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贯消毒方法在医用空气加压舱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医用空气加压舱的感染风险因素,探讨序贯消毒方法在高压氧舱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高压氧科空气、地面、物品等感染危险因素,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并序贯应用;每月进行高压氧舱内空气、物体表面微生物培养,以监测消毒效果,连续监测5个月。结果:高压氧科空气、物体表面菌落数符合医用氧舱卫生学标准。结论:全面评估医用空气加压舱的感染风险因素,采用序贯消毒方法,可控制传染源,切断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保证高压氧治疗的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药联合煮沸熏蒸消毒肺病科病房空气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石香薷、桉叶、艾叶、苍术联合煮沸熏蒸消毒肺病科病房空气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石香薷、桉叶、艾叶、苍术联合煮沸熏蒸法(中药熏蒸组)与紫外线灯照射法(紫外线组),对肺病科4间病房进行空气消毒。分别于消毒前后检测空气细菌菌落数,比较消毒效果;应用调查量表了解患者对两组消毒方法的接受程度。结果:消毒后0、60、120、180、240 min时,中药熏蒸组空气细菌菌落数分别为(64.8±9.1)、(70.6±8.8)、(88.2±10.4)、(158.4±21.4)、(214.9±28.5)cfu/m 3,紫外线组分别为(61.1±12.6)、(95.5±7.1)、(134.5±18.6)、(352.9±54.7)、(563.8±41.2)cfu/m 3;消毒后0 min,两组空气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消毒后60、120、180、240 min,中药熏蒸组空气细菌菌落数均显著少于紫外线组;患者对中药熏蒸法消毒的接受度显著高于紫外线法消毒(82.0% vs 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石香薷、桉叶、艾叶、苍术联合煮沸熏蒸消毒肺病科病房空气的效果与紫外线照射消毒相同,并可维持更长消毒时间,患者的接受程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目标性监测联合集束化管理对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陪护人员隔离护具使用率及手卫生合格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联合集束化管理对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陪护人员隔离护具使用率及手卫生合格率的影响。方法: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从2019年7月开始对呼吸道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陪护人员开展目标性监测联合集束化管理,实施管理前收治呼吸道多重耐药感染50例为实施前组,实施目标性监测联合集束化管理后收治呼吸道多重耐药感染为51例实施后组。将实施前后6个月患者陪护人员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隔离用具使用率、环境消毒情况及手卫生合格率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性监测联合集束化管理对医院感染防控的价值。结果:实施后5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陪护人员感染例数明显低于实施前13例( P<0.05);实施后组陪护人员戴口罩(94.11%)、穿隔离衣(80.39%)、戴手套率(98.03%)均高于实施前组(70.00%、62.00%、7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0.027、4.911、9.683,均 P<0.05),实施后组陪护人员手卫生(82.35%)、物体表面(76.47%)、空气合格率(78.00%)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组(64.00%、58.00%、6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4.341、3.915、5.450,均 P<0.05)。 结论:目标性监测联合集束化管理可有效控制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陪护人员感染情况,提高隔离护具使用率及手卫生合格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器械术中使用时间与医院感染相关性及与病原菌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器械术中使用时间与医院感染相关性及与病原菌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于医院洁净手术室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512例,手术器械使用时间<2 h者92例,设为A组;2~4 h者152例设为B组,>4 h者268例设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区、周边区微生物检测结果,医院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洁净手术室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区与周边区手术器械表面细菌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手术区和周边区手术器械暴露时间的延长,手术器械表面细菌总数也逐渐升高,其中手术区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3.26%(3/92),B组为3.29%(5/152),C组为7.84%(21/268),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共分离出6株病原菌,B组分离出8株病原菌,C组分离出21株病原菌,且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可导致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显著升高( P<0.05)。以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为因变量,进一步将单因素分析中 P<0.1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手术器械使用时间、糖尿病是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以及手术器械使用时间均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时间较长(>4 h)而导致的医院感染风险增加,为手术室制定相应的术中空气及手术器械净化和消毒可能对降低大血管手术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斑下浓厚出血的多联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气体填充和抗VEGF药物治疗(多联治疗)黄斑下浓厚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接受多联治疗的黄斑下浓厚出血患者24例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9.05±8.86)岁。患眼平均黄斑下出血时间(17.15±10.30)d;平均出血面积(13.85± 8.63)DD。合并出血性RPE脱离17只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频域OCT测量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患眼平均logMAR BCVA 1.37±0.38;平均黄斑中心凹平均隆起高度(824.94±294.38)μm。所有患眼均行23G或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黄斑下注射10 μg/0.1 ml t-PA 0.1~ 0.5 ml;气液交换后玻璃体腔填充15% C 3F 8 13只眼,消毒空气11只眼;手术完毕时注射抗VEGF药物11只眼,后续根据病灶活动情况行抗VEGF药物按需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7.90±22.21)个月。观察黄斑下出血吸收、视力改善情况、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比较行 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治疗后1个月,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下积血清除。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 0.82±0.28,平均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253.88±71.75)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727、-3.234, P<0.001、<0.001)。