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DUFS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致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个疑似线粒体病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抽取家系成员外周血,应用二代测序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和线粒体基因组检测,对候选基因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家系检测发现患儿存在 NDUFS1基因父源c.64C>T(p.R22X)和母源c.845A>G (p.N282S)复合杂合变异,二者均可能导致蛋白功能丧失。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和线粒体基因组检测未发现致病变异。 结论:疑似线粒体病的患儿可能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表型,包含线粒体DNA检测在内的综合性基因检测策略有助于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DUFAF5基因变异致线粒体复合物Ⅰ缺陷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NDUFAF5基因变异所致线粒体复合物Ⅰ缺陷临床表型特点及基因型。方法:回顾并随访2015年2月至2018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2例NDUFAF5基因变异患儿临床资料。以"NDUFAF5"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中国期刊全文和中国维普数据库(1975年1月至2020年2月)文献报道病例,总结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结果:病例1于1岁4个月感染后出现智力运动倒退,末次随访至5岁6个月病情未再反复。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额顶颞叶白质、基底核区、丘脑、小脑、脑干、胼胝体多发病变。例2于7岁4个月以急性视神经病起病,末次随访至8岁8个月,视力好转,无其他症状。头颅MRI示中脑大脑脚、导水管周围、延髓、壳核病变,脊髓MRI示颈1-4椎体水平长节段脊髓病变。2例患儿均检测到NDUFAF5基因双等位基因变异,例1为c.764C>T(p.Ala255Val)/c.508C>T(p.Arg170Trp),例2为c.836T>G(p.Met279Arg)纯合变异。符合检索条件的6篇文献共报道14例患者,常见临床表型为Leigh综合征。新生儿期起病2例,病情进展迅速,1岁内死亡。婴幼儿期起病11例,72.7%(8/11例)起病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常见首发症状为发育倒退、喂养困难、肌张力障碍,72.7%(8/11例)为感染后急性/亚急性起病,发作性加重,幼儿期或儿童期死亡。儿童期1例以肌张力障碍起病,至成年期出现双眼视力障碍。结论:NDUFAF5基因变异发病年龄范围广,临床表型存在较大差异,临床表型主要为Leigh综合征。常见婴幼儿期起病,多呈感染后发作性加重病程。少见儿童期起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28型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1例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28型(COXPD-28)患儿的临床表现和 SLC25A26基因变异特点,结合文献复习为该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的1例COXPD-28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以"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28型、 SLC25A26基因"或"Combined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deficiency 28、 SLC25A26 gene"为检索词查阅国内外数据库,总结COXPD-28的临床特点及 SLC25A26基因变异特点。 结果:1.患儿,女,出生后30 min,足月顺产娩出,因出生后呻吟呼吸入院,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呻吟呼吸、代谢性酸中毒、乳酸高、丙酮酸升高,给予呼吸支持、青霉素预防感染,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入院当天死亡。患儿为 SLC25A26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第5外显子终止突变c.403G>T致蛋白改变为p.E135,第4外显子非同义变异c.212A>G致蛋白改变为p.Y71C,为首次报道。2.检索中英文文献,共检索到3例COXPD-28患儿,国内尚未见该病例报道。临床特点总结:3例患儿均有呼吸循环衰竭、乳酸升高,丙酮酸升高,肌肉活检多见线粒体复合物Ⅰ、Ⅲ、Ⅳ下降,共有2种不同突变类型,错义突变3例,剪接突变1例。 结论:COXPD-28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多系统受累疾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 SLC25A26基因变异是其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位于线粒体的内膜,是呼吸链中最重要的蛋白复合体之一,可以将电子从NADH传递至CoQ,同时偶联四个质子从线粒体基质泵出至膜间隙,形成跨膜质子梯度,驱动ATP的合成.在目前的研究中,关于复合物Ⅰ的晶体结构已经比较清楚,包括14个中心亚基,分别构成外周结构域和膜结构域,其中外周结构域负责电子的传递,膜结构域负责质子的泵出.由于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存在多个中间态阶段,因此复合物Ⅰ是机体中活性氧产生的主要位点.复合物Ⅰ也可以通过A/D状态之间的转换,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学者认为复合物Ⅰ中电子传递产生的静电作用可以改变其结构,从而驱动质子的泵出,但是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复合物Ⅰ功能的缺陷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诱因,包括阿兹海默症、帕金森等,主要是由于其中不同亚基的点突变导致.本文综述了复合物Ⅰ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线粒体酶复合物Ⅰ核心亚基缺陷与儿童心肌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线粒体心肌病是心肌供能的氧化呼吸链基因缺陷导致的心肌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据报道,线粒体病的患儿出现心肌病表现的概率约为17%,且这类患儿的病死率也在显著增加[1].