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与传统Scarf截骨术治疗足拇外翻畸形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与传统Scarf截骨术治疗足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39例(48足)中重度拇外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37例、男2例,年龄28~77(54.5±12.2)岁。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组:改良单钉Scarf组21例(30足),均为女性,年龄29~77(52.6±13.2)岁,采用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传统Scarf组18例(18足),女16例、男2例,年龄28~74(57.7±9.9)岁,采用传统Scarf截骨术。观察项目:(1)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负重CT影像学指标,包括拇外翻角(HVA)、第1与第2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MAA)、第1跖骨旋转角(α角)及其纠正量,以及籽骨分度(TSCG)。(2)比较2组患者手术疗效,包括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前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9例(48足)患者获得6~24(10.6±3.6)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无感染及复发。(1)改良单钉Scarf组与传统Scarf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随访时间、侧别、性别、分型、合并症及联合术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2组患者术前的影像学指标HVA、IMA、DMAA、α角和α角纠正量,及TSC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末次随访,除传统Scarf组的DMA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4 ,P=0.586),2组其他指标均较术前改善( 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2组术后HVA、HVA纠正量及IM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改良单钉Scarf组DMAA和DMAA纠正量、IMA纠正量、α角和α角纠正量,以及TSCG均优于传统Scar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术前AOFAS前足评分和VAS评分比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值均<0.001);末次随访VAS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18, P=0.236),但AOFAS前足评分改良单钉Scarf组为100.0(92.3,100)分优于传统Scarf组的90.0(86.8,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80, P=0.007)。传统Scarf组中1例患者出现跖痛症,改良单钉Scarf组随访期间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和传统Scarf截骨术均能有效纠正拇外翻畸形,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矫形能力更强、适用范围更广、术后并发症更少,尤其在纠正第1跖骨旋前方面表现突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胫侧半肢畸形保肢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 男,1岁9个月,以"生后发现右小腿畸形至今"于2020年6月5日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转诊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完善X线平片、CT及磁共振成像提示右小腿形态失常,右胫骨远端细短、弯曲,可见小软骨信号,远侧胫腓关节消失,右腓骨相对粗长,近端向近侧移位,下段前外侧凸,右踝关节脱位,右距骨向外上方移位,跟骨缺如,跗骨和跖骨数目及形态失常,考虑诊断为右胫侧半肢畸形Paley IVA型(图1、2)。入院体格检查:行走不能,右小腿外观明显畸形及短缩,右足内翻,右踝关节脱位、跖屈位及活动受限,髋、膝关节活动好。手术计划分三期进行。一期:软组织松解,安装Taylor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纠正踝关节畸形及下拉腓骨至正常腓骨小头位置,为二期手术创造条件;二期:胫腓骨及踝关节融合,提供足够的胫腓骨强度和踝关节稳定度;三期:下肢延长术,使双下肢等长。目前已行两期手术,第一期手术在安装TSF(图3A、3B)前,为了解除软组织的牵拉同时降低踝关节畸形复发的可能,需要行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及跟腱延长,此外,为了防止腓骨下拉过程出现腓总神经的卡压需要进行腓总神经松解。TSF矫正畸形共分为2个阶段,首先将固定腓骨的克氏针固定在远端环并逐步牵拉腓骨头至正常位置(图3C),然后调整固定腓骨克氏针固定至近端环上,保持腓骨位置不变牵拉距骨至腓骨远端(图3D)。3个月后,进行第二期手术,去除TSF后,显露距骨及腓骨远端,去除软骨,显露松质骨,为踝关节融合做准备;切除胫骨远端残迹,显露髓腔,然后在胫骨远端平面截断腓骨,将胫骨近端与腓骨远端连接,2枚1.6 mm克氏针自足底经距骨、腓骨远端髓腔、胫骨近端髓腔至股骨远端中心性固定,针尾外露于足底,同时予以钢板固定胫骨近端及腓骨远端以抗旋转,腓骨近端予以慢吸收线缝合至截骨平面(图4),术后予以石膏固定,术后2个月截骨处愈合后拆除石膏并拔除克氏针。第二期术后9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截骨处愈合良好,下肢力线好,右下肢外观得以明显改善并可以负重行走,但存在短缩(图5、6),将来还需进行下肢延长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离断左足游离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55岁,因双下肢被机器挤压伤后2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体温36.5℃,脉搏11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60 mm Hg。