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斑下浓厚出血的多联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气体填充和抗VEGF药物治疗(多联治疗)黄斑下浓厚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接受多联治疗的黄斑下浓厚出血患者24例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9.05±8.86)岁。患眼平均黄斑下出血时间(17.15±10.30)d;平均出血面积(13.85± 8.63)DD。合并出血性RPE脱离17只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频域OCT测量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患眼平均logMAR BCVA 1.37±0.38;平均黄斑中心凹平均隆起高度(824.94±294.38)μm。所有患眼均行23G或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黄斑下注射10 μg/0.1 ml t-PA 0.1~ 0.5 ml;气液交换后玻璃体腔填充15% C 3F 8 13只眼,消毒空气11只眼;手术完毕时注射抗VEGF药物11只眼,后续根据病灶活动情况行抗VEGF药物按需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7.90±22.21)个月。观察黄斑下出血吸收、视力改善情况、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比较行 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治疗后1个月,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下积血清除。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 0.82±0.28,平均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253.88±71.75)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727、-3.234, P<0.001、<0.001)。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平均为1.08次。手术中视网膜下注射t-PA时黄斑中心形成微小裂孔1只眼;手术后早期轻度玻璃体积血2只眼。随访期间出血复发2只眼。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下注射t-PA、气体填充、抗VEGF药物是治疗黄斑下浓厚出血的优化组合方式;可有效清除黄斑下出血,提高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连续确诊为RRD的376例39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4例224只眼,女性162例167只眼。单眼361例,双眼15例。患者平均年龄(37.16±16.36 )岁;平均病程3个月。视网膜裂孔数量1~10余个,分布于各个象限以及锯齿缘离断。患眼平均视力为0.27。391只眼中,视网膜脱离范围1个象限268只眼,2~3个象限97只眼,全脱离26只眼;累及黄斑231只眼。所有患眼均行单纯巩膜扣带手术。其中,单纯巩膜外加压手术376只眼,巩膜外加压联合环扎手术9只眼,单纯环扎手术6只眼。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个月。观察患眼手术前后BCVA的变化以及视网膜复位率,同时观察患眼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91只眼中,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75只眼,复位率为95.91%;未复位16只眼,占4.09%。视网膜未复位的16只眼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100.00%;其中,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8只眼,改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5只眼,单纯注气3只眼。患眼手术后平均视力为0.41. 391只眼中,眼压升高45只眼,占11.51%,于手术1~3 d后出现眼压升高;仅给予局部点药和20%甘露醇治疗,患眼于1~3 d后眼压完全控制。除1只巩膜下放液患眼发生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下出血以外,其余患眼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RRD患者,其视网膜复位率为95.91%,视力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首诊眼科与非首诊眼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的眼底特征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首诊眼科与非首诊眼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MVR)的眼底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4年7月至2017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眼科确诊的AIDS合并CMVR患者22例41只眼纳入研究。因眼部症状来眼科就诊后发现AIDS者7例14只眼(FVO组),已知患有AIDS后发生眼底病变者15例27只眼(FVNO组)。所有患者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清晰者21例39只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其中5例行FFA检查;5例行OCT和眼部B型超声检查。将CMVR分为暴发型及懒惰型。除2例4只眼外,其余20例37只眼均进行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治疗。41只眼中,行玻璃体腔注入更昔洛韦治疗12只眼;因视网膜脱离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10只眼;因广泛视网膜脱离,患者放弃手术治疗7只眼;未接受任何眼科治疗12只眼。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3±39)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暴发型、懒惰型CMVR的发生率及各自眼底特征。两组患者初诊及末次随访时的视力差异以及CD4 +T细胞计数比较采用 t检验;两组患者病灶是否累及黄斑以及病灶波及范围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暴发型CMVR表现为沿大血管分布的浓密的黄白色坏死灶伴出血以及伴或不伴卫星灶;懒惰型CMVR表现为稀疏的黄白色颗粒状外观病灶伴少许出血。伴随体征包括霜样树枝样血管鞘、视网膜动脉闭塞及视盘水肿等。FVO组7例14只眼均为暴发型。其中,伴视网膜动脉闭塞2例2只眼;伴视盘水肿1例2只眼,为双眼发病者。FVNO组15例27只眼中,暴发型13例21只眼,懒惰型4例6只眼。暴发型患者中,伴霜样树枝样血管鞘4例6只眼,伴视网膜动脉闭塞10例12只眼,伴视盘水肿4例4只眼。FVO组与FVNO组初诊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34 , P=0.133 );末次随访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0, P=0.001 );初诊时CD4 +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02, P=0.378)。FVO组病灶累及黄斑和病灶范围波及3~ 4个象限的患眼数高于FN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7.552、7.865, P=0.006、0.005 )。 结论:AIDS合并CMVR首诊眼科者较非首诊眼科者眼底浓密的坏死病灶累及黄斑更多,病灶范围更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玻璃体切割手术完毕注射康柏西普辅助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手术完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辅助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玻璃体积血(V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DR合并VH患者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依据随机表随机分组原则将患眼分为手术完毕注药组(注药组)和对照组,均为25例25只眼。所有患眼后极部未见增生性改变和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697, P=0.030 );性别构成比( χ2=0.330 )、糖尿病病程( t=-1.144)、logMAR BCVA ( t=-0.148 )、晶状体状态( χ2=0.397 )、是否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眼数( χ2=1.3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564、0.258、0.883、0.529、0.248 )。所有患眼均接受27G PPV治疗。注药组患眼于手术完毕时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 )。手术后1周,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VH复发情况、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以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和病情进展情况。 