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反哺教学在生物力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力学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等特点.然而目前该课程实验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实验工具高度封装化,学生和教师都难以理解其具体的构造和原理;实验设计中教学与教师的科研方向偏离较远.以上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制约了生物力学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学科交叉意识的培养功能.因此,生物力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急需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改革.方法 本文基于对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力学A"课程实验教学的实践,提出了用科研反哺教学的方式改进生物力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具体而言,在传统生物力学实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两项由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验内容,学生在实验课上能基于教师的科研前沿成果,理解和搭建生物力学测量装置,并用其进行生物力学参数的测量.结果 根据课后的反馈信息,科研反哺教学的改革思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力学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力学课程的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还使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认识.结论 科研反哺教学的课程改革思路在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力学A"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解决了目前生物力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该方式可为未来生物力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视提升临床医生数据素养 面向未来培养临床数据科学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当前,数字化变革给医学领域带来巨变。但同时,如何合理利用海量复杂的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及创新突破的技术手段提升患者诊疗和科学研究,亦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提升临床工作者的数据素养已成为迫切需求,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密切结合我国的医学教育现状和继续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及本土化设计。此外,培养具备学科交叉能力、能够连接健康数据科学研究与临床医学实践的临床医生,即“临床数据科学家”,对深度挖掘健康医疗数据价值、赋能健康医疗领域将起到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医院青年医师科研能力提升对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某医院青年医师科研需求,探讨科研能力提升的对策。方法:通过查阅医院科研管理部门的数据、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一线科室等方式,对医院青年医师科研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当前青年医师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原因和障碍是职称晋升和临床工作繁忙,以及青年医师科研需求量大。结论:结合青年医师的实际需求,提出完善政策引导、院级基金支持、搭建科研技术平台和加强交流培训的对策,促进医院青年医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医生执业能力自评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医生执业能力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有效提高我国医生的执业水平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参考国际成熟评价框架制定我国医生执业能力评价量表。2018年6—12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依托医联体平台,随机选取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家医院,共2 156名医生参与调查。对其执业能力6个维度(医学知识、疾病诊疗、科研教学、人际沟通、职业精神、群体健康)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我国医生各维度执业能力自评结果显示,职业精神维度评分最高(3.89分),科研教学维度最低(2.85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生6个维度的执业能力水平高低与性别、学历、职称、导师资格、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是否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等有关( P<0.05)。 结论:我国医生执业能力总体尚待提升。科研教学能力存在短板,医生应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知识结构还需丰富,医生应树立大健康理念;非技术服务能力尚有欠缺,医生应具有厚重的人文情怀;接受医学教育的程度决定医生执业能力高低,保证规范化培训质量是关键举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hatGPT技术对医学科研管理的影响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ChatGPT技术对医学科研管理的影响与挑战,旨在为更好地迎接人工智能产生的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测试,结合ChatGPT主要特点,对ChatGPT技术在医学科研管理的可能应用前景、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进行分析。结果:从医疗机构和医学科研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结论:ChatGPT技术在医学科研管理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将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应顺应趋势,积极面对,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加强研究和监管,同时提高医学科研管理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迷惘困境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经历的迷惘困境,为基于转化学习理论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及最大差异法,于2019年3—6月选取江苏省3所高校23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传统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提炼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迷惘困境4个主题:新环境挑战课程学习的预期假设;科研能力与培养目标存在差距;调整在临床实践中的自我定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准备度不足。结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和毕业准备方面存在迷惘困境,护理教育者可以此为触发点,开展基于转化学习理论的教学改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膜解剖的科学范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医学行为自有解剖和手术以来,就有关于层面或筋膜的描述。这些描述大致可以归类为层面说、筋膜说和系膜说。然而,这些学说都很难满足科学的基本范式,即描述上的唯一性、验证上的独立性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前述理论的迭代性等。近年来,我们提出并验证了"膜解剖"学说。膜解剖是广义的系膜与系膜床的解剖,背后是筋膜(和浆膜)形成的结构、其内的生命事件和普遍的秩序;广义的系膜是指,筋膜(和浆膜)包绕着器官(或组织)及其供养系统,悬挂并通向体后壁的信封样结构;解剖是指,机体内的设置(或结构)及其内的生命事件(或功能)。在膜解剖的研究和讨论中,恪守科学范式,秉持科学精神,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深入科学研究的准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于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建议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针对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在系统梳理临床治疗、疾病控制和科学研究三者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建议。临床治疗方面,要加强医务人员依法报告意识,强化症状检测能力,充分发挥传染病直报系统的作用,建立健全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国家或地方监测平台。疾病控制方面,要从法律和体制机制上赋予疾控相关权限和保障,提升疾控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加强防控与应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储备。科学研究方面,要加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建设重大疫情应对中"一锤定音"的科研机构,建立国家和区域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救治的战略技术储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5月21日在武汉召开。本届编委会136位编委、通讯编委出席会议。湖北省医学会王波副秘书长主持会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魏均民社长宣布本刊第八届编委会组成名单,并代表中华医学会向第八届编委会成员及通讯编委颁发聘书。魏均民社长在祝贺第八届编委会成立的同时,强调本刊的发展是同历届编委、审稿专家,尤其是第七届编委所作出的贡献密不可分的,希望他们切实把好政治导向关、学术质量关和价值取向关;严格执行内容把关制度,捍卫学术品牌;提升学术引领能力,为编辑部建言献策。魏均民社长希望《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担负起时代使命,发挥好期刊学术引领作用,在学术性、先进性、普及性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努力打造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高水平期刊,积极争取发表当代国内外实验外科领域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本刊顾问陈孝平院士、副总编辑樊嘉院士、张旭院士在会议上做视频讲话,对编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肯定《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已经成为青年科技人员和外科专家成长的摇篮和交流的平台,希望杂志进一步引领实验外科学的基础创新发展方向,更多发表学科奠基性、基础性原始创新成果,夯实进军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本刊顾问马廉亭教授、洪光祥教授、王国斌教授、卢绮萍教授在会议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回顾了本刊的历程,高度评价第七届编委会成立以来所作的工作,并表示非常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加入本刊编委会队伍,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做好编委工作,使杂志更上一层楼。湖北省医学会宋咏堂秘书长代表杂志承办单位向新、老编委表示感谢,希望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杂志工作。《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方华主任代表编委会和编辑部作任期工作总结,介绍杂志在学术质量及编辑质量建设、强化编辑部服务意识、期刊网络化与数字化等方面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在第八届编委会总编辑龚建平教授的主持下,与会编委紧密围绕着"如何把杂志办得更好","充分发挥编委作用","强化审稿"等主题,对办刊方向、报道计划等涉及本刊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现状,为优化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7月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317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评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跨学科合作培养情况、转化医学研究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科研成果的目标及评价标准等。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317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中,68.1%(216/317)的研究生能够主动了解课题研究领域进展,42.0%(133/317)的研究生具有跨学科合作培养的经历,63.1%(200/317)的研究生能够在导师主导下完成转化医学研究,50.5%(160/317)的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国际学术会议投稿和报告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但是,51.4%(163/317)的研究生认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足,30.9%(98/317)的研究生课题汇报频率低,25.2%(80/317)的研究生需要依赖导师的指导来推进课题,尚有47.3%(150/317)的研究生无跨学科培养的经历。结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有较好的认知。然而,在提高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落实跨学科合作培养和加强转化医学研究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充分发挥科研的两大主角(导师+学生)的重要作用,加强跨学科研究生协同培养,将转化医学研究落到实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可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