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洛西宾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机制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难治性抑郁症是一种具有药物抵抗性的重度抑郁症亚型,目前尚缺乏有效且持久的治疗方法.赛洛西宾是裸盖菇的活性物质,是一种天然的5-羟色胺能致幻剂,能够激活5-羟色胺2A受体介导抗抑郁作用的多个方面.近年来赛洛西宾因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或是其他精神类疾病方面发挥出突出显著的治疗作用而重新受到关注.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文献中赛洛西宾在神经可塑性、大脑神经连接网络、神经递质、免疫因子、微生物群-肠-脑轴和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研究,探索赛洛西宾对抗难治性抑郁症作用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该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现况及相关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以及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等7家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69例,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及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自杀风险模块等评估。基于PSQI总分>5分为低睡眠质量的评定标准,将患者分为低睡眠质量组和正常睡眠质量组,比较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并采用Spearman相关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低睡眠质量的发生率约为44.6%(120/269)。相比于正常睡眠质量组,低睡眠质量患者中有饮酒史、服用苯二氮?类药物(BZDs)和当前自杀风险的比例更高,BPRS总分及因子分(思维障碍、焦虑抑郁、敌对猜疑和激活性)、PHQ-9和GAD-7得分更高(均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PSQI总分与BPRS总分( r=0.323)、PHQ-9得分( r=0.553)、GAD-7得分( r=0.456)及当前自杀风险等级( r=0.320)显著正相关(均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有饮酒史( OR=2.897,95% CI:1.002~8.372)、服用BZDs( OR=3.181,95% CI:1.548~6.534)、思维障碍( OR=1.563,95% CI:1.015~2.406)、共患抑郁( OR=4.968,95% CI:1.869~13.202)及当前自杀风险( OR=2.496,95% CI:1.360~4.581)与低睡眠质量独立相关(均 P<0.05)。 结论: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低睡眠质量常见,有饮酒史、服用BZDs、思维障碍、共患抑郁和当前自杀风险是低睡眠质量的独立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环泊酚在重度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环泊酚在重度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科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应用MECT治疗的重度抑郁症患者60例,年龄范围18~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的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身体质量指数(BMI)为18~30 kg/m 2,病程3个月至5年。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环泊酚+琥珀酰胆碱麻醉)和对照组(丙泊酚+琥珀酰胆碱麻醉)。比较两组入室麻醉前(T 0)、麻醉后(T 1)、电抽搐即刻(T 2)、电抽搐结束后(T 3)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 2)等。记录两组的呼吸恢复时间(静脉注射完琥珀酰胆碱至自主呼吸开始恢复的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静注完环泊酚/丙泊酚至意识开始恢复的时间)、麻醉药物追加情况、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T 0相比,两组T 1时MAP均降低,T 2、T 3时MAP均升高,T 1、T 2、T 3与T 0时相比MA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 0:(84.11±8.69)mmHg(1 mmHg=0.133 kPa),T 1:(78.18±8.39)mmHg,T 2:(99.28±12.42)mmHg,T 3:(87.31±8.66)mmHg;对照组T 0:(86.33±10.99)mmHg,T 1:(75.93±9.51)mmHg,T 2:(100±13.3)mmHg,T 3:(93.47±12.27)mmHg,均 P < 0.05]。HR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观察组T 0到T 1时的MAP波动小于对照组同时段的波动,而T 2到T 3波动差对照组小于观察组。观察组的意识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8.76±0.59)min,对照组:(9.4±0.64)min; t=-4.07, P < 0.05)。观察组注射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0,对照组:30.00%(9/30)](χ2=8.36, P < 0.05),两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头痛、低血压、分泌物增多、术后恶心呕吐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环泊酚用于MECT治疗时可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时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注射痛轻微,苏醒较丙泊酚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与物质成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物质成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上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研究物质成瘾的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 gated cation channels,HCN)参与了许多大脑高级活动,与多种脑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HCN通道在物质成瘾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正逐步得到重视。近年来,关于物质成瘾的研究证实:在多种精神活性物质成瘾的情况下,多个脑区的HCN通道功能或表达出现异常,但至今尚未能全面了解其机制以及这种变化导致的行为学后果。因此,本文综述HCN通道在成瘾性精神活性物质(如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苯丙胺类、酒精和烟草)成瘾中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期为物质成瘾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以2023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内科就诊并收入院、最终确诊为MIS-C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特征,根据血压分为低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并分析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6例患儿,中位年龄3.1(2.3,5.8)岁,男22例(61.1%)。所有患儿在发病前1~9周均有明确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史。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00.0%),皮疹(94.4%),双侧结膜充血(88.8%),口唇干红或杨梅舌(100.0%),手足硬肿(61.1%),颈部淋巴结肿大(88.8%),22例(61.1%)存在腹泻、腹痛、呕吐等急性消化道症状,12例(33.3%)存在精神萎靡、嗜睡、头痛、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出现咳嗽、咽痛、呼吸促等呼吸道症状患儿15例(41.6%)。所有患儿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19例(52.8%)患儿出现低血压并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其中4例需呼吸支持,1例为有创呼吸支持,且该例患儿同时接受了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低血压组患儿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 P<0.05);而血小板计数、血清钠离子和钾离子水平则较血压正常组明显下降(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铁蛋白升高( OR=20.000,95% CI 2.750~145.481, P=0.003)是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MIS-C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常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容易发生低血压。血清铁蛋白升高是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网络调查的男男性行为人群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MSM中精神活性物质流行情况,分析使用的相关因素。