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大肝转移性颅内孤立性纤维肿瘤/血管外皮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女性,44岁,因“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hemangiopericytoma,SFT/HPC)术后13年,伴肺、肝、肾等多发转移5年,反复低血糖发作半年”于2019年9月22日收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患者13年前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右枕部颅内肿瘤,行颅内肿瘤切除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灰白色组织,大小5 cm ×5 cm×4 cm;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波形蛋白(+++)、CD99(++)、EMA(-)、CD34(-);病理学诊断为右枕血管外皮细胞型脑膜瘤(Ⅱ级)。患者术后行头颅立体放疗一次。5年前复查见双肺多发转移瘤,最大者位于左肺上叶,大小约3.0 cm×5.0 cm,于外院行胸腔镜下左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3年前复查见肝左叶转移瘤,大小约13.0 cm×11.0 cm×9.5 cm,于外院行肝组织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倾向转移性颅内SFT/HPC。请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会诊,将第一次颅内肿瘤术后病理学检查修正诊断为颅内SFT/HPC,后两次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颅内SFT/HPC转移。随后患者于外院行开腹肝左叶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颅内SFT/HPC肝转移。患者2年前复查见左肾转移瘤,大小约4.0 cm×5.0 cm,于外院行腔镜下左肾转移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颅内SFT/HPC肾转移。患者半年前出现反复发作的低血糖,CT检查结果示肝脏巨大转移瘤,左肾和肺多发转移瘤,分别于2019年4月、2019年5月、2019年7月于外院行肝动脉+膈动脉化疗栓塞术,前两次使用多柔比星+碘化油,后一次使用博来霉素+碘化油。治疗后肝左叶肿瘤最大径由原来的约17 cm增至约25 cm,且每次介入治疗后血糖仅可维持正常水平3~5 d,然后再次出现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发作频率逐渐增至约3.5 h发作一次,发作时血糖低至1 mmol/L,时有昏迷,夜间需进食2~3次。患者入院前一般情况尚可,小便正常,无其他慢性病史。入院体检:心率123 次/min,体温、呼吸、血压等正常。腹部外形膨隆,反L形手术切口愈合好,上腹部可触及巨大肿块,约达剑突下20 cm,边界不清,固定,质地硬,表面不光滑。血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均低于正常值范围。腹部CT平扫见肝内多发大小不等肿块影,左肝为著,最大径约24.2 cm×13.3 cm,内见多发斑片状阴影及结节影;腹部CT增强扫描见实性部分强化,分别由肝动脉及膈动脉分支供血。门静脉增粗,最宽处约24 mm,门静脉左支及分支显示不清(图1)。左肾和双肺也可见多发肿块影,最大径约5 cm,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完善相关术前准备,患者和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肝及部分肝脏右前叶,大小约25 cm×20 cm×15 cm,肝脏6段腹侧和背侧各见一个肿瘤,大小分别为7.0 cm×6.6 cm×6.0 cm和3.0 cm×3.0 cm×1.5 cm。肿瘤质韧,表面光滑,呈大结节样改变。肿瘤活动度极差,占位效应明显,游离困难(图2)。行扩大左半肝切除术,手术时间约17 h,出血量约10 000 ml,静脉滴注红细胞20 U、血浆3 200 ml,术中血压维持困难,需大量升压药维持。患者术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 ℃,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最高达32.85×10 9/L,中性粒细胞占比91%,痰液培养出白色念珠菌,给予亚胺培南、利奈唑胺和氟康唑等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后好转。患者术后清醒后出现反复发作的抽搐和对答不正确,头颅增强MRI检查结果见脑内多发异常强化灶,考虑转移。请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会诊后,给予左乙拉西坦片后患者病情好转。患者术后复查腹部增强CT,肝内未见肿瘤残余,门静脉右支内径正常,无受压及血栓形成(图3)。患者术后未再出现低血糖发作,术后第19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脾虚湿蕴夹瘀型慢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本研究通过运用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脾虚湿蕴夹瘀型慢性胃炎伴IM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总体有效率及红外皮温的变化,以证实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IM患者的有效性,并初步阐述其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符合确立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组为中药治疗组(以下简称中药组)30例、中成药治疗组(以下简称中成药组)30例及西药治疗组(以下简称西药组)30例,每组治疗疗程均为六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脾俞胃俞皮温及任督二脉均温的变化.结果 (1)临床症状评分:中药组、中成药组及西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6.7%、46.7%.经治疗后,中药组临床疗效分别与中成药组及西药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药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症状非常显著改善(P<0.01).