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洪洞县成年居民慢性呼吸系统症状及肺功能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山西省洪洞县3个乡镇成年居民的慢性呼吸系统症状及肺功能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洪洞县成年居民慢性呼吸系统症状及肺功能现状调查是以洪洞县全县全员区域性人群为基线,由临汾市科技厅立项,洪洞县政府协调,于2021年4至11月选择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3个乡镇进行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呼吸系统症状、吸烟粉尘暴露等个人史;此外还对每个调查个体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化验及肺功能检查。利用SPSS 22.0 软件进行 t检验、 χ 2 检验和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检验对所收集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0 945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年龄范围18~102岁,其中男性3 754人(34.3%),有1 222人(11.2%)具有粉尘暴露史,7 164人(65.5%)曾使用秸秆及柴草作为烹饪燃料,3 296人(30.1%)有吸烟史。纳入研究对象中分别有394人(3.6%)、339人(3.1%)、1 543人(14.1%)存在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统计发现具有慢性呼吸系统症状的人群高龄、有吸烟史的人群占比更高,且吸烟量大于40包年者慢性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更高(均 P<0.05)。男性、有粉尘暴露史者更容易患有慢性咳嗽、咳痰,而消瘦、生物燃料使用史超过40年者更易出现慢性咳痰和呼吸困难(均 P<0.05)。被调查者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中位数分别为2.19 L/s、3.24 L、69.16%,其中5 801名(53.0%)被调查者肺功能较预计值下降;随着年龄增长,FEV1/FVC中位数逐渐下降;40岁以上人群中有吸烟史者的FEV1/FVC较低,肺功能下降人群中有粉尘暴露史者较肺功能正常人群更多,且慢性咳痰、呼吸困难在肺功能下降人群中发生率较高(均 P<0.05)。而在60岁以上通气功能下降的人群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值较通气功能正常者显著增高,但身体质量指数(BMI)水平较低(均 P<0.05)。 结论:山西省洪洞县基层居民就医意识差,肺功能检查率低下,慢性呼吸系统症状和肺功能下降均有较多危险因素,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预防策略并开展肺功能检测,重点监测并随访高危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秸秆粉构建隔离层方式对土壤氮磷淋溶阻控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为控制氮磷面源污染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了秸秆粉构建隔离层方式对土壤氮磷淋溶阻控效应.通过盆栽辣椒试验,设置空白对照(T1)、单层深埋(T2)、双层深埋(T3)、单层深埋+土壤混合(T4)、土壤混合(T5)五种处理,构建秸秆隔离层,在不同时间点取淋溶水,测试淋溶水中氮磷含量,明确不同秸秆构建隔离层方式对土壤氮磷淋溶的阻控效应.结果表明,T4 明显比其他处理和对照表现出阻截氮磷淋溶效应的优势,全氮、总磷、有效磷、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累积淋溶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0.6%、42.64%、25.8%、11.4%、65.6%、46.9%,同时增加辣椒生物量10.54%.四种处理均表现出阻截氮磷淋溶效应的趋势,但程度各有不同,具体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还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白浆土肥沃耕层构建效应Ⅰ.不同有机物料深混对白浆土有机质在表层土壤中再分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土壤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白浆土作为具有典型障碍层的土壤,其低有机质含量易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明确不同有机物料深混对白浆土表层土壤有机质再分布的影响,可为东北农田白浆土构建适宜的耕层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本研究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白浆土上进行了为期2年的定位试验,设置5种处理:深翻35 cm(T35)、秸秆深混35 cm(T35+S)、有机肥深混35 cm(T35+M)、秸秆搭配有机肥深混35 cm(T35+S+M),以农民常规措施(浅翻15 cm,CK)为对照.结果表明:有机物料深混35 cm还田处理(T35+S、T35+M和T35+S+M)可显著提升玉米产量,其中以T35+S+M处理对玉米产量的提升效果最显著,2年平均增产2934.76 kg·hm-2.与CK相比,T35处理耕层(0~1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8.4%,而亚耕层(15~3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7.6%,亚耕层土壤有机质丰富度指数增加17.5%.在深翻基础上有机物料还田可显著提升全耕层(0~3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全耕层土壤有机质转化率为16.3%~31.0%.与T35处理相比,T35+S处理耕层和亚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增加,T35+M和T35+S+M处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6%和6.9%,亚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1.2%和15.4%,亚耕层土壤有机质丰富度指数分别增加2.5%和5.1%.相关性分析表明,全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玉米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贡献率达17.5%.