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消化道动力学及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消化道动力学及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各30只,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电图、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Cajal间质细胞分布数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治疗组在胃电主频率和平均振幅、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Caja1间质细胞数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②模型对照组与模型治疗组、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其胃电主频率和平均振幅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③模型对照组与模型治疗组、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降低(P<0.01);④模型对照组与模型治疗组、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其Cajal间质细胞数量得以显著降低(P<0.01).结论 “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调节Cajal间质细胞的表达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肠动力学及其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治疗ICC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ICC缺失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同时设空白组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空白治疗组各3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 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 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经络均温等指标.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下降(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降低(P<0.05);(2)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等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治疗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比率显著升高(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得以升高(P<0.05).结论:“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任督二脉经气的运行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SCF、c-kit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干细胞因子(SCF)及其受体(c-kit)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d,结束后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SCF蛋白、c-kit蛋白、SCF mRNA、c-kit mRNA的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降低(P<0.01);模型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胃内残留率减少,小肠推进比增加(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消化道平滑肌组织中SCF、c-kit蛋白及mRNA减少(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模型治疗组上述指标增加(P<0.05,P<0.01).结论:“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调节SCF、c-kit蛋白及mRNA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模型大鼠ICC超微结构影响的理论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ICC作为胃肠道运动的起搏器和调节者,在胃肠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其他细胞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故ICC数量、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势必会影响胃食管的运动功能.背俞指针疗法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背俞指针疗法可改善GERD模型大鼠ICC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而维持ICC的完整性而发挥起搏功能,从而促进胃肠动力起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故基于“以俞调枢”与“以枢调枢”理论,探讨GERD模型大鼠ICC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与背俞指针疗法之间的相关性,以阐释GERD经络-细胞相关病机之本质,为该疗法在GERD等功能性胃肠病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消化道内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观察"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消化道内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该疗法对cajal间质细胞的调控效应机制,揭示其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各30只,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 min,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 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及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2)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相比较,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降低(P<0.01);(3)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3组大鼠Cajal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未见有明显差异性;(4)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相比较,其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对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表达的调控效应可能是"以俞调枢"法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途径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俞调枢"法对Cajal间质细胞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学主要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对Cajal间质细胞(ICC)缺失模型大鼠主要胃肠动力学主要指标的影响,探索其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016年1—12月,将12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60只和空白组60只.造模组再随机分为模型对照亚组30只和模型治疗亚组30只,空白组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亚组30只和空白治疗亚组30只.造模组经腹腔隔天注射抗c-Kit单克隆抗体(ACK2)100 μg制备ICC缺失模型;空白组经腹腔隔天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共5次.空白治疗亚组、模型治疗亚组每日固定22 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对照亚组、模型对照亚组每日固定22 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结果 模型对照亚组胃内残留率高于空白对照亚组、模型治疗亚组,小肠推进率低于空白对照亚组、模型对照亚组(P<0.01).模型对照亚组大鼠胃动素、胃泌素低于空白对照亚组、模型治疗亚组(P<0.01).模型对照亚组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高于空白对照亚组、模型治疗亚组(P<0.01).空白对照亚组、空白治疗亚组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与模型治疗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俞调枢"法能够显著提高ICC缺失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其体内胃肠激素(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变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谢胜名中医从三焦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谢胜教授长期致力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研究,通过深掘《内经》等经典理论,逐渐认识到GERD病机复杂,存在多脏腑偏颇的复合病机,而究其病机之本,总属三焦枢机失和.基于对病机的认识,谢胜教授进一步提出"以枢调枢"以及"以俞调枢"为治疗大法,即通过中医药疗法调和三焦枢机以调衡脾胃枢机,恢复脾胃枢机升降之用,以致"气归于权衡"的生理常态,最终达到治愈GERD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脑肠轴探讨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3/8/5
脑肠轴是脑与胃肠道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重要通路.脑肠轴失调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医对于脑、心、神与胃肠道关系的认识由来已久,随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从脑肠轴切入治疗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谢胜教授致力于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三十余载,他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为多脏腑偏颇的复合病机,证候变化多端,病情复杂,通过深掘《内经》之古训,集百家之精髓,揭开本病脾胃升降乖张之象,探究得出其任督二脉经气升降交会失衡的病机根本,首创"以俞调枢"的治疗法则,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医外治方法——背俞指针疗法,以指代针点按足太阳膀胱经上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五脏经气输注之处,通过皮-孙络-经脉系统,调和足太阳膀胱经经气,斡旋任督二脉经气交汇,以调和脾胃枢机,最终达到气归权衡、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