入院诊断:失血性休克,左小腿离断伤,右足离断毁损伤;既往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血糖控制不佳。专科情况:左小腿自中段以远完全离断、毁损,但踝以远相对完整,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伴骨外露,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且周围皮肤软组织及肌肉挫伤严重,左足外观相对完整;右足自第二跖骨外侧离断、毁损,仅残留足内侧部分,足跟、足底等软组织大面积缺损,足背动脉抽脱外露。考虑到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告知患肢缺血时间较长,污染重,肌肉坏死毒素吸收等并发症致术后再植肢体坏死、多次手术及功能障碍等,患者及家人要求尝试保肢治疗。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小腿短缩血管移植再植、右足清创VSD修复术,术前、术中及术后予输血及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治疗,术后第2天见左小腿伤口有液体渗出,肢端毛细血管反应延迟,急诊行探查术,见肌肉大部分变性、坏死,脂肪液化。建议行清创VSD术或行骨水泥填充,彻底去除坏死组织,并告知术后再植肢体功能较差,继续保肢治疗仍存在再植肢体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后期需行多次手术治疗(包括皮瓣修复、骨搬移及功能重建)。患者考虑年龄较大,体质差,要求行截肢术(尽量缩短病程、尽早康复),考虑右足底及足外侧大面积缺损,需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及骨移植重建负重区,而左小腿离断肢体足部相对完整,建议应用左足游离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避免后期再次行右足重建术。手术方法:在全身麻醉下行游离左足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左小腿截肢术。彻底清创后,解剖右足胫前、胫后动脉伴行静脉及大、小隐静脉及胫神经、腓浅腓深神经,并标记备用。按右足缺损大小于左足部设计并切取足部复合组织瓣,同时游离并保护胫前、胫后动脉伴行静脉及大、小隐静脉及胫神经、腓浅腓深神经及足部足趾肌腱,切取后松止血带见组织瓣血运良好,断蒂后,复合组织瓣移植于右足缺损创面,数枚克氏针固定各骨折端,显微镜视下依次修复各血管及神经,部分缺损处行植皮术。术后予抗感染、抗痉挛、抗凝血治疗,烤灯保暖,未出现血管危象,复合组织顺利存活。随访2年,右足外形及功能良好,无溃疡,足跟及足背靠近内侧感觉部分恢复,两点分辨觉1.5 cm,远端感觉麻木,结合左侧肢体佩戴假肢,患者行走无明显受限(图1~1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单钉旋转Scarf截骨术治疗足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单钉旋转Scarf截骨术在足拇外翻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20年12月—2021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拇外翻患者17例(21足),其中男3例(3足)、女14例(18足),年龄24~64(47.1±17.4)岁,左足13例、右足8例。患者均行卡槽单钉旋转Scarf截骨术治疗。观察指标:(1)术后伤口愈合情况。(2)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骨愈合时间,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螺钉激惹、拇内翻畸形等并发症情况,以及拇外翻复发情况。(3)比较手术前及术后1年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角(DMAA)、籽骨Handy-Clapham分度,拇囊部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前足评分。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80(60.6±11.9)min。术后1例(2足)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伤口感染,予清创换药后,伤口愈合;其余1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2(15.6±2.7)个月。所有患者骨质愈合,愈合时间1.5~4.0(2.5±0.6)2.5个月。1例(1足)在术后1年随访时跖趾关节僵硬,其余16例患者第1跖趾关节活动无受限。1例(1足)因螺钉激惹刺激足背皮肤,行内固定取出手术。随访期间17例患者均无拇内翻畸形,无拇外翻复发。术后1年HVA、IMA、DMAA分别为11.6°±3.9°、5.6°±2.7°、8.1°±3.9°,均小于术前的35.5°±5.9°、13.5°±1.4°、20.6°±8.2°;籽骨Handy-Clapham分度较术前改善;术后1年拇囊部位疼痛VAS评分(0.9±1.4)分,低于术前的(5.4±1.6)分;术后1年AOFAS前足评分(88.6±6.1)分,高于术前的(41.1±1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 结论:改良单钉旋转Scarf截骨术能有效矫正拇外翻畸形,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拇趾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变频注水超声骨刀囊外截骨微创治疗轻中度 外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变频注水超声骨刀囊外截骨微创治疗轻中度 外翻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应用变频注水超声骨刀囊外截骨微创治疗的轻中度 外翻患者资料。术中在第1跖骨头内侧关节囊外应用变频注水超声骨刀将跖骨截断,矫正 外翻畸形。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足负重位X线片上 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MAA)及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的变化;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前足评分系统进行临床效果评估。