综上,有机肥或有机肥配合秸秆深混还田是培肥白浆土的有效措施,且主要是通过提升全耕层(0~35 cm)与亚耕层(15~3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旱作区立旋耕和地表覆盖对蒙古黄芪土壤水热、冠层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探索旱作区调节蒙古黄芪土壤水热、促进蒙古黄芪冠层发育和抗旱增收的栽培模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立旋耕和普旋耕2种旋耕方式,黑膜、玉米秸秆和露地栽培3种覆盖方式,研究立旋耕和地表覆盖对蒙古黄芪土壤水热、冠层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因种子成熟期蒙古黄芪耗水量较大,其0~100 cm 土壤贮水量低于苗期和花期,但立旋耕覆黑膜和普旋耕覆黑膜两个覆膜处理在苗期至种子成熟期0~100 cm 土壤贮水量均显著高于普旋耕+露地栽培(CK);不同处理苗期至种子成熟期8:00、14:00和18:00不同深度土层温度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立旋耕覆黑膜处理与CK的土壤温差在花期最高(5.5℃);不同处理苗期至种子成熟期蒙古黄芪冠层温度均表现为CK最高,立旋耕覆黑膜处理最低;蒙古黄芪各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对值(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单根鲜重、产量和经济收益均以立旋耕覆黑膜处理最高,立旋耕露地栽培、立旋耕覆黑膜和立旋耕覆秸秆处理各指标均显著高于CK.结论:立旋耕结合地表覆盖可使蒙古黄芪处于相对稳定的土壤水热环境中,尤其立旋耕覆黑膜是促进旱作区蒙古黄芪冠层发育、提高土壤水热和产量的重要栽培模式.考虑到覆黑膜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立旋耕露地和覆秸秆栽培模式可代替覆黑膜应用于蒙古黄芪的栽培生产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为明确西北半干旱区覆盖栽培对旱地马铃薯田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于2021年在陇中半干旱区设置田间试验,比较了秸秆带状覆盖单行(S30)、秸秆带状覆盖双行(S50)、地膜覆盖(PM)和露地平作(CK)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S30和S50分别降低了马铃薯各时期的土壤温度0.8~3.2℃和0.2~1.7℃,而PM显著增加了土壤温度1.9~3.5℃,降幅和增幅分别以苗期和块茎膨大期最大;各土层间,S30和S50分别较CK降温1.4~2.8℃和0.2~1.4 ℃,降幅均以10 cm 土层最大,而PM较CK增温2.3~3.3℃,增幅以15 cm 土层最大;此外,秸秆带状覆盖在低温时段能抑制土壤热量的散失,高温时段阻碍地表对热量的吸收,而地膜覆盖增强了地表对热量的吸收,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的温度梯度平均降低了 12.2~13.9 ℃·m-1,降幅S30大于S50,而地膜覆盖的温度梯度提高了 1.9~14.4℃·m-1;覆盖显著较CK增加了马铃薯产量,产量增幅表现为PM(16.1%)>S50(14.1%)>S30(8.4%).在陇中半干旱区,秸秆带状覆盖能明显调节优化马铃薯田土壤温度,促进块茎的膨大及产量形成,是适宜于半干旱区马铃薯种植的栽培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不同降水年型下耕作方式结合覆盖对旱地土壤物理性质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2018-2021年连续3年在宁夏南部旱作区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4种耕作方式(翻耕15 cm、深松30 cm、深松40 cm、深松50 cm)和3种覆盖措施(燕麦秸秆覆盖、塑料地膜覆盖、不覆盖),以翻耕15 cm不覆盖处理为对照,探讨不同降水年型下耕作方式结合覆盖对旱地土壤容重、团聚体含量、生育期土壤蓄水量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处理前相比,3年耕作结合覆盖均能有效降低0~60cm 土层土壤容重;同一耕作方式下,不同降水年型均以秸秆覆盖最佳;丰水年20、40 cm 土层以深松3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60 cm 土层以翻耕15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平水年和枯水年20、40、60 cm 土层均以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在0~20 cm 土层,>0.25 mm 土壤团聚体含量3年均以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高;20~40 cm土层,丰水年以翻耕15 cm覆盖秸秆处理最高,平水年和枯水年以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高;在40~60 cm 土层,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分别以翻耕15 cm覆盖地膜处理、深松30 cm覆盖地膜处理、深松3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高,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18.8%、27.0%、35.8%.马铃薯关键生育期(现蕾至块茎膨大期)0~100 cm 土层土壤蓄水量,丰水年以深松3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平水年和枯水年均以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19.4%、19.5%、23.7%.对于马铃薯产量,丰水年以深松3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平水年和枯水年均以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84.6%、81.7%、106.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可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其中以土壤容重和现蕾期土壤蓄水量作用最显著;对不同降水年型下马铃薯产量与耕作深度间关系进行拟合发现,耕作深度为34.67~36.03 cm时,马铃薯可获得高产.可见,耕作方式结合覆盖可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马铃薯生育期土壤蓄水量,从而显著提高产量,其中在丰水年采用深松30 cm覆盖秸秆处理,在平水年和枯水年采用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可实现旱作区马铃薯增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耕层温度影响的短期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阐明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的土壤温度效应,对农田秸秆管理和热量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传统垄作秸秆不还田(CT)、秸秆深翻还田(PTSR)、秸秆碎混还田(RTSR)和秸秆覆盖还田(NTSR)4个处理,2018-2020年测定了玉米生育期5、15、30 cm 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动态变化及秸秆覆盖率,分析了不同处理各土层温度差异、≥10℃ 土壤积温和有效积温(GDD)、土壤温度日动态变化和空气积温生产效率,以及影响土壤温度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主要影响玉米播种至出苗期(S~VE)的土壤温度,土壤日平均温度呈现CT>PTSR>RTSR>NTSR的趋势,随着生育进程推进和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差异逐渐缩小.