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YP7B1基因变异致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3型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 CYP7B1基因变异致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3型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感染科和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儿内科诊治的2例因CYP7B1基因变异致BASD3的临床资料和遗传学检测结果。并分别以“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3型”“氧固醇7α-羟化酶”“BASD3”“Oxysterol 7α-Hydroxylase Deficiency”“Oxysterol 7α-Hydroxylase Gene”“CYP7B1 liver”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12月的中英文文献。对CYP7B1基因变异致BASD3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基因型特点进行描述和总结。结果:2例BASD3患儿中男女各1例,就诊年龄分别为3月龄18日龄和2月龄7日龄,均以新生儿胆汁淤积症伴肝大就诊。生化提示高直接胆红素血症,转氨酶升高,但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总胆汁酸正常或基本正常。例1为CYP7B1基因c.525-526insCAAGTTGG(p.Asp176GInfs*15)和c.334C>T(p.Arg112Ter)复合杂合变异,经口服鹅脱氧胆酸治疗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例2为CYP7B1基因c.334C>T(p.Arg112Ter)纯合,确诊时已发生肝衰竭,口服鹅脱氧胆酸无效,因腹部增强CT提示血管源性肿瘤行亲体肝移植。文献复习符合检索条件英文文献9篇、无中文文献报道。包括本研究2例共报道12例患儿,男9例、女3例。所有BASD3患儿均在婴幼儿期起病,主要表现为黄疸、肝大和(或)脾大,部分伴有肝硬化、肝衰竭、肾肿大、低血糖、自发性出血。伴多囊肾5例。CYP7B1基因c.334C>T(p.Arg112Ter)为最常见变异,纯合4例,复合杂合2例。12例患儿中,口服鹅去氧胆酸治疗6例,自体肝存活4例;6例未用鹅去氧胆酸治疗,均肝移植或死亡。结论:BASD3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胆汁淤积症,结合胆红素和转氨酶明显升高,而GGT和总胆汁酸正常可作为诊断线索。c.334C>T是CYP7B1基因常见致病变异。口服鹅去氧胆酸治疗可望避免患儿死亡或肝移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屈光状态改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后的屈光状态改变,探讨ROP患儿屈光状态与注药次数、孕周、出生体质量、眼轴、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4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并诊断为"2型ROP阈值前病变"的患儿64例(127眼)。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按需行IVC治疗,以治疗次数分为注药0次(A组)共22例(43眼)、注药1次(B组)共30例(53眼)、注药2次(C组)共18例(31眼),在其矫正胎龄3、6、12个月时,观察屈光状态,记录等效球镜度(SE)、散光、眼轴、视网膜血管分区等情况。3组SE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散光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SE与孕周、出生体质量、眼轴及视网膜血管分区的关系采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矫正胎龄3个月和6个月时,3组SE及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矫正胎龄12个月时,3组SE及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59, P=0.002; H=7.39, P=0.025)。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 P=0.007),A组与C组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矫正胎龄12个月时,3组屈光不正发生率、近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散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96, P=0.011)。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08, P=0.008; χ2=6.82, P=0.009)。矫正胎龄3个月时,SE与孕周( r=-0.18, P=0.043)、出生体质量( r=-0.19, P=0.032)、眼轴( r=-0.26, P=0.003)、视网膜血管分区( r=-0.20, P=0.023)均呈负相关;矫正胎龄6个月、12个月时,SE与眼轴呈负相关( r=-0.30, P=0.001)。 结论::矫正胎龄12个月时,IVC治疗后ROP患儿远视储备低于自发消退的ROP患儿,重复注药对ROP患儿短期屈光状态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眼球阵挛-肌阵挛综合征9例临床诊治与标准化分级量表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眼球阵挛-肌阵挛综合征(OMS)的临床特征,使用OMS严重程度标准化分级量表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与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9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肿瘤科门诊和病房的诊断为OMS的9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随访,使用OMS严重程度标准化分级量表进行病情评估及预后分析。结果:9例OMS中男性4例,女性5例。OMS发病年龄14个月至5岁,中位年龄17个月。主要症状为眼球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运动功能倒退、行为和情绪改变、睡眠障碍等。其中8例合并肿瘤,7例行手术后病理示神经母细胞瘤,1例未经治疗肿瘤自发消退、症状缓解。