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采用 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53足),其中男6例,女26例;左28足,右25足;年龄(34.5±7.8)岁。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0±5.9)个月;截骨处均愈合,无转移性跖骨痛,无感染及畸形复发。末次随访时,HVA、IMA、DMAA均较术前改善[(11.25±1.59)° vs. (33.45±4.45)°;(6.83±0.95)° vs. (14.96±2.10)°;(6.26±1.92)° vs. (23.64±4.72)°;均 P<0.01],AOFAS前足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90.96±2.92)分vs. (59.22±5.63)分, P<0.01];手术前后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变频注水超声骨刀结合囊外截骨微创治疗轻中度 外翻具有损伤小、瘢痕不明显、矫形可靠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跖骨干"Z"字旋转截骨对伴有跖趾关节不匹配的中重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跖骨干"Z"字旋转截骨治疗伴有跖趾关节不匹配的中重度拇外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9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跖骨干"Z"字旋转截骨治疗的伴有跖趾关节不匹配的中重度拇外翻患者36例(38足),其中男2例,女34例,年龄18~77(49±18)岁。评估患者术前、术后6周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固定角(DMAA)、嵌合指数、第一跖骨长度以及功能评分情况。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 t检验手术前后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嵌合指数得到明显改善,由术前的0.75±0.11提升到了末次随访时的0.95±0.07( t=11.728, P<0.01)。术后6周HVA、IMA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末次随访的HVA较术后6周有增大的趋势,IMA并无明显差异,尽管术后6周DMAA较术前有轻微增大,但末次随访与术后6周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时间点的第一跖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991, P>0.05)。拇趾跖趾-趾间关节量表(AOFAS)从术前的(50±9)分提高到了术后末次随访的(80±17)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从术前的(5.8±1.1)分降至(2.7±1.5)分,曼彻斯特-牛津足部问卷(MOXFQ)从术前的(70±13)分降至末次随访的(25±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024、13.439、16.880,均 P<0.05)。 结论:跖骨干"Z"字旋转截骨治疗伴有跖趾关节不匹配的中重度拇外翻能够明显提高跖趾关节嵌合指数,改善跖趾关节匹配关系,并且不会显著增大DMAA,尽管长时间的随访观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像学复发,但并未明显影响其症状及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和Youngswick截骨术对Ⅲ、Ⅳ期踇僵硬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比较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和Youngswick截骨术对Ⅲ、Ⅳ期踇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接受第1跖骨远端截骨治疗的29例(33足)Ⅲ、Ⅳ期踇僵硬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45~67岁,平均(56±6)岁。17例18足行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12例15足行Youngswick截骨术。比较两组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踇趾功能评分、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第1跖趾关节间隙。手术前后数据比较应用配对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和Youngswick截骨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0.2)、(1.3±0.1)h,术中出血分别为35(25,36)ml、35(30,40)ml。随访时间为12~4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骨不愈合、延迟愈合、转移性跖骨痛、感染以及跖骨头坏死,无需再次手术。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 Z=-3.8,-3.5,均 P<0.01),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显著增加( Z=-3.7、-3.4,均 P<0.01),AOFAS踇趾功能评分明显增加( t=28.0、15.4,均 P<0.05),第1跖趾关节间隙亦有显著改善( t=17.7、14.6,均 P<0.05)。两种手术方式术后VAS评分、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和Horton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1.3、-0.3、-0.4,均 P>0.05),AOFAS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t=0.1, P>0.05),但Youngswick截骨术组末次随访时关节间隙更大[(2.4±0.3) mm比(2.1±0.4) mm, t=2.2, P=0.04]。 