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GC-MS和化学计量学的岭南红脚艾与传统艾叶挥发油成分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艾叶为临床常用中药材,岭南红脚艾基原南艾蒿与艾同为菊科蒿属艾组植物,为岭南民间艾叶的地方习用品.该研究运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对27批岭南红脚艾及13批传统艾叶样品挥发油成分进行检测,分析二者挥发性成分种类的异同,采用内标法结合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6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层次聚类分析(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艾叶挥发油平均含量高于红脚艾,且挥发油成分的种类更为丰富,多为沸点较低的组分,而红脚艾中多为沸点较高的组分.红脚艾和艾叶中挥发性成分均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艾叶中主要含有单萜类化合物,红脚艾中则主要含有倍半萜类化合物,同时艾叶中的含氧衍生物含量明显高于红脚艾.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表明,HCA和OPLS-DA均能将红脚艾和艾叶区分开,二者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该研究可为红脚艾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红脚艾作为岭南地方习用药材的合理性提供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右足大趾脱疽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40岁,铁路工人,于2017年3月24日就诊.主诉:右足大趾凉痛、间歇性跛行3个月,加重1周.现病史:3个月前,工作时受凉后出现右足大趾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局部皮肤青紫,休息或热敷后症状可缓解,遇寒或行走后加重(自述行走约1000m即出现跛行).近1周,凉痛感加重,夜间疼痛尤甚,正常行走约300 m便已跛行.既往有近20年吸烟史,日均15支.于本市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局部缺血期)",经人介绍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刻诊:右足大趾发凉、疼痛,局部皮色青紫,皮温极低,趺阳脉较健侧稍弱,步履艰难,痛苦面容,面色暗淡不华,喜暖畏寒,纳可,眠可,舌质暗、苔白腻,脉沉迟.空腹血糖 5.3 mmol/L,血压 132/84 mm Hg (1 mm Hg=0.133 kPa ),总胆固醇(TC)5.1 mmol/L,三酰甘油(TG)1.1 mmol/L.西医诊断: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局部缺血期);中医诊断:右足大趾脱疽(寒湿阻络型).治则:温阳散寒祛湿,调气活血通络.治法:针刺、刺络、透灸.取穴:脾俞、肾俞、命门、腰阳关,右侧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操作:患者先取俯卧位,脾俞、肾俞、命门、腰阳关常规消毒后,用0.30mm×25 mm毫针直刺进针约22 mm,每10分钟提插捻转行针5 s (指力均匀,提插幅度3~5 mm,捻转角度180°~360°),留针30min;患者再取仰卧位,右侧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常规消毒后,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选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进针约35 mm,太溪、太冲选用0.30 mm×25 mm毫针直刺进针约22 mm,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min.以上疗法每天1次,治疗3次后,局部皮肤颜色变浅,触之微温,趺阳脉稍强,正常行走约1000 m出现跛行.2017年3月27日,用三棱针点刺患侧足大趾尖气端穴,挤出黑色血液约1 mL,患者自觉患处皮肤温度升高,凉痛感减轻.2017年3月28日,患者先取俯卧位,治疗同3月24日俯卧位之治疗;患者再取仰卧位,针刺右侧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的同时,医者手持1根艾条(百草堂甲级3年陈艾条:18 mm × 200 mm)于右侧隐白穴施灸40 min,先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为度,待对热量耐受再逐步靠近,并询问患者热量有无从脚趾向远处透达,灸至20min,患者觉大趾局部有蚁行感,热量透达跖趾关节,灸至30 min热量向踝关节渗透,至40 min自觉整个脚部均有热感,并可持续较长时间,透灸之后,局部皮肤红润,凉痛感大减.此法每天1次,治疗3次后,持续行走1500 m无明显不适.继续遵循2017年3月28日之疗法治疗3次后局部凉痛感消失,皮色恢复如常,触及趺阳脉搏动如健侧,步履如常,临床痊愈.嘱患者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并严格戒烟,2个月及4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悬灸与直接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小鼠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悬灸与直接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小鼠治疗作用的异同.