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局部晚期微卫星不稳定性高或错配修复缺陷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广州市中医院开展了一项单组、开放标签、Ⅱ期临床试验(NEOCAP),旨在探索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阻断加血管生成抑制药的新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在局部晚期错配修复缺陷型结直肠癌患者中保留器官的可行性.入组患者为18~75岁且未经治疗的错配修复缺陷或微卫星不稳定性高或 DNA 聚合酶(polymerase epsilon,POLE)和 DNA 聚合酶 delta 1(polymerasedelta 1,POLDI)突变的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直肠癌为cT3或N+,结肠癌为T3且侵袭≥5 mm或T4,有或无N+),且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评分为0~1分.患者在第1天静脉注射卡瑞利珠单抗200 mg,第1~14天口服阿帕替尼250 mg,每3周1次,持续3个月,随后进行手术,如果患者未进行手术,则为6个月.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不进行手术,而是继续观察等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RAS突变MSS型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大鼠肉瘤病毒(RAS)基因突变、微卫星稳定(MSS)型晚期结直肠癌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RAS基因突变MSS型晚期结直肠癌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n=32)行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贝伐珠单抗,对照组(n=35)行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78.1%和51.4%(P<0.05),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96.9%和77.1%(P<0.05);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较对照组延长,分别为12.9个月和1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高于对照组(90.6%比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可控制,且未发生致死性事件.结论 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RAS基因突变MSS型晚期结直肠癌初步显示疗效显著,此类病人在常规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加用PD-1抑制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后并发1 型糖尿病(ICIT1D)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以期提高对该罕见并发症的认识.方法:观察和分析1 例ICIT1D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和随访转归情况,并检索文献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本例患者考虑为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诱发的 1 型糖尿病,起病迅速,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为首发表现,低胰岛素C肽水平、胰岛素自身抗体阴性.经补液、降糖和纠酸治疗后好转.结论:对于既往无糖尿病史,使用ICIs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糖尿病的患者,尤其是以DKA为首发表现时需高度警惕ICIT1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8F-FDG PET/MR影像组学特征与宫颈癌PD-L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MR影像组学特征与宫颈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7年5月至2023年7月进行了18F-FDG PET/MR扫描的26例宫颈癌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在PET,T1WI及T2WI的图像中对原发灶进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将每个患者的每个包含ROI横截面作为样本,以手术标本取样染色,将样本分为阳性组(n=233,73.97%)、阴性组(n=82,26.03%),并基于一阶统计量(Firstorder)从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特征参数的差异,并分析图像特征参数与PD-L1表达的相关性.将样本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组学特征作为逻辑回归的参数建立PET影像组学模型、MR影像组学模型及PET/MR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评估各模型对PD-L1表达诊断的效能.结果 PET图像参数10Percentile(P<0.01)、90Percentile(P<0.01)、Energy(P<0.01)、Interquartile Range(P<0.01)等15个一阶统计量特征与PD-L1表达具有较强的相关性,T1WI图像参数10Percentile(P<0.01)、90Percentile(P<0.05)、Maximum(P<0.05)、Mean(P<0.01)等9个一阶统计量特征与PD-L1表达具有较强的相关性,T2WI图像参数Entropy(P<0.05)、Skewness(P<0.01)、Energy(P<0.05)、Interquartile Range(P<0.01)等9个一阶统计量特征与PD-L1表达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影像组学模型中,训练集PET组学模型、MR组学模型及PET/MR联合模型AUC值分别为0.47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89~0.565]、0.806(95%CI:0.728~0.874)、0.850(95%CI:0.784~0.909).测试集PET组学模型、MR组学模型及PET/MR联合模型AUC值分别为0.528(95%CI:0.381~0.669)、0.737(95%CI:0.623~0.843)、0.817(95%CI:0.715~0.902).结论 18F-FDG PET/MR影像组学特征与宫颈癌PD-L1表达差异有较强的相关性,PET/MR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宫颈癌PD-L1表达上具有更好的效能,能在临床上为宫颈癌患者评价PD-L1的表达以优化个体诊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治疗前后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受体1+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及其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反应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治疗前后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治疗反应性的相关性.方法 将109例NSCLC患者根据疗效分为疾病控制组(DC组,75例)及疾病进展组(PD组,34例),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治疗前后T细胞占比、T细胞占比差值、比值、变化率及临床疗效并进行组间比较.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因素对NSCLC患者免疫治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DC组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1%比例低于PD组,而PD-L1>50%比例高于PD组;治疗后DC组CD3+T细胞占比高于同组治疗前及同期PD组,而PD-1+CD8+T细胞占比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同期PD组;DC组患者治疗前后PD-1+CD8+T细胞占比差值、比值及变化率均低于同期P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1+CD8+T细胞占比治疗前后变化率及PD-L1是影响NSCLC患者免疫治疗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D-1+CD8+T细胞治疗前后变化率联合PD-L1对NSCLC患者免疫治疗反应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1).