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字化管理门静脉高压多学科会诊及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化管理门静脉高压多学科会诊及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具体实施策略.方法 基于数字化管理门静脉高压多学科会诊及管理平台系统通过整合数字识别、数据清洗、结构化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先进技术,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疾病管理平台.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模块设计、应用流程及团队协作机制,展示了如何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和个性化随访支持,满足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随访需求.结果 应用数字化新技术构建的管理平台,在多学科精准评估的基础上,个性化定制方案并进行长期动态管理,共纳入428名随访需求患者,依从性提高到了 94%,复诊率达到了 78%,患者满意度达到100%.同时,显著提升了临床与科研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动力,该项目框架还促成了多个项目、多次获得市级奖项等,促进了相关医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结论 通过管理平台的应用,有效地强化了门静脉高压患者的综合管理,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安全,推动了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教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未来的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实证基础和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院智能化检查预约统筹管理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优化预约诊疗管理是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22年,江苏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聚焦数智化诊疗预约的需求,开展了院内院外、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智能检查预约统筹管理实践,通过构建智能化检查预约系统、丰富预约范畴、互通预约信息、完善配套服务和建立预约监管机制,为多院区和医疗集团成员单位的患者提供了智慧化、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检查预约服务。该院CT、MRI和超声检查的患者平均等候时间分别从2021年的7.43 h、8.75 h和4.63 h降至2023年的4.63 h、4.72 h和2.18 h,患者平均检查预约满意度从90.7%升至96.5%,智能化检查预约统筹管理取得良好成效,可为其他医院优化预约诊疗服务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实体肿瘤患者防护和诊治管理相关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仍处全球大流行阶段,目前以德尔塔株和奥密克戎株为主要流行毒株,变异株较原始病毒具有更强的传染能力。在抗击疫情过程中,部分社会公共资源和医疗资源可能受影响,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就医延迟或中断。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结合我国国情及疫苗、抗病毒药物等资源的可及性,制定了实体肿瘤患者防护和诊治管理相关问题的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包括恶性肿瘤患者的新冠疫苗接种、优化调配医疗资源以及精准把握肿瘤患者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抗肿瘤治疗重启时机等内容,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智慧医疗在麻醉学科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智慧医疗诞生于IBM公司于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2010年在北京召开的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亚太区卫生信息大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智慧医疗的范畴包括数字化医院和区域卫生信息化两部分。智慧医疗旨在通过新时代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以提高患者就医质量和实现疾病诊疗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为目的,构建医疗卫生系统生态服务圈 [1]。概念提出后,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发布了物联网战略,支持包括医疗项目在内的物联网相关项目建设。国内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先例,也逐渐开始构建智慧医疗的蓝图方案。围绕"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三位一体布局,加速促进"三医"联动,协调发展。目前,智慧医疗在医院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化及慢性病管理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用户画像技术在移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用户画像是以“用户为中心”,结合大数据和用户自身特点提供精准服务的技术。运用用户画像技术根据患者个人属性和差异化需求提供健康服务,是移动健康管理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用户画像构建方面,国外采用多方法、多维度构建用户画像,而国内则是基于大数据寻找用户的特征进行构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用户画像技术在移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为优化就医体验,为慢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管理以及对青少年的心理疾病等的筛查和干预。但是如何通过用户画像匹配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还没有成熟的路径可循,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创三点连线定位行下颌角截骨改善面型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点连线定位法在下颌角截骨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21年7月至2022年4月,在四川友谊医院整形科进行下颌角长曲线截骨的美容就医者180例,男30例、女150例,年龄19~45(26.0±10.0)岁。