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用于婴幼儿食品菌种的国内外临床试验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通过分析婴幼儿食品中菌种的临床试验的中英文相关文献基本情况,描述其研究领域的现状及研究热点,为我国制定可用于婴幼儿食品菌种的临床试验指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共词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PubMed、中国知网资源总库(CNKI)等4个数据库来源的"婴幼儿食品中菌种临床试验"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国内年度发文量是国外的10倍;全球排名前3位的国家分别为意大利、中国和美国;国外研究机构主要为大学,国内研究机构主要为医院及妇幼保健院;国外研究主题热点主要为鼠李糖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系列菌株,应用于腹泻、婴儿绞痛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国内研究主题热点主要为益生菌制剂培菲康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米雅在腹泻以及思连康结合光疗或中医药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应用.结论 我国应该加强对婴幼儿食用菌种或益生菌药物临床试验的监管和审批,并尽快制定相应的临床试验指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富阳区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了解杭州市富阳区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2022年采集富阳区11类市售食品样品1 176份,依据《2019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国家标准,检测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9种食源性致病菌,并分析不同类别和来源的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结果 检出食源性致病菌332份,检出率为28.23%;副溶血性弧菌、阪崎肠杆菌、非O1/非 O139群霍乱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创伤弧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分别为39.47%、36.92%、35.48%、34.09%、13.85%、12.26%、8.58%、6.65%和2.53%.水产品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地方特色食品、餐饮食品、调味品、特殊膳食用食品、乳与乳制品、蛋与蛋制品、熟制品和其他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38.36%、24.90%、15.48%、11.90%、5.68%、5.56%、4.48%、1.67%、1.25%和0.81%;冷冻饮品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农贸市场、超市、网店、摊贩和餐饮店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24.97%、15.19%、9.88%、7.89%和7.23%.结论2019-2022年富阳区市售食品副溶血性弧菌、阪崎肠杆菌和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检出率较高,水产品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和地方特色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为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1996-2022年中国含益生菌保健食品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系统调查中国含益生菌保健食品批准情况,分析菌种使用、功能声称、推荐摄入量和适宜人群分布情况,为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管理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1996-2022年含益生菌保健食品的审批信息,对含益生菌种类、功能声称、推荐摄入量和适宜人群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6-2022年中国共批准含益生菌保健食品168个,使用了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的产品分别占82.14%和77.98%,61.31%的产品使用嗜酸乳杆菌,所有的产品均未明确到菌株水平;功能声称以"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和"通便"的产品居多;益生菌推荐摄入量为0.12~3.63×1011 CFU/d;"免疫力低下者""肠道菌群失调者"和"便秘者"是最常见的产品适宜食用人群,42.86%的产品未标注不适宜人群,标注不适宜人群的产品中69.79%为婴幼儿.结论 中国含益生菌保健食品目前审批的产品较少,产品标签标示均未明确到菌株水平,与益生菌的科学定义不符;现有产品功能单一,产品功能扩展要依赖高质量的人群试验研究结果;婴幼儿适用产品的审批应当科学谨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代谢工程改造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乙偶姻
编辑人员丨2023/8/6
乙偶姻是枯草芽孢杆菌的主要代谢产物,它作为一种食用香精,广泛应用于食品、烟草、化妆品、清洁剂、酒类等行业.本研究首先在不产芽孢的枯草芽孢杆菌(BSD1,阻断了芽孢的合成途径)中敲除了2,3-丁二醇脱氢酶(BDH)的编码基因bdhA、乳酸脱氢酶(LDH)的编码基因ldh和乙酸激酶的编码基因(ACK) ackA,随后克隆了来自菌株B.subtilis 168的α-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和α-乙酰乳酸脱羧酶(ALDC)基因alsS和alsD,并将其在上述敲除菌中过量表达,结果表明阻断副产物合成途径和加强乙偶姻合成途径关键酶的表达,会显著提高乙偶姻的产量,最终乙偶姻产量达到38.08 g/L,产率为0.45 g·L-1·h-1,产率提高了约87.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酒贮存酸败关键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贮存陈酿是黄酒生产的重要工艺环节,但由于黄酒中营养物质含量丰富,贮存陈酿过程中时常出现酸败变质的现象,尤其是在大罐的陈酿过程中酸败的发生对黄酒行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的]解析黄酒贮存陈酿过程中造成黄酒酸败的关键微生物,为黄酒贮存酸败微生物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来源酸败黄酒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类;设计针对性培养基分离培养酸败黄酒中的难培养微生物;设计微生物特异性引物,对16S rRNA基因高度相似的酸败微生物进行区分鉴定;将分离的黄酒酸败微生物接入到未发生酸败的黄酒中验证其生酸能力.[结果]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结果显示,酸败黄酒中污染微生物主要为乳酸杆菌属(丰度>95%)微生物,在种水平上分析比对结果显示两种难培养微生物[耐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和食果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fructivorans)]的相对丰度达到了82%以上;采用改进的分离培养基分离出酸败黄酒中的难培养污染微生物36株;利用耐酸乳杆菌recA基因和食果糖乳杆菌tuf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准确鉴定出这些微生物菌株为28株耐酸乳杆菌和8株食果糖乳杆菌;将两种主要酸败微生物接入到未发生酸败的黄酒中,培养2周后能够显著提高黄酒酸度.