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砂平胃汤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香砂平胃汤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6年8月-2019年8月本院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香砂平胃汤。2组均治疗2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C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促胃液素(gastrin, GAS)、促胃动素(motilin, 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水平;采用滴注法将粪便标本接种至细菌培养基中行定量、定性检测,进行乳酸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肠杆菌计数;观察并记录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肠内营养耐受时间,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55/60)、对照组为78.33%(47/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83, P=0.041)。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内营养耐受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147、16.512、11.039, P值均<0.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CT[(2.94±0.17)μg/L比(3.85±0.29)μg/L, t=20.969]、CGRP[(124.02±22.56)ng/L比(140.45±31.05)ng/L, t=3.316]、CRP[(4.12±0.91)mg/L比(5.89±1.11)mg/L, t=9.55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1);血清GAS[(128.74±28.54)ng/L比(105.88±25.98)ng/L, t=4.588]、MTL[(251.02±35.22)ng/L比(205.14±31.47)ng/L, t=7.524]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SS[(6.59±1.01)μg/L比(7.85±1.23)μg/L, t=6.13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计数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2.478、14.128, P值均<0.001);肠球菌、肠杆菌计数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6.593、16.315, P值均<0.001)。 结论:香砂平胃汤辅助治疗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胃肠激素、PCT、CGRP、CRP水平,平衡肠道菌群,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线动力胶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无线动力胶囊是一种能够获取胃肠道生理参数(温度、压力、pH值)的工具。它具有尺寸小、易于吞咽、无辐射以及非侵入性检查的特点。在胃轻瘫、便秘等胃肠道运动障碍疾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目前可疑胃肠道多区域运动障碍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本文对生理功能检测胶囊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作一综述,评估其在胃肠道不同部位的应用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贲门失弛缓症诊疗规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以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和食管正常蠕动缺乏为特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近十年来,由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等新兴检查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发展并应用于临床,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治策略已发生显著变化。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食管疾病协作组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共同制定了中国贲门失弛缓症诊疗规范,内容包括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与标准、治疗决策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促生长素在胆系炎症及胃肠动力障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胆系感染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可引起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重症感染患者往往预后不良。胃促生长素在炎症控制、胃肠运动、食欲调节、内分泌活动等方面均有作用,且在胆系感染的炎症反应及其导致的胃肠动力障碍中的作用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其相关作用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肠压力测定用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诊疗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小肠压力测定在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20例疑诊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诊断性小肠压力测定,分析小肠压力测定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的影响。结果:纳入20例患者中,18例成功完成小肠压力测定。14例测压结果明显异常,9例经治疗有明显营养学改善,5例进行维持性营养支持治疗。10例患者小肠测压具有改变或明确诊断的意义,12例患者小肠测压结果影响了治疗方案。结论:小肠压力测定结果明显影响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在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疗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回眸40年胃肠动力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相关发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肠动力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这两类疾病密不可分,既往被统称为功能和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2002年曼谷新分类开创了对这两类疾病认识和研究的新纪元。随着研究和认识的不断加深,技术和实验手段的日新月异,以及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广泛开展,胃肠动力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越来越被熟知和重视。无论是对疾病概念、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是在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关于这两类疾病的研究都获得飞速发展和长足进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视结直肠疾病手术后肠道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结直肠疾病患者受到疾病本身和术前各种治疗的影响,加之饮食结构和环境因素,使肠道菌群发生严重紊乱并产生许多耐药菌。围手术期麻醉和手术应激致胃肠动力障碍,预防性广谱抗生素和抑酸制剂的广泛应用,加重肠道菌群紊乱而诱发术后严重的肠道感染性腹泻,如伪膜性肠炎和致死性肠炎等,其临床特点表现为术后重度感染性腹泻,伴有高热及腹胀,病情进展迅速,如延误诊疗,患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增加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并予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胃肠道疾病及其机制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无针经皮穴位电刺激(TEA)是利用低频电流对体表穴位进行持续刺激以缓解疼痛、调节器官功能、改善症状、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研究表明,TEA可有效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加快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改善便秘症状。TEA在炎症性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治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TEA调节病理生理过程的机制包括抗炎、调控自主神经、改善胃肠动力等。本文就TEA在胃肠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两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而无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此病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精神心理变化等多种因素相关。目前临床上治疗以促胃动力药、质子泵抑制剂、抗焦虑或抑郁药物为主,具有一定疗效,但存在停药后症状易复发等问题。本文报道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治疗两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病情转归过程,以期为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的临床应用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管理新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措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消化内科十分普遍的疾病,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该类疾病包含范围广泛,发病机制复杂,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脑-肠轴、肠道微生态等关系密切。至今为止,涌现出了包括食管24 h pH监测及阻抗分析、胃电图、放射性核素扫描、超声、 13C胃排空呼气试验、氢呼气试验、排便造影、不透X线标志物法、高分辨率测压及无线动力胶囊等多种诊断技术。针对该病发病机制的不同,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如调整生活方式、药物及手术治疗等,临床中需结合不同患者实际情况作出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