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诊疗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主要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黏膜类天疱疮、瘢痕性类天疱疮、妊娠类天疱疮、扁平苔藓类天疱疮、线状IgA大疱性皮病、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抗p200/层黏连蛋白γ1类天疱疮及疱疹样皮炎,不同的疾病靶抗原和致病性自身抗体存在差异,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不同,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赖临床、病理、免疫病理检查及血清抗体检测等。为规范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组织本领域专家,依据近年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和指南共识,制订本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身免疫性疱病与银屑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身免疫性疱病(AIBD)和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有部分相似性。近年来,多项研究报道银屑病与AIBD之间具有相关性,以大疱性类天疱疮多见,还包括寻常型天疱疮、红斑型天疱疮、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等,多数AIBD在银屑病发病后发生,部分患者两病同时出现或AIBD先出现。本文综述AIBD与银屑病发病的相关性及可能存在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ABD)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目前针对LABD的研究尚不完善,多为病例报道。本文综述LA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近期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线状IgA大疱性皮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生后10 d,因皮肤红斑、水疱6 d就诊入院。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散在或融合分布红斑,在正常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可见大小不等的紧张性水疱,部分水疱破溃、糜烂;口腔黏膜可见血疱、红色糜烂面。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水疱,疱内可见中性粒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沿基底膜带有均质型线状IgA和颗粒状C3沉积,IgG阴性。诊断:新生儿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给予营养支持、防感染等综合治疗后,皮肤红斑、水疱消退,黏膜损害减轻出院。患儿出院后16个月电话随访,一般情况良好,皮肤黏膜皮损消退、愈合,无新发皮疹,生长发育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表现为环状红斑水疱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25例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表现为环状红斑水疱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血清学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2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表现为环状红斑水疱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患者的资料。结果:共纳入患者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39.21 ± 24.65)岁,包括线状IgA大疱性皮病9例,大疱性类天疱疮7例,抗P200类天疱疮5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4例,20例(80%)有不同程度瘙痒。15例(60%)出现真皮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1例(4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7例(28%)同时有嗜酸性粒细胞组织浸润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实验显示,9例同时存在抗基底膜带IgG及IgA抗体,包括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2例抗P200类天疱疮、2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5例同时存在多种抗基底膜带靶抗原的抗体。7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均予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5例联合免疫抑制剂,2例联合米诺环素;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抗P200类天疱疮、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对抗炎药物及氨苯砜治疗敏感。结论:多种类型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均可有环状红斑、水疱表现,需根据血清学检查结果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增殖型类天疱疮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89岁,因腹股沟、外阴、臀间沟皮疹10个月、水疱3周就诊。皮肤科检查:腹股沟、外阴、臀间沟红白色增生性斑块,斑块部位散在绿豆至豌豆大小的糜烂面及水疱,右腋下及右小腿正常皮肤上散在数个类似水疱,部分破溃结痂。臀间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增生肥厚,无棘刺松解,部分区域可见表皮下裂隙和水疱,局灶性真皮浅层水肿,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直接免疫荧光:IgG、C3基底膜带线状沉积,IgM真皮簇状小体阳性,IgA阴性。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gG、C3沉积在表皮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抗体:BP180抗体26.92 U/ml、BP230抗体68.17 U/ml,桥粒芯蛋白1抗体、桥粒芯蛋白3抗体正常。诊断:增殖型类天疱疮。予口服甲泼尼龙,联合外用卤米松软膏及0.03%他克莫司软膏,皮疹逐渐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p200类天疱疮7例临床及免疫血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确诊为抗p200类天疱疮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结果:纳入7例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显示,7例患者血清IgG抗体均结合于盐裂皮肤的真皮侧,以真皮提取物为底物的免疫印迹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200 000蛋白处有条带。4例呈经典型大疱性类天疱疮样损害,2例初起呈湿疹样损害,1例类似线状IgA大疱性皮病。6例循环IgG抗体可识别层粘连蛋白γ1-C端重组蛋白。4例患者接受不同剂量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例对高剂量系统糖皮质激素(相当于泼尼松1.4 mg·kg -1·d -1)治疗抵抗;2例对米诺环素、氨苯砜治疗反应好;1例失访。4例患者在随访平均22.5个月时达到完全缓解停药;2例在随访平均8个月时达到最小剂量治疗保持完全缓解。 结论:抗p200类天疱疮临床表现多样,重组Lnγ1-C端可作为可靠的抗原底物用于检测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自身抗体;部分患者最终可达到完全缓解并停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26例临床及免疫血清学特征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ABD)患者的临床、免疫血清学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2023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诊断为LABD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免疫血清学和治疗特征。结果:共纳入LABD患者26例,女14例、男12例,年龄[ M( Q1, Q3]为32(11,48)岁。26例患者中12例(46.2%)表现为典型的花环样红斑、水疱,14例(53.8%)表现不典型,即非花环样排列的红斑、水疱。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阳性率为73.7%(14/19)。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ss-IIF)检查阳性率为53.8%(14/26),均表现为IgA伴或不伴IgG沉积在表皮侧。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到IgA抗体阳性率为88.5%(23/26),18例(69.2%)患者血清IgA可识别相对分子质量120 000的线状IgA抗原1(LAD-1),其中4例IgA同时识别BP180;1例(3.8%)IgA识别表皮提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约170 000的蛋白;1例(3.8%)IgA识别表皮提取物中BP230和相对分子质量为140 000的蛋白;1例(3.8%)IgA可识别相对分子质量为290 000的Ⅶ型胶原。21例患者对氨苯砜治疗反应良好,1例疗效欠佳,1例不耐受,此2例使用托法替布亦不能达到完全缓解;3例使用米诺环素、秋水仙碱、柳氮磺吡啶等治疗有效。 结论:本组LABD患者中青年多见,LAD-1是最常见的靶抗原,免疫印迹实验检测IgA抗体的阳性率较免疫荧光检测法高,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虽然LABD对氨苯砜反应良好,但仍需探索其他安全有效的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生殖器糜烂溃疡为首发症状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大疱性类天疱疮为常见的表皮下自身免疫性疱病,多见于70岁以上老年人,靶抗原主要为定位于基底膜的BP180和BP230,以躯干及四肢屈侧常见,约10%~30%的患者出现黏膜病变,口腔黏膜最常受累.本文报道一例以生殖器糜烂溃疡为首发症状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男,60岁,阴茎、龟头、冠状沟糜烂、溃疡4个月,胸部反复出现一米粒大小水疱1个月,尼氏征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陈旧性水疱,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DIF):表皮基底膜C3阳性,线状沉积,IgG、IgM、IgA阴性.外周血抗BP180、230、Ⅶ型胶原抗体均阴性.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雷公藤及烟酰胺治疗,半月后生殖器糜烂、胸部水疱均愈合,2个半月后生殖器溃疡愈合.泼尼松逐渐减量,半年后停药,随访2年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自发消退的儿童线状IgA大疱性皮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inear IgA bullous dermatosis,LABD)是一种罕见的表皮下大疱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与感染、肿瘤和药物等多种因素相关,通常预后良好,有自发消退趋势.本文报道一例儿童LABD,可能由感染引起.该患者皮损一个月后完全消退,随访一年余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