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平均为1.08次。手术中视网膜下注射t-PA时黄斑中心形成微小裂孔1只眼;手术后早期轻度玻璃体积血2只眼。随访期间出血复发2只眼。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下注射t-PA、气体填充、抗VEGF药物是治疗黄斑下浓厚出血的优化组合方式;可有效清除黄斑下出血,提高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心脏外科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心脏外科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脏外科2018年1~6月收治的1 728例患者为观察组(三维质量评价模式管理),选取该院心脏外科2017年6~12月收治的1 635例患者为对照组(常规手术室感控管理)。比较两组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质量及手术室卫生监测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室环境安全管理、消毒管理、手卫生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空气、手、灭菌物品、器械清洗的合格率及手术室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能够提高手术室的感染控制管理质量,提高手术室卫生监测合格率,减少手术室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眼科日间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眼科日间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6—1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日间手术室应用常规管理法进行感染控制的2 905例手术患者和手术室卫生学监测样本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5月采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进行感染控制的3 682例手术患者和手术室卫生学监测样本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日间手术室感染控制指标,并调查52名工作人员对质量改进后感染控制的认可度。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室空气培养检测合格率、外科手消毒检测合格率、物体表面检测合格率和手卫生依从性检测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60%以上的日间手术室工作人员认为感染控制的管理架构、结构和效果方面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结论:采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能提高眼科日间手术室的感染控制管理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麻醉相关感染控制的改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各国人民密切关注。面对疫情,麻醉医师对于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手卫生、环境物表卫生、无菌操作、职业防护等感染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有待提高和规范。本文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针对中国麻醉感染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要求,提出如下建议。(1)在标准预防方面,在诊治疑似或确诊患者时,麻醉科医护人员应按照三级防护措施进行穿戴防护用具,包括戴N95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面屏,穿防护服等。(2)在手卫生方面,对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进行麻醉时,应严格按照手卫生的规范要求进行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在实施各类操作时,麻醉医师应戴双层手套;接触患者后,如需要碰触麻醉机等或其他区域,应脱掉并丢弃外层手套。(3)在环境物表卫生方面,对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手术时,麻醉医师要对发生小面积的患者血液等污染及时清洁和消毒。手术后,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严格终末消毒,尤其不能忽略手频繁接触的物表。(4)在麻醉机消毒方面,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建议联合使用麻醉内回路消毒机与在呼气端及吸气端同时使用呼吸通路过滤器。首选高效低容量的疏水性过滤器,以使细菌和病毒清除率>99.999%,每3~4 h更换1次。(5)在隔离方面,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应当在负压手术室进行手术。应有医务人员通知层流工程技术人员及时检查,必要时更换负压手术间高效过滤器。(6)其他方面,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麻醉时,应谨慎处理麻醉操作中的锐器,防止刺伤,一旦发生应立即启动医源性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小儿麻醉相关规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各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由于需要更多的人员照顾和护理,交叉感染风险明显增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如何保障患儿和医护人员自身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加速患儿康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逐一介绍:(1)围术期处理:涉及到术前会诊评估、手术的必要性、手术室内安排、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患儿及医护人员的防护以及运输路线规划;(2)麻醉流程:患儿转运、术前镇静、麻醉方式选择、麻醉诱导、困难气道的鉴别和处理、术中管理以及气管拔管相关问题;(3)术后地表、物表、空气、医疗器械的消毒问题,术后患儿登记和随访;(4)手术室外气管插管术的防护和准备、气管插管操作和注意事项以及气管插管后的判断;(5)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防护和准备、置管选择、麻醉管理以及置管的相关注意事项;(6)门诊镇静中心舒适化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防护、镇静方案以及镇静流程;(7)特殊疫情时期患儿院内诊疗操作时的家属签字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智能信息化手术室管理模式在预防剖宫产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分析智能信息化手术室管理模式在预防剖宫产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妇产科剖宫产新生儿4 205例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2 092例,观察组2 11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应用智能信息化手术室管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在手术室空气质量、手术室物品管、医护卫生准备、患者皮肤消毒等方面合格率,院内感染以及父母的满意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管理后,观察组在手术室空气质量、手术室物品管、医护卫生准备、患者皮肤消毒等方面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管理后,医院内总感染发生率2.89%(61/2113)低于对照组的4.54%(95/2 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管理后,观察组父母对手术室管理总满意度97.02%(2 050/2 113)高于对照组的92.93%(1 994/2 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智能信息化手术室管理模式在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工作质量,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概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