(2)红外皮温改变:中药组、中成药组治疗前后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治疗前后脾俞、胃俞的皮温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任督二脉皮温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中药组分别与中成药组及西药组比较,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成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M患者的中医病理基础多为寒、湿、瘀,理中通络化浊汤可显著改善IM患者临床症状,经治疗后,脾俞、胃俞皮温及任脉、督脉均温较前均有所升高,着重于“温”、“通”二字,明显起到温中散寒、通络化浊的作用,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地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红外皮温分布特点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从中医体质和红外皮温技术方面对广西地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描述该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及红外皮温分布特点.方法 利用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广西地区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纳入标准的人群932例,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判别分析该人群的体质类型分布.采用数字式医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该人群督脉、大腹、肾区、胸膺、眼部等区域的皮温分布特点.并统计该人群中医体质类型与红外皮温的相关性.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广西地区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以兼夹体质为主,其中阳虚夹痰湿约占78.3%,阴阳两虚质类型为21.7%.该人群的红外皮温分布特点表现为督脉、大腹、肾区皮温呈相对低温分布,呈现出凉偏离,且督脉轨迹显示断续或不显影,而其中92.9%的阳虚夹痰温质呈上述分布;眼部、胸膺等区域皮温呈相对高温分布,呈现出热偏离,阴阳两虚质均为此分布.结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广西地区体质类型分布以兼夹体质为主,其中阳虚夹痰湿体质为该人群的优势体质类型;红外皮温能客观的反映人体的阴阳寒热及气血虚实情况,并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存在关联性;作为中医“可视化”诊疗设备,客观化的红外皮温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主观性中医体质量表评估体质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藏药悬钩木的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藏药悬钩木的质量标准.方法:从性状特征、显微特征、薄层色谱(TLC)等方面对药材进行定性鉴另别;测定药材水分、灰分、浸出物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材中芦丁和金丝桃苷的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18∶82,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6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此.结果:药材表面呈灰红色至灰红褐色,有纵向皱沟,外皮易剥离,髓部较大、疏松、呈海绵状.药材粉末呈浅黄色,木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韧皮纤维较粗.药材样品中金丝桃苷的TLC图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水分为6.71%~7.55%,总灰分为1.43%~1.67%,酸不溶性灰分为0.41%~0.48%,水浸出物为17.70%~19.31%,醇浸出物为13.76%~16.99%;金丝桃苷、芦丁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均为3.13~50 μg/mL(r分别为0.999 2、0.999 5)、定量限分别0.5、1.8 μg/mL,检测限分别为0.2、0.9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2.0%(n=6),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2.8%~98.8% (RSD=2.25%,n=9)、94.0%~98.6%(RSD=1.71%,n=9).结论: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分别不得过10.0%、3.0%、0.6%;水浸出物、醇浸出物、芦丁和金丝桃苷总量分别不得少于15.0%、12.0%、1.0 mg/g.所建标准可用于藏药悬钩木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肾阳虚质红外皮温分布特点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应用红外皮温技术对肾阳虚质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解析该人群的红外皮温分布规律.方法:选用广西地区15岁以上的自然人群、获得知情同意的1832人为调查对象实施横断面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判别分析阳虚质,应用中医诊断学对肾阳虚的诊断标准筛选出单纯肾阳虚质人群.采用红外皮温技术评估单纯肾阳虚质人群的督脉、肾区、太溪等穴区的红外皮温分布规律.所有数据经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阳虚质人群中单纯肾阳虚质为67.8%(856/1263),兼夹肾阳虚质为32.2%(407/1263).单纯肾阳虚质人群的红外皮温分布表现为督脉红外轨迹不连续或不显影,肾区呈对称性低温分布,督脉、太溪均呈低温分布,呈现出凉偏离.肾阳虚质人群的全身均温与督脉的红外皮温差值范围在0.8~1.2C,而与肾区的均温的红外皮温差值范围在2.2~3.0℃.随着年龄的增长,督脉、肾区、太溪的红外皮温值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结论:阳虚质人群以肾阳虚为根本病机,但因个体化的差异性,又表现出单纯肾阳虚质和兼夹肾阳虚质两种脏腑体质类型.红外皮温技术能客观的反映肾阳虚质相关经络脏腑穴区的红外皮温均值,并且存在一定的数学规律.不同年龄阶段,肾阳虚质的红外皮温均值变化符合《内经》中对阳气的描述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背俞温针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使用背俞温针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观察其疼痛程度的疗效, 观察红外皮温下的患者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治疗前后的温差状况.方法 纳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60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用普通针刺, 30min/次, 1次/d, 持续治疗两周;试验组用背俞温针灸法, 30min/次, 1次/d, 持续治疗两周.