确诊后8例均先予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其中3例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5例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均泼尼松序贯口服,逐渐减量;3例年复发≥2次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9例均使用严重程度标准化分级量表对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为:轻度1例,中度3例,重度5例。轻度1例随访3年无复发,无后遗症;中度3例中的2例随访1~2年,无复发,无后遗症;其余1例中度以及重度的5例随访1~8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认知后遗症。结论:儿童OMS发病年龄早,治疗前病情评估程度重、多相病程与预后不良相关;初诊时OMS严重程度标准化分级量表评分可用于远期预后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后极部环状脉络膜营养不良伴双眼黄斑囊样水肿诊疗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43岁,2020年5月因右眼视物模糊1个月余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患者自述平素视力好,否认全身病史及近期药物服用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5,矫正无助,左眼1.0,眼压右眼21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0 mmHg,双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视盘边界清,色淡红,杯盘比为0.4,视盘及血管弓周围环状青灰色改变,透见脉络膜大血管,散在少量色素沉积,其他部位视网膜色泽正常,未见色素异常改变。右眼黄斑囊样改变,左眼黄斑反光弥散(图1)。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显示右眼黄斑囊样改变,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为546 μm;左眼黄斑可见小囊腔(图2)。初步诊断: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右眼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给予右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每月1次,共2次,黄斑水肿未见明显消退。之后给予黄斑部阈下微脉冲激光辅助治疗,每2个月1次,共3次,黄斑水肿略消退,CMT约为500 μm。患者因眼压临近异常,拒绝眼内注射缓释糖皮质激素。给予碳酸酐酶抑制剂布林佐胺滴眼液(美国爱尔康公司)3次/d治疗,治疗后视力稳定,黄斑水肿未加重。2021年7月因左眼视物模糊再次来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0.8,双眼眼压正常,双眼黄斑均呈囊样改变。OCT检查显示CMT右眼490 μm,左眼480 μm(图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显示,早期双眼视盘周围及沿血管弓走行可见斑片状弱荧光,透见脉络膜血管荧光,晚期双眼相应部位斑片状荧光着染,其他部位视网膜无异常荧光,提示双眼后极部环形脉络膜萎缩(图4);眼底自发荧光检查显示双眼视盘周围及沿血管弓走行环形低荧光(图5);自盘周及血管弓附近行OCT检查示双眼神经上皮外层变薄、各层次结构不清,视网膜色素上皮粗糙、部分变薄,脉络膜变薄(图6);视野检查示双眼30°视野内环形暗点(图7);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检查示双眼暗视和明视a波和b波轻-中度降低,30 Hz闪烁光反应轻度降低,振荡电位大致正常。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未查到与病变相关的基因异常。患者父母、子女、胞兄妹均无夜盲等视力障碍,检查眼底也未见异常。修正诊断:双眼后极部环状脉络膜营养不良(posterior polar annular choroidal dystrophy,PPACD);双眼CME。患者自行去外地医院诊治,建议试行糖皮质激素口服强化治疗。2周后复查OCT,黄斑水肿无明显变化,即停用。目前双眼继续滴用布林佐胺滴眼液,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婴幼儿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婴幼儿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危重症,以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为主,其治疗方法与年长儿差异较大,目前缺乏相关指南。对于药物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房扑的急性期以静脉注射腺苷为主,地高辛在新生儿中应用较多;预防性治疗普萘洛尔为首选,新药兰地洛尔处于开发阶段;室性心动过速可自发消退,以静脉注射利多卡因为主。对于非药物治疗,心脏电复律用于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急救处理,射频消融用于病情较重以及药物无法控制心动过速发作的患儿,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可有效预防婴幼儿离子通道病伴有恶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源性猝死,新技术皮下植入在婴幼儿中可能优于静脉植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Ⅲ期神经母细胞瘤自发性消退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结节性筋膜炎七例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 of the breast,NFB)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NFB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组织学特点,并行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5~51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10 d~2年,均无局部外伤史。肿瘤位于乳腺上象限4例、下象限2例、腋尾区1例。最大径1.0~3.5 cm。5例位于皮下脂肪层,1例完全位于乳腺实质内,1例位于乳腺实质深部并侵达骨骼肌。NFB的组织学特点与其他部位结节性筋膜炎一致,为增生的梭形或胖梭形细胞在疏松水肿的胶原或黏液基质中呈束状、旋涡状生长,可见红细胞外渗、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微囊形成。可见核分裂象,无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细胞呈平滑肌肌动蛋白(SMA,6/6)、CD10(2/3)阳性,结蛋白、β-catenin、CD34、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上皮细胞膜抗原(EMA)、S-100蛋白、p63和ALK-1阴性。