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SOCS1/STAT3信号通路探究红禾麻乙酸乙酯部位对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基于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 1(SOCS1)/活化转录激活因子 3(STAT3)信号通路探究红禾麻乙酸乙酯部位对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IA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红禾麻乙酸乙酯部位组,每组 10 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 3 组大鼠采用牛Ⅱ型胶原和弗氏不完全佐剂进行造模,药物灌胃 21d后,测量大鼠足跖肿胀度并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分(AI)和滑膜组织病理评分,计算胸腺、脾脏指数,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Western blot和RT-qPCR法检测STAT3、SOCS1 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红禾麻乙酸乙酯部位能缓解大鼠关节肿胀情况并改善关节炎指数评分(P<0.05).病理切片显示,红禾麻乙酸乙酯部位组软骨组织的破坏、血管翳的增生、炎细胞的浸润均得到有效改善,胸腺脾脏指数、IL-17 水平、STAT3 蛋白及mRNA表达均下调(P<0.05),而SOCS1 蛋白和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 红禾麻乙酸乙酯部位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与调控SOCS1/STAT3 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基于UPLC-ESI-Q-TOF-MS的红禾麻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Q-TOF-MS)研究红禾麻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 RRHD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以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5 mL· min-1,柱温40℃,进样量1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进行检测,运用Data Analysis软件,并结合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报道的质谱数据对红禾麻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分析鉴定13个化学成分,包括4个儿茶素类,3个苯丙素类和6个黄酮类,其中新绿原酸、隐绿原酸、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木犀草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和槲皮苷均首次在该植物中发现.结论:研究中建立的检测方法简便、准确,为快速鉴定分析化学成分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并比较全面地阐明了红禾麻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红禾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整理及分析苗族药(简称苗药)红禾麻的研究文献,概述其论文分布、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控制、临床应用与专利获批状况,为红禾麻的后续临床应用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以中国知网与PubMed数据库作为检索平台,检索项选择关键词、全文,分别以红禾麻,红活麻,珠芽艾麻,Laportea bulbifera(Siebold&Zuccarini)Weddell.和Laportea bulbifera为检索词,检索红禾麻1989-2018年国内外的论文报道与专利获批情况.共查得论文41余篇,专利63项,论文内容以药理活性、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研究为主,专利以复方居多.目前从红禾麻中分离鉴定了73个化学成分,其中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质量控制指标多选择黄酮类、儿茶素类以及香豆素类成分,药理活性以抗炎镇痛、抗风湿研究居多.红禾麻消炎镇痛、抗风湿作用显著,极具市场竞争力,但地方标准质量控制水平较低、检测项目不全.文献报道的含量测定方法缺乏专属性指标来评价红禾麻药材质量优劣,同时,还需深入研究其抗炎作用机制,发掘其质量标志物并建立谱效关系,从而有效控制红禾麻药材质量,为该药材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开发提供文献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UPLC-ESI-MS法同时测定苗药红禾麻中11个成分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ESI-MS)法同时测定苗药红禾麻中没食子儿茶素、新绿原酸、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隐绿原酸、表儿茶素、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苷11个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以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25 mL· min-1,柱温45℃,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检测.结果:没食子儿荼素、新绿原酸、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隐绿原酸、表儿茶素、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苷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051~3.256、0.050~3.200、0.056~3.594、0.050~3.206、0.109~6.975、0.053~3.394、0.012~3.087、0.012~50.800、0.026~3.363、0.065~26.550、0.013~3.328mg· 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4%~103%范围内.13批样品中没食子儿茶素、新绿原酸、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隐绿原酸、表儿茶素、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苷的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2.00~27.45、2.41~20.76、1.63~27.57、1.75~20.80、16.35~115.81、4.28~20.04、0.48~17.41、102.90~935.53、9.44~42.92、10.02~246.09、2.51~47.37μg· g-1.结论:所建立的红禾麻LC-ESI-MS含量测定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可靠,可用于红禾麻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体循环肠灌流法研究红禾麻提取物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6
