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区药品储存环节用药错误防范技术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住院病区存放少量常用和急救药品可方便患者临时治疗,并可为危重患者的救治赢得宝贵时间,但病区药品储存环节存在用药错误的风险。为加强病区储存药品的管理,减少用药错误,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和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组织医学、药学、护理、医院管理等专业的专家,以《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为依据,制定《病区药品储存环节用药错误防范技术指导原则》。病区药品储存环节有关的用药错误包括药品储存不当、药品品规错误、药品数量错误、药品放置错误。风险因素包括管理因素(管理制度不健全、未指定专人或专岗管理、未实施定期检查督导)、流程因素(未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或操作流程不完善或不合理)、环境因素(药品存放空间和设备不符合要求、未提供专门的标签)、人员因素(未对药品使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人员安排不合理)和药品因素(病区存储的药品种类和数量过多)。防范策略包括技术策略(强制和约束性管理策略、实施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制定标准化的标识和流程、建立规范目录清单和审核项目清单)和管理策略(建立管理体系和制度、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加强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便于危重症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物理约束装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物理约束装置广泛应用于住院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接受治疗的危重症患者,以防止因患者谵妄、烦躁时意外拔除各种监护导联线、治疗用管道、自伤或伤及他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现有物理约束措施直接将患者的上肢捆绑固定在病床上,常给患者带来心理伤害,并可导致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在ICU中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但由于对护理和康复医师的人员数量依赖较大,故难以在ICU得到广泛开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设计了一种便于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物理约束装置,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2492749.6)。该装置主要由横梁及其两端由摇臂连接的锁定装置、上肢限位器和上身限位器组成。通过上肢限位器和上身限位器限制患者上肢、上身及头部的活动,在限位器的角度限制下可避免患者自行拔除治疗管路,同时保留手部抓握横梁并转动横梁的能力,且横梁上的滑动块可左右滑动,进一步增加了上肢活动空间,从而满足患者上肢肌力的锻炼。在ICU治疗期间使用该装置尽早开展肢体康复训练,能够缓解患者被动束缚的抵抗情绪,降低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率,消除医疗纠纷的潜在隐患,并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鄂尔多斯盆地隐蔽性断裂识别方法技术探索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大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地震勘探由二维向三维规模转变,三维地震随着处理解释技术进步,资料品质逐年提升.陇东地区上古生界断裂属隐蔽性低序级,断距小(<5m)、多数钻遇无明显工程异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以扭曲为主、同相轴无明显错断,识别难度大.结合实钻与地质认识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断裂在控储、控藏、控水侵方面突出,有效识别该区断裂对于指导下步勘探尤为关键.目前断裂识别以相干、曲率等常规地震属性为主,存在断裂属性差异大、识别精度低、期次确定难等问题.鉴于此,依托典型三维资料,通过地震信号分解、正演模拟、残差分析、振幅张量计算、空间属性约束断面建立等手段,解决隐蔽性断裂识别难问题.通过本次方法攻关,断裂识别结果与油气地质认识及实钻情况基本相符,初步建立一套针对隐蔽性断裂识别的方法技术流程,为指导类似地区断裂高精度识别奠定技术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改进最小方差波束成形的心磁信号的源重建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由于冠心病患者的心磁图在信噪比较低时,最小方差波束成形(MV)方法的源重建效果不理想,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最小方差波束成形(IMV)方法,在MV方法的基础上,使用导联矩阵和磁场信号二阶特征矩阵组成约束矩阵,构造新的空间滤波器的权矩阵,从而降低输出噪声功率增益.利用点扩散函数理论比较IMV方法和MV方法的空间谱估计的单源分辨率;利用3个电流偶极子产生36通道磁场仿真数据,采用IMV方法和MV方法在低信噪比下对仿真数据进行源重建;最后对3名冠心病患者的36通道心磁图的R波峰和T波峰时刻数据进行源重建.结果表明,IMV方法的单源分辨率更高,对仿真数据及冠心病患者心磁数据的重建精度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不同发展情景下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环境质量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山西省在黄河流域总体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深入研究2000-2020年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环境的变化,选用MODIS遥感影像数据,基于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的主成分分析确定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因素;同时,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30年黄河流域山西段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环境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RSEI在黄河流域山西段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用于监测和评估其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2000-2020年,黄河流域山西段以低生境质量区为主,其中,2000-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而2010-2020年则有所退化;高生境质量区集中于山区,其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低生态质量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群集中的太原盆地及研究区北部采矿业发达的地区;在研究区的北部和中部,气候因子与生态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而在高山区域二者呈正相关关系.3种发展情景下,2030年研究区的耕地、林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均较2020年有所增加;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和耕地保护情景,在以RSEI为限制因子的生态约束情景中,新增林地面积最多,而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扩张速率最低.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山西段的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整合生态系统服务与驱动因素阈值效应的生态安全分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权衡/协同关系已被广泛用于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分区研究中.