结果:手术后1周,1、3、6个月,注药组、对照组患眼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80、-4.840、-4.892、-5.439, P<0.001 )。手术后3、6个月,注药组患眼VH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030、4.153, P=0.192、0.103 )。手术后1周,1、3、6个月,注药组患眼CR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22、-2.638、-3.613、-3.037 , P=0.012、0.010、0.001、0.004、0.005 )。手术后所有患眼均未发生脉络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结论:手术完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辅助治疗PDR可有效降低PPV后VH复发,改善BCVA;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真性小眼球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真性小眼球是指眼球体积明显小于正常眼而不伴有其他眼部畸形或全身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疾病,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临床主要表现为眼轴明显缩短、高度远视、巩膜增厚等。该病临床虽罕见,但其常常合并有闭角型青光眼、葡萄膜渗漏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危害十分严重。真性小眼球可以自发缓解或反复发作,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全身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多不理想。而手术中及手术后又易发生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恶性青光眼及葡萄膜渗漏等并发症,预后通常较差。深入了解真性小眼球的临床特征及其并发症和治疗进展,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认知,从而避免并发症的漏诊及误诊,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案,对该类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时间窗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窗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CRAO患者157例15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0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54.87±12.12)岁,平均发病时间(65.66±67.44)h。所有患者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BCVA,并将结果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采用FFA测量患眼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 )及视网膜动脉主干-末梢充盈时间(FT )。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2.44±0.46,平均A-Rct、FT分别为(27.72±9.78)、(13.58±14.92)s。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发病3~72 h组、发病73~240 h组,分别为115例和42例。两组患者年龄、A-Rct及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197、-1.242、-8.990, P=0.844、0.369、0.369);F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3.652 , P=0.000 )。发病后3~24 h、25~72 h、73~96 h、97~120 h、121~240 h进行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不同治疗时间窗患者的年龄、A-R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6.588、6.679, P=0.253、0.246);FT、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150、71.378, P=0.000、0.000 )。治疗后24 h复查FFA,治疗后30 d复查视力。对比分析患眼治疗前后A-Rct、FT及BCVA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治疗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两组计量资料均数比较,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 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 χ 2检验。发病时间与治疗后A-Rct、FT缩短时间及logMAR BCVA差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治疗后24 h ,患眼A-Rct、FT分别为(19.64±6.50)、(6.48±7.36)s,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236、-14.703, P=0.000、0.000 )。治疗后30 d,患眼logMAR BCVA为1.72±0.76,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460, P=0.000 )。不同治疗时间窗的患眼治疗前后A-Rct、FT缩短时间和logMAR BCVA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08、24.200、104.388, P=0.030、0.000、0.000 )。发病3~72 h组和发病73~240 h组患眼治疗后A-Rct缩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42, P=0.297);FT缩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581, P=0.000);logMAR BCVA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905 , P=0.000)。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与治疗后A-Rct、FT缩短时间均无相关性( rp=-0.040、-0.081, P=0.436、0.115 ),与logMAR BCVA差值呈负相关( rp=-0.486, P=0.000 )。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1例,经脱水减轻脑水肿、清除自由基以及脑保护等治疗后好转。 结论: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发病3~240 h内的CRAO有效,A-Rct、FT均缩短,视力提高;但随着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延长治疗效果降低,72 h内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玻璃体再积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抗VEGF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玻璃体再积血(PV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在嘉兴市眼科医院确诊并接受抗VEGF药物联合25G PPV治疗的87例PDR患者10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8例44只眼,女性49例56只眼。年龄26~ 83岁,平均年龄(57.72±8.82)岁。所有患者对象均为2型糖尿病,平均糖尿病病程(10.84±6.03)年。所有患眼均由同一位医生在非接触广角镜辅助下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 PPV。手术前5~7 d按内眼手术操作方法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0.05 ml(含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0.5 mg)治疗。观察患眼的PVH发生率。对比分析是否发生PVH者年龄、糖尿病病程、手术前视力、手术前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手术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手术前是否接受过激光治疗、手术中是否摘除晶状体、手术中是否给予眼内填充物、手术中视网膜激光点数以及手术中眼底病变(增生膜、视网膜出血、血管闭塞、增生视网膜牵引、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渗出、新生血管)等情况。分析抗VEGF药物联合PPV治疗PDR后发生PVH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数据进行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7例100只眼中,发生PVH 15例17只眼,占患眼的17%;未发生PVH 72例83只眼,占患眼的83%。