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膏湿热敷治疗粉刺性乳痈僵块期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消化膏湿热敷治疗粉刺性乳痈僵块期的疗效、安全性及对体液免疫功能、炎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85例粉刺性乳痈僵块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口服托里消毒散、外用紫色消肿膏,观察组加用消化膏湿热敷,30 d为一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乳房肿块大小、体液免疫指标、CRP、血沉,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免疫球蛋白、补体无明显改变( P>0.05),疼痛评分、乳房肿物大小、肿块评分,CRP、血沉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乳房肿物大小、肿块评分,CRP、血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5%( 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结论:消化膏湿热敷治疗粉刺性乳痈僵块期安全有效,且可改善患者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从少阳论治浆细胞性乳腺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浆细胞性乳腺炎属中医“粉刺性乳痈”范畴,临床常以肝脾肾三脏失调为病理基础,以肝胃蕴热为核心病机,气血与痰乳蕴于乳络,郁蒸成痈。而《黄帝内经》“少阳之上,火气治之”理论蕴含的“少阳主火气为病”及“少阳主枢,郁而化火”的核心内涵,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密切相关。基于“少阳之上,火气治之”理论,从少阳本火、主枢2个角度出发,探析浆细胞性乳腺炎各期病机演变,并以和枢清火、开散郁结为立法之要,以小柴胡汤为组方基础,分期随证加减,可作为本病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许芝银教授从中焦气机论治非哺乳期乳腺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总结许芝银教授从中焦气机论治非哺乳期乳腺炎经验,认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变脏腑在肝脾胃,与中焦气机失调关系密切,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肿块期、脓肿期和瘘管期,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痰阻乳络;日久郁热,热盛肉腐;气虚邪滞,缠绵阻遏.治疗上应根据疾病不同时期明辨病机,药随机转,以调畅中焦气机为关键分期化裁论治,肿块期辛开苦降,抑木扶土;脓肿期降浊升清,泻火平木;瘘管期运转中州,培土荣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温阳通络法联合小切口引流术治疗粉刺性乳痈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温阳通络法联合小切口引流术治疗阳虚痰凝证型粉刺性乳痈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3月31日期间就诊于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乳腺病科的粉刺性乳痈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予手术治疗,治疗组予温阳通络加减方联合小切口引流术.治疗4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乳房外形、SF健康调查简表积分、血清炎症指标[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血清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 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 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49%(55/57)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4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乳房外形JCRT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乳房外形JCR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健康简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SF-36健康简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IL-6、IL-8、TNF-α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清炎症IL-6、IL-8、TNF-α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免疫IgA、IgG、IgM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清免疫IgA、IgG、IgM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对两组治疗有效患者进行随访,其中对照组复发9例,复发率为20%(9/45),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5.45%(3/5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通络法加减联合小切口引流术治疗阳虚痰凝证粉刺性乳痈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能够顾护正气,减轻炎症反应,增强患者免疫力,同时对患者乳房外形保留程度更好,生活影响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副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药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23
背景 副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PCM)在临床上较为罕见,相关报道较少,临床多易发生误诊、漏诊,为其早期诊治带来极大挑战.目的 探讨副乳腺PCM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2017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收治的 15 例副乳腺PCM患者的中医药临床诊疗资料,对 15 例副乳腺PCM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本文共纳入 15 例女性副乳腺PCM患者,均为育龄期妇女,妊娠后2~5年内发病,病因复杂,病程迁延,发病特点与乳腺部位的PCM相类似,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15 例患者经中医内治法和外治法联合治疗后,症状缓解,局部病灶消失,且随访半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副乳腺PCM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易发生误诊、漏诊,临床治疗难度较高,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副乳腺PCM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薛晓红教授辨治粉刺性乳痈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薛晓红教授治疗粉刺性乳痈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乳腺病科门诊粉刺性乳痈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采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对中药的应用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26.0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处方4 962首,涉及患者2 327例.纳入处方共使用中药257味,使用总频次为40 631次,使用频次>1 000的中药有15味,包括陈皮、鹿角、白芥子、熟地黄、麻黄、青皮、丝瓜络、肉桂、麦芽、山楂、当归、炮姜、白芷、稻芽、皂角刺,累积频率为53.82%.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置信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陈皮-丝瓜络、3味中药组合为陈皮-青皮-鹿角.通过聚类分析,主要得到3类药物组合:第1类包括青皮、丝瓜络、陈皮、熟地黄、麻黄、白芥子、鹿角、肉桂、炮姜、麦芽、稻芽、山楂、茶树根,第2类包括茵陈、大黄、焦栀子,第3类包括当归、黄芪、皂角刺.结论: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手段,客观归纳了薛晓红教授治疗粉刺性乳痈的中药处方用药规律;其治疗粉刺性乳痈重视调和阴阳,以温阳化痰、行气通络、活血祛瘀为主要治法治则,并辅以清热利湿、托毒生肌等药物,为指导临床用药及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清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非哺乳期乳腺炎(non-lactation mastitis,NLM)的病机尚不明确,现代医学以手术切除炎性部分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创伤大,且术后呈现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NLM属中医学"粉刺性乳痈"范畴,"热毒"贯穿于整个病理过程,以"清热解毒"为代表的清法广泛用于该病的各个治疗阶段.对以清法治疗NLM的学术理论从治则治法的理论溯源、临床应用的辨证要点、选用药物几方面加以简要论述,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倪毓生运用疏肝散结汤加减分期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合并下肢结节性红斑验案3则
编辑人员丨2023/8/26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一种发生在乳腺小叶,以肉芽肿性变及局灶炎症为特点的慢性乳腺疾病.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程长、难痊愈、易反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考虑与自身免疫相关[1].而结节性红斑好发于下肢,其发病亦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且常伴发于炎症性疾病[2].结节性红斑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并发症,西医治疗以激素为主,虽见效快,但停药后易复发且副作用较大,难以治愈,而肉芽肿性乳腺炎合并下肢结节性红斑往往更难治愈[3].根据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中医学"粉刺性乳痈"范畴,根据结节性红斑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中医学"瓜藤缠"范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朱松毅治疗乳房病学术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潘立群教授治疗粉刺性乳痈的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介绍了潘立群教授治疗粉刺性乳痈的临床经验.认为应在了解本病病理解剖学的前提下,基于患者的病机,结合月经周期,运用内托法逼毒外出;同时施以外治法,尤其提倡循病灶走向的小切口引流,以避免传统切开排脓法对于乳房各结构尤其是乳导管的大规模破坏,遂使乳房毁损趋于微小,得以维护其外形的基本完整,从而有效地发挥中医外科内、外治法相结合的学术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