结论 PD-1+CD8+T细胞动态变化情况与NSCLC患者免疫治疗反应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信迪利单抗在晚期胰腺癌多线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观察信迪利单抗在晚期胰腺癌多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接受信迪利单抗治疗的8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病理类型均为腺癌。治疗方案为信迪利单抗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三线及以上治疗。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评价临床疗效,统计客观缓解、疾病控制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采用常用不良事件术语标准(CTCAE)5.0评估不良反应并分级。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8例患者中,1例部分缓解(PR),1例疾病稳定(SD),6例疾病进展(PD);客观缓解1例,疾病控制2例。中位PFS时间为2.0个月(95% CI 0.6~3.4个月),中位OS时间为3.5个月(95% CI 2.2~4.8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3例),皮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尿路感染、高尿酸、高血糖、肾功能不全各1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未发生3~4级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好转。 结论:多线治疗后进展的晚期胰腺癌患者有可能从信迪利单抗治疗中获益,且不良反应多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1在眼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负性共刺激分子,诱导性表达于T、B细胞表面,在调控细胞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结合后通过募集磷酸化的SHP2减弱下游如PI3K/Akt和ERK等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抑制T细胞的增生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免疫应答,参与大量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PD-1在眼科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参与眼科炎症性疾病如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等疾病的发病以外,也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视神经损伤、视神经脊髓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甲状腺相关眼病及黑色素瘤等疾病,因而阻断PD-1及其配体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可能成为治疗眼部肿瘤、炎症、免疫性、退变性疾病的潜在的靶点。本文就PD-1及其配体PD-L1在眼部疾病发病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中CD8阳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密度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中CD8阳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CD8 + TIL)密度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166例术前行新辅助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8 + TIL密度和PD-L1表达。分析CD8 + TIL密度及PD-L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无病生存(DFS)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DFS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166例LARC患者中,CD8 + TIL高密度81例(48.8%),低密度85例(51.2%);PD-L1表达63例(38.0%),无表达103例(62.0%)。CD8 + TIL高密度组PD-L1表达率高于低密度组[50.6%(41/81)比25.9%(22/85), χ2=10.78, P<0.001]。根据CD8 + TIL密度及PD-L1表达情况进行免疫分型,CD8 + TIL高密度/PD-L1表达组3年DFS率为87.1%,高于其他各组(CD8 + TIL低密度/PD-L1表达组72.8%,CD8 + TIL高密度/PD-L1无表达组67.0%,CD8 + TIL低密度/PD-L1无表达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CD8 + TIL密度、PD-L1表达及CD8 + TIL密度/PD-L1表达均与患者DFS相关(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D8 + TIL高密度/PD-L1表达是患者DFS的独立保护因素( HR=0.049,95% CI 0.005~0.497, P=0.011),而TNM分期3期为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HR=2.752,95% CI 1.300~5.825, P=0.008)。 结论:在新辅助治疗后LARC中,CD8 + TIL密度与PD-L1表达正相关,CD8 + TIL高密度/PD-L1表达是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该类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发生于特瑞普利单抗长期治疗后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二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例1女,63岁,全身皮疹2个月伴瘙痒,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2年前因直肠肛管恶性黑素瘤行肠周淋巴结清扫术,静脉注射特瑞普利单抗预防性治疗1年,停药后2周出现全身皮疹。上肢红斑处皮损直接免疫荧光示,IgG沿基底膜带沉积;血清盐裂间接免疫荧光,IgG沿表皮侧线状沉积。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示,BP180 > 200 U/ml。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PD-1抑制剂引起?予口服米诺环素200 mg/d,醋酸泼尼松龙20 mg/d,配合全身外用卤米松乳膏,半个月后水疱结痂,红斑变暗。例2女,全身水疱伴痒3月余,皮疹表现为浮肿性红斑基础上紧张性水疱、大疱、血疱,伴结痂。患者有3年阴道恶性黑素瘤史,为阴道黑素瘤术后Ⅳ期,局部复发,右髂血管淋巴结转移。静脉注射特瑞普利单抗治疗2年后出现全身皮疹。红斑处直接免疫荧光,IgG弱阳性,沿基底膜带线状沉积;血清盐裂间接免疫荧光,IgG沿表皮侧线状沉积。血清BP180 > 200 U/ml。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PD-1抑制剂引起?予口服多西环素200 mg/d、醋酸泼尼松龙40 mg/d,2周后水疱完全结痂,红斑变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初治Ⅲ/Ⅳ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初治Ⅲ/Ⅳ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资料。9例患者采用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P-Gemox-De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地塞米松+培门冬酶)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方案,4周期治疗结束后,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评估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9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总有效率为9/9,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3例。主要不良事件为血液学毒性,6例患者出现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未见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