs. 26.0% vs. 18.9% vs. 21.6%, χ2=66.383, P<0.001)。过敏性鼻炎组与过敏性鼻炎伴哮喘组的患者除蟑螂和霉菌外,其余吸入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过敏性哮喘组( P<0.05)。城市患者的过敏原sIgE总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农村患者(66.2% vs. 46.2%, χ2=53.230, P<0.001)。不同区域患者过敏原sIgE总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1% vs. 62.0% vs. 62.1%, χ2=3.140, P=0.208),晋中与晋南地区的尘螨组合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晋北地区(15.5% vs. 18.1% vs. 7.1%, χ2=14.411, P=0.001)。综上,艾蒿可能是山西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最主要致敏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区域的致敏原种类和阳性率不同,过敏原检测有助于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蠊缨滴虫合并肺吸虫感染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蠊缨滴虫合并肺吸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提高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020年收治的蠊缨滴虫合并肺吸虫感染患儿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病例1以消化道症状起病,病例2以头痛、肢体活动障碍起病,2例患儿入院时血常规中嗜酸粒细胞升高,行痰液检查检出活的蠊缨滴虫、肺吸虫虫卵,病例1还查到粪类圆线虫幼虫。经甲硝唑注射液及吡喹酮片治疗,随访均治愈。结论:蠊缨滴虫是一种较少见的机会致病性寄生虫,肺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两种病原混合感染罕见,期待通过该文拓宽临床医生思路,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民用飞机蜚蠊防控技术方案研究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一种基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理念的有效预防控制飞机蜚蠊的技术方案。方法:①根据飞机蜚蠊侵害特征及航班运行特点,对现行蜚蠊防控方法进行改进,研究提出针对飞机维修阶段实施深度清洁杀灭措施、航班运行过程实施监测-控制及治理飞机蜚蠊侵害途径的IPM蜚蠊防控技术方案;②依据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航空航天材料技术规范:飞机杀虫剂》标准方法对选用药物进行适航性测试与安全评价;③选取40架飞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架。一组实施IPM蜚蠊控制方案,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实施现行常规方法。参照SN 1553《入出境航空器医学媒介生物监测规范》,对两组飞机蜚蠊密度进行为期12个月的监测。比较两组飞机蜚蠊侵害率、侵害密度指数,评价防控效果。结果:IPM组和对照组飞机处理前蜚蠊侵害率分别为75.0%、80.0%,蜚蠊密度指数 M( P25, P75)分别为8.0(2.0,24.0)、8.0(2.0,2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处理后IPM组全年蜚蠊侵害率为1.2%,蜚蠊密度指数 M( P25, P75)为0.00(0.0,0.1);对照组蜚蠊侵害率为16.6%,蜚蠊密度指数 M( P25, P75)为2.5(0.0,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适航实验显示,本方案选择的蜚蠊杀灭药物,各项指标符合适航标准。 结论:本IPM防控方案可有效控制飞机蜚蠊侵害,降低病媒传播的风险。方案使用的蜚蠊药物符合适航标准,可安全用于预防控制飞机蜚蠊侵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烯虫乙酯对德国小蠊的现场控制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索S-烯虫乙酯对德国小蠊的现场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2个农贸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使用S-烯虫乙酯药片贴进行德国小蠊控制,对照组使用商家自行购药控制德国小蠊密度.通过比较2个市场的德国小蠊密度变化和发育繁殖情况,评估S-烯虫乙酯对德国小蠊的控制效果.结果 实验组在投药30 d后德国小蠊总密度下降明显,密度下降率达到67.11%,若虫密度下降率为79.79%.对照组前60 d总密度变化不大,第90天开始密度上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第90和120天的德国小蠊密度存在显著差异.施药现场带回的德国小蠊若虫中,外形畸形组死亡较早.施药现场带回的10个卵鞘中有3个未孵化,7个卵鞘产生的122只若虫成功羽化40只成虫,其中3个成虫翅膀出现畸形.结论 S-烯虫乙酯通过致畸和不育作用,能够减小德国小蠊种群密度,降低其繁殖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2022年苏州市蜚蠊种群监测及抗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了解苏州市不同生境蜚蠊的种群构成、密度季节变化及德国小蠊的抗药性情况.方法 用粘捕法调查蜚蠊密度,用药膜法进行德国小蠊抗药性测定.结果 2022 年苏州市蜚蠊粘捕率和密度分别为7.20%和 0.40 只/张,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 94.24%,为优势种.