方法:2019年7-12月,在6个省份依托以MSM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从社区中招募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8岁男性,发生过男男性行为或主要性取向为男性、知情同意。采用匿名自填网络调查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性行为情况、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MSM 2 616人,其中32.2%(841/2 616)用过至少1种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最多的是Rush,占使用人数的92.4%(777/841)。使用≥2种精神活性物质的人占使用人数的14.4%(121/841),其中,使用过Rush和零号胶囊的最多(79.7%,98/121)。在控制调查省份影响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MSM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相关因素有:<35岁(<25岁: OR=1.28,95% CI:1.02~1.61;25~34岁: OR=1.34,95% CI:1.08~1.67)、主要性角色为插入方( OR=1.47,95% CI:1.22~1.77)、最近一次性行为对象为临时性伴( OR=1.21,95% CI:1.01~1.45)、最近6个月使用烟草制品( OR=1.29,95% CI:1.06~1.56)。 结论:以Rush为代表的精神活性物质在MSM中广泛流行,以青年人为主,主要性角色为插入方、有临时性伴、使用烟草制品者报告的使用比例较高,需要针对该特殊人群采取精准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其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及相关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川崎病伴休克及心肾综合征5型四例儿童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川崎病(KD)伴休克及心肾综合征5型(CRS-5)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4例KD伴休克及CRS-5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4例患儿中男3例,女1例,发病年龄2~12岁。3例患儿在KD经典症状的基础上于发病第5天出现休克表现,1例患儿以休克起病。所有患儿均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呼吸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奔马律及尿少。4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肾功能及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均显著升高,并伴有低白蛋白血症及蛋白尿,3例患儿肌钙蛋白I升高。超声心动图提示4例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值降低,波动在41%~55%,仅1例出现冠状动脉扩张。2例患儿泌尿系超声提示双肾增大,回声增强。4例患儿予液体复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糖皮质激素抗炎、强心及营养脏器等支持治疗后,均好转出院。随访期间,所有患儿均未遗留脏器功能损害。结论:儿童KD急性期可出现休克及CRS-5表现,常伴强烈的炎症反应,心肾损伤标记物异常升高,及时正确治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的物理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睡眠障碍在儿童青少年中非常普遍,在患有神经发育障碍、精神心理疾病等特殊人群中患病率更高,这对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的治疗提出了挑战。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费用高、合格的睡眠医师及治疗师数量少、患者依从性低。药物治疗虽然是儿童青少年失眠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缺少适应证和安全性数据的支持,不良反应多,长期疗效未知。通过磁、电、声、光等物理刺激改变中枢和外周神经活性的物理治疗技术可能为无法获得常规治疗、耐受性差或无效的睡眠障碍个体提供有价值的替代治疗选择或补充治疗方案。现就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光照疗法和高压氧治疗4种临床常见的物理治疗及其在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灵活性和稳定性的远期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2年后步态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采用DBS治疗的20例PD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药物关期)、术后2年(药物关期、药物开期)采用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MDS-UPDRS-Ⅲ)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术前(药物开期)、术后2年(药物开期)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PD患者的认知,采用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调查表(PDQ-39)评估PD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前(药物关期)、术后2年(药物关期、药物开期)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记录患者在仪器化站立行走测试(ISAW)中的步态参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运动症状评分、认知和生活质量评分、步态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差异。结果:(1)术前药物关期、术后药物关期、术后药物开期患者的MDS-UPDRS-Ⅲ评分[(45.30±12.57)分、(24.95±10.74)分、(15.80±7.19)分]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与术前比较,术后2年PD患者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较少[(711.84±343.99) mg/d vs. (549.30±301.08) mg/d],PDQ-39总分较低[47.00(30.00,64.00)分 vs. 13.50(7.75,27.00)分]、PDQ-39中问题9"对跌倒的担心程度"评分较低[2.00(0.00,3.00)分 vs. 0.00(0.00,1.75)分]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与术前药物关期比较,术后药物开期PD患者手臂摆动速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药物关期比较,术后药物关期、术后药物开期PD患者手臂摆动范围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药物关期比较,术后药物关期、术后药物开期PD患者转弯速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药物关期比较,术后药物关期PD患者转弯持续时间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药物关期比较,术后药物关期、术后药物开期PD患者躯干水平面运动范围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药物关期比较,术后药物开期PD患者腰部矢状面、躯干冠状面、躯干矢状面运动范围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药物关期比较,术后药物开期PD患者的平均速度、均方根加速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药物关期比较,术后药物关期PD患者的摆动频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D患者接受DBS治疗后2年步态仍有显著改善,步态的灵活性、动态与静态稳定性均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多导睡眠监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特点和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多导睡眠监测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象山县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8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健康志愿者及治疗前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睡眠情况监测,记录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相关指标的数据,对受试者睡眠纺锤波的数量、密度、振幅、频率和时间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受教育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TST、SE、REML和N3%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WASO、SOL、N1%和N2%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持续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TST、SE、REML和N3%较治疗前有所回升( P<0.05),WASO、SOL、N1%和N2%则下降( P<0.05),其中WASO、SE、SOL、N1%、N2%和N3%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纺锤波的密度和振幅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持续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纺锤波的密度和振幅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均显示出显著的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的损伤,睡眠纺锤波的活性显著降低,药物治疗能够改善睡眠障碍和纺锤波的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