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血运监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血运监测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经验及参考。方法:自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我们对18例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分别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皮瓣的血运情况进行监测,观察热像图变化情况。结果:术中所有皮瓣在断蒂前的热像图上均可在穿支穿出点观察到热点的复温过程。术中在血管吻合后,16例皮瓣在动态热像图上观察到穿支血管处有热点快速出现,然后皮瓣周围逐渐升温,并可见额外新的热点生成;1例皮瓣松止血带后皮瓣复温不明显,未观察到明显的热点出现,该皮瓣经动脉抗痉挛治疗后好转,在热像图上表现为热点快速出现;1例皮瓣在热点出现后,穿支血管处的热点先逐渐弥散扩大再缩小,其他热点逐渐消失,经切除静脉栓塞血管并重新吻合通血后,血运情况改善。术后所有皮瓣均可在热像图上观察到明显的热点。术后2周所有皮瓣均存活,伤口均Ⅰ期愈合,皮瓣质地,血运良好。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的血运监测,方法简单可靠,可以直观快速反映皮瓣的血运情况,有助于尽早发现皮瓣血运障碍,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冠病毒感染后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30岁,因"双眼前暗点1周"于2022年12月26日来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发病前1周有新冠病毒感染病史,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SARS-CoV-2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结果呈阳性。裸眼视力:右眼0.1,左眼0.1;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0.3。双眼前节正常,瞳孔对光反射正常,眼压:右眼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双眼黄斑彩色眼底照片示黄斑区暗红色病变和不规则斑点(图1)。双眼电脑视野检查显示右眼旁中心暗点,左眼生理盲点扩大(图2)。近红外图像显示黄斑区中心凹周围花瓣状病变(图3A和3C)。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显示外核层和外丛状层有1个高反射的局限性病灶(图3B和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扫描显示双眼黄斑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图4)。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EP)显示P100波在1度大正方形的反应时间延迟,P100波在0.25度小正方形的反应时间正常;双眼P100波振幅下降,尤其是在左眼。根据病史和眼部检查评估,患者诊断为: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 macular neuroretinopathy,AMN),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感染。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滴双眼,3次/d;甲钴胺胶囊,0.5 mg,3次/d;和血明目片,1.55 g,3次/d等治疗。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眼底恢复正常,OCT扫描显示黄斑区结构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的多模态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的多模态影像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12月17至31日于开封市眼病医院初次诊断为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和(或)旁中心急性黄斑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且就诊前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阳性的患者8例(15只眼),作为观察组,并根据SS-OCT表现将患者分为4型。招募无眼科和(或)全身疾病的15名(15只眼)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以抽签方式随机选取1只眼为受试眼。所有受试者均行详细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激光照相(FLP)、眼压检查、眼底红外成像、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测量受试眼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收集并分析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和多模态影像检查结果。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0 mm、>1.0 mm且≤3.0mm、>3.0 mm且≤6.0 mm环形区域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管密度(SCP-VD)和层毛细血管丛血管密度(DCP-VD),分别记录为SCP-VD1.0、3.0、6.0和DCP-VD1.0、3.0、6.0。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男性6例(11只眼),女性2例(4只眼);年龄为(26.87±11.56)岁。健康对照组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年龄为(28.75±12.30)岁。两组年龄与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均出现体温≥39.0 ℃的高热,且在发热期间或退烧后24 h内出现眼部症状。所有患者中,Ⅰ型5例(7只眼),Ⅱ型1例(1只眼),Ⅲ型3例(4只眼),Ⅳ型2例(3只眼)。Ⅲ、Ⅳ型中3例(4只眼)出现外丛状层或外核层弱反射囊腔,FLP检查发现黄斑区可见多个灰色或红褐色病灶。1例(1只眼)可见视网膜浅层出血。2例(4只眼)眼底可见棉绒斑。眼底红外光检查显示,Ⅰ型表现为黄斑旁中心区弱反射病变,尖端指向中心凹,Ⅱ型黄斑区未见明显异常,Ⅲ、Ⅳ型表现为跨越黄斑中心凹的地图状弱反射病变。