蜚蠊粘捕率和密度 7 月最高,分别为9.73%和 0.56 只/张,农贸市场蜚蠊密度最高为 1.80 只/张,不同月份总体蜚蠊密度和农贸市场蜚蠊密度呈显著相关性(r=0.965,P=0.002).不同生境蜚蠊粘捕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3.489,P<0.001);德国小蠊成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残杀威抗性倍数分别为 3.36、6.18、1.08、1.79、0.79.结论 德国小蠊是苏州市蜚蠊优势种,农贸市场蜚蠊密度最高,7 月是蜚蠊密度高峰月,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为中度抗性,对其他 4 种杀虫剂为低度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22年沈阳市主要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了解和掌握 2022 年沈阳市鼠类、蝇类、蜚蠊和蚊类 4 类病媒生物的密度、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蝇类监测采用诱笼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采用Excel 2013 和SPSS 2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2 年沈阳市鼠类平均密度为 0.11 只/100 夹,优势种为褐家鼠,占 83.33%,不同生境鼠种构成比差异不显著;蝇类平均密度为 53.35 只/笼,全年蝇密度 8 月达到最高峰,密度为 98.56 只/笼,优势种为丝光绿蝇,占 38.00%,居民区蝇密度最高,不同生境蝇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208.919,P<0.01);蜚蠊平均密度为 0.14 只/张,侵害率为 6.61%,优势种为德国小蠊,蜚蠊密度高峰为 7 月,农贸市场蜚蠊密度最高,为 29 只/张;雌蚊平均密度为 11.85 只/(灯·夜),优势种为淡色库蚊,蚊虫密度高峰期为 8 月,牲畜棚雌蚊密度最高,为 162 只/(灯·夜),不同生境蚊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121,P<0.01).结论 掌握沈阳市主要病媒生物监测数据,结合不同生境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提前开展综合防控,最大地程度上控制虫媒传染病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21-2023年平邑县主要病媒生物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分析平邑县鼠类、成蚊、蝇类、蜚蠊的监测结果,为及时提出针对性防制措施,降低病媒生物密度,推动环境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在相应的生境中,对鼠类采用夹夜法、成蚊采用诱蚊灯法、蝇类采用笼诱法、蜚蠊采用粘捕法,进行捕捉监测分析,并将监测结果应用于公共卫生环境治理的方案制定和实施中.结果 鼠密度:平均捕获率为 0.29%;蚊密度:平均密度 12.17%;蝇密度:平均为 2.73 只/笼;蜚蠊密度:平均密度 0.05 只/张.结论 通过监测,系统掌握了 4 种病媒生物的生境、密度、季节消长、种群构成情况,为科学制定有针对性的防制策略提供支撑,提升了防制成效,监测区域"四害"密度水平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控制标准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苏州市校园食堂有害生物防制需求调查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了解苏州市校园食堂目前主要有害生物防制现状,以及学校在有害生物防制方面的需求.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用Excel 2016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作图,用SPSS 23.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用χ2检验方法.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 1 061 份,调查发现主要虫鼠害问题为:340 家(32.05%)无虫鼠害、282 家(26.58%)为鼠害、215 家(20.26%)为蝇类、205 家(19.32%)为蜚蠊,19 家(1.79%)为其他害虫,不同类型学校的虫鼠害问题分布不同(χ2=49.70,P<0.001).委托有害生物防制服务机构学校的无虫鼠害率(24.66%)低于未委托的学校(39.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06,P<0.001).幼儿园的委托率(39.12%)低于其他类型学校的委托率(59.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97,P<0.001).在培训需求方面,742 家(69.93%)认为最需要接受的是具体防制操作技能培训,197 家(18.57%)认为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有害生物防制服务机构,110 家(10.37%)认为是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12 家(1.13%)认为需要了解其他内容;705 家(66.45%)认为最需要对学校食堂直接管理人员开展培训,225 家(21.21%)认为对学校后勤,74 家(6.97%)认为对被委托的有害生物防制服务机构操作人员,27 家(2.54%)有其他观点,其中,委托了有害生物防制服务机构的学校与未委托的学校在需要培训人员方面存在差异(χ2=20.20,P<0.001);557 家(52.50%)更乐于接受现场示教,408 家(38.45%)倾向于网络视频学习,88 家(8.29%)倾向于面对面授课,8家(0.75%)持其他观点.结论 苏州市不同类型的校园食堂对有害生物防制的需求有差异,应对重点人群开展适宜培训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