对患者治疗前后胃脘痛程度进行评分, 并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应穴位的红外皮温.结果 两组患者的胃脘部疼痛程度均有改善;但红外皮温对比显示, 试验组患者观察的穴位温度上升幅度较对照组高.结论 背俞温针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肯定并值得推广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肠动力学及其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治疗ICC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ICC缺失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同时设空白组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空白治疗组各3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 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 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经络均温等指标.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下降(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降低(P<0.05);(2)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等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治疗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比率显著升高(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得以升高(P<0.05).结论:“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任督二脉经气的运行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鼻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鼻腔SFT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SFT均为男性,均发生于右鼻腔.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肿块最大径3 cm~5 cm.镜下见病变位于黏膜下,边界较清,由交替分布的细胞密集区与稀疏区组成,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似纤维母细胞,形态温和,无明显异型性,胞质少,淡嗜红色,核呈卵圆形,核仁不明显,偶见核分裂像(<1个/10HPF),组织结构多样,多杂乱排列,局部呈束状或席纹状,间质见大量红染的胶原纤维束沉积.肿瘤组织内血管丰富,管壁薄,局部呈裂隙状,形成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其中1例局部血管壁增厚,玻璃样变性.3例均未见坏死.免疫组化示3例肿瘤细胞CD34、STAT6、CD99、BCL-2均阳性,S100、SMA阴性,术后随访6~5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发生于鼻腔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少见,应注意与该部位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该肿瘤属于中间性肿瘤,局部可复发,偶见转移,应对其进行长期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红外皮温测定观察温胃阳汤对脾胃虚寒型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证实温胃阳汤治疗肠上波化生(IM)患者有效性,并初步阐述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40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组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70例,每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内镜病理组织学变化、临床症状积分及脾俞、胃俞皮温和任督二脉均温变化.结果 (1)临床症状积分: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85%、80.00%.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内镜有效率: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内镜总有效率分别为72.85%、55.71%.经治疗,治疗组内镜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红外皮温: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脾俞、胃俞皮温及任督二脉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广西地理环境情况运用温胃阳汤治疗脾胃虚寒证型慢性胃炎伴IM,具有温中健脾,和胃消痞功效,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个人体质、胃黏膜萎缩及IM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痰湿内阻证OSAHS患者面部阳跷脉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痰湿内阻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面部阳跷脉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 收集2018年9月~2019年5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痰湿内阻证OSAHS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6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量面部阳跷脉穴温度,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观察组面部阳跷脉循行穴位(双侧地仓、巨髂、睛明、攒竹、眉冲穴)温度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睛明-眉冲线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湿内阻证OSAHS患者面部阳跷脉红外皮温呈高温改变且具有特异性,为中医理论及疾病诊疗提供可视化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