Ki-67阳性指数5%~15%。6例存在USP6基因重排,2例检出MYH9-USP6基因融合。6例行手术切除,1例经粗针穿刺诊断后未治疗,肿块自发消退。7例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NFB罕见,需与多种发生于乳腺的梭形细胞增生性病变鉴别,且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应结合临床病史、发生部位、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明确诊断,困难病例FISH检测USP6基因重排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靶向测序诊断黑棘皮病1家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家族性黑棘皮病1家系。先证者女,4岁,自1周岁时,颈部、腹部出现黑色斑片,近年来逐渐扩大至唇周、躯干前部。腹部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见乳头环下延扭曲及沟壑结构,乳头环内可见中高折光颗粒结构。先证者父亲及祖母既往有类似病史,但随着年龄增长色素沉着自发性消退,仅有局部皮纹增粗。采集先证者及父母、祖母外周血,对先证者外周血DNA行Panel靶向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FGFR3基因14号外显子c.1949A>C(p.Lys650Thr)错义突变,Sanger测序验证证实先证者及其父亲和祖母均存在此突变。诊断:家族性黑棘皮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疗和免疫治疗在远隔效应中的角色及临床争议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观察到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可以启动适应性免疫系统,导致放射野外肿瘤的自发消退,该现象称为远隔效应。尽管远隔效应的发生仍较罕见,但随着免疫疗法应用的增多,越来越多出现远隔效应的临床病例被报道,人们愈发关注放疗引起全身抗肿瘤反应的治疗潜力,尤其是放疗与免疫疗法的联合,让远隔效应更具研究价值。但其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放疗最佳的时机、剂量与分割也处于探索过程中,如何对患者进行受益群体分类,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远隔效应的历史、放疗与免疫治疗在远隔效应中的角色,并关注临床应用角度仍存在的争议,以期明确目前研究发展的方向,早日翻开肿瘤治疗的新篇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b Santa Ana异常血红蛋白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8岁,吉林长春人。患儿出生后新生儿期黄疸消退延迟,11月龄出现无明显诱因发热伴尿色加深,血常规:HGB 67 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92.7 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9.0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3 g/L,网织红细胞比值13.91%,网织红细胞计数0.037×10 12/L;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19.8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2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7.8 μmol/L。外周血涂片:杆状核粒细胞2%,分叶核粒细胞26%,淋巴细胞62%,单核细胞6%,嗜酸分叶核粒细胞2%,异型淋巴细胞2%,已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球形红细胞13%,易见泪滴状、盔甲状、棒状等异形红细胞碎片。血红蛋白电泳:HbA 69.9%,HbA 2 2%,HbF 18.4%,HbE 6.6%,Hb-S/D 3.1%,中国人常见17种β珠蛋白基因点突变检测提示β N/β N。自身免疫性抗体:IgM 14.9 U/ml,抗核抗体弱阳性,其余抗体阴性。骨髓涂片: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旺盛,有核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偶见双核中幼红细胞,分裂红细胞易见,部分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缩小,部分成熟红细胞中空明显,可见变形,可见H-J小体,点彩红细胞易见。输注洗涤红细胞维持HGB为90~100 g/L,患儿尿色加深症状无改善。患儿4岁时出现肝脾肿大症状,腹部B超:肝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4 cm,脾左肋缘下2.9 cm;尿常规:尿胆红素(++)。为明确诊断,患儿前来本实验室。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抽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表型及基因型分析。检测结果提示患儿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血常规:HGB 76 g/L,MCV 105.57 fl,MCH 30.08 pg,MCHC 276 g/L;高效液相色谱法行血红蛋白电泳:HbF 18.4%,HbA 2 2.0%,HbS 9.7%,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毛细管区带快速电泳法测定α和β珠蛋白链提示患儿有异常血红蛋白。患儿常规的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阴性(3种中国人群常见的缺失型α地贫基因、3种中国人群常见的非缺失型α地贫基因和17种中国人群常见的β地贫基因),为了检测患儿是否存在未知突变,对整个β珠蛋白基因进行了DNA测序,测序结果提示患儿携带β珠蛋白基因的罕见错义突变CD88(T>C)。而患儿父母表现出正常的血液学表型:患儿父亲HGB 161 g/L、HbF 1.1%、HbA 2 3.0%,患儿母亲HGB 136 g/L、HbF 1.0%、HbA 2 2.5%;常规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也均为阴性,且测序发现父母双方都没有携带患儿所携带的罕见的错义突变CD88(T>C)。考虑患儿是由于自发突变引起的HBB基因突变,经查询数据库该突变引起异常血红蛋白Hb Santa Ana,该异常血红蛋白案例在国外有过报道,该突变携带患者多表现出大细胞性贫血伴随异常血红蛋白。对患儿进行随访,目前血红蛋白维持在90~100 g/L,肝脾肿大未有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