OCTA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SCP-VD1.0为6.93%(4.77%,6.93%),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0.66%(8.05%,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74.00, P=0.016);观察组SCP-VD3.0为37.14%(32.15%,43.48%),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3.06%(38.95%,4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74.00, P=0.016);观察组DCP-VD3.0为48.20%(46.11%,50.33%),低于健康对照组的51.10%(50.04%,5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88.00, P=0.009);观察组DCP-VD6.0为49.27%(47.26%,51.67%),低于健康对照组的52.43%(50.07%,5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70.00, P=0.004)。两组间SCP-VD6.0和DCP-VD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可累及视网膜全层,SS-OCT表现为病变区域节段性强反射,眼底红外光表现为病变区域弱反射,FLP表现为黄斑区多个灰色或红褐色病灶,OCTA表现为SCP-VD和DCP-VD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腮腺良恶性肿瘤红外热成像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腮腺良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红外热成像(infrared thermography,IRT)图的健患侧温差特点,为IRT预测肿瘤性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入院的98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1例,女性37例,年龄(51.1±16.0)岁(10~86岁)。所有患者除常规检查外均于术前1 d用IRT仪测量腮腺病变部位与对侧镜像区域的温差,并根据术前临床检查和CT、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记录肿瘤最大径、发生位置(深叶或浅叶),根据肿瘤最大径分为≤2 cm、>2 cm且≤4 cm、>4 cm共3组;根据发生位置分为深叶组和浅叶组;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分析温差大小与肿瘤性质、大小及位置的关系。结果:良性组79例,恶性组19例,恶性组的健患侧温差[(1.73±0.21)℃]显著高于良性组[(0.73±0.32)℃]( t=16.70, P<0.001)。不同最大径的肿瘤组间健患侧温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浅叶组肿瘤健患侧温差[(0.97±0.50)℃]显著高于深叶组[(0.67±0.44)℃]( t=2.24, P=0.028)。 结论:IRT检测出的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健患侧温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根据温差大小进行肿瘤性质预测,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激痛点的形成机制及诊察与物理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激痛点是骨骼肌紧绷肌带内高度敏感的应激点,活化后可引起自发性疼痛、牵涉痛和抽搐反应。目前认为激痛点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运动终板功能异常、乙酰胆碱堆积、局部循环与能量代谢障碍、血管活性成分与炎症因子释放等多个环节组成的恶性循环有关;在触诊基础上,肌电图、磁共振检查、超声弹性成像、红外热成像和微透析等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以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激痛点进行深入研究和认识;目前激痛点疼痛的物理治疗主要有针刺、推拿、电刺激、红外、超声及其它疗法等,因其疗效明确、适应证广和不良反应较小等优势受到人们重视。本文主要归纳整理激痛点的形成机制、诊察和激痛点疼痛物理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智能手机红外线热成像系统监测移再植组织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常规的观察血运的方法不足以在早期发现血管危象,进而影响移再植手术的成功率。红外线热成像技术(IRT)通过直观呈现人体表面温度数值及温度热像图,达到监测移再植组织微循环状况目的。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IRT亦逐渐走向成熟与变革。本文就智能手机红外线热成像系统(SBTI)监测移再植组织微循环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及眼底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临床特征及眼底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确诊为COVID-19相关AMN的18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在眼部发病前1~5 d均有发热病史,且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抗原检测阳性。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激光扫描检眼镜(SLO)、眼底自身荧光(AF)、红外眼底照相(IR)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同时行OCT血管成像(OCTA)、视野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分别为6例11只眼、3例6只眼、1例2只眼。随访时间8~10周。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眼底影像特征。结果:18例32只眼中,男性6例12只眼,女性12例20只眼;年龄(28.00±5.86)(15~36)岁。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14、4例。出现眼部症状到就诊时间为1 d~8周;其中,发病3 d内就诊6例10只眼,发病超过3 d就诊12例22只眼。患眼BCVA 0.80±0.29。眼底彩色照相及SLO检查,仅2例4只眼表现为黄斑区片状或"花瓣样"暗红色病灶,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眼底AF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AF。IR检查,发病3 d内就诊的6例10只眼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发病超过3 d就诊的12例22只眼黄斑区出现不规则的弱反射病灶。