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外线热成像仪皮温监测在组织移植再植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IRT)在组织移植或再植术后皮温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收治73例患者行组织移植或再植术,术后7 d每小时1次常规监测组织皮温、色泽、毛细血管返流和肿胀等指标,其中术后2、4和8 h移植或再植组织3个不同部位皮温(近、远端和中央处),每次由2名专科护士应用红外线热成像仪(IRTI)和电子体温枪分别监测,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名专科护士术后2、4和8 h应用电子体温枪单次测定(中央处)的移植或再植组织皮温分别为(36.47±0.45)℃、(34.97±0.46)℃、(36.49±0.66)℃和(35.56±0.55)℃、(36.61±0.67)℃、(35.85±0.56)℃,3时间点各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用IRTI测定结果分别为(36.48±0.45)℃、(36.46±0.67)℃、(36.40±0.66)℃和(36.46±0.48)℃、(36.50±0.69)℃、(36.48±0.67)℃, 3时间点各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用IRTI术后2、4和8 h时3点测定总时间分别为(1.59±0.02)s、(1.65±0.53)s、(1.71±0.07)s,电子体温枪测定时间分别为(4.78±0.08)s、(4.96±0.17)s、(5.13±0.22)s, 3时间点各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点(中央处)测温时间分别为(1.59±0.02)s、(1.65±0.53)s、(1.71±0.07)s和(1.59±0.03)s、(1.64±0.55)s、(1.70±0.08)s,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RT监测移植或再植组织皮温简单方便,特异性及敏感性高,对专科护士个体差异小,具备可重复性,是移植或再植组织皮温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红外热成像指导下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儿童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在红外热成像的指导下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与只进行针刺治疗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P)的临床疗效差别,为儿童BP个体化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的BP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推拿结合针刺组(37例)和针刺组(35例)。针刺组患儿行针刺治疗;推拿结合针刺组患儿在每个疗程首日接受红外热成像检查面部温度,将每个患儿面部进一步细分为额、面颊和下颌部3个区域,分别检测这个3个区域的温度,对患侧比健侧温度低、温度高和温差接近的区域分别应用擦法、轻叩法和一指禅推法,推拿后进行与针刺组相同的针刺治疗。两组患儿均每天治疗1次,5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和每一疗程结束后两组患儿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分析,对每个患儿在额、面颊和下颌部应用的推拿手法频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第3疗程结束后House-Brackmann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χ 2=31.01、56.41, P<0.01)。治疗前、第1疗程和第2疗程两组患儿House-Brackmann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58、8.49、6.79, P>0.05),而第3疗程结束后推拿结合针刺组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较针刺组显著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10.03, P<0.05)。两组患儿Portmann评分在每个疗程结束后均较治疗前好转( F=9.68、22.54; P<0.01)且推拿结合针刺组[(13.97±4.58)分]比针刺组[(10.97±5.40)分]面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 t=2.55, P=0.01),推拿结合针刺组总显效率为51.35%(19/37)明显高于针刺组20.00%(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 P<0.05)。在第1疗程和第3疗程中额、面颊、下颌3种手法应用频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3、13.33, P<0.05),在同一区域的对比中,面颊和下颌部在3个疗程中应用的推拿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6、21.35, P<0.01)。 结论:在BP疾病进程中,根据红外线热成像指导麻痹不同区域采取个体化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更有利于病情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面积完全性头皮撕脱伤的显微外科救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5例大面积完全性头皮撕脱伤病例的急诊救治流程、总结其围手术期特点、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治疗的5例大面积头皮完全性撕脱伤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在显微外科技术下对创面进行清创并探查,选取合适的动、静脉进行吻合,术前积极备血、备皮,术后严格护理并观察再植头皮的血运情况。出院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5例再植头皮行血管吻合后全部成活,手术后红外线测温提示头皮血供良好,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温度分别为(30.61±1.17)℃、(32.22±1.79)℃和(34.26±1.59)℃,( F=21.307, P<0.05),其中2例部分头皮完全性撕脱伤患者再植头皮出现坏死结痂,植皮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均对重建后外形感到满意。 结论:高超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更细致的解剖知识是完全性头皮撕脱再植手术成功的关键条件,全身系统的整体关注以及规范通畅的创伤救治流程在救治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金氏烧山火"手法对寒湿痹证患者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金氏烧山火"手法对寒湿痹证患者的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寒湿痹证患者,在固定室温条件下,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治疗,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后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人体测温仪、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观察曲池与合谷穴,足三里与冲阳穴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变化。结果: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手法后,上下肢穴位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均不同程度升高,且留针15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最高。①上肢:曲池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 P<0.05),合谷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 P<0.05);曲池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合谷穴( t=3.793, P=0.034)。②下肢:足三里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 P<0.05),冲阳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 P<0.05);足三里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冲阳穴( t=3.794, P=0.034)。 结论:"金氏烧山火"手法可升高寒湿痹证患者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的皮肤表面温度,具有明确的临床热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智能手机红外线热成像系统监测移再植组织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常规的观察血运的方法不足以在早期发现血管危象,进而影响移再植手术的成功率。