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声电技术用于面部年轻化的热效应:细胞和分子生化层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引起面部的衰老,主要不良变化表现在皮肤和软组织方面。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面部年轻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光声电技术基于各自能量转化为热能作用于组织,通过良性热效应引起适度的热损伤,从而改善松弛和下垂的皮肤和软组织。因其快速有效、简单微创等诸多优势而备受青睐,但需要控制组织的热损伤程度以达到有益作用,避免导致过度的不良热效应。该文总结了光声电能量设备用于面部年轻化的作用机制,从组织细胞和分子生化两个层面阐述了不同温度下的热损伤和热效应,归纳了热效应的影响因素,旨在优化治疗参数,指导安全有效的抗衰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热效应对生物陶瓷糊剂在根管不同部位充填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热效应对生物陶瓷糊剂结合热凝牙胶垂直加压法在根管不同部位充填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颗单根管牙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iRoot SP组、10 s组、20 s组,每组10颗。所有牙样本在去除牙冠后根管预备至0.04锥度。对照组行AH-plus糊剂结合热凝牙胶垂直加压充填;iRoot SP组行iRoot SP单尖充填;10 s组及20 s组使用iRoot SP单尖充填结合热凝牙胶垂直加压充填,并分别在使用热凝牙胶前以180 ℃分别加热10 s及20 s。使用亚甲基蓝染色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法、牙科显微镜观察法分析充填后根管中上段和根尖1/3处的缝隙发生情况。结果:对于根尖1/3处的充填,10 s组和20 s组均无明显缝隙出现,且染料侵染深度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于根管中上段的充填,iRoot SP结合单尖充填出现缝隙的概率较高。 结论:短时间的高温加热不会影响iRoot SP对于根尖1/3处的封闭效果;对于根管中上段,iRoot SP单尖充填结合热凝牙胶垂直加压法的充填效果优于iRoot SP单尖法充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光声成像技术在急性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光声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PAI)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产生声波而成像的新型成像技术,其成像方式有较强的穿透力和安全性,能够动态成像且对血流灌注敏感,有可被应用于肾脏病诊断的潜力,尤其在急性肾损伤的诊疗方面。目前PAI在乳腺、甲状腺等器官中已有一些试验性的临床应用,但应用在肾脏成像的报道还比较少。本文将对PAI的历史与基本原理、PAI在AKI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以及未来PAI在肾脏病诊疗中的潜在应用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激光脱毛在外耳再造术中的临床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激光脱毛技术基于选择性光热动力学原理,特定波长的激光可选择性地被毛囊内黑素颗粒吸收,产生光热效应,将毛球及毛囊干细胞彻底破坏,产生永久性脱毛,具有方便快捷、安全高效、效果永久等特点。自其被用于外耳再造手术后,帮助解决了再造耳廓术后毛发残留问题,改善了耳廓形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该文综述了激光脱毛的种类、治疗参数、治疗时机及间隔、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铥激光与钬激光碎石时升温曲线和稳态温度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超脉冲铥激光与钬激光在碎石过程中升温曲线和稳态温度的差异。方法:2021年11—12月采用可以进行恒温水浴、恒速灌流的水槽(体积为10 cm×10 cm×10 cm)进行实验,水槽正中为容积8 ml的模拟肾盂,将1枚体积为1 cm×1 cm×1 cm的人工结石置于模拟肾盂中进行36.5℃~37.5℃水浴,使用橡木塞封闭模拟肾盂,通过橡木塞上的孔洞将测温探头和输尿管软镜鞘置入模拟肾盂,进行软镜操作。分别使用铥激光和钬激光,在10 W(10 Hz×1.0 J;20 Hz×0.5 J)、20 W(10 Hz×2.0 J;20 Hz×1.0 J)、30 W(10 Hz×3.0 J;20 Hz×1.5 J)碎石功率下碎石,碎石过程共180 s。实验的灌注流速设置为高流速(35 ml/min)和低流速(15 ml/min)两种模式。距光纤左右各5 mm处放置测温探头,记录碎石过程中模拟肾盂中水温的变化。同一功率下,以每5秒测量的两个探头10个温度值的平均值作为该时间段的水温值。每种激光6种功率组合下共计216个时间点。比较同样参数设置下,每个时间点两种激光的温度,并绘制相应的升温曲线。采用碎石过程最后30 s内温度平均值作为稳态温度,比较相同参数设置、相同灌注流速下,两种激光达到的稳态温度。以43℃为安全阈值温度,评估两种激光的稳态温度是否超过安全阈值。结果:升温曲线比较结果显示,铥激光在碎石过程77.7%(168/216)的时间点中水温高于钬激光。低流速时,铥激光在10 Hz×1.0 J[(32.43±2.19)℃与(30.99±0.90)℃, P<0.01]、10 Hz×2.0 J[(41.21±3.30)℃与(38.13±1.26)℃, P<0.01]、10 Hz×3.0 J[(49.54±2.44)℃与(44.91±0.65)℃, P<0.01]、20 Hz×0.5 J[(32.75±1.41)℃与(30.84±1.16)℃, P<0.01]、20 Hz×1.0 J[(41.67±1.76)℃与(37.51±1.25)℃, P<0.01]、20 Hz×1.5 J[(47.54±3.48)℃与(46.12±1.04)℃, P<0.01]下稳态温度显著高于钬激光。高流速时,铥激光在10 Hz×1.0 J[(28.01±0.57)℃与(26.84±0.97)℃, P<0.01]、10 Hz×2.0 J[(31.31±1.07)℃与(30.41±1.39)℃, P<0.01]、10 Hz×3.0 J[(33.29±0.70)℃与(32.25±2.55)℃, P<0.01]、20 Hz×0.5 J[(28.36±0.99)℃与(26.22±0.66)℃, P<0.01]、20 Hz×1.0 J[(30.80±2.06)℃与(30.08±0.78)℃, P=0.012]下稳态温度显著高于钬激光,在20 Hz×1.5 J[(34.54±3.08)℃与(33.93±1.49)℃, P=0.163]下与钬激光稳态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流速时,铥激光在10 Hz×1.0 J、20 Hz×0.5 J下未超过安全阈值温度,钬激光在10 Hz×1.0 J、10 Hz×2.0 J、20 Hz×0.5 J和20 Hz×1.0 J下未超过安全阈值温度。高流速时,两种激光所有功率组合均未超过安全阈值温度。 结论:与钬激光相比,在相同参数设置和灌注流速下,铥激光的热效应更明显。