术前双侧下颌骨CT显示基本对称,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采用三点连线定位法设计好截骨线后进行下颌角长曲线截骨术。结果:180例患者双侧下颌角截骨块对称度及弧度均较好,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访3~12个月,面形较好,双侧基本对称。结论:采用三点连线定位标记下颌角长曲线截骨的方法,可确保双侧下颌角截骨的对称性、精准性、安全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农民工尘肺病患者的医疗保障及生活质量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了解农民工尘肺病患者医疗保障及生活质量情况,为农民工尘肺病患者的预防控制对策、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确诊的农民工尘肺病患者200例为观察组,非农民工尘肺病患者200例为对照组。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及《尘肺病调查表》,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接尘工龄、经济来源、从业状态、收入、医疗保障及生活质量等信息。结果:观察组农民工尘肺病患者年龄(58.1±8.1)岁,接尘工龄(19.3±10.1)年;经济来源主要为子女供养(85.5%,171/200),从业状态以待业或失业为主(69.0%,138/200),个人月收入以无收入为主(90.0%,180/200),家庭年收入以<10 000元为主(48.0%,96/200),个人年均医疗支出5 000~<10 000元占42.0%(84/200)。对照组尘肺病患者年龄(59.2±8.9)岁,接尘工龄(20.2±10.5)年;经济来源主要为退休金/工资(99.0%,198/200),从业状态以退休为主(66.0%,132/200),个人月收入以2 000~<4 000元为主(61.5%,123/200),家庭年收入以20 000~<40 000元为主(44.0%,88/200),个人年均医疗支出以无支出为主(92.0%,184/200)。两组患者在经济来源、从业状态、个人月收入、家庭年收入及个人年均医疗支出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观察组保险类型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主(68.5%,137/200),无医疗报销及比例<50%占87.0%(174/200)。两组尘肺病患者的保险类型、医疗报销比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观察组尘肺病患者的呼吸症状、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影响及生活质量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农民工尘肺病患者的经济收入低下,医疗支出大,就医报销比例低,生活质量差。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关注及救助,以提高农民工尘肺病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模式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居民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利用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模式管理社区患者,通过建立疫情防控小组、开放健康档案、利用"身边医生"APP、开展智能语音回访,开通24 h服务热线、开设微信公众号专栏、加强预检分诊、实现医保共享以及实施长处方等措施,使居民正确认识疫情、缓解心理恐慌,提升居民的获得感、方便居民就近就医,减少人员接触和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从而实现社区居民疫情期间的精准健康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甲状腺外科应用中的失误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甲状腺微创手术的目的是通过智能的操作系统进行精细化手术,实现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微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常用微创手术方式包括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均是通过远距离创建隧道至甲状腺进行操作,对手术器械和机器人外科医师的技术要求很高。无论哪种微创手术方式,在开展初期,医师对系统、器械、操作方法及手术思维都有一个接触、了解、熟练掌握和拓展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误操作,这些失误操作又是导致包括并发症在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给患者带来失败的就医体验。同时,失误也会给机器人外科医师造成心理负担,给新技术的开展造成影响。失误的发生还取决于机器人外科医师的开放手术经验及临床应变能力,经验丰富的机器人外科医师可明显降低失误。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和患者对疗效及美容的迫切需求,失误不应是阻挡甲状腺微创手术发展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机器人外科医师的失误操作,制定对策,为机器人手术的安全开展提供借鉴,从而促进智能、精准、微创外科的发展,进一步造福有微创需求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混合现实技术在下颌骨修复重建手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MR)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腓骨瓣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7~45岁,平均35.4岁),试验分为3组,每组6例。试验1组用MR技术引导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试验2组用3D打印技术辅助修复重建,对照组为传统手术组。用锥形束CT进行手术精确性对比分析,用问卷调查评估医疗沟通、咬合关系、外形恢复、就医体验满意度。结果:试验1组和2组下颌骨重建手术的平均偏差分别为(1.75±0.44) mm和(1.81±0.16) mm,均低于对照组的平均偏差(3.05±0.83) mm( tMR=3.38, t3D=3.56,均 P<0.01)。试验1组和2组医疗沟通得分[(4.60±0.35)分、(4.52±0.28)分, tMR=2.90, t3D=2.77,均 P<0.05]、咬合关系得分[(4.17±0.32)分、(4.28±0.39)分, tMR=3.07, t3D=3.29,均 P<0.05]、就医体验得分[(4.26±0.45)分、(4.25±0.67)分, tMR=2.50, t3D=2.26,均 P<0.05]均高于对照组得分[(4.02±0.34)分、(3.58±0.33)分、(3.56±0.32)分]。各组间患者外形恢复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R技术引导下颌骨修复重建手术精确度较高,有利于咬合关系的恢复、有利于医疗沟通,患者就医体验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