OCT检查,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中心凹或旁中心凹区的外丛状层(OPL)、外核层(ONL)边缘模糊的条带状或斑片状强反射,并波及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行OCTA检查的6例11只眼,其病灶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行视野检查的3例6只眼,表现为生理盲点稍扩大。行mf-ERG的1例2只眼,表现为黄斑中心振幅呈凹陷型降低。2周内,所有患眼OPL及ONL强反射病灶快速消退,而椭圆体带的连续性则恢复缓慢,嵌合体带的中断可持续10周以上。结论:COVID-19相关AMN多为年轻女性;IR表现为病变区呈不规则弱反射;OCT表现为OPL、ONL呈强反射;OCTA表现为病灶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红外热成像评估联合经络取穴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红外热成像评估经络取穴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台州骨伤医院筋伤科收治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按照单双数随机选择分为对照组(采用阿是穴冲击波治疗)和治疗组(采用经络取穴冲击波治疗),每组36例.于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红外热成像热图温度均值;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比较两组患者行走步态数据(步长、步速、步频、支撑相百分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结果 术后3个月,治疗组的红外热成像热图温度均值、VAS评分、ODI评分、CRP水平、TNF-α水平、IL-6水平和支撑相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JOA评分、步长、步速和步频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和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红外热成像联合经络取穴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改善腰椎结构和功能,疗效较佳,且不良反应较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缺血性脑卒中芤脉的脉波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通过分析缺血性脑卒中芤脉患者的脉图时域参数特征,为缺血性脑卒中芤脉的凭脉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应用脉诊采集仪采集5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左关脉脉波图,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采集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身红外热成像图,分析脉图参数与全身热图温度.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组的左手关脉浮取h1、h3、w、w/t增大(P<0.05),中取h1、h3、h3/h1、w、w/t增大(P<0.05),沉取h3/h1、w、w/t增大(P<0.05),浮取、中取与沉取h5减小(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三焦平均温度增高(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区相对温度差△T为负值,心区热值低于其对应躯干区域的平均热值.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芤脉的脉波图有其独特性,既有浮、大的阳亢与中空的阴血亏虚特点,也有虚、缓的阳虚特征,热成像图的温度对比体现了阳浮和心阳虚损,可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阴阳辨证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也初步补充了关于芤脉局部缺血的研究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探索"按之则热气至"的按压次数-热效应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背景 推拿量效关系的客观测量方法越来越多,但将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与推拿量效关系结合的研究较少.目的 通过对比不同的叠掌按压法次数(3、5、7 次)下治疗区域温度值、肌张力、压痛阈值变化,为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运用于推拿量效关系提供依据.方法 于 2021-06-17-12-24 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推拿科招募 18 例胸椎小关节紊乱(病变节段在T3~T4)患者.将患者分为按压7次组(n=6)、按压5次组(n=6)、按压3次组(n=6),接受叠掌按压法治疗,次数分别为 7、5、3 次.采用红外线热成像仪获取患者全身的红外热像图,提取病变区域的平均温度值;运用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测量病变胸椎处旁竖脊肌的肌张力;运用痛阈测定仪测量病变胸椎棘突旁体表部位的压痛阈值.结果 按压3次组干预后的T3棘突右旁开0.5寸(T3 R)温度值及T4棘突右旁开0.5寸(T4 R)温度值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三组T3 棘突左旁开 0.5 寸(T3 L)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3 R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 棘突左旁开 0.5 寸(T4 L)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 L在 0.5 kg的力下肌张力、T4 L在 0.8 kg的力下肌张力、T4 R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 R在 0.5 kg的力下肌张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压7 次组干预后T3 R在 0.2、0.5 kg的力下肌张力高于干预前(P<0.05).按压 3 次组干预后T3 L、T3 R、T4 L、T4 R压痛阈值低于干预前(P<0.05).按压 7 次组干预后T3 L、T3 R压痛阈值低于干预前(P<0.05).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 按压次数较少可能产生较好的疗效.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作为推拿量效关系的测量方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结合本研究的问题可进一步为红外线热成像与推拿的关系提供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