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肺栓塞30例临床分析及病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肺栓塞的临床特征、病因及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诊断为肺栓塞并接受抗凝治疗的30例患儿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合并症、抗凝治疗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8.95±2.58)岁(4~13岁),随访时间3~59个月。1.临床表现咳嗽30例(100.0%),发热29例(96.7%),气促27例(90.0%),胸痛15例(50.0%),咯血9例(30.0%),无咯血但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血性分泌物4例(13.3%),呼吸衰竭2例(6.7%)。2.原发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23例(76.7%)并符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肺炎支原体耐药突变点2063A>G或2064A>G阳性16例(53.3%),肾病综合征2例(6.7%),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1例(3.3%),骨髓炎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例(3.3%),先天性心脏病1例(3.3%)。3.合并四肢血栓7例(23.3%),心房血栓2例(6.7%),胸腹部深静脉血栓2例(6.7%),脑梗死2例(6.7%),脾梗死1例(3.3%)。4.影像检查30例患儿均有肺实变/肺不张(100.0%),胸腔积液24例(80.0%)。5.凝血功能检查中21例(70.0%)D-二聚体≥5 mg/L。6. 1例(3.3%)在急性期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30.0%)予低分子肝素/肝素治疗;21例(70.0%)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改为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4例(13.3%),利伐沙班治疗17例(56.7%)。抗凝治疗总疗程1~9个月。无栓塞复发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后遗症。结论:感染是本研究组儿童肺栓塞主要病因,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症状不典型,与原发基础疾病难以区分。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隐匿性出血。任何年龄儿童出现不能解释的气促提示肺栓塞的可能。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尽早确诊肺栓塞,选择合适抗凝方案并及时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可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隐球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致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隐球菌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致命性的隐球菌脑膜炎。本文就隐球菌侵袭中枢神经系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9月到2020年10月就诊于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内分泌科的LADA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从该院体检中心同期体检的人群中选取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NCP)者。收集研究对象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抗体(IA-2A)等,收集研究对象粪便16S rRNA基因序列。使用微生物组分析软件QIIME(version 1.8.0)分析反映肠道菌群丰富性和多样性的alpha多样性指标和反映组间结构相似性的Beta多样性指标,采用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χ 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基于PICRUST分析微生物功能基因和代谢预测途径的变化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肠道菌群与各生化及免疫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42例研究对象,NCP组14名,T2DM组14例,LADA组14例。3组间的alpha多样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Beta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NCP组相比,LADA组的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属如毛螺菌属( Lac_Lachnospira)、罗氏菌属( Lac_Roseburia)、瘤胃球菌属(毛螺菌科)[ Lac( Ruminococcus)]均降低( P<0.05),与T2DM组相比,LADA组的瘤胃球菌属(毛螺菌科)降低( P<0.05)。与NCP组相比,LADA组的苯丙氨酸合成、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次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预测功能途径降低(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ADA抗体滴度与瘤胃球菌属(毛螺菌科)呈负相关( r=-0.44),与普雷沃菌属( r=0.38)、小类杆菌属( r=0.34)、瘤胃球菌属(瘤胃球菌科)( r=0.53)均呈正相关(均 P<0.05);IA-2A抗体滴度与巨球菌属呈正相关( r=0.13, P<0.05)。 结论:LADA患者存在较为特异的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并伴随着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属如毛螺菌属、罗氏菌属和瘤胃球菌属(毛螺菌科)的减少,以及苯丙氨酸合成、胆汁酸生物合成等重要的生物功能基因和代谢预测途径的降低。此外,LADA患者胰岛自身抗体与瘤胃球菌属(毛螺菌科)、普雷沃菌属和小类杆菌属等菌属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AL)化疗后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不良事件发生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13例A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L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死亡或感染性休克)的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筛选AL化疗后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预测不良事件发生的列线图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313例AL患者中,总病死率为4.2%(13/313),血流感染全因病死率为3.5%(11/313)。313例中,革兰阴性菌感染254例(81.1%),主要为大肠埃希菌115例(45.3%)、肺炎克雷伯菌80例(31.5%)和铜绿假单胞菌29例(11.4%),死亡10例(3.9%);革兰阳性球菌感染51例(16.3%),主要为链球菌属22例(43.1%)、葡萄菌属20例(39.2%)、屎肠球菌7例(13.7%),死亡0例;真菌感染8例(2.6%),其中热带念珠菌4例(1.3%)、近平滑念珠菌2例(0.6%)、光滑念珠菌1例(0.3%)、新型隐球菌1例(0.3%),死亡3例(37.5%)。