结论: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和Youngswick截骨术都能有效缓解踇僵硬患者的疼痛,增加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和关节间隙,下沉第1跖骨头,可以延缓踇僵硬病程的发展,改善患者生活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巨细胞瘤术后软组织复发31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明确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术后软组织复发情况,提高对 GCTB术后软组织复发的认识.方法 检索 2003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数据库 GCTB 术后复发患者筛选软组织复发患者.记录年龄、性别、原始病变部位及 Campanacci 分级、初次手术至软组织复发时间、复发次数、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 MSTS 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纳入 GCTB 术后软组织复发患者 31 例,男/女∶10/21 例,软组织复发占 GCTB 术后复发的 5.73%;年龄 16~57 岁,平均(28.52±9.93)岁.原始发病部位中位于腓骨近端、尺骨远端各 4 例,股骨近端、胫骨近端各 3 例,股骨远端 6 例,桡骨远端 8 例,第一掌骨、第一跖骨及髌骨各 1 例;初次手术时 Campanacci 分级:Ⅰ 级 2 例,Ⅱ 级 9 例,Ⅲ 级 20 例;初次术后至软组织复发时间 2~127 个月,平均(23.23±26.12)个月;初次术后复发 1 次 12 例,2 次 12 例,3 次 7 例,复发 2 次及以上者占 61.3%;因多发转移、肺转移死亡、行髋关节离断各 1 例;最终MSTS 评分 14~30 分,平均(26.62±4.21)分.结论 虽然 GCTB 术后软组织复发少见,但易出现多次复发并可能导致截肢或死亡等严重后果,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中医正骨手法结合髓内钢板固定微创治疗中度拇外翻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评价应用Chevron微创截骨术联合ISO髓内钢板内固定并结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中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49例(62足)中度拇外翻患者行Chevron微创截骨术联合ISO髓内钢板内固定,结合术前、术中及术后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术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前足评分进行疗效评价,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足负重位X线片的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夹角(IMA),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夹角(DMAA)的变化情况.[结果](1)本组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0.6±3.1)个月.(2)影像学评估情况:术后12个月,49例(62足)患者的平均HVA、IMA、DMAA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疼痛程度评估情况:术后12个月,49例患者的疼痛VAS评分为(3.14±1.21)分,较术前的(7.26±2.52)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关节功能评估情况:术后12个月,49例患者的各项AOFAS前足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拇趾对线)及总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疗效情况:49例患者的62足中,优53足,良7足,可2足,优良率达96.77%(60/62).[结论]Chevron微创截骨术联合ISO髓内钢板内固定并结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中度拇外翻,可促进拇跖趾关节复位,恢复关节平衡,并通过术后康复指导保持关节的平衡状态,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最终达到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两种截骨术治疗合并跖骨远端关节面角增大的重度外翻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比较双平面截骨术和Scarf截骨术治疗合并跖骨远端关节面角增大的重(足母)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1 例(61足)合并跖骨远端关节面角增大的重度(足母)外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双平面截骨术组(采用双平面截骨术治疗,21 例)和Scarf截骨术组(采用Scarf截骨术治疗,20 例).记录手术时间、下地锻炼时间、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足母)外翻角(HVA)、第1~2 跖骨间角(IMA)和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MAA),采用AOFAS前足评分及疼痛VA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 12~30 个月.手术时间、下地锻炼时间及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carf截骨术组1 足 僵硬,1(足母)足切口边缘皮肤麻木;双平面截骨术组 1 足(足母)外翻畸形复发,1 足切口边缘皮肤麻木.末次随访时,两组HVA、第1~2 IMA、DMAA、AOFAS前足评分、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足母)囊炎症状好转,走路恢复正常步态.结论 双平面截骨术与Scarf截骨术治疗合并跖骨远端关节面角增大的重度(足母)外翻在影像学及功能改善方面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