发生与未发生PVH者手术中发现血管闭塞以及增生视网膜牵引的眼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741、8.103, P<0.05);年龄( t=-1.364 )、糖尿病病程( t=0.538 )、手术前视力( t=1.897)、手术前空腹血糖( t=1.938 )、手术前餐后血糖( t=1.508 )、手术前收缩压( t=-0.571 )、舒张压水平( t=0.275 )、手术前是否接受激光治疗( χ2=2.678 )、手术中激光点数( t=0.565 )、手术中是否摘除晶状体( χ2=0.331 )、手术中发现新生血管( χ2=2.741 )及手术中是否给予填充物( χ2=0.060)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患者视力低下、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差以及手术中见血管闭塞、增生视网膜牵引是PVH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r s=0.208、0.229、0.240、0.285, P<0.05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中见眼底血管闭塞、增生视网膜牵引可能是P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OR=5.175、13.915, P<0.05 )。 结论:PPV中可见的眼底血管闭塞、纤维血管膜增生导致的视网膜牵引可能是PDR患者抗VEGF药物联合PPV后P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眼内出血的内外路联合手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内出血内外路联合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8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CV合并玻璃体积血(VH)伴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4例1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平均病程为(1.12±0.68)个月;视力下降时间2~14 d;出血性视网膜脱离至手术平均时间为(6.32±2.82)d。BCVA光感、手动、数指者分别为9、3、2只眼;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CFT)为(564.6±102.2)μm。视网膜脱离范围累及≥2个象限。采用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VH,经巩膜外路引流排出视网膜下积血,复位视网膜。手术后1周和1、2个月,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 )。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6.24±1.16)个月。手术后1周和1、3、6个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CFT、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手术前后BCVA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所有患眼VH完全清除,手术中未出现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手术后6个月,患眼BCVA手动、数指、0.1、0.2、>0.2者分别为1、1、8、2、2只眼;与手术前比较,BCV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711 , P=0.000 )。患眼平均CFT为(336.4±54.8)μm;与手术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12, P=0.006)。OCT检查可见黄斑形态结构清晰可见。14只眼中,视网膜脱离复位13只眼;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1只眼。手术后1周内眼压升高3只眼,其中前房少量积血1只眼。随访期间所有患眼未出现复发性VH。 结论:内外路联合手术治疗PCV合并VH伴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完全剥除和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ILM)完全剥除和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F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女性2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57.55±9.45)岁。患者均行BCVA、屈光度、频域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PV联合黄斑区ILM剥除组(A组)和PPV联合保留中心凹ILM组(B组),分别为16例16只眼和15例15只眼。两组患者年龄( t=0.649 , P=0.527)、AL ( t=-0.639, P=0.533)、MF类型( P=0.5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1.03±0.33、1.11±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68 , P=0.718 );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分别为(596.51±196.69)、 (578.33±200.18)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28, P=0.823 )。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65±5.15)个月。手术后7 d,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CFT变化以及黄斑裂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间手术前后BCVA、CFT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 结果:末次随访时,31只眼中,MF完全复位27只眼(87.1%);MF部分复位4只眼(12.9%)。A组、B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7±0.24、0.64±0.21;平均CTF分别为(126.25±36.61)、 (134.27±25.29)μm。与手术前比较,BCVA提高( t=6.630、9.260 , P=0.000、0.000),CFT下降( t=10.206、8.799 , P=0.000、0.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56、-0.924 , P=0.878、0.371)。A组发生全层黄斑裂孔1只眼(6.3%),B组无黄斑裂孔发生;两组患眼间黄斑裂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69 , P=0.516 )。随访期间无眼内出血及眼内炎等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PPV联合剥除ILM以及保留中心凹ILM可有效治疗MF,BCVA和CFT均得到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AIM)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IM患者5例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例1只眼;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34.2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4~22 d。患眼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OCT、FAF、FFA检查。5只眼中,伴视盘血管炎1只眼,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明确诊断后未进行干预4只眼。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时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OCT检查。结果:患者均表现为单眼视力突然下降,伴视物变形或中心暗点。初诊时,BCVA分别为0.1、0.2、0.2、0.05、0.5;末次随访时,BCVA分别为0.8、0.6、0.5、0.5、1.0。眼底彩色照相,初诊时,所有患眼黄斑区均有不规则圆形黄白色病灶,其中伴小片状出血1只眼,黄斑区假性"积脓"样改变1只眼。初诊后2~3周,黄斑区黄白色病灶、出血基本吸收。FAF检查,病灶中心呈"伪足"样弱荧光,周边围绕强荧光。FFA检查,早期黄斑区不规则强荧光,晚期荧光素积存。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1只眼,晚期视盘荧光着染。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其下腔隙可见局灶性强反射物质3只眼。初诊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RPE层顶端不规则强反射物质,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结构不清;随病程延长,视网膜外层结构恢复。结论:AIM以黄斑区视网膜外层炎症渗出性改变为主要特征;FFA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下盘状强荧光或多灶性弱荧光;OCT主要表现为神经上皮层脱离以及外层视网膜和RPE改变,结构可自行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