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膀胱癌治疗难点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膀胱癌在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统计谱中位列第12位,其发病率高,患者群有年轻化的趋势,且易转移和复发.近年来,临床在不能接受顺铂化疗或化疗耐药的中晚期膀胱癌患者中逐渐推行免疫治疗,主要是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主导.虽然以PD-1/PD-L1为代表的ICIs在免疫治疗上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由于免疫逃逸事件的增加,仅有约30%的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针对膀胱癌免疫逃逸患者的治疗方案.近来,肿瘤微环境(TME)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TME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免疫抑制细胞倍受重视.TME中拥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有5种,分别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调节性T细胞(Tregs)、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肿瘤相关中心粒细胞(MDSCs)、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它们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详细阐述了 TME中TAMs的组成及功能,并对膀胱癌TAMs的促瘤机制和靶向膀胱癌TAMs治疗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例卡瑞利珠单抗致白癜风中西药学监护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卡瑞利珠单抗是一种以T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PD-1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较少引起传统抗肿瘤药物的骨髓抑制、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其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黑素瘤研究进展与新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尽管黑素瘤发病率正快速增长,但其在中国所占比例低,肿瘤科医生关注少。黑素瘤患者首诊科室主要是皮肤科,皮肤科医生能综合分析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对黑素瘤的诊治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学者近年在黑素瘤的细胞死亡调控、表观遗传学修饰、靶向药物耐药、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调控等方面已获得很大进展。中国独有的一类新药干扰素α-1b不仅可用于Ⅱ、Ⅲ期高危黑素瘤的辅助治疗,对Ⅳ期黑素瘤也有很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远低于干扰素α-2b。与白色人种不同,亚洲人皮肤黑素瘤以肢端型及黏膜型为主。以干扰素α-1b为基础制定联合治疗策略,探索其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靶向药物或血管生成抑制剂等的联合治疗方案,正在为挽救Ⅳ期黑素瘤患者带来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真实世界单中心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水平、外周血细胞计数预测病理缓解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的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行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51例。新辅助治疗方案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化疗为含铂双药。以21 d为1个治疗周期,每2个周期进行影像学评估。疗效评价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病情进展。病理评价指标为主要病理缓解(MPR)和完全病理缓解(pCR)。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评价新辅助治疗的效果。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影响MPR和pCR的临床因素。结果:5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占66.7%(34/51),病情稳定占33.3%(17/51);MPR占54.9%(28/51),pCR占41.2%(21/61)。经影像学评估达到部分缓解的患者中,MPR占73.5%(25/34),pCR占52.9%(18/34);经影像学评估为病情稳定的患者中,MPR占17.6%(3/17),且均为pCR。术前活检标本PD-L1阳性表达率为74.5%(38/51),其中高表达率为51.0%(26/51)。PD-L1高表达患者与PD-L1阴性/低表达患者在性别、吸烟状态、临床分期、病理类型、pCR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 P>0.05);PD-L1高表达的患者中MPR占69.2%(18/26),PD-L1阴性/低表达的患者中MPR占40.0%(1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0,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PD-L1高表达是预测MPR的独立因素( OR=3.375,95% CI:1.063~10.711, P=0.039),更低的NLR是预测pCR的独立因素( OR=0.166,95% CI:0.044~0.634, P=0.009)。 结论: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对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治疗有效,PD-L1高表达可以预测MPR,更低的NLR可以预测pC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otch受体表达升高诱导前列腺癌患者CD8 + T细胞功能衰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前列腺癌(PCa)患者CD8 + T细胞中Notch受体的表达,分析Notch信号通路对PCa患者CD8 + T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PCa患者45例、无菌性前列腺炎患者41例和健康对照者30名。分选外周血CD8 +T细胞,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8 + T细胞中Notch1~4 mRNA相对表达量。使用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γ-分泌素抑制剂(GSI)刺激CD8 + T细胞,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穿孔素、颗粒酶B和FasL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抗程序性死亡分子(PD)-1和CTLA-4阳性细胞比例变化。建立CD8 + T细胞与PCa细胞系LAPC4细胞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培养体系,通过检测靶细胞的死亡比例和细胞因子分泌评估抑制Notch信号通路对CD8 +T细胞的杀伤功能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或配对 t检验。 结果:PCa患者CD8 +T细胞中Notch1~4 mRNA相对表达量(5.22±1.04、2.79±0.91、9.74±3.38、1.63±0.8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0.87±0.17、1.03±0.17、1.24±0.21、1.26±0.08)和无菌性前列腺炎患者(0.87±0.15、1.05±0.14、1.27±0.19、1.26±0.16)(均 P<0.05)。PCa患者CD8 +T细胞存在功能衰竭,主要表现为穿孔素、颗粒酶B和FasL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均 P<0.000 1),PD-1:19.3%±5.4%和CTLA-4:11.7%±3.9%阳性细胞比例升高,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中PCa患者CD8 +T细胞诱导LAPC4细胞死亡比例下降(28.8%±6.4%比37.2%±2.6%, P=0.015),γ干扰素(IFN)-γ分泌水平降低[(61.7±10.6)ng/L比(88.6±20.2)ng/L, P=0.003 2]。使用GSI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可增强PCa患者CD8 +T细胞中穿孔素、颗粒酶B和FasL mRNA相对表达量(均 P<0.01),PD-1 +CD8 +T细胞和CTLA-4 +CD8 +T细胞的比例降低。