相同功率下,使用铥激光碎石时应保证灌注流速快于钬激光,以免损伤组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在肿瘤液体活检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肿瘤液体活检是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核酸等肿瘤标志物对肿瘤进行实时无创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超声辅助肿瘤液体活检可以利用超声空化效应和热效应,促进肿瘤标志物入血,从而有效提高肿瘤液体活检敏感性与特异性。笔者将就超声及其相关技术在肿瘤液体活检中应用的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钬激光在泌尿系腔道模型中热效应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钬激光在泌尿系腔道模型中的局部热效应。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3—12月进行。建立静态介质模型:在常压、25℃恒温、50%湿度的环境下,将内径为1 cm、装有1 ml工作介质的玻璃试管置入300 ml 37℃恒温水浴烧杯中,将550 μm激光光纤置入试管内工作介质中,连续激发激光60 s。利用电子温度测定仪连续记录试管内水温变化。激光工作模式分别设置为粉末化、碎块化、"爆米花"模式,功率设置为10~20 W,工作介质分别为生理盐水、蒸馏水、5%甘露醇溶液,记录不同模式、不同介质光纤周围温度变化。建立流动介质模型:在常压、25℃恒温、50%湿度的环境下,将相同光纤和温度探头置入内径为6 mm冲洗管,以生理盐水持续灌流,灌流量为100~1 200 ml/h。记录不同灌流量下激光发射期间局部水温变化。分析不同模式、不同介质、不同灌流量光纤周围实时温度变化情况。结果:在工作介质为生理盐水的静态介质模型中,钬激光连续激发(6.0±1.2)s即超过43℃安全温度,激发(27.6±2.1)s达到平台期温度,停止激发后(38.2±2.4)s可降至安全温度;平台期温度粉末化组>"爆米花"组>碎块化组( P<0.01),其中20 W粉末化组最高,为(78.67±0.45)℃,10 W碎块化组最低,为(55.67±0.22)℃。在静态介质模型中,以5%甘露醇溶液作为工作介质的平台期温度[(73.92±0.44)℃ ]较蒸馏水组[(75.57±0.14)℃]和生理盐水组[(78.67±0.45)℃]低(粉末化模式,20 W)。在流动介质模型中,灌流量达到800 ml/h时,连续激发钬激光即可保持在安全温度(40.96±0.36)℃,停止激发后仅需(7.0±1.0)s降至初始温度。 结论:钬激光在相同的总功率下,碎块化模式热效应相对较低;相同总功率时,5%甘露醇溶液环境下钬激光激发时的热效应较低;≥800 ml/h的灌流量,可以有效降低钬激光热效应导致的局部高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钬激光在尿路结石治疗中的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钬激光是一种波长为2 100 nm的高能脉冲式激光 [1],其碎石原理包括光声效应和光热效应 [2]。光声效应是指水吸收激光能量产生的微汽泡在膨胀或破碎过程中击碎结石;光热效应是通过钬激光能量升高局部温度分解结石 [3]。钬激光技术促进了尿路结石内镜手术快速发展,同时由于认识和经验不足,也出现了相应的并发症甚至医源性损伤,如输尿管损伤等。本专家共识旨在规范钬激光在尿路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高钬激光治疗技术的同时,更好地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金氏烧山火"手法对寒湿痹证患者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金氏烧山火"手法对寒湿痹证患者的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寒湿痹证患者,在固定室温条件下,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治疗,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后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人体测温仪、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观察曲池与合谷穴,足三里与冲阳穴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变化。结果: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手法后,上下肢穴位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均不同程度升高,且留针15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最高。①上肢:曲池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 P<0.05),合谷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 P<0.05);曲池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合谷穴( t=3.793, P=0.034)。②下肢:足三里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 P<0.05),冲阳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 P<0.05);足三里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冲阳穴( t=3.794, P=0.034)。 结论:"金氏烧山火"手法可升高寒湿痹证患者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的皮肤表面温度,具有明确的临床热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钬激光热效应的动物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中不同钬激光功率设置、灌注流量对钬激光热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雌性家猪1只建立钬激光热效应动物模型,不同医用注射泵灌注流量设定四组,分别为A组(0 mL/min)、B组(10 mL/min)、C组(15 mL/min)、D组(20 mL/min),四组灌注流量下设置钬激光功率为0.4 J×20.0 Hz、0.8 J×20.0 Hz、0.8 J×30.0 Hz。记录并比较不同灌注流量下钬激光参数设置时的温度以及达43 ℃所需激发时间。结果:同一灌注流量下,钬激光光纤周围温度随着钬激光功率的增加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同一钬激光功率下,最高温度随着灌注流量的增大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同一钬激光功率下,灌注流量越大,达到43 ℃所需激发时间越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同一灌注流量下,达43 ℃所需激发时间随着钬激光功率的增加而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钬激光热效应与钬激光功率及灌注流量相关,临床工作中应间断激发钬激光并适当增加灌注流量以减少输尿管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