不同治疗阶段、危险分层、敏感抗生素使用时机、发热总时长,以及化疗方案中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感染菌是否碳青霉烯类耐药、白血病是否缓解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方案中使用糖皮质激素、发热总时长≥7 d、敏感抗生素使用时机≥24 h、感染菌碳青霉烯类耐药均为AL化疗后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建立AL化疗后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经校准与验证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和区分度。 结论:AL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化疗方案中使用糖皮质激素、发热总时长较长、敏感抗生素使用时机不佳、感染菌碳青霉烯类耐药为AL化疗后血流感染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以这些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不良事件发生有可靠的预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病理确诊肺真菌病43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病理确诊肺真菌病患者的病原学分布、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等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外科手术、支气管镜或经皮肺穿刺病理确诊的肺真菌病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原学分布、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结果:入选经病理学确诊肺真菌病患者43例,分别经外科手术确诊26例(60.47%),经支气管镜确诊14例(32.56%),经皮肺穿刺确诊3例(6.98%);肺曲霉病27例(62.79%),肺隐球菌病11例(25.58%),肺念珠菌病3例(6.98%),肺毛霉病2例(4.65%)。43例患者中27例(62.79%)存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糖尿病10例(23.26%),恶性肿瘤7例(16.28%),支气管扩张症4例(9.30%),乙型肝炎病毒携带3例(6.98%),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2例(4.65%),肺结核2例(4.65%),结肠癌术后化疗1例(2.33%)。43例患者主要呼吸系统症状:咳嗽24例(55.81%),咳痰21例(48.84%),咯血16例(37.21%),发热9例(20.93%),喘息8例(18.60%),胸痛7例(16.28%),声音嘶哑1例。胸部影像学改变:肺部结节20例(46.51%),"血管贴边征"12例(27.91%),斑片渗出影10例(23.26%),团块/实变8例(18.60%),空洞7例(16.28%),管壁增厚并管腔狭窄6例(13.95%),空气新月征5例(11.63%)。结论:肺真菌病以肺曲霉病和肺隐球菌病为多见;常见基础疾病为糖尿病及恶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及咯血;影像学表现主要以肺部结节多见,肺隐球菌病可见"血管贴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和耐药性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分离真菌种类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患儿所有无菌部位标本初次分离的真菌菌株进行分析,药敏试验采用ATB-FUNGUS 3酵母菌药敏试条,进行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5种抗真菌药物检测,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2规则及标准进行。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自无菌部位标本共分离236株真菌,来源于血液标本占64.0%(151株),脑脊液22.9%(54株),骨髓3.8%(9株),腹水3.8%(9株),胸水3.4%(8株)和组织2.1%(5株)。236株真菌中,前3位检出的分别为念珠菌属[175株(74.2%)]、新型隐球菌属[31株(13.1%)]和酵母菌属[9株(3.8%)]。念珠菌属中,前3位分离菌分别为白色念珠菌[107株(61.1%)]、近平滑念珠菌[33株(18.9%)]、热带念珠菌[13株(7.4%)]。少见真菌马尔尼菲蓝状菌、根霉、外瓶霉均有检出。念珠菌对二性霉素B敏感率为100%。新型隐球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100%敏感。结论:儿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念珠菌最多,其中白色念珠菌占主要地位。新型隐球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播散性感染不容忽视。二性霉素B对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均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应加强儿科分离深部真菌感染种类和耐药性监测,以有效控制深部真菌感染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自身抗体阳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自身抗体阳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治疗且隐球菌培养阳性的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确诊病例21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抗GM-CSF自身抗体水平,比较抗体阳性和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统计学比较主要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216例患者中,抗GM-CSF自身抗体阳性者23例(10.6%)。23例患者中格特隐球菌感染者7例,新型隐球菌感染者16例。抗GM-CSF自身抗体阳性组中格特隐球菌感染占30.4%(7/23),高于抗体阴性组的1.6%(3/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82, P<0.001)。抗GM-CSF自身抗体阳性组患者肺部有肿块型病灶(直径>3 cm)的比例为30.0%(6/20),1年全因死亡率为50.0%(10/20),分别高于抗体阴性组的3.4%(5/145)和16.1%(29/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1)。年龄≥60岁[风险比( HR)=4.146, P=0.002]、合并免疫低下因素( HR=3.160, P=0.021)、癫痫( HR=6.129, P=0.002)、抗GM-CSF自身抗体阳性( HR=2.675, P=0.034)、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0 ×10 6/L( HR=2.736, P=0.039)、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效价≥1∶1 280( HR=4.361, P=0.009)是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1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在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抗GM-CSF自身抗体阳性率高达10.6%,抗体阳性患者可感染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其肺部出现肿块型病灶的比例显著多于抗体阴性患者。