方法:DBA/1J小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不治疗组、悬灸组、直接灸组和安慰治疗组.复制Ⅱ型胶原诱导的小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并予以艾灸治疗,观察悬灸与直接灸对关节肿胀、关节滑膜病理表现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Th17、Treg细胞变化,ELISA检测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6/IL-10/IL-17/TGF-β的含量.结果:经两次免疫后,小鼠足踝关节及脚掌、足趾关节出现红肿,CIA模型成功建立.治疗15天后,悬灸组小鼠关节肿胀有明显消退,关节评分低于模型组、不治疗组、直接灸组、安慰治疗组(P<0.05).病理表现上,悬灸组小鼠病变关节面粗糙较前缓解,滑膜层较治疗前变厚,与正常组病理表现较为接近;直接灸组关节面有一定恢复,但较悬灸组差;不治疗组及安慰治疗组无明显变化.ELISA检测发现CIA模型小鼠脾脏中IL-1β、IL-6、IL-17等致炎细胞因子表达增高、抑炎因子IL-10、TGF-α表达降低(均P<0.01);悬灸和直接灸治疗后致炎因子含量与模型组比较相应降低、抑炎因子含量明显提高(均P<0.01),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与正常小鼠相比,CIA模型小鼠调节性T细胞下降,而Th17细胞则上升(均P<0.01);治疗后悬灸组Treg细胞的数量显著上升、Th17细胞的数量显著下降(均P<0.01);而直接灸组、不治疗组、安慰治疗组Treg细胞、Th17数量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悬灸、直接灸均能减轻CIA小鼠关节滑膜病变、下调炎症因子和上调抗炎细胞因子含量;但与悬灸治疗比较,直接灸治疗对CIA小鼠关节肿胀度和脾Treg/Th17细胞失衡状态无显著作用.直接灸治疗CIA小鼠的疗效及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HIV感染合并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男,20岁,因发现HIV抗体阳性1个月、皮疹4 d于2020年11月13日入院.患者2020年9月27日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HIV-1 抗体阳性,CD4 +计数300 × 106/L.10月23日开始服用拉米夫定、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依非韦伦抗病毒治疗.入院前4d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红色斑疹,无明显破溃及渗液,不伴发热.入院查体:贫血貌,消瘦,皮肤巩膜无黄染,颜面部、躯干、四肢可见红斑疹,伴瘙痒,无破溃、脱屑、结痂,口腔黏膜无白斑,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体征.肺部CT平扫无明显渗出病灶,腋窝较大淋巴结.入院后立即停用依非韦伦,予地塞米松(10 mg/d)抗炎.11月20日,患者发热,皮疹增多,呈红色斑疹,部分破溃,累及颜面部、躯干四肢.眶周水肿明显并结膜下出血.予去甲万古霉素抗感染,改用甲泼尼龙(120 mg/d)抗炎.11月23日患者最高体温40℃, PCT 2. 0 ng/ml,ALT 1110 U/L,AST 881 U/L,肌酐113. 3 μmol/L,加用美罗培南抗感染、人免疫球蛋白抗炎,暂停抗逆转录病毒治疗.11月27日患者最高体温38. 5℃,四肢、躯干、生殖器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红斑,部分融合,颜面部、双手掌、脚掌皮疹破溃, PCT 5. 0 ng/ml, ALT 553. 7 U/L, AST 687. 8 U/L, SCr 132 μmol/L,血培养有头状葡萄球菌,停去甲万古霉素,改美罗培南联合利奈唑胺抗感染.11月29日皮肤科会诊后诊断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12 月2 日行血浆置换(PE),共置换血浆2000 ml.2周后患者皮损好转,复查PCT、肝肾功能均正常.遂重新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为艾考恩丙替片.12月21日患者出院,出院3个月后未再发皮疹,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PCT均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岭南鲍姑艾(红脚艾)的品种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艾在中国广泛分布,自古亦广泛使用.各地作艾叶用者,包括菊科蒿属艾组多种植物,岭南地区鲍姑艾(红脚艾)为地方习用品种.该文对鲍姑艾的历代文献记载进行梳理,以谢宗万"中药品种、性、效相关论"为指导,并结合民族药物学田野调查,对鲍姑艾的品种进行本草考证.结果表明,推测因岭南地区偏于中国一隅,且封建社会男权视角下的女性盲点,"鲍姑艾"之名未见本草记载.实际上《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中的艾叶应包含鲍姑艾,并在后世本草中得到延续.鲍姑艾的使用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晋代,因葛洪之妻鲍姑的使用而得名.结合民族药物学调查判断,鲍姑艾来源于菊科蒿属艾组植物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的叶,因植株根茎红色,民间称其为"红脚艾".鲍姑艾以"红脚艾"之名,一直在岭南民间使用,为岭南道地药材,且其品质温和,与蕲艾等品种相比,更适合岭南人常出汗而阴不足、阴虚易上火的体质.考证结果理清了鲍姑艾的使用历史和现状,为鲍姑艾(红脚艾)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文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