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营养状况评价全流程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与教学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婴幼儿营养状况评价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一项基本技能。设计开发本虚拟仿真实验可解决实验实操过程中婴幼儿活泼好动、配合度差等问题,并基于此虚拟仿真项目应用将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本实验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强化了婴幼儿营养状况评价规范流程,经过2018年春至2020年春3个学期的实践运行,达到优秀成绩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0.09%(34/113)、56.02%(279/498)和66.79%(1 080/1 617),逐年升高( P趋势<0.001)。通过对参与实验操作的2 228名学生进行课后的满意度调查显示,1 983名(89.00%)学生认为本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的学习,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精英教育的要求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母乳低聚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母乳低聚糖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母乳中的复杂碳水化合物,是母乳中的第三大营养物质,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已鉴定出200多种不同的母乳低聚糖,它们具有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免疫和促进大脑发育等作用。该文就母乳低聚糖结构组成、生物学功能以及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为低聚糖在功能食品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母乳科学研究支撑母乳喂养促进行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内容提炼自2022年8月5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的主题为“数据共享,方法共享,科学共享”的“第二届中国母乳科学大会”。会议的主旨是总结母乳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确定尚未解决的问题、共同探讨未来母乳科学研究的方向,内容共分6个部分:(1)母乳科学研究的内涵与宗旨及整个母乳科学的发展前景;(2)母乳成分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的方向;(3)母乳喂养的健康效应以及母乳喂养促进行动的科学支持,未来母乳喂养研究的路线;(4)目前母乳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强调了方法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性,以及未来方法学研究的思路;(5)患儿的喂养策略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其生长发育的措施;(6)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创制技术的创新和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次会议体现了在母乳科学研究中,临床医学、营养学、围产保健、食品科学、政策制定等多学科交流、讨论和合作的重要性,对未来泌乳生理学、母乳成分、母乳喂养以及婴幼儿营养的各个方面进行多学科研究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风险信号挖掘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挖掘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不良事件(AE)的风险信号,探讨LPV/r的临床安全性,为该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中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 ROR)对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0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3季度AE报告数据中LPV/r相关的风险信号进行挖掘,检测阈值为报告数大于3且 ROR的95%置信区间( CI)下限大于1的AE,并对AE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进行统计和分类,选取AE报告数和信号强度排名前50位的PT进行分析。 结果:2010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3季度FAERS数据库共收到LPV/r为首要可疑药物的AE报告13 335例,检测出报告数>3且 ROR的95 %CI下限>1的AE风险信号455个,涉及AE报告7 718例。涉及AE报告数占比居前2位的系统器官依次为"各类损伤、中毒及手术并发症"[13.6%(1 051/7 718)]和"妊娠期、产褥期及围产期状况"[11.7%(899/7 718)],但在"各类损伤、中毒及手术并发症"所涉及的1 051例AE报告中与妊娠期药物暴露有关者为998例,占95.0%;信号数占比居首位的系统器官为"各种先天性家族遗传性疾病"[16.3%(74/455)]。另外,药物相互作用所致AE共144例,在AE报告数中排第7位。 结论:检测出LPV/r妊娠期用药相关胎儿、新生儿和婴儿异常等风险信号,提示应关注孕妇和婴幼儿使用LPV/r的风险。LPV/r与其他药物联用时的相互作用也值得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品中氯丙醇脂肪酸酯和缩水甘油酯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氯丙醇脂肪酸酯(MCPDE)和缩水甘油酯(GE)两类物质本身不具有毒性,但其经过水解的产物,已被证明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健康危害.最新研究表明,3-氯-1,2-丙二醇脂肪酸(3-MCPD)的毒性主要作用于肾脏、肝脏和生殖器官.目前,MCPDE和GE两类物质已在多种食品中发现,包括食用植物油、面包、饼干、婴幼儿配方乳粉等.MCPDE和GE主要产生于食用油的精炼过程,属于热诱导加工污染物,我国目前还没有这两类污染物在食品中的限量规定.本文综述了这两类物质在食品中的污染情况,总结了主要国家(地区)相关限量规定,并简要介绍了近年国内外围绕这两类污染物开展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以期为监管部门安全监督、检测机构技术发展等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婴幼儿米粉中梭状芽胞杆菌的分离和综合鉴定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对57件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50件婴幼儿米粉进行梭状芽胞菌分离鉴定分析及毒素基因检测,获得梭状芽胞杆菌的污染水平数据,并评估各鉴定方法.