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I粒子植入联合其他方案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预后较差,约80%的患者诊断时已丧失手术切除机会。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可以改善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望提高其生存率。本文综述了 125I粒子植入治疗联合化疗、冷冻疗法、腔内照射、支架置入、射频消融、纳米刀、旁路手术在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使其更好地在临床上推广。同时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剂量标准和规范指南,使其更安全、更广泛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根治性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其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首诊时通常已处于中晚期,大多数患者往往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机会,预后极差。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化疗、放疗、胆道引流、光动力疗法、纳米刀消融、胆管腔内射频消融、肝移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的优化、组合,使得不可切除的HCCA患者预后得以明显改善。在胆道引流的基础上进行化疗、放疗、光动力疗法、胆管腔内射频消融可延长胆道通畅时间,纳米刀消融可在保护管道结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消灭肿瘤细胞,肝移植术为不可切除的HCCA患者提供了可能治愈的机会,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则为精准化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突破点。结合文献及本团队的临床经验,本文就不可切除HCCA的治疗手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展开论述,为临床治疗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不可逆电穿孔联合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64例临床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不可逆电穿孔(IRE)联合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IRE联合化疗的64例LAP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0例,女性34例,中位年龄58.5岁(范围:34~87岁)。肿瘤位于胰头30例、胰体尾34例。肿瘤平均最大径6.1 cm(≤4.0 cm 35例、>4.0 cm 29例)。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进行IRE消融,根据肿瘤大小选择2~6根消融电极针,针距2 cm且相互平行,在横结肠系膜下方由足侧向头侧进针,使消融范围完全覆盖肿瘤。按治疗顺序将前15例和后49例分别定义为初期治疗组和中后期治疗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总体生存(OS)和肿瘤无进展生存(PFS),Log-rank检验比较各临床病理学指标对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全组住院时间为(8.9±2.7)d(范围:5~20 d)。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3/64),其中B级胰瘘、切口感染、上消化道大出血分别有7、4、2例。初期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15,2例死亡;中后期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6.1%(3/49),无死亡病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6.01, P<0.01)。术后1个月腹痛减轻者占95.3%(61/64)( t=-28.55, P<0.01)。6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3.8%,中位随访时间为29.3个月(范围:13.5~55.7个月)。全组OS时间为24.6个月(95 %CI:22.0~27.3个月),PFS时间为12.0个月(95 %CI:8.8~15.2个月)。 结论: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IRE联合化疗治疗LAPC的安全性和效果较好,但其治疗价值有待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纳米刀消融术后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局部进展期胰腺癌不可逆电穿孔(纳米刀)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原因及相关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行纳米刀消融术治疗的36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并发症种类及发生率,按照Clavien-Dindo分级标准对并发症进行分级,评估相关并发症严重程度。结果:共有15例(41.7%)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脾梗死、房颤、门静脉血栓、胰瘘、假性动脉瘤、消化道出血、肝脓肿及重症胰腺炎,其中Ⅲ级及以上并发症患者6例(16.7%),3例(8.3%)Ⅲ级并发症患者于术后3个月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纳米刀消融后均有可能发生各类并发症。术后消化道及腹腔出血为其主要致死原因。采用合理的检查及治疗方法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可逆电穿孔在局部晚期胰腺癌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局部晚期胰腺癌(LAPC)预后极差,手术切除机会较小,系统治疗效果不佳。不可逆电穿孔(IRE)是一种新兴非热消融技术,近年来应用逐渐增多。研究发现,IRE可延长LAP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且严重并发症较少,这为LAPC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水溶性石墨烯基伊曲康唑滴眼液的制备及其抗真菌活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制备水溶性石墨烯基伊曲康唑滴眼液并评估其抗腐皮镰刀菌活性。方法:通过对石墨烯进行氧化改性和高分子材料的修饰策略,制备出水溶性的聚乙二醇修饰石墨烯(GO-PEG)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面电位和拉曼光谱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采用溶剂挥发法实现水溶性GO-PEG载体材料对伊曲康唑的负载,获得伊曲康唑滴眼液。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伊曲康唑滴眼液的药物负载量;采用微量稀释法和光学显微镜评估伊曲康唑滴眼液的体外抗腐皮镰刀菌效果。