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袁军教授针灸治疗失眠障碍的腧穴配伍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袁军教授针灸治疗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ID)的用穴特点、取穴规律和组方特色.方法:运用Excel表格创建袁教授治疗ID针灸病历处方数据库,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 18.0 围绕其选穴配伍进行综合性分析挖掘相关性,利用 Gephi 0.9.2 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总结归纳袁教授针灸治疗ID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 55 篇ID的针灸处方,提取出 55 条针灸处方,共涉及 4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 658 次.使用频次前 8 的腧穴/穴组分别是安眠五穴、百会、前顶三穴、足三里、四神聪、合谷、阴陵泉、安眠.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除经外奇穴以及经验穴组以外,应用频率最高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相关性较高的腧穴组合为安眠五穴-百会、安眠五穴-百会-四神聪、安眠五穴-百会-前顶三穴,体现了ID的治疗以安眠五穴结合头部选穴为主.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位于网络核心节点的腧穴为安眠五穴、百会、前顶三穴、阴陵泉、安眠、足三里、合谷、四神聪.反映了针刺治疗ID的重要穴位配伍规律为心脑同治,心、肝胆、脾胃共调.结论:袁教授针刺治疗ID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以安眠五穴为核心处方,强调心脑同治,心、肝胆、脾胃同调的治疗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伴抑郁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伴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6-2019年开滦总医院收治的114例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入院后72 h之内完成核磁共振颅脑扫描,并于1周内应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情绪测评。根据SDS评定结果,选择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无抑郁患者69例为对照组;选择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伴轻度抑郁患者45例为病例组。观察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不同脑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比例特点及认知功能,运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并观察临床躯体化症状表现特点。结果:(1)对照组患者男53例(76.81%,53/69),女16例(23.19%,16/69);病例组男29例(64.44%,29/45),女16例(35.55%,16/45),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对照组和病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1.88%(22/69)、53.33%(24/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2)病例组患者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腔隙性脑梗死灶发病率分别为80.00%(36/45)、71.11%(32/45),对照组分别为59.42%(41/69)、18.84%(13/6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01、<0.001);其余脑区梗死灶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病例组注意力和计算力受损比例为88.89%(40/45),高于对照组的78.26%(54/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OR=2.659,95% CI 1.041~6.793, P<0.05)、半卵圆中心梗死灶( OR=10.332,95% CI 4.069~26.235, P<0.01)是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伴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5)躯体化症状失眠和流泪的比例病例组分别为35.56%(16/45)、37.77%(17/45),均高于对照组8.70%(6/69)、2.90%(2/6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计学意义( P值均为0.000)。 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半卵圆中心脑梗死病灶是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患者可伴有失眠和流泪的躯体化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200例慢性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右佐匹克隆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联合采用rTMS治疗,疗程均为两周。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疲劳量表(FS-14)评分,血清皮质醇(Cor)、5-羟色胺(5-HT)、多巴胺(DA),脑电各频段功率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PSQI指数中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夜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服用催眠药物、日间功能、PSQI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FS-14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FS-14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Cor、5-HT、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5-HT、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脑电α段、β段、θ段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脑电α段功率高于对照组,脑电β段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患者能更有效的调节神经递质释放、改善患者睡眠状况、减轻患者的疲劳程度,从而改善患者的慢性失眠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曲线型仰卧体位管理联合多模式疼痛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舒适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曲线型仰卧体位管理联合多模式疼痛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压力性损伤(简称为压疮)发生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于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施骨科手术63例患者为对照组,并予以健康宣讲、饮食指导等干预方式;随机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于该院实施骨科手术6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线型仰卧体位管理联合多模式疼痛干预。记录干预前及干预7 d后,两组患者疼痛状况〔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HPOI)、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舒适状况〔Kolcaba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记录干预7 d内,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压疮严重程度、不良反应(肌肉酸痛、胸腹部不适、烦躁、失眠)状况。结果:干预7 d后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控制状况评分、GCQ评分均有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7 d后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评分、VAS量表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 P<0.05)。