方法 通过分离菌株的生长特性、革兰染色、普通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等表型特征,应用微生物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综合鉴定,通过PCR对分离的梭状芽胞杆菌进行肉毒毒素基因检测,对肉毒毒素基因PCR阳性片段进行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 57份市售婴儿配方奶粉中有26份样品中检出38株梭状芽胞杆菌,其中9份样品中同时检出超过两种细菌.50份市售婴幼儿米粉中有5份样品检出5株梭状芽胞杆菌.奶粉中分离的一株楔形梭菌E型肉毒梭芮毒素基因PCR扩增阳性,扩增片段测序比对结果显示这段序列并不是E型肉毒梭菌毒素基因,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也证实.43株梭状芽胞杆菌均未检出肉毒梭菌的毒素基因.结论 梭状芽胞杆菌鉴定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婴幼儿米粉中存在梭状芽胞杆菌的污染,应加强婴幼儿配方食品中重要梭状芽胞杆菌的监测,为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0-2022年广州市婴幼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广东省广州市婴幼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婴幼儿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收集的2020-2022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医疗机构接诊并上报的1 270例婴幼儿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和4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 270例婴幼儿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发病高峰期在每年夏秋季.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85.0%)、发热(50.0%)、呕吐(33.5%)、腹痛(12.8%)、恶心(6.1%)等症状,其中腹泻类型以水样便为主(74.8%),平均腹泻6.0次/d,呕吐3.0次/d;发热体温平均39.0℃.可疑食物以婴幼儿食品为主,主要原材料是粮食类及其制品.40.8%的病例检出致病菌,主要为沙门菌(99.6%),少量为致泻大肠埃希菌(0.4%).婴儿组(<1岁)沙门菌检出率(58.4%)显著高于幼儿组(1~3岁)(32.3%)(P<0.001).广州的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呈多样化分布,鼠伤寒沙门菌变种1,4,[5],12:i:-是优势血清型(68.2%),其次为肠炎沙门菌(9.7%)、斯坦利沙门菌(3.3%)、罗森沙门菌(2.7%).这4种沙门菌血清型其毒力存在差异,表现为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变种1,4,[5],12:i:-的发热概率高于感染罗森沙门菌(P=0.004),感染肠炎沙门菌的发热概率高于感染罗森沙门菌(P=0.002).结论 根据广州婴幼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应从保障食品安全、开展针对性问诊、加强目标致病菌监测、拓展宣传教育等方面强化该特殊人群的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婴儿配方食品》新国标营养素限量值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的比对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比较新版《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21)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中营养素限量值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2023,DRIs 2023)中相应营养素推荐量之间的关系,判断新国标中各营养素限量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 采用数据转换方法,将DRIs 2023中推荐的0~6月龄婴儿各营养素的适宜摄入量(adequate intake,AI)和新国标中各营养素限量值等输入EXCEL表格,根据国内外权威资料中婴幼儿生长发育标准体重数据及能量推荐值进行折算,重点比较新国标中各营养素下限值与相应营养素AI的关系,以及新国标中营养素上限值与其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pper intake level,UL)的关系,找出新国标中与DRIs 2023比值较大的营养素,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新国标中规定的绝大部分营养素的下限值与其相应AI的比值接近于1.个别营养素的下限值与AI比值较大,部分营养素的上限值与UL值的比值大于1,研究对其原因做了客观分析.结论 以DRIs 2023为依据,我国现行婴儿配方食品新国标中各营养素限量值设置基本合理,个别比值较大的营养素的限量值今后是否需要调整,尚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竹纤维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和甲醛在酸性条件下的迁移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通过研究竹纤维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和甲醛在酸性条件下的迁移规律,讨论影响迁移水平和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对该类产品的安全管理提供建议.方法 采集市场上不同品牌且明确标识含有竹纤维的密胺餐具14种(包括婴幼儿餐具),选择10%(V/V)乙醇和4%(V/V)乙酸,按照GB 5009.156-2016的方法浸泡餐具,再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31604.15-2016和GB 31604.48-2016开展酸性条件下的迁移试验研究.结果 竹纤维密胺餐具在接触4%(V/V)乙酸时,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迁移水平远高于10%(V/V)乙醇.对单个样品而言,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迁移趋势呈正相关的规律,且长期重复接触酸性较强的食品时迁移量超标的可能性更高.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两者的整体迁移水平逐渐升高,该规律在竹纤维添加量较高的制品中更为明显.结论 竹纤维密胺餐具中的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迁移规律在多次重复使用后仍基本一致;其中三聚氰胺的迁移水平更能反映树脂的分解情况.该类产品长期重复接触酸性食品时三聚氰胺或甲醛迁移量超标的可能性更高,尤其对于婴幼儿产品.应加强标签标识及消费者指导,杜绝使用不合规原料,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我国婴幼儿辅助食品标准现状和存在问题及修订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4/6/1
预包装婴幼儿辅助食品是婴幼儿食品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介绍国际组织、部分发达国家及我国婴幼儿辅助食品标准框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 10770-2010)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探讨了标准修订方向,以期为我国婴幼儿辅助食品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