[结论]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未培养技术可作为食品中难培养污染微生物快速分析的有效方法.基于未培养技术和可培养技术相结合,首次解析并验证黄酒贮存过程中造成黄酒酸败的主要微生物为耐酸乳杆菌和食果糖乳杆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环境胁迫和非胁迫条件下类植物乳杆菌转录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类植物乳杆菌L-ZS9是一株在食品发酵与保鲜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产细菌素益生菌.[目的]深入了解环境胁迫影响类植物乳杆菌L-ZS9细菌素合成的重要相关调节基因的信息.[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类植物乳杆菌转录组进行测序,对所有转录本进行COG (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GO (Gene Ontology)和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类和Pathway注释.[结果]转录组测序显示2个样品基因覆盖度都在90%以上,差异表达基因927个,其中744个上调,183个下调.KEGG分析结果表明,649个差异表达基因中68个集中在“ABC转运途径”,占10.48%,其中3个基因表达上调超过16倍,1个基因表达下调超过1/16,暗示类植物乳杆菌L-ZS9细菌素合成与“ABC转运途径”密切相关.另外多个孤儿基因表达变化也超过16倍,有的甚至表达上调达万倍.[结论]进一步拓展了类植物乳杆菌的基因信息,为类植物乳杆菌细菌素代谢途径和逆境反应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河南省学生餐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河南省学生餐的食品安全状况,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结合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实际情况,覆盖城市和农村包括城乡结合部,分配采样计划,采集河南省学生餐862份,并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的检测.结果 学生餐样品食源性致病菌的整体检出率为8.5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分别为3.13%和4.40%;致泻大肠埃希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沙门菌检出率较低,分别为0.70%,0.23%和0.12%.乳与乳制品、豆制品、米面制品以及盒饭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7.86%,12.50%,9.79%和8.79%.农村和城市学生餐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14.29%和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20,P=0.009).结论 河南省学生餐存在致病菌污染隐患,应加强对高污染率食品类别学生餐的卫生监测和监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6年辽宁省婴幼儿配方食品及谷类辅助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的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婴幼儿配方食品和谷类辅助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毒力基因携带特点,对辽宁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谷类辅助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方法 依据GB4789.1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胞杆菌检验》及采用PCR扩增技术和血平板检测的方法对2016年采自辽宁省15个监测点,收集的176份乳源性食品中检出的22株蜡样芽胞杆菌进行10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婴幼儿配方食品和谷类辅助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为12.5% (22/176),非溶血性的肠毒素Nhe基因、溶血素BL基因、肠毒素T基因和细胞毒素K基因是辽宁省乳源性蜡样芽胞杆菌的主要毒力基因,至少携带2种毒力基因的菌株达到检出菌总数的100.0%.结论 研究结果证实辽宁省婴幼儿配方食品及谷类辅助食品存在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严格监控婴幼儿配方食品及谷类辅助食品的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对于生产出优质婴幼儿配方食品及谷类辅助食品具有重要意义,以期提高婴幼儿食品的质量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7年吉林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吉林省2017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方法 采集8大类(餐饮食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肉及肉制品、乳与乳制品、地方特色食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调味品)食品样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 共检测1 510件食品样品,阳性样品57件,阳性样品检出率3.77%.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最高(11.76%);各类食品中蔬菜及其制品污染最严重(8.75%);第四季度的阳性样品检出率(9.05%)最高;散装(包括自行简易包装)食品的阳性样品检出率(4.29%)明显高于预包装食品(0.00%).结论 吉林省2017年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象,蔬菜及其制品及餐饮食品的受污染情况最为严重,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2-2016年陕西省渭南市市售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监测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2012-2016年渭南市市售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状况.方法 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对采自渭南市餐饮服务和流通环节的食品样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441份样品中共检出蜡样芽胞杆菌44株,总检出率为9.98%;2015年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最高(20.00%),其次为2016年(14.44%)和2014年(9.63%);不同种类食品中散装盒饭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最高(40.00%),其次为即食豆制品(26.67%)、乳与乳制品(19.05%),不同种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采样场所中采自农贸市场的样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最高(22.58%),其次为街头摊点和饮品店(17.39%)、超市(9.46%).结论 渭南市多种食品及食品餐饮流通环节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存在引发公共卫生问题的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