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滑县新区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25例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1.5 cm×2.0 cm~2.5 cm×3.5 cm,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皮瓣设计成网球拍状,切取面积1.8 cm×2.5 cm~3.0 cm×4.0 cm,以拇指腕掌关节桡侧与拇指指骨间关节桡侧的连线为轴心线切取皮瓣,皮瓣蒂部携带0.8 cm宽的筋膜蒂,将皮瓣向远端旋转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内携带拇指桡侧指背神经与受区指掌侧固有神经残端缝接,供区直接闭合或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术后门诊随访23例,微信随访2例。结果:术后25例获得6~18个月的随访,平均11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皮瓣外形饱满无臃肿,质地柔软,TPD为6~9 mm,平均7.5 mm。手功能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评分法评定:优良率为92%。结论: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且解剖位置恒定,同时根据拇指缺损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的旋转点,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血流感染三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 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 subspecies equisimilis,SDSE)为C组或G组β溶血性链球菌,常定植于咽部、胃肠道、尿道和女性生殖道,可导致败血症、蜂窝组织炎、化脓性关节炎、坏死性筋膜炎、脑膜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现回顾性分析3例SDSE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3例患者均为社区获得性感染SDSE,既往有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主要症状为发热。2例患者伴有下肢皮肤红肿,1例伴有脑梗死与眼内炎。抗菌药物治疗后好转。SDSE血流感染好发于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发热、皮肤软组织炎症为主要表现,治疗应首选青霉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哺乳期妇女乳腺坏死性筋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罕见且致命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常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本病例哺乳期妇女乳腺坏死性筋膜炎,早期诊断困难,病情进展迅速,虽给予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抗感染及乳腺清创术,患者仍死于乳腺坏死性筋膜炎所致的并发症。积极地评估病情可能有助于乳腺坏死性筋膜炎的早期诊断,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和激进的外科清创,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坏死性筋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胎龄29周早产儿,生后62 d以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起病,后出现右肩背部皮肤软组织坏死,生后70 d诊断坏死性筋膜炎并予外科清创引流后渐愈。严重感染患儿出现局部皮肤红斑、水肿时需警惕坏死性筋膜炎,应尽早明确诊断并切开引流,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与A族链球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软组织感染,其特征为炎症迅速扩散,随后出现筋膜层和周围组织坏死。在儿童中病死率高达10%。A族链球菌是引起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常见的病因,应及时使用抗生素,同时给予外科清创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腿链式穿支皮瓣血管三维重建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小腿动脉穿支血管的三维重建方法,为临床安全而准确地切取小腿链式穿支皮瓣提供依据。方法:取新鲜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3侧(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实验室提供),以明胶-氧化铅自股动脉灌注,CT扫描全段肢体后采集数据,导入Mimics Research 19.0软件中对骨骼、动脉及其穿支体进行三维重建,通过调整CT值动态显示血管层次结构和毗邻关系,并以不同颜色显示各穿支动脉的解剖学区域,利用Scion Image软件测量单一穿支的供血面积;三维打印小腿骨骼及血管模型用于直视观察;标本解剖以三维重建的穿支血管参数规划解剖入路,以穿过深筋膜处外径≥0.5 mm的穿支为测量对象,观测穿支的数量、血管蒂长、外径等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T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小腿动脉及其穿支血管、微细血管的三维结构,以及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与毗邻结构的三维关系等。打印的三维模型可直观地观察穿支血管的层次和穿支间的吻合关系。3侧小腿标本动脉发出穿支(22±4)条,血管蒂长(46.7±18.3) mm,穿支血管外径为(0.8±0.3) mm,单穿支分布面积为(38.2±10.7) cm 2。 结论:应用Mimics Research 19.0软件通过调整CT值可重建小腿源动脉及穿支血管三维结构,改善了穿支血管的显示效果;三维打印模型使得穿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外径及分布范围直观可见,为临床构建患者数字化小腿链式穿支皮瓣切取方案提供实验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疣状血管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疣状血管瘤(verrucous hemangioma,VH)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05—2020年VH病例28例,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及组织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相关指标表达情况,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PIK3CA基因突变情况(第9、20号外显子),并随访患者。