抗GM-CSF自身抗体阳性患者1年生存率下降,为影响隐球菌性脑膜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3—2018年广州市某医院HIV感染住院患者全因病死率及死亡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2013—2018年广州市某医院HIV/AIDS住院患者全因病死率的变化趋势、死亡原因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2013—2018年艾滋病死亡病例49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死亡病例按定义分为艾滋病相关死亡及非艾滋病相关死亡,分析患者全因病死率趋势、死亡原因构成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13—2018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HIV/AIDS患者,6年总病死率为4.25%,呈逐年下降趋势( x2=52.082, P<0.01)。死亡原因以艾滋病相关疾病为主,共381例,其中机会性感染343例,占68.73%,以马尔尼菲篮状菌、分枝杆菌(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及非结核分枝杆菌)及隐球菌3种病原感染为主。死于非AIDS相关的疾病死因共118例以非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肝脏疾病为主。死亡前最近一次的CD4 + 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相对于≥200 cells/μL者,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风险显著增高( OR=0.175,95% CI:0.088~0.350);未实施ART相对于已实施ART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风险显著增高( OR=2.641,95% CI:1.513~4.609);血乳酸>2.0 mmol/L,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风险显著增高( OR=2.341,95% CI:1.366~4.014)。 结论:2013—2018年广州地区HIV/AIDS患者全因病死率逐年下降,死亡的主要原因仍为AIDS相关性机会性感染,ART能减少AIDS相关疾病的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艾滋病(AIDS)合并结核性脑膜炎(TBM)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且出院分别诊断为合并TBM和CNM的AIDS患者,回顾性分析21例AIDS合并TBM(TBM组)和54例AIDS合并CNM患者(CNM组)(均为病原学诊断)的临床特征,包括脑膜炎相关症状和体征,入院时血常规、CD4 +T淋巴细胞计数、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等。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或 χ2检验。 结果:TBM组患者的年龄为(44.6±12.9)岁,大于CNM组患者[(37.6±12.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5, P=0.035)。CNM组分别有48例(88.89%)和7例(12.96%)出现头痛和意识障碍,与TBM组[13例(61.90%)和9例(42.8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25, P=0.007; χ2=8.05, P=0.005)。CNM组白细胞计数减少的患者比例为27.78%(15/54),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患者比例为16.67%(9/54),分别高于TBM组[4.76%(1/21)和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77, P=0.029; χ2=3.98, P=0.042)。TBM组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为74.0(92.0)/μL,高于CNM组的19.5(56.5)/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7, P=0.009)。CNM组分别有46例(85.19%)和24例(44.44%)患者脑脊液压力>180 mmH 2O(1 mmH 2O=0.009 8 kPa)和>330 mmH 2O,高于TBM组[7例(33.33%)和4例(1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9.61, P<0.001; χ2=4.17, P=0.041)。TBM组脑脊液白细胞数>200×10 6/L的患者比例为52.38%(11/21),高于CNM组[1.85%(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7.23, P<0.001)。TBM组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质、腺苷脱氨酶高于CNM组[200.00(579.50)×10 6/L比17.50(66.25)×10 6/L,1 863(2 858) mg/L比672(513) mg/L,6.60(8.55) U/L比1.95(2.60) U/L],脑脊液氯化物低于CNM组[(107.71±8.22) mmol/L比(115.99±6.55)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11, P<0.001; Z=21.23, P=0.008; Z=2.09, P=0.040; t=4.57, P<0.001)。TBM组和CNM组脑脊液葡萄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6±1.22) mmol/L比(2.34±1.05) mmol/L, t=-1.72, P=0.090]。TBM组双肺出现病变的比例高于CN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0%(21/21)比40.74%(22/54), χ2=-6.53, P=0.011]。 结论:AIDS合并TBM患者意识障碍更为多见,脑脊液炎症反应更为明显,双肺病变更多见;而AIDS合并CNM患者则头痛、脑脊液压力升高明显,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更多见,且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肺结节288例临床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结节的临床病例特点,为良性结节的鉴别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行肺叶或肺段切除术的患者共3 231例,其中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结节者288例,共297个结节。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人口学、病史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分析希望筛选出提示良性结节的临床指标,特别是影像学特征。结果:良性结节病理类型主要为肉芽肿性炎症(61/288)、错构瘤(47/288)、隐球菌感染(25/288)、机化性肺炎(15/288)及非特异性炎症性病理改变(14/288)。良性结节主要影像表现为单发实性结节,平均直径<10 mm,边界清楚,无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功能显像阴性。结论:被手术切除的良性结节最常见病因为肉芽肿性炎、错构瘤、隐球菌感染,最常见影像学特征为边界清楚的单发实性结节,在进行手术前需仔细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