红外线热成像技术(IRT)通过直观呈现人体表面温度数值及温度热像图,达到监测移再植组织微循环状况目的。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IRT亦逐渐走向成熟与变革。本文就智能手机红外线热成像系统(SBTI)监测移再植组织微循环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术前导航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术前导航中的作用。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37例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行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移植修复术的患者,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红外热像仪检查,参照术中探查所见,比较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以及两者联合在限定范围内对有效穿支、最具活力穿支检出的准确率,以及两者联合设计的优势共干穿支皮瓣与术中采用皮瓣的符合率。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方法有效穿支检出率的差异。结果:37例患者术中探查有效穿支99支,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以及两者联合分别检出91支(91.9%)、90支(90.9%)、98支(99.0%),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有效穿支的检出准确率高于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出准确率高于单一检测技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93,P=0.017;χ2=5.164,P=0.009)。对最具活力穿支的检出,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失败1例,准确率为97.3%(36/37),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率为100%。按两者联合设计的分叶皮瓣均在术中被采用。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能提高股前外侧穿支血管定位的准确率,为分叶皮瓣的设计提供可靠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探索"按之则热气至"的按压次数-热效应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背景 推拿量效关系的客观测量方法越来越多,但将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与推拿量效关系结合的研究较少.目的 通过对比不同的叠掌按压法次数(3、5、7 次)下治疗区域温度值、肌张力、压痛阈值变化,为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运用于推拿量效关系提供依据.方法 于 2021-06-17-12-24 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推拿科招募 18 例胸椎小关节紊乱(病变节段在T3~T4)患者.将患者分为按压7次组(n=6)、按压5次组(n=6)、按压3次组(n=6),接受叠掌按压法治疗,次数分别为 7、5、3 次.采用红外线热成像仪获取患者全身的红外热像图,提取病变区域的平均温度值;运用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测量病变胸椎处旁竖脊肌的肌张力;运用痛阈测定仪测量病变胸椎棘突旁体表部位的压痛阈值.结果 按压3次组干预后的T3棘突右旁开0.5寸(T3 R)温度值及T4棘突右旁开0.5寸(T4 R)温度值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三组T3 棘突左旁开 0.5 寸(T3 L)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3 R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 棘突左旁开 0.5 寸(T4 L)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 L在 0.5 kg的力下肌张力、T4 L在 0.8 kg的力下肌张力、T4 R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 R在 0.5 kg的力下肌张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压7 次组干预后T3 R在 0.2、0.5 kg的力下肌张力高于干预前(P<0.05).按压 3 次组干预后T3 L、T3 R、T4 L、T4 R压痛阈值低于干预前(P<0.05).按压 7 次组干预后T3 L、T3 R压痛阈值低于干预前(P<0.05).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 按压次数较少可能产生较好的疗效.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作为推拿量效关系的测量方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结合本研究的问题可进一步为红外线热成像与推拿的关系提供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扩张皮瓣血运障碍监测技术及防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扩张皮瓣血运障碍监测方法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扩张皮瓣血运障碍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扩张皮瓣血运障碍监测及防治的研究文献,并总结分析.结果 术前利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荧光造影可设计血运丰富的皮瓣,减少术后皮瓣缺血坏死的发生;术后利用红外线热成像、近红外光血氧监测、植入式多普勒等技术监测皮瓣血运,有利于早期发现皮瓣血运障碍,并积极采取挽救措施,如放血、水蛭吸血、血蛭素静脉滴注及高压氧治疗等.结论 扩张皮瓣的成活受多种因素影响,术前利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及新兴成像技术设计扩张皮瓣、术中术后早期发现扩张皮瓣血运障碍,及时进行干预,可减少扩张皮瓣缺血坏死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碳纳米管的毒性效应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纳米材料的研究引起了药理学家和毒理学家的高度关注.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构成一个新兴的学科——纳米医学[1].纳米材料特异的生物学性能使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2].碳纳米管不仅有示踪成像的功能,又可用于药物传递和热频治疗[3-4].此外,碳纳米管在红外线照射下可释放大量的振动能量,通过产热可有效杀灭局部肿瘤细胞,同时不损伤周围正常细胞[5].通过碳纳米管传递化疗药物不但可以减少给药剂量,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化疗药物集聚在肿瘤部位,从而减轻毒副作用[6].因此,碳纳米管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给药系统用于治疗癌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依据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推拿治疗组和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组,每组33例,对两组分别进行推拿治疗,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组在常规推拿的基础上进行红外线检查后依据异常点进行推拿,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和疼痛评定(VAS),其中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在治疗过程中脱落2例,常规推拿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脱落4例.结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VAS量化评分比较,常规推拿治疗组与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l),且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组治疗后较常规推拿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组治疗后较常规推拿组治疗后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 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定点后,在临床疗效方面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