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抑郁症快感缺失的评估与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快感缺失作为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几乎每天均存在的、显著的兴趣与愉悦感的缺失。快感缺失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具有强相关性,常提示预后不佳及社会功能受损。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快感缺失症状的报告率超过50%,其症状表现与成人存在差异。然而目前主流的评价快感缺失的工具均是为成人设计的,这些工具是否完全适用于青少年值得商榷。目前针对青少年抑郁症快感缺失症状的识别、评估及干预方面的研究数据均较缺乏。本文主要探讨青少年抑郁症快感缺失的症状学特点、测评工具及治疗方法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精神科临床医生、心理治疗师及研究者们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理理论能力对首次住院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伴有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心理理论能力特征,分析NSSI行为和心理理论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便早期识别有NSSI行为风险的患者并及时给予干预。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10月在深圳市康宁医院首次入院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54例,通过DSM-5将其分为伴NSSI组( n=31)和不伴NSSI组( n=23)。所有入组对象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1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评估焦虑、抑郁症状;采用暗示任务(hinting task)、Yoni心理理论任务、眼区测验(reading the mind in the eyes test,RMET)评估心理理论受损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心理理论能力对首次住院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影响。 结果:伴NSSI组患者在HAMA-14[(21.48±4.92)分,(16.35±5.61)分]、HAMD-17[(25.61±4.08)分,(21.43±4.64)分]分值均高于不伴NSS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7,3.51,均 P<0.05)。伴NSSI组患者在暗示任务[(16.10±2.84)分,(18.17±1.15)分]、RMET任务[(21.61±2.58)分,(23.61±3.07)分]、Yoni二阶认知测试[(18.90±3.70)分,(20.96±2.72)分]、Yoni二阶情感测试[(28.84±3.93)分,(31.04±3.04)分]分值低于不伴NSSI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8,-2.59,-2.27,-2.24,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理理论能力情感成分(解码成分)( β=-0.306, OR=0.736,95% CI = 0.552~0.982, P=0.037)、认知成分(推理成分)( β=-0.485, OR= 0.616,95% CI =0.396~0.957, P=0.031)均与首次住院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NSSI行为有关。 结论:心理理论能力情感成分(解码成分)和认知成分(推理成分)受损程度增加可能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深入了解伴自杀意念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体验。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2年6—8月选取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就诊的18例伴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归纳分析资料并提炼主题。结果:最终归纳出负性感受、认知的累积促发自杀意念(难以承受的负面情绪、缺乏理解和关爱、对生死的片面认知)与有连结、被关注、有敬畏能减少自杀意念(有牵挂与羁绊、对死亡的恐惧和敬畏、他人的关注和即时反馈)2个主题。结论: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伴自杀意念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感受,为青少年患者心理康复构建有效管理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构建青少年抑郁自杀风险监测与防治的多学科多主体协作模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青少年抑郁症自杀的防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因此,了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风险因素、科学合理监测自杀风险、多学科多主体协作衔接干预变得至关重要。如何早期评估自杀风险,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目前国内仍缺少相关的权威循证指南。本文引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来解释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因素,讨论综合性评估方法和家-校-医-社联合干预体系,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全面评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并结合社会各界力量作出有效的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抑郁症非药物干预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病,与生活质量下降、残疾、自杀风险和死亡率有关。药物治疗老年抑郁症不良反应大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非药物干预及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老年抑郁症非药物干预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进一步研究老年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外急诊科护士继发性创伤应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继发性创伤应激是指由于对他人所经历创伤性事件了解而产生的自然、随之而来的情绪和行为,它是因帮助或想要帮助受创伤的人而产生的压力,被视为护士职业伤害之一。急诊科护士由于处于不可预测的工作环境下,常经历患者死亡、自杀、创伤事件及参与突发事件中大量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其发生继发性创伤应激的风险增加。本文主要对急诊科护士继发性创伤应激的概念、症状、现状、测量工具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识别和干预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非自杀性自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指无自杀意图而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组织且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儿童逐渐成为NSSI行为的高危人群,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现对儿童NSSI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行为特征、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早期发现儿童NSSI行为,做到早识别、早治疗,预防反复NSSI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焦点式心理护理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NSSI)护理中实施焦点式心理护理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NSSI患者,均在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于苏州市广济医院接受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焦点式心理护理,于入院当日、出院前1 d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ASHBQ)、自伤功能评定量表(FASM)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分别测评两组患者自伤行为、自伤功能及心理状态。结果:入院当日,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前1 d,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ASHBQ量表评分、FASM量表评分及MMPI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焦点式心理护理能够改善NSSI患者心理状态,降低其自伤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延长哀伤障碍的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作为一种独特的、可识别的异常哀伤,具有高致残率、高共病率和高自杀风险,对其开展积极的诊治尤有必要。截至目前,国内外PGD相关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在发病机制、早期干预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内相关的综述报告较少,本文通过复习国内外既往有关PGD的文献,定性综述了PGD发病机制、早期干预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PGD的临床识别与处理,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研方向提供初步循证依据。研究发现,PGD的发生发展涉及神经奖赏通路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变。现有的循证依据暂不支持结构化心理干预策略在一般丧亲者中进行早期干预的应用,但在严重急性哀伤者中,积极的心理干预仍然必要。PGD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心理疗法和药物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目前被认为是PGD首选治疗方案。截至目前,有关PGD的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领域应当聚焦于基于PGD发展图谱,全面认识PGD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快感缺失、童年期虐待和抑郁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快感缺失、童年期虐待和抑郁症状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以及快感缺失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7 431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杀意念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uicide Ideation Scale,PANSI)、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和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TEPS)分别评估青少年自杀意念得分、抑郁症状、童年期虐待得分和快感缺失得分;根据自杀意念得分以36分为临界值,分为有自杀意念组( n=1 265)和无自杀意念组( n=6 166);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χ 2检验进行2组间差异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各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分析;采用Hayes编制的PROCESS宏程序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采用Bootstrap法分析抑郁症状在童年期虐待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值及95%Bootstrap置信区间;采用简单斜率法进行抑郁症状和快感缺失交互效应的比较。 结果:青少年自杀意念者检出率为17.02%(1 265/7 431);童年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抑郁症状( β=0.56, P<0.001);抑郁症状显著正向预测自杀意念( β=0.59, P<0.001);抑郁症状和快感缺失的交互项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显著( β=-0.05, P<0.001)。简单斜率法结果显示低快感缺失者抑郁症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 β=0.51, P<0.001)大于高快感缺失者( β=0.47, P<0.001)。 结论:抑郁症状在童年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快感缺失在童年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随着个体快感缺失水平的逐步增加,抑郁症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呈逐渐降低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