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的成人发病型肌张力障碍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EPO)的成人发病型肌张力障碍患者就诊于内分泌科,患者既往自10岁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上眼睑下垂,左眼为著,并呈进行性加重,临床诊断CEPO,但行线粒体全基因测序发现A3796G错义突变,故明确诊断为成人发病型肌张力障碍,予以降糖及改善肌代谢治疗。线粒体复合体ND1亚基的A3796G突变导致“眼睑痉挛”肌张力障碍者较为少见,需结合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故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皮部浅刺针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眼科疾病验案3则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皮部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云:"皮有分部","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将全身皮肤依据十二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循行范围划分成十二皮部.皮部位居浅表,为人体第一道卫外屏障,能够发挥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韦氏三联九针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探讨韦氏三联九针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2年3月枣庄市中医医院眼科收治的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10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50只眼).对照组患者行降糖、控制饮食、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韦氏三联九针治疗,2组均治疗15 d.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平均斜视角、血液流变学[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聚集指数(RBCAI)、全血黏度(BV)、红细胞沉降(ESR)及血浆黏度(PV)]、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平均斜视角、血液流变学水平及Hcy、CysC及HIF-1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平均斜视角:2组治疗后平均斜视角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治疗组=14.943,t对照组=9.013,均P=0.000).治疗后2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2,P=0.000).(2)血液流变学:2组治疗后FIB(t治疗组=17.239,t对照组= 11.205,均P=0.000)、RBCAI(t治疗组=5.828,P=0.000;t对照组=3.545,P=0.001)、BV(t治疗组=6.029,P=0.000;t对照组=3.354,P=0.001)、ESR(t治疗组=19.640,t对照组=10.874,均P=0.000)及PV(t治疗组= 8.122,t对照组=4.608,均P=0.000)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间比较,治疗组均较对照组降低(tFIB=6.476,P=0.000;t RBCAI =2.932,P=0.004;tBV=2.952,P=0.003;tESR =12.817,P=0.000;t PV =3.667,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Hcy、CysC及HIF-1α水平:2 组治疗后Hcy(t治疗组=11.495,P=0.000;t对照组=2.702,P=0.009)、CysC(t治疗组=8.120,P= 0.000;t对照组=2.941,P=0.005)及HIF-1α(t治疗组=7.174,P=0.000;t对照组=3.376,P=0.00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间比较,治疗组均较对照组降低(t Hcy = 8.737,t CysC =5.521,t HIF-1α=5.206,均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率(36%)优于对照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3,P=0.011).结论 韦氏三联九针在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中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眼外肌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清Hcy、CysC及HIF-1α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并副鼻窦炎误诊为痛性眼肌麻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加强对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认识,减少临床误漏诊.方法 对1例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并副鼻窦炎误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老年男性,有2型糖尿病史10余年,以左侧头痛伴左眼睁眼受限1月余入院.病初我院及外院诊断为左眼痛性眼肌麻痹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效果不佳,再入我院.影像学检查提示副鼻窦炎,海绵窦区未见明显异常.结合患者症状,糖尿病史多年,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效果不佳,认为眼部症状为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所致,头痛与副鼻窦炎有关.确诊为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并副鼻窦炎,给予积极控制血糖、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出院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 当糖尿病患者以头痛并眼肌麻痹症状就诊时,临床医生应拓宽诊断思维,考虑到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合并副鼻窦炎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的病因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2月-2016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既往史、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随访并记录其眼肌麻痹的缓解时间,对眼肌麻痹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共入组126例患者,结果显示:①微血管缺血性(microvascular ischemic,MVI)病变为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最常见的病因(81.7%),其次为脑干梗死(13.5%),动脉瘤、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海绵窦动静脉瘘相对少见.MVI病变和脑干梗死患者中血管危险因素常见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和酗酒.