与CT相比,PTSR、RTSR和NTSR处理5 cm 土壤温度分别降低0.86、1.84和3.50 ℃;NTSR处理显著降低了不同土层≥10℃积温和GDD,5、15和30 cm 土层≥10℃积温分别降低216.2、222.7和165.1 ℃·d,GDD分别降低201.9、138.7和123.9 ℃·d;NTSR处理还显著降低了空气积温生产效率,降幅为9.7%~15.6%.综上,PTSR和RTSR对玉米播种至出苗期表层土壤温度会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对空气积温生产效率无显著影响;而NTSR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温度和空气积温生产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真菌发酵有效提升秸秆炭有机污染物吸附性能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我国农业废弃秸秆存量大,微生物发酵无法实现其彻底转化,仍造成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秸秆发酵废弃物可经热解炭化制备吸附剂用于水体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去除.[目的]探究以秸秆发酵废弃物为原料所制备秸秆炭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明确发酵过程对秸秆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及机制,为水体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和秸秆发酵废弃物的再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丝状真菌里氏木霉 QM6a 和棘孢木霉 T-1 为发酵菌株,分别对小麦和水稻秸秆进行固态发酵,发酵残渣经热解炭化后用于吸附典型有机偶氮染料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结果]发酵处理可缩短吸附平衡时间,有效提高小麦秸秆炭对 MB 的吸附效率,但对水稻秸秆炭吸附性能无明显提升作用.棘孢木霉 T-1 发酵的小麦秸秆经 600℃热解所得秸秆炭(BaWS 600)对 MB(50 mg/L)的吸附效率较天然秸秆炭(BWS 600)提高 53.6%.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有效模拟吸附过程,BaWS 600 的平衡吸附量比BWS 600 和BWS 800 高 119.4%和 299.4%.Freundlich模型可较好描述等温吸附过程,表明 MB 在秸秆炭表面的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秸秆发酵将小麦秸秆炭比表面积提高 47.4%?245.8%不等,且可增加热解炭化产物表面含氧官能团丰富度,是MB吸附效率得以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结论]真菌发酵过程可有效改善秸秆炭性状和污染物吸附性能,而棘孢木霉T-1 因具有更优的纤维素酶分泌能力,更适合作为发酵菌株用于改良秸秆炭污染物吸附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2016-2020年汕头市农村环境卫生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了解广东省汕头市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水平及动态变化,为提高农村卫生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0年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汕头市选取的4个区(县)抽取400个行政村2 000个家庭进行调查,并通过调查或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资料,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厕所、垃圾与污水情况、病媒生物防治情况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了解汕头市农村环境卫生情况.结果2016-2020年间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构成情况不全相同(x2=109.300,P<0.05),2017年后家庭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为主,占99.24%,水源主要为水库水,占63.64%.居民饭前便后都洗手的比例为85.7%;购买农药的比例为28.75%;施药时87.65%使用者采取了防护措施,在配药或施药后有少数人出现不适症状,占2.43%,农药废弃物主要丢弃在田边或垃圾堆,占56.17%.卫生厕所比例为98.21%,厕室内基本清洁,占99.50%;粪便处理以进入排水系统为主,占79.90%.生活垃圾主要是统一收集,以填埋为主,农田秸秆焚烧与农膜使用比例明显降低,生活污水主要经过管道排放至河流.62.10%房屋周围存在病媒生物孳生地,主要为垃圾投放点,占59.66%;"灭四害"工作都已开展的比例为75.00%.部分行政村缺少明确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占5.00%;缺少管理专门规划,占16.50%;缺少宣传教育,占8.75%.结论 汕头市农村环境卫生情况在2016-2020年有所改善,但在个人卫生意识、粪便垃圾污水处理、病媒生物防控以及环境卫生管理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生物炭降低铁皮石斛对重金属Cu和Cd吸收的效率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探究生物炭降低铁皮石斛对重金属铜(Cu)和镉(Cd)吸收的效率及机制,为生物炭在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质浸泡于15 mg/L的Cu2*和Cd2+溶液,稳定后分别加入1%、5%及10%含量的不同种生物炭,以未施加生物炭的处理组作为对照,在种植铁皮石斛后10、30、50 d取样,运用ICP-OES检测铁皮石斛中2种重金属的浓度,分析玉米秸秆、污泥以及椰壳生物炭对铁皮石斛中重金属吸收的效果.结果:3种生物炭对重金属Cu2+和Cd2+都存在一定的吸附效果,其中添加10%的椰壳生物炭对Cu2*吸附效果明显,平均去除率达30.99%;10%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d2+吸附效果明显,平均去除率达27.95%.同时,3种生物炭对Cu2+、Cd2d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主要为化学吸附,吸附过程近似为单分子层吸附.结论:施加生物炭可以降低铁皮石斛中重金属Cu2+和Cd2+的含量,且对2种重金属吸附力较强的生物炭种类不同,主要原因由于生物炭之间比表面积以及孔隙的差异,造成不同生物炭与重金属之间的离子交换和沉淀作用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