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水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首要死亡原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饮食作为重要的干预手段备受关注,但碳水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尚未知.目的 分析碳水化合物摄入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影响的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获取发表时间为建库至 2023 年 1 月的关于碳水化合物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提取文献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 16项随机对照试验,碳水化合物饮食干预能够降低三酰甘油水平,下降了 0.17 mmol/L(95%CI=-0.24~-0.10 mmol/L,P<0.000 01).持续6个月以下碳水化合物饮食干预使三酰甘油水平下降了0.25 mmol/L(95%CI=-0.33~-0.17 mmol/L,P<0.000 01);12~23 个月组三酰甘油降低 0.15 mmol/L(95%CI=-0.29~-0.01 mmol/L,P=0.04).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0.09 mmol/L(95%CI=0.07~0.10 mmol/L,P<0.000 01),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0.10 mmol/L(95%CI=0.02~0.17 mmol/L,P=0.01).结论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总体影响在 6 个月以下和 6~11 个月时更加有利,但 2 年后对心血管危险因素没有显著影响,其长期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运动方式对失眠患者睡眠影响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失眠问题不仅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还与多种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运动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失眠质量,但目前缺乏不同运动方式对其睡眠结局影响效果的比较研究.目的 比较不同运动方式对失眠患者睡眠影响的效果,为该人群制定改善睡眠的运动处方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不同运动方式对失眠患者睡眠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 2023 年 12 月.使用Jadad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使用Stata 17.0 软件的频率学框架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网状Meta统计,使用偏倚漏斗图观察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 36 篇文献,包含 2 706 例受试者,涉及 5 类干预措施:有氧运动(AE)、抗阻运动(RT)、身心运动(ME)、运动时间延长(PTE)、有氧与抗阻结合的运动(AE+R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AE和空白对照(CT)组(SMD=2.20,95%CI=0.35~4.05)对主观评价工具总评分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为AE(82.2%)>ME(71.1%)>AE+RT(54.2%)>RT(38.9%)>CT(29.2%)>PTE(24.4%).PTE 与 AE+RT(SMD=-14.66,95%CI=-28.60~-0.72),AE+RT与RT(SMD=21.32,95%CI=6.24~36.40)以及AE+RT与AE(SMD=11.19,95%CI=1.56~20.81)对睡眠潜伏期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RT(96.7%)>CT(77.1%)>ME(49.5%)>AE(42.6%)>PTE(27.9%)>RT(6.1%).AE与CT(SMD=4.59,95%CI=1.59~7.58)对睡眠效率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3.1%)>AE+RT(59.9%)>RT(50.7%)>ME(46.9%)>PTE(35.5%)>CT(23.9%).PTE 与 RT(SMD=23.39,95%CI=14.67~32.02),PTE 与 AE(SMD=14.86,95%CI=4.64~36.40),PTE 与 CT(SMD=12.11,95%CI=7.62~16.59),RT 与 ME(SMD=-27.61,95%CI=-40.49~-14.73),RT 与 CT(SMD=-11.28,95%CI=-20.86~-1.70),ME 与 AE(SMD=19.08,95%CI=5.18~32.98),ME与CT(SMD=16.33,95%CI=7.26~25.40)对睡眠觉醒时间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RT(94.7%)>CT(80.2%)>AE(41.8%)>ME(31.5%)>PTE(1.7%).RT与AE(SMD=-20.84,95%CI=-38.46~-3.23),AE与CT(SMD=12.02,95%CI=2.96~21.08)对总睡眠时长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7.2%)>AE+CT(71.6%)>PTE(53.8%)>ME(40.6%)>CT(35.9%)>RT(10.8%).各项干预措施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4.2%)>AE+CT(75.5%)>ME(24.9%)>CT(15.4%).对主观评价工具总评分、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觉醒时间、总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发现 6 个结局指标均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提示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风险.结论 鉴于AE对多个睡眠指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推荐失眠患者进行3次/周、30 min/次的中等强度AE,如慢跑、快走等,此外,也可以选择 4~5 次/周中等强度的RT或AE+RT,在进行上述运动时需要额外注意时间段选择,尽量避免睡前 3 h内进行运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助推策略在老年人体力活动干预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应用助推策略的干预对老年人体力活动相关心理和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sycINFO、EconLit 等数据库中关于应用助推策略的干预对老年人体力活动相关心理和/或行为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2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样本量为4 336名老年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应用助推策略的干预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运动自我效能[SMD=1.17,95%CI(0.12,2.23),P<0.05]、运动动机与期望[SMD=0.69,95%CI(0.08,1.30),P<0.05],提高客观体力活动量[SMD=0.43,95%CI(0.30,0.55),P<0.05]、主观体力活动量[SMD=0.74,95%CI(0.24,1.22),P<0.01],并在随访期保持一定客观体力活动增量[SMD=0.25,95%CI(0.05,0.44),P<0.01]和主观体力活动增量[SMD=0.49,95%CI(0.00,0.98),P=0.05].