②MVI病变累及眼球运动神经比例依次为动眼神经(57.3%)、外展神经(26.2%)、滑车神经(16.5%);脑干梗死所致核性眼肌麻痹以动眼神经核最常受累(70.6%)、其次为内侧纵束(17.6%).③49.5%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MVI病变患者可伴有头痛或眼眶周围疼痛.④88.5%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MVI病变症状可以缓解,其中50%约在3个月内缓解,75%在6个月内缓解.结论 MVI病变为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最常见病因,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酗酒是MVI病变常见危险因素,治疗后大部分MVI病变患者可在半年内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病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眼肌麻痹是神经内科、眼科、神经眼科的常见体征.根据病变部位,血管病相关的眼肌麻痹可分为核上型、核型、核间型、周围神经型,不同型别的眼肌麻痹有不同的病因.核上型、核型及核间型眼肌麻痹多见于卒中,其中核型眼肌麻痹以动眼神经核受累最常见.周围神经型眼肌麻痹病因众多,如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多累及动眼神经,瞳孔受累较轻,一般数周后开始恢复;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所致眼肌麻痹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raction angiography,DSA)明确诊断;垂体卒中所致眼肌麻痹症状严重,需紧急处理;海绵窦血栓形成所致眼肌麻痹多由感染所致,以抗感染治疗为主;眼肌麻痹性偏头痛多见于青年女性,多为良性病程.临床对眼肌麻痹患者需仔细询问病史,予以适当的辅助检查,及时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误诊为糖尿病眼肌麻痹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患者,男,60岁.2013年7月16日以突发复视4d入院.入院前4d患者晨起时突发双眼视物成双,且每日晨起时较重,午后症状相对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在140/90 mmHg左右,发现“血糖升高”2周;2007年因“青光眼”、“左眼管状视野”双眼行手术治疗(具体术式不详).入院内科查体: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左眼管状视野,双侧瞳孔不规则(手术后状态),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右眼外下方运动受限,余各向运动尚可.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入院监测空腹血糖在10 mmol/L左右,餐后2h血糖波动于14~20mmol/L.头颅MRI+ MRA均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缺氧诱导因子-1α、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在2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眼肌麻痹,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组(A组,60例)、2型糖尿病组(B组,60例),另选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NC组).测定受试者血清HIF-1α、Hcy和CysC浓度,记录各组年龄、病程以及相关生化指标.分析各组血清HIF-1α、Hcy和CysC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糖尿病眼肌麻痹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B组的血清HIF-1α、Hcy、CysC浓度高于NC组,B组的血清HIF-1α浓度高于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 0.05,A组血清Hcy、CysC高于B组,P<0.05.HIF-1α与病程、HbA1c、FBG显著负相关,Hcy与病程、HbA1c、FBG、CysC呈正相关,CysC与病程、Hcy呈正相关.糖尿病病程≥5年,HbA1c≥7%,Hcy≥10 μmol/L,CysC≥1 mg/L是糖尿病眼肌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 HIF-1α、Hcy、CysC与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相关,检测其血清水平对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见微知著——1例动眼神经麻痹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动眼神经麻痹是神经眼科临床常见导致复视及眼肌麻痹的疾病.其较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压迫、高血压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外伤、炎症等.我们通过1例罕见动眼神经施万细胞(雪旺细胞)瘤患者的诊疗经过,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处理方法,供大家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眼肌麻痹少见病因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眼肌麻痹少见病因的临床特点,为尽早明确病因诊断,及时对应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就诊的少见病因眼肌麻痹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病因分类和各自临床特点的分析总结.结果 23例少见病因眼肌麻痹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GBS)3例,米勒费雪综合征(MFS)2例,Bickerstaff's脑干脑炎(BBE)1例,桥本甲状腺炎1例,脑膜癌1例,神经梅毒1例,Wemicke脑病3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5例,垂体卒中1例,颈动脉海绵窦瘘1例,眼肌麻痹型偏头痛1例,Tolosa-Hunt综合征2例,进行性核上性眼肌麻痹1例.不同病因的患者,其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预后等均各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结论熟悉少见病因所致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是查找眼肌麻痹少见病因、明确诊断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