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可增强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中PCa患者CD8 +T细胞诱导LAPC4细胞死亡比例(34.3%±7.2%, P=0.000 2),IFN-γ分泌水平亦升高[(88.4±33.6)ng/L, P=0.008 3]。 结论:PCa患者Notch受体表达升高诱导CD8 +T细胞功能衰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SCLC免疫治疗的疗效,并探索其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的47例晚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疗效相关的临床预测因素。结果:47例患者中,部分缓解18例(38.3%),疾病稳定11例(23.4%),疾病进展18例(38.3%),客观缓解率(ORR)为38.3%,疾病控制率(DCR)为61.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5.3个月。免疫单药治疗13例(27.7%),ORR为15.4%,DCR为53.8%,中位PFS为2.7个月。免疫治疗联合其他药物治疗34例(72.3%),ORR为47.1%,DCR为64.7%中位PFS为5.4个月。一线接受免疫治疗患者14例(29.8%),ORR为85.7%,DCR为100%,中位PFS为9.1个月。免疫治疗的最佳疗效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状态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均无关(均 P>0.05)。使用PD-L1单抗( P=0.001)、免疫联合其他治疗( P=0.002)、一线使用免疫治疗( P<0.001)的ORR更高。女性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中位PFS为12.0个月,明显长于男性患者(4.4个月, P=0.038);一线免疫治疗、PD-L1治疗及联合方案治疗患者的中位PFS有延长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并不是影响SCLC患者免疫治疗后中位PFS的独立因素( HR=3.777, 95% CI为0.974~30.891, P=0.054)。 结论:免疫治疗在SCLC的治疗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一线尽早使用免疫治疗,采用免疫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并使用PD-L1单抗的患者有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PD-L1表达状态对SCLC免疫治疗的预测作用目前证据尚不充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停药后出现的免疫相关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所致免疫相关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例晚期食管癌患者使用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并在停药后出现免疫相关肺炎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64岁,食管癌术后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二线给予Keytruda(200 mg,静脉注射,每3周1次)治疗8个周期,腹腔转移性淋巴结缩小,用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停用Keytruda 4周后,出现胸闷、气急,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磨玻璃影、网格状影。抗细菌治疗无效,使用足量激素2周仍未见明显改善,激素减量并加用吡非尼酮2个月后双肺间质性改变明显改善,但转移性腹腔淋巴结再次增大。文献复习PD-1抑制剂所致免疫相关肺炎,发病的中位时间为用药后2.8个月,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气短、呼吸困难,发热相对少见;最常见的影像表现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网格状影、实变影;病理类型以机化性肺炎为主;轻症患者足量激素治疗后缓慢规律减量预后较好,重症患者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3级以上病例病死率高。结论:需要提高对PD-1/PD-L1抑制剂所致免疫相关肺炎的认识,停药后仍需定期随访,监测各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的心脏毒性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的心脏毒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19年3月2日),收集PD-1/PD-L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其他方案治疗肿瘤的临床试验,采用国际通用的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PD-1/PD-L1抑制剂(试验组)与安慰剂或其他抗肿瘤药物(对照组)心脏毒性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了10项随机对照试验(RCT),9项为PD-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的研究,1项为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的研究,共包括5 29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 022例,对照组2 269例患者。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0项RCT中4项为高偏倚风险,6项为低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心脏毒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3%(34/3 022)比0.22%(5/2 269),相对危险度=2.38,95%置信区间:1.19~4.78,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D-1/PD-L1抑制剂有导致心脏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临床应用中应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最常见的驱动基因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中至今颇具争议。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丰度是指导ICI应用的重要预测指标,EGFR突变可能影响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近期临床研究指出,ICI单药对EGFR突变的患者缺乏疗效,但ICI联合化疗以及IMpower150试验中提出的四药联合方式在EGRF突变患者中展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效益,另外ICI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组合模式的安全性还需进一步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肾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是现今肿瘤治疗的一项重要的方法,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抑制剂,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益处,但是其不良反应值得关注。这些药物引发的免疫应答增强会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s),对药物使用和患者预后很有影响。其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系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急性肾损伤(ICI 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ICI-AKI)是其中一种。其机制包括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丧失、药物特异性效应T细胞的再激活以及肾脏特异性自身抗体的产生。最常见的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只有少数ICIs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病例被报道。ICI-AKI通常对早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反应良好,大多数患者可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我们对ICI-AKI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式以及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和进展进行综述,特别对其危险因素、ICIs的再启动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助于采取管理措施来降低ICI-AKI发生,改善肿瘤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