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GO-PEG呈二维纳米薄片结构,拥有较多褶皱;表面电位分析显示GO-PEG的表面电位为-42.40 mV;拉曼光谱显示GO-PEG的 ID/ IG为1.003。水溶性GO-PEG载体负载最大的伊曲康唑药物质量浓度为10 mg/ml,相比于伊曲康唑的水溶解度(0.001 mg/ml),表观溶解度提高了10 000倍。伊曲康唑滴眼液对腐皮镰刀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约为1.88 μg/ml,载体材料GO-PEG对腐皮镰刀菌无明显抗菌活性。 结论:GO-PEG实现了对伊曲康唑的有效负载和增溶,表现出对体外腐皮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胰腺癌纳米刀消融术的麻醉管理:一项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胰腺癌患者行开腹纳米刀消融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麻醉管理经验。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行开腹纳米刀消融术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情况、麻醉管理策略。主要指标包括消融期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次要指标包括消融期SBP、DBP最大升高和降低百分比,心率最大增快和减慢百分比,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术后24 h静息和活动VAS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结果:31例患者年龄(59±10)岁,ASA分级Ⅱ级24例、Ⅲ级7例,最常见的术前合并症是高血压(38.7%),常出现的症状是腹痛(64.5%)和腹胀(35.5%),肿瘤多位于胰腺头颈部(80.4%)。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并在术中进行了腹腔神经丛阻滞,其中3例患者辅助使用了胸椎旁神经阻滞,2例患者辅助使用了硬膜外麻醉。消融期77.4%的患者出现高血压,80.6%的患者出现低血压,58.1%的患者既出现了高血压也出现了低血压,51.6%的患者需要使用升压药,67.7%的患者需要使用降压药;35.5%的患者出现了一过性心动过速;9.7%的患者出现了一过性心律失常。与麻醉前比较,消融期SBP最大升高百分比为10.1%(95%CI 2.4%~17.9%),DBP最大升高百分比为12.9%(95%CI 4.5%~21.4%),心率最大增快百分比为19.2%(95%CI 11.5%~27.0%);SBP最大降低百分比为-36.0%(95%CI -40.9%~-31.0%),DBP最大降低百分比为-32.1%(95%CI -37.1%~-27.1%),心率最大减慢百分比为-28.7%(95%CI -32.6%~-24.7%);患者麻醉时间为(305±69)min,手术时间为(266±69)min。患者术后均在手术室拔除气管导管,安全返回病房。术后24 h静息VAS疼痛评分为(2.5±1.1)分,活动VAS疼痛评分为(4.2±1.8)分。术后住院时间(11±5)d,总住院时间(16±6)d。结论:胰腺癌纳米刀消融术患者围手术期高血压和低血压发生率高,可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消融期深肌松、心电同步模式及多模式镇痛方案对围手术期管理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胰腺癌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胰腺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7位,死亡率位居第6位;世界范围内胰腺癌发病率位居第9位,死亡率则位居第4位[1].外科手术切除是胰腺癌唯一根治性治疗方式,然而病人首次确诊时只有约20%的病例适合手术切除,约40%病例因为肿瘤侵犯邻近的大血管而难以手术根治,又被称为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LAPC)[2].肿瘤的局部进展及远处转移是引起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肿瘤的局部控制对于延长LAPC病人的总生存期有重要的意义.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又称为纳米刀,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肿瘤局部消融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不可逆电穿孔联合外科手术治疗特殊部位肝内胆管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治疗无法切除的肝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我科2021 年2 月收治1 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肿瘤大小2.2 cm×3 cm,已在外院行减黄术.肿瘤紧邻左右门静脉汇合部,术前增强CT及MR检查均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组织消化道肿瘤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讨论,经影像科、肝胆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等多名专家会诊,行开腹超声引导下肝S4 段肿物穿刺术+肿物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术+肝门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活检肝组织内见中低分化腺癌浸润,结合免疫表型及形态,符合胆管细胞癌,大导管型.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胆道系统术后之辅助治疗方案,术后拟口服卡培他滨6 月.术后8 周,患者开始口服卡培他滨2g/次,每日2 次,2021 年11 月停服卡培他滨,因肿瘤复发行mFOLFOX6 方案化疗3 个周期.IRE术后共存活25 个月.结论不可逆电穿孔联合外科手术清扫淋巴结是治疗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的合理选择,并可被推荐为最佳手段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纳米炭示踪剂联合直型双极电凝镊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比较纳米炭示踪剂联合使用双极电凝镊与超声刀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实施开放性PTC手术的49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纳米炭示踪剂,根据术中所使用器械分成双极电凝镊组(n=301)与超声刀组(n=191).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第2天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损伤)、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双极电凝镊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低于超声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之间术后第1天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联合使用纳米炭示踪剂和双极电凝镊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