但现有分区研究多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或权衡/协同关系的某一方面,且在分区过程中较少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对驱动因素的非线性响应.基于此,以西南地区为例,在对区域土壤保持、产水、净初级生产力(NPP)及粮食供应四类服务供给量和权衡/协同关系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数、关系指数和综合指数.在对三类指数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剖析的同时,重点探讨主要驱动因素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间的约束关系,识别临界阈值,进而明确区域生态安全分区及优化方案.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数呈上升趋势,体现了生态修复的积极作用;同时,在追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最大化输出的过程中,造成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增强.因此,有必要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权衡/协同关系同时纳入生态安全分区中.(2)空间上,三类指数的低值区高度重合,均位于川西高原;但高值区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供给指数的高值区位于研究区西南角,而关系指数和综合指数的高值区位于研究区东部.(3)自然-社会条件、植被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三者与综合指数间呈倒"U"型约束关系,即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且随时间推移,自然-社会条件和植被环境条件对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的约束效应略有收紧.(4)研究区以相对修复区为主,其次是重点修复区和相对安全区,生态安全区面积最小.未来可以对不同分区上的限制因素进行调整以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最大和关系最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我国国家层面医疗机构健康教育政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对我国国家层面的医疗机构健康教育政策进行量化分析,为该领域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0-2022年国家层面发布的医疗机构健康教育政策为研究对象,使用文本挖掘的方法遴选出高频词,并绘制高频词社会网络图谱,基于此及已有文献构建PMC指数模型,对健康教育政策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本研究以47份政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发布时间趋势,并生成了高频词社会网络图谱.之后,研究构建了包含9个一级变量和32个二级变量的健康教育政策评价体系,以此计算11项典型政策的PMC指数并进行政策评级.11份医疗机构健康教育政策的PMC指数均值为5.42,各项政策的质量等级均在及格及以上水平.从各一级变量的平均得分来看,作用方式(0.82)、政策评价(0.77)、政策性质(0.76)等变量的平均值较高.结论 总体而言,医疗机构健康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充分、目标明确,兼具预测、建议等多个性质,且稳定性较好,但仍存在改进空间.未来须从明确健康教育绩效考核标准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明晰权责划分等方面进行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临床专科建设政策质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量化评价临床专科建设相关政策,探究政策现存问题和优化路径,为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 年新医改以来国家和部分省级政府出台的临床专科建设政策进行文本挖掘.运用PMC指数模型构建包含9 个一级变量和35 个二级变量的政策综合评价体系.选取 22 篇临床专科建设相关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22 项临床专科政策中,6 项为良好型政策、14 项为可接受型政策、2 项为不良型政策,无优秀型政策;临床专科建设政策总体设计较为合理,但仍有进步的空间.结论:我国临床专科建设政策文本质量有待提升,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目标内容,注重临床专科发展均衡性与可持续性,充分发挥需求型政策工具作用,丰富激励约束手段,以调动多主体参与临床专科建设积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自然与人文耦合视域的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评价及阻滞因子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宜居性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厘清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及其阻滞因子,是精准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内宜居水平并促进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基于城乡宜居性评价基本范式、顾及高寒生态功能区人居系统的独特性,从自然与人文耦合视域构建由自然环境、居住环境、设施环境、社会环境 4 个维度、8 个一级指标及 24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指标体系,以青海省 45 个县域单元为例定量评价其宜居性及阻滞因子,并探讨宜居性与生态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交互关系.结果显示:(1)青海省总体宜居水平偏低,并呈现由河湟谷地生态区、柴达木盆地生态区、环青海湖生态区、三江源生态区依次递减的地域分异;(2)宜居水平和生态重要性的空间耦合不协调,三江源生态区等生态重要区的宜居水平低,宜居水平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均成正比;(3)青海省宜居性主要受到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阻滞,生态地理分区层面,在自然因子的主要制约下,三江源生态区、环青海湖生态区、柴达木盆地生态区分别受设施、居住、社会环境的强约束;(4)针对不同生态地理分区宜居性特征提出未来人口引导及宜居性优化模式,即按宜居性及社会经济生态引力明确人口集聚型、疏散型和稳定型 3 种空间集疏类型,通过人口城镇化、就业移民、教育移民等跨区域移民及就近生态移民增强宜居性与人口分布的空间适配性,以三江源生态区等弱势区域以及饮水设施、道路设施、物流配送、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阻滞因子为重点,提升高寒生态功能区人居系统的设施配置与供给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不可逆电穿孔胰腺肿瘤消融的最优空间覆盖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在传统的消融手术中,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二维影像对肿瘤大小、位置、形态进行粗略估算从而进行手术方案规划.这种方式严重依赖医生的主观经验和专业技能,极易造成消融范围过大或不彻底,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此,科学的术前规划和精准的消融电极及电场作用区域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一种胰腺肿瘤最优空间覆盖模型算法,以为胰腺肿瘤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提供最佳电场作用区域.方法 基于单根双极高压脉冲电极产生的电场消融区域为椭球体,在椭球长轴方向与电极导入路径即胰管方向相同、球心在胰管上及长短轴轴长满足一定比例关系的约束条件下,首先利用积极集算法求解球心,再借助Rodrigues旋转求解正定矩阵,得到的椭球即为电场作用区域,然后对长短轴轴长比值进行迭代寻优,最后将肿瘤在椭球中的占比作为评价指标以寻找最小消融椭球即最优电场作用区域.本文在公开数据集MSD上进行广泛实验寻找每个病例肿瘤的最小消融椭球及其占比.结果 最小消融椭球与肿瘤的几何形状及其距胰管的位置密切相关,对于大多数病例,肿瘤在最小消融椭球中的占比在20%~50%之间,最高能达到59.5%.结论 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为胰腺肿瘤不可逆电穿孔消融的最优电场消融区域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辅助临床医生高效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