结果:28例VH男性13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1.0∶1.2,年龄10个月至56岁(其中<18岁25例),平均年龄9.7岁,中位年龄4.5岁。17例发生于下肢,7例发生于上肢,4例发生于躯干。28例皮损呈不规则红色斑片,缓慢生长,部分可见红斑疣状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呈浅粉色或红白色。7例病变范围广,皮损上沿至臀部,向下至足背及脚趾,呈暗红色至红褐色,表面粗糙坚硬,条带状分布并形成铠甲样外观,周围可见卫星灶。镜下见28例病变累及范围较广,自真皮乳头层至深部软组织均可见不同程度扩张畸形血管;其中,真皮乳头层主要由大量增生和扩张的薄壁毛细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组成;真皮网状层及皮下筋膜层可见散在分布薄壁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不明显,偶见乳头状增生,筋膜层内畸形血管与宿主脂肪纤维组织混杂呈小叶状分布;表皮疣状增生,上皮角延长并相互融合。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均弥漫强表达CD31、CD34、ERG、WT-1,GLUT-1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深部绝大部分阴性。13例行PIK3C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第9、20号外显子均未发现体细胞突变。获随访25例,随访时间5个月至10年,7例由于面积较大行多次手术切除及整形修复,8例复发。结论:VH是一种极少见的先天性静脉畸形,婴幼儿及儿童多见,大多出生时即存在。好发于四肢,尤其是下肢及肢体远端。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均具有特征性,并需要与其他脉管畸形及消退期婴幼儿血管瘤相鉴别。少数病例易术后多次复发,需长期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经验,探讨促进皮瓣成活、外形美观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1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8~54岁,平均42.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8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坏死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6.0 cm~16.0 cm×10.0 cm,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并优化方法:①把瓣部内小隐静脉分离出来保留于肢体内,优化静脉回流;②游离进入蒂部的腓动脉穿支血管,入蒂处为旋转点,蒂部内仅包含腓肠神经血管链、小隐静脉主干及筋膜组织,宽度2.0 cm左右,既增加皮瓣血供又美化蒂部;③蒂部扭转处设计成弧形皮瓣覆盖并采用明道转移,预防卡压;④供区采用接力皮瓣覆盖,根据供区位置选用腓动脉近端穿支皮瓣或腓肠内、外侧动脉穿支皮瓣;⑤部分病例腓肠神经与创周感觉神经缝接。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对皮瓣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供、受区皮瓣完全成活,小腿外形美观,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耐磨,3例缝接神经的皮瓣感觉按照BMRC进行评定,达到S 3级以上,患者满意度高;末次随访时按照Maryland评分系统评定疗效,结果85~98分,平均91.6分,获优8例,良2例。 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供血充足,静脉回流合理,皮瓣成活率高;供区接力皮瓣覆盖获得了良好的外形,缝接了感觉神经使皮瓣具有感觉;修复后足踝部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体脂肪填充术后并发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救治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23岁。因"全身麻醉下行双下肢吸脂、自体脂肪填充双侧膝关节外侧皮下组织层术后2 d、双下肢肿痛、血压下降1 d"入院,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心功能不全。血培养+水疱渗出液培养提示为无乳链球菌感染,入院13 d行切开引流清创术确诊坏死性筋膜炎。入院时白细胞1.02×10 9/L(参考值3.5~9.5×10 9/L),血红蛋白63 g/L(参考值115~150 g/L),心率118次,血压50~68/31~46 mmHg,脉搏血氧饱和度90%,继而下腹部、髋部、会阴区、双下肢至足部出现多处大面积红斑坏死伴双下肢肿胀,坏死创面主要在左侧髋部和双膝环周共4处,最小4 cm×3 cm,最大17 cm×12 cm,伴黑痂及脓性分泌物,红斑10余处,面积2 cm×2 cm~6 cm×5 cm,质硬、皮温稍高,双侧大阴唇肿胀伴大疱。经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后病情稳定,于入院13 d行切开引流清创、26 d行负压封闭引流、45 d行双膝部植皮术,60 d患者植皮区成活出院。见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穿支皮瓣切取方式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的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穿支皮瓣在修复足跟、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共收集了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1~51岁,平均32.5岁;修复足跟部创面10例,足踝及足背创面6例。采用改良的"Z"形皮肤切口显露皮瓣蒂部,蒂部包含1条来自腓动脉的穿支血管、腓肠神经及其周围血管链,及1条或多条小隐静脉的属支静脉,剩余筋膜组织尽量剔除;最后采用腓肠内侧或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的接力皮瓣修复供区,避免供区植皮。术后通过门诊和电话随访、微信传送照片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皮瓣全部成活,无静脉回流障碍所致的皮瓣肿胀及坏死,创面均I期愈合。皮瓣面积大小12 cm×5 cm~30 cm×15 cm,蒂部宽度1~2 cm。未再次行皮瓣修薄整形手术,供区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其中10例小腿后方皮瓣供区采用接力皮瓣覆盖,6例直接闭合。所有患者对术后下肢功能和外观满意。结论:采用改良皮肤切口,蒂部穿支加强的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可以安全可靠的修复足跟、足踝部创面,不易出现皮瓣供血不足或者静脉危象,同时可以通过接力皮瓣修复供区,避免供区植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