比较红禾麻提取物在AA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差异.实验采用体循环肠灌流法,建立大鼠RA模型,应用UPLC-MS/MS检测肠灌流液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槲皮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木犀草苷的含量,探究各成分在不同因素(pH值、药物浓度、肠段、胆汁和P-gp抑制剂)下的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槲皮苷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转运,其余7个成分的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除绿原酸、隐绿原酸外,正常状态下各成分以回肠吸收最好,病理状态下以十二指肠吸收最好,推测药物吸收的特定部位会受疾病状态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各成分的吸收均受pH、胆汁和P-gp的影响,其中,槲皮苷可能是P-gp的底物.RA能影响红禾麻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苗药红禾麻栽培农艺性状与药材品质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索人工栽培下红禾麻药材产量和质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方法:对人工栽培的红禾麻25个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和测定,并测定各单株药材产量、浸出物含量与总黄酮含量,对获取数据进行变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红禾麻各单株样品的产量和质量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20个主要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地上部分生物量变异性较大,单株主茎数、最大展幅宽、叶长、块根数、块根长是地上生物量干重的主要影响因子;单株主茎数、块根数和块根长是地下生物量干重的主要影响因子;单株主茎数、最大展幅宽、叶长、块根数和块根长是总生物量干重的主要影响因子;主茎粗、浸出物含量是总黄酮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株高、最大展幅宽、叶宽是浸出物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单株主茎数、块根长、叶长、最大展幅宽、块根数等性状是红禾麻人工栽培过程中提高产量与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茎粗、叶宽、株高等性状为负向影响因素.结论:在红禾麻的人工栽培与品种选育过程中,应适当控制主茎粗、株高等性状,促进侧枝生长,提高单株茎的数量、块根数等因素,可提高红禾麻药材的产量、浸出物与总黄酮含量等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离体外翻肠囊法研究红禾麻提取物在正常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中的肠吸收特性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5
考察红禾麻提取物在正常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状态下大鼠体内的肠吸收特性差异,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以红禾麻提取物5.0 g·L-1为吸收浓度,通过UPLC-MS/MS检测肠吸收液样品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木犀草苷、槲皮苷、异槲皮苷8种指标成分的含量,计算其累积吸收量(Q)和吸收速率常数(Ka),比较正常大鼠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肠吸收液中红禾麻提取物各成分的吸收特征.结果 表明,红禾麻提取物中8种指标成分均可吸收进入肠囊且成线性吸收,各成分的累积吸收量-时间曲线均为上升趋势,未呈饱和现象,其相关回归系数(R2)均大于0.92,符合零级吸收速率过程,推测各成分可能的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正常状态下各成分以回肠吸收最好(除绿原酸外),病理状态下以十二指肠吸收最好,且8种成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各肠段的总体吸收优于正常大鼠,推测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会改变药物吸收的特定部位.实验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会改变红禾麻提取物的肠吸收,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UHPLC-Q-TOF-MSE技术研究红禾麻提取物在大鼠粪便中的代谢产物
编辑人员丨2023/8/5
研究红禾麻提取物在大鼠粪便中的代谢产物.SD大鼠灌胃给予红禾麻提取物(给药剂量为136 g·kg-1,按生药量计)后,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E)技术对其粪便中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根据得到的质谱数据结合UNIFI软件进行预测,结合对照品和相关文献报道,对大鼠粪便中原型成分、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分析.总共检测出43个代谢产物(包括8个原型成分,35个代谢产物),代谢途径主要包括单咖啡酰基奎宁酸氢化还原、开环裂解、硫酸化、羟基化、葡萄糖醛酸化、槲皮素0-C2键开环裂解、C2-C3双键还原、芦丁羰基化等.研究红禾麻提取物在大鼠粪便中的代谢产物,阐明了其在大鼠粪便中的代谢过程,为该药材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苗药红禾麻提取物在离体人肠道菌群中的代谢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索苗药红禾麻提取物在离体人肠道菌群中的代谢特征.方法:取红禾麻药材,以70%乙醇回流提取,经浓缩、正丁醇萃取、干燥后,得红禾麻提取物.将0.05 g/mL红禾麻提取物溶液1 mL与离体人肠道菌液10 mL混合后,在厌氧环境下共同培养36 h(同时设置不含药物或人肠道菌液的空白对照),模拟该提取物在人体肠道内的代谢过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厌氧反应后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Plus C18 RRHD,流动相为0.01%甲酸水溶液-0.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柱温为40℃,流速为0.25 mL/min,进样量为1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负离子模式(ESI-)扫描,毛细管电压为4.5 kV,离子源温度为120℃,碰撞能为15~32 V,扫描范围为m/z 50~1000.采用MassLynx V4.1软件中的"Strip"模块分析获得红禾麻提取物反应液与空白对照的差异图谱.根据质谱数据和UNIFI软件进行代谢产物的相对分子量和分子式预测,结合对照品信息和相关文献报道,推测红禾麻提取物在离体人肠道菌群中的代谢产物结构及其可能的生物转化途径.结果与结论:红禾麻提取物经离体人肠道菌群代谢后,共检出3个原型产物(芦丁、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和22个代谢产物(主要为槲皮素、单咖啡酰基奎宁酸、异槲皮苷等的代谢产物),其主要生物转化途径是以还原、氧化、水解为主的Ⅰ相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定量测定的苗药红禾麻质量控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合理的苗药红禾麻Laportea bulbifera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以指纹图谱为特征的多指标定性定量控制方法,对红禾麻12批次的药材进行质量控制,运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所测定的指纹图谱进行评价.结果 建立了同时测定红禾麻药材中10个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木犀草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苷、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的多指标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5.89%~98.62%、RSD<3%.同时测定了12批次红禾麻药材的指纹图谱并建立了共有模式,标定共有峰20个,12批次红禾麻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805~0.931.结论 所建立的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含量测定的红禾麻质量控制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稳定可靠,为控制和评价红禾麻药材的内在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