结论应用助推策略的干预方法可增强老年人的运动自我效能、运动动机与期望,并增加其体力活动量,且效果具有一定可持续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强度间歇训练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对于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应用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为CHD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搜集CHD患者HIIT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时间从建库至 2023 年 11 月 4 日.经过循证护理培训考核合格的 2 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ssessment of multiple systematic reviews 2,AMSTAR 2)量表、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规范(preferred reporting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PRISMA)声明、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系统(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文献报告质量评价以及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13篇系统评价.AMSTAR 2结果显示,1篇文献质量高,2篇低,10篇极低;PRISMA得分为16~26.5分,6篇报告相对完整,7篇报告存在一定缺陷;13篇系统评价的48条结局指标证据中,12条证据为中等质量,9条证据为低等质量,27 条证据为极低等质量.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 continuous training,MICT)比较,HIIT在 6 项主要结局指标: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值、峰值心率、静息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和血压均得到更佳的康复效果.结论 HIIT在CHD患者康复中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且安全性尚可,考虑到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以及证据质量级别较低,未来仍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分布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分布的影响。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Cochrane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选择从建库至2021年12月发表的有关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研究,并提取相关数据。试验组使用利拉鲁肽,对照组使用安慰剂、活性药物、饮食干预或为基础药物对照。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内脏脂肪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并评估其他人体测量指标,包括体重、腰围及体重指数。采用Review Manager 5.4.1和STATA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Egger检验评估发表偏倚,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偏倚风险。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包括10项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可显著降低内脏脂肪组织[标准化均值差(SMD)=-0.69 cm 2,95%CI -1.09~-0.29 cm 2, I 2=78%, P<0.05]和皮下脂肪组织(SMD=-0.48 cm 2,95%CI -0.77~-0.19 cm 2, I 2=50%, P<0.05),另外也显著降低了体重[加权均值差(WMD)=-3.65 kg,95%CI -4.45~-2.85 kg, I 2=0, P<0.05]、腰围(WMD=-3.07 cm,95%CI -4.63~-1.51 cm, I 2=75%, P<0.05)及体重指数(WMD=-1.23 kg/m 2,95%CI -1.62~-0.84 kg/m 2, I 2=50%, P<0.05)。 结论:利拉鲁肽可显著降低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问世的生物制剂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治疗提供了新方法。专家论坛《生物制剂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在分析近期发表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和系统性综述的临床研究数据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生物制剂治疗CRSwNP的适应证、用法、疗效评价、安全性和治疗花费情况。论著《蜗神经动作电位监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探讨了蜗神经动作电位(CNAP)监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听力保护的意义。发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CNAP监测有利于术中听力保护,应用定位监测可提示术者避免损伤神经;肿瘤切除后,近脑干端CNAP波形及N1波幅对预测术后听力保留状态具有一定价值。论著《鼻瓣区静态参数在鼻腔空间三维模型中的研究》应用Mimics软件对颌面部CT数据进行处理,建立鼻腔空间三维模型,定位鼻瓣区并测量其重要参数,以期为鼻阀功能不良的定量诊断提供依据。论著《MEN2A/MEN2B家系RET胚系突变携带者“分级预警制”与甲状腺预防切除术的研究(附7例报道)》指出,对于有MEN2A/MEN2B家族史的健康人群,应用“分级预警制”的综合判断,在严格筛选和密切监测的基础上,把握合理时机,可开展甲状腺预防性切除术。论著《甲状腺未分化癌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单中心20年回顾性研究》探究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发现ATC患者中,初诊无喉返神经受累症状、白细胞正常、无远处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好,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继续教育园地《原发性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进展》围绕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SNMM)展开讨论,全面分析其发病机制、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等,以期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SNMM,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机会,提高患者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外科ICU患者误吸防治与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ICU患者误吸防治与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网、相关机构网站及数据库等关于神经外科ICU患者误吸防治与管理的相关证据,包括指南、共识系统评价及RCT等,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语种不限。