干预7 d内,观察组压疮率、压疮严重程度、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曲线型仰卧体位管理联合多模式疼痛干预能够提高骨科患者术后舒适度,降低压疮发生率,缓解患者疼痛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精准化专科护理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康复效果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精准化专科护理方案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2019年6—12月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精准化专科护理方案。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2个时间点评估患者对相关护理问题的认知-行为-状况。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护理问题的认知-行为-状况成效评分明显改善,其中患者在疼痛、胸闷气短、心律不齐、血压偏高、水肿、眩晕、便秘、伤口渗血、伤口肿胀、肢体乏力、失眠、饮食不均衡、服药依从性差、吸烟、饮酒、超重、运动依从性差、精神紧张及回归社会障碍19项护理问题的认知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39~5.06,均 P<0.05);患者在疼痛、胸闷气短、心律不齐、血压偏高、水肿、眩晕、便秘、伤口渗血、伤口肿胀、肢体乏力、饮食不均衡、服药依从性差、超重、运动依从性差、精神紧张及回归社会障碍16项护理问题的行为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41~4.80,均 P<0.05);患者在肢体乏力、失眠、运动依从性差、精神紧张、回归社会障碍5项护理问题的状况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44~4.27,均 P<0.05)。 结论:基于奥马哈系统的精准化专科护理方案在全面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护理问题基础上,实施精准专科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护理问题,促进患者心脏功能及身体的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苯二氮䓬类药物在老年人群中应用现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苯二氮?类(BZDs)药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老年人失眠、焦虑、慢性疼痛等治疗中,但其药物不良反应(ADRs)不容忽视。近年来研究发现BZDs药物导致跌倒、骨折、药物滥用/依赖、认知功能损害等风险较为突出,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建议临床医生用药时充分评估老年人的基础情况,结合Beers标准(Beers criteria)、老年人处方筛查标准和正确治疗筛查标准(STOPP/START标准)等辅助筛查工具,综合权衡利弊后合理用药与停药,减少BZDs药物高风险、低效益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六经病欲解时”辨证思路在脐针疗法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揭示了人体疾病与时间节律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以“时”为纲领,提出一个昼夜循环共十二时辰,六经各有“当旺之时”。脐十二地支全息进针法是脐针治疗中常用的定位进针方法,与时间医学密切相关,临床多用于治疗发作或症状有明显时间规律的慢性疾病,若从“六经病欲解时”入手运用该疗法,则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可获佳效。太阳病欲解时可用麻黄三针,少阳病欲解时用青龙三针,阳明病欲解时用白虎三针,太阴病欲解时用真武三针,厥阴病欲解时用厥阴三针,少阴病欲解时用少阴三针。附鼻鼽、郁证、潮热汗出、干燥综合征、失眠等6个病案并加以分析,介绍“六经病欲解时”临床辨证思路指导下脐十二地支全息进针法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山东省西南地区乡村全科医生离职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西南地区乡村全科医生离职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为维持我国基层医疗队伍的稳定性提供合理建议。方法:2020年5月,利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西南地区2 805名乡村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 χ2检验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乡村全科医生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2 805份问卷,回收问卷2 693份,有效问卷2 272份,有效率为84.4%。有1 076名(47.4%)乡村全科医生存在中高离职倾向。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兼职( OR=1.443,95% CI:1.105~1.884, P<0.01)、平均每月夜班次数≥20次( OR=1.340,95% CI:1.106~1.623, P<0.01)、接诊时长≥13 h( OR=1.358,95% CI:1.107~1.666, P<0.01)、存在失眠症状( OR=2.075,95% CI:1.755~2.454, P<0.01)、工作中感到沮丧( OR=2.987,95% CI:2.516~3.546, P<0.01)、有情感衰竭( OR=3.801,95% CI:3.188~4.533, P<0.01)、有去人格化倾向( OR=2.493,95% CI:2.086~2.981, P<0.01)的乡村全科医生更易产生离职倾向。 结论:山东省西南地区乡村全科医生具有较高的离职倾向,兼职、平均每月夜班次数多、接诊时间长、失眠、感到沮丧、职业倦怠是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的资金投入,提高乡村全科医生的工资待遇,降低工作负荷,增强乡村全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50例,性别不限,年龄35~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5~25.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50):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非电刺激组(NS组)和经皮非穴位电刺激组(TENAS组)。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至术毕经皮电刺激双侧内关穴及合谷穴,频率2~100 Hz,疏密波型,电流强度6~10 mA;NS组诱导前在相同穴位放置刺激电极片,但不给予电流;TENAS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在非穴位经皮电刺激直至术毕。于术前1 d、术后1、3和7 d时记录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于术后1和2 d时记录患者康复质量评分量表-15(QoR-15)评分。记录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NS组和TENAS组比较,TEAS组术后1、3和7 d时PSQI和AIS总分及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降低,术后1和2 d时QoR-15评分升高,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 P<0.05)。3组患者呼吸抑制、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高血压、低血压和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改善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术后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艾尔巴韦/格拉瑞韦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真实世界研究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开放式、单中心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103例使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析其临床基线特征,以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03例患者中,男55例(53.4%),女48例(46.6%),年龄为(47.6±13.9)岁;基因1a型2例(1.9%),基因1b型101例(98.1%);17例(16.5%)干扰素经治患者均为基因1b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2.9%)。103例患者中,35例合并基础疾病,26例有合并用药。98例完成治疗12周的随访;89例完成治疗结束后12周的随访,均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整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4%(21/103),主要为失眠、焦虑、乏力,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3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在治疗后无乙型肝炎病毒激活。结论: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较高,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