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部浅刺针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眼科疾病验案3则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皮部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云:"皮有分部","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将全身皮肤依据十二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循行范围划分成十二皮部.皮部位居浅表,为人体第一道卫外屏障,能够发挥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3例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1例.两组均采用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眼部内刺眼外肌穴配合体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地塞米松外直肌止点旁结膜下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的变化情况,并测定眼球运动度及复像,以统计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5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药物是一种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的病因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2月-2016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既往史、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随访并记录其眼肌麻痹的缓解时间,对眼肌麻痹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共入组126例患者,结果显示:①微血管缺血性(microvascular ischemic,MVI)病变为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最常见的病因(81.7%),其次为脑干梗死(13.5%),动脉瘤、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海绵窦动静脉瘘相对少见.MVI病变和脑干梗死患者中血管危险因素常见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和酗酒.②MVI病变累及眼球运动神经比例依次为动眼神经(57.3%)、外展神经(26.2%)、滑车神经(16.5%);脑干梗死所致核性眼肌麻痹以动眼神经核最常受累(70.6%)、其次为内侧纵束(17.6%).③49.5%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MVI病变患者可伴有头痛或眼眶周围疼痛.④88.5%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MVI病变症状可以缓解,其中50%约在3个月内缓解,75%在6个月内缓解.结论 MVI病变为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最常见病因,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酗酒是MVI病变常见危险因素,治疗后大部分MVI病变患者可在半年内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眶内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65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眶内电针疗法对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65例单眼糖尿病外展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眶内电针治疗,眼部取穴以外展神经所支配的外直肌肌腹的体表投影为针刺部位,配合远端取同侧外关、风池穴,眶内、眶外相邻两针连同一组电极,1.5 mA,1.5 Hz,电刺激4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观察8个疗程.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给予基础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于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双眼移动距离差值、最大水平复视角度,观察二者变化趋势及相关性;统计临床疗效,并分析治疗次数、年龄、性别、病程以及伴随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等疾病对疗效的影响.结果:65例糖尿病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痊愈46例,有效15例,无效4例,痊愈率为70.8%,总有效率为93.8%.双眼移动距离差值于第1疗程后显著下降,随后逐渐接近正常;最大水平复视角度则随疗程增加缓慢下降,经Spearman相关分析二者变化趋势呈正相关(均P<0.01).疗效与治疗次数呈正相关(P< 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等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眶内电针可改善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眼球活动受限和复视症状,且治疗过程中眼球活动受限先于复视症状恢复.治疗次数对疗效有显著影响,年龄、性别、病程以及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等伴随疾病对疗效影响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外展神经麻痹的定位诊断及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外展神经麻痹是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眼球外展不能、复视、代偿头位,偶可有头晕、头痛等临床表现的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麻痹性斜视的类型.造成外展神经麻痹的原因复杂多样,如颅脑外伤、肿瘤、炎症、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应用针刺治疗外展神经麻痹取得较好疗效,但其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旨在对外展神经麻痹的病因、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糖尿病眼肌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糖尿病眼肌麻痹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6/2017-06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的糖尿病眼肌麻痹患者120例12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颅神经受累部位分为动眼神经麻痹组(Ⅲ组,66例)、外展神经麻痹组(Ⅵ 组,41例)、复合神经麻痹组(Ⅲ+Ⅵ组,1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筛选糖尿病眼肌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高血压情况与糖尿病眼肌麻痹的发生相关,其中年龄≥45岁,男性,糖尿病病程≥10a,合并DR,HbA1c>7%是糖尿病眼肌麻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眼肌麻痹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是否合并DR及HbA1c水平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滞针动法配合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滞针动法配合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的有效性,为本病的分类论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60例单眼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滞针动法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选穴配合电针治疗.治疗28次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患侧眼球运动距离、复视角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患侧眼球运动距离及复视角度均显著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滞针动法配合电针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患侧眼球运动距离及降低复视角度,其疗效优于对照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案
编辑人员丨2023/8/5
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是糖尿病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属于中医"风牵偏视""视歧"等病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脏腑不足,精虚邪乘.文章报道了倪金霞教授运用补脾祛风针法结合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1例,获效甚捷,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高维滨电针为主治疗眼科疾病验案3则
编辑人员丨2023/8/5
眼科疾病可因视网膜、玻璃体等眼球结构,泪器、眼外肌等眼副器以及眼的血管和神经损伤而引起[1],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现代医学多采用手术修复或服用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中医学治疗眼科疾病多从"脉络瘀阻、目失荣养"的病机出发,灵活使用中药内服外用以及针灸等方法,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电针睛明穴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男,58岁.2021年10月29日因"糖尿病12年,左眼复视25天"就诊.患者于2021年10月24日出现左眼复视,在某三甲医院确诊为"糖尿病眼肌麻痹",后于社区用药"胰激肽原酶肠溶片"2周,出现右眼结膜充血,遂停药,至今已1周.刻下症见:左眼外展受限伴复视、畏光,需以物遮盖左眼,右眼结膜充血,面色晦暗,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数.查体示:神清,右眼结膜充血,左眼外展受限.西医诊断:①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②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①风牵偏视;②视歧两物.辨证:风热中络.治法:祛风清热,通络明目.采用针刺加电针治疗.取穴:睛明、太阳、四白、攒竹、风池、合谷、外关取患侧,光明、太冲取双侧.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立于患侧,押手将眼球轻推向外下方固定,刺手执0.30mm×25.00mm毫针,沿眼球与眼眶之间缓慢刺入0.8~1.0寸,针下有落空感时立即停针,不捻转.太阳、四白、风池、合谷、外关、太冲用0.30mm × 25.00mm毫针常规针刺,光明用0.30mm×40.00mm毫针常规针刺,均以得气为宜.留针2min无异常反应后,使用华佗牌电子针疗仪,型号为SDV-ⅡB,小心固定一电极于睛明,引线缠绕于耳郭,同组另一电极接患侧风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