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9篇临床实践指南、8篇专家共识、13篇Meta分析/系统评价和10篇RCT研究,对其进行汇总提取,形成包括10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的最终版误吸防治与管理最佳证据。结论:医护人员应在误吸风险早期评估,人工气道管理、体位管理、肠内营养管理、镇静镇痛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应用最佳证据,降低神经外科ICU患者误吸发生率。此外,医院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形成跨专科合作团队,加强对误吸的预防与管理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肝内胆管癌患者手术治疗淋巴结清扫概况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手术治疗淋巴结清扫概况。方法:以"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淋巴结清扫/lymph node dissection""淋巴结切除/lymphadenectomy""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为关键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4月20日,获取记录了术中淋巴结清扫情况的且研究目的为分析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或预后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评价。使用R软件对中国ICC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淋巴结肿大率、淋巴结清扫率、病理淋巴结阳性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纳入符合系统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33篇,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33篇文献均为中、高质量文献。患者入组时间范围为1993~2020年。病例来源于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39个医疗中心,共计4 278例ICC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清扫率为47.8%(95% CI:41.3%~54.3%),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淋巴结肿大率为18.5%(95% CI:7.5%~29.6%),病理淋巴结阳性率为51.2%(95% CI:43.8%~58.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入组中位年份在2010年前的研究中淋巴结清扫率为36.0%(95% CI:27.0%~45.0%),2010~2017年研究中的淋巴结清扫率为48.3%(95% CI:38.1%~58.6%),2017年后研究中的淋巴结清扫率为53.3%(95% CI:43.3%~63.2%),淋巴结清扫率在不同入组年份的研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2)。 结论:中国ICC患者手术治疗的总体淋巴结清扫水平仍不高,但淋巴结清扫率随时间推移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的心脏毒性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的心脏毒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19年3月2日),收集PD-1/PD-L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其他方案治疗肿瘤的临床试验,采用国际通用的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PD-1/PD-L1抑制剂(试验组)与安慰剂或其他抗肿瘤药物(对照组)心脏毒性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了10项随机对照试验(RCT),9项为PD-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的研究,1项为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的研究,共包括5 29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 022例,对照组2 269例患者。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0项RCT中4项为高偏倚风险,6项为低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心脏毒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3%(34/3 022)比0.22%(5/2 269),相对危险度=2.38,95%置信区间:1.19~4.78,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D-1/PD-L1抑制剂有导致心脏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临床应用中应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非药物干预方案对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血糖管理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将不同非药物干预方案对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血糖管理的影响通过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排序。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国/美国临床注册中心,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立开始至2020年12月。使用WinBUGS、GeMTC、Stata软件进行血糖管理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7篇文献,共4 188例,涉及14种非药物干预方案。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当使用不同非药物干预方案时,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血糖管理有效性排序为:同伴支持教育第1位、认知行为疗法第2位、高级糖尿病教育第3位、家庭支持干预第4位、引导式自主决定干预第5位、个案训练第6位、积极心理干预第7位、基于手机的远程干预第8位、糖尿病教育第9位、支持性咨询第10位、基于网络的远程干预第11位、多系统疗法第12位、常规护理第13位、动机性访谈第14位。结论:同伴支持教育和认知行为疗法在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血糖管理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而动机性访谈表现最差。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案的其他潜在好处,例如情绪健康和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