线粒体心肌病涉及的主要临床表型有: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RCM)以及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 cardiomyopathy,LVNC)等[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线粒体疾病相关癫痫62例的临床和遗传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儿童线粒体疾病相关癫痫的临床特点和遗传特征.方法 对2011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基因确诊的62例线粒体疾病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癫痫控制情况进行随访,按治疗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62例中男33例、女29例,发病年龄为3.38(0~12.00)岁;癫痫发作类型以局灶性运动发作最多(68%,42例),其余依次为全面性或继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32%,20例),肌阵挛发作(23%,14例),痉挛发作(7例),强直发作(4例),失神、失张力、阵挛发作各1例;癫痫持续状态16例(26%),其中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例;52%(32例)的患儿有2种或2种以上发作类型.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29例,Leigh综合征(LS)11例,联合氧化磷酸化缺乏症6例,肌阵挛癫痫伴破碎红纤维5例,Alpers综合征4例,脑桥小脑发育不良6型、线粒体缺失综合征9型各2例,ACAD9基因缺陷致线粒体复合物Ⅰ缺乏症、进行性空泡脑白质病、生物素酶缺乏症各1例.线粒体DNA(mtDNA)变异40例(65%),其中26例为m.3243A>G变异,6例为m.8344A>G变异,3例为m.8993T>G/C变异,m.3271T>C、m.3481G>A、m.3946G>A、m.13094T>C、m.14487T>C变异各1例;核DNA(nDNA)变异22例(35%),其中编码线粒体氨酰tRNA合成酶的基因7例,POLG基因和编码复合物Ⅰ的基因各4例,SUCLG1、SDHA基因各2例,PDHA1、BTD、TRIT1基因各1例.随访43例,随访时间为20(3~84)个月,其中癫痫治疗有效组19例(44%),无效组24例(56%).癫痫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起病年龄、发作时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2(0~11.50)岁比0.92(0~9.50)岁,0(0~7.00)年比0(0~4.83)年,t=1.662、0.860,P=0.104、0.395].有效组与无效组使用抗癫痫药数量<2种的例数分别为12例和9例,≥2种分别为7例和15例、癫痫首发例数分别为13例和15例、非首发分别为6例和9例、mtDNA变异例数分别为14例和11例,nDNA变异例数分别为5例和1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794、0.164、3.380,P=0.095、0.686、0.066).结论 儿童线粒体疾病相关癫痫发作类型多样,以局灶性运动发作最常见,其次为全面性或继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多数患儿存在2种以上发作类型.MELAS是最常见的临床表型,其次为LS;基因变异以mtDNA变异为主,其中m.3243A>G变异是最常见的热点变异,其次为编码线粒体氨酰tRNA合成酶的基因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檗碱通过破坏线粒体功能选择性诱导淋巴瘤细胞的凋亡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小檗碱(BBR)对T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正常T淋巴细胞、T淋巴瘤细胞、Jurkat细胞用BBR 0,10,20和40μmol·L-1处理24 h,多柔比星(Dox)40μmol·L-1为阳性对照;Jurkat p0细胞用BBR 0和40μmol·L-1处理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Seahorse XF24细胞代谢分析仪和H2DCFDA活性氧探针检测细胞氧消耗率(OCR)和活性氧(ROS)水平.CellTiter-Glo发光法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ATP水平,试剂盒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Ⅳ和Ⅴ的活性.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内胱天蛋白酶3、Bcl-2、Bax、NF-κB抑制蛋白激酶α/β(IKKα/β)、磷酸化IKKα/β(p-IKKα/β)、NF-κB抑制因子α(IκBα)、p-IκBα和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BBR 40 mmol·L-1明显增加T淋巴瘤细胞和Jurkat细胞凋亡率(P<0.01),胱天蛋白酶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Bcl-2表达显著下调(P<0.01),但对正常T淋巴细胞的凋亡并无影响;BBR 40 mmol·L-1明显降低Jurkat细胞的OCR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P<0.01),增加ROS水平(P<0.01),降低ATP水平(P<0.01),但不影响线粒体缺陷型淋巴瘤Jurkat p0细胞呼吸链和凋亡;BBR 40μmol·L-1明显下调Jurkat细胞中NF-κB通路相关蛋白p-IKKα/β/IKKα/β、p-IκBα/IκBβ和核内P65表达(P<0.01).结论 BBR通过破坏线粒体功能选择性诱导淋巴瘤T细胞的凋亡,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酰基CoA脱氢酶9缺陷所致1例乳酸中毒症患儿基因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脂酰辅酶 A 脱氢酶(acyl-CoA dehydrogenase,ACADs)是由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黄素酶,催化脂肪酸β氧化的第一步脱氢反应[1].它是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或黄素腺嘌呤单核苷酸(flavin mononucleotide,FMN)为辅基的一组氧化还原酶.在线粒体内膜上,ACADS催化长链脂酰辅酶A脱氢,生成反式烯酰辅酶A,脱下的氢传递给FAD生成FADH2,再传递给辅酶Q,运至复合体Ⅲ,最终通过细胞色素体系传递给氧化合成水,并产生ATP.ACADs有11个亚型,其中酰基辅酶A脱氢酶9(ACAD9)是ACADs家族中重要的一员,ACAD9是参与氧化磷酸化复合物Ⅰ(complex Ⅰ,CI)生物发生的线粒体蛋白[2],在线粒体β氧化中,是催化长链脂肪酸第一步脱氢反应的关键酶[3].据报道,ACAD9在肝脏、心脏、骨骼肌和成纤维细胞均有表达,最近发现ACAD9在脑部颗粒层有表达[4-5].ACAD9被发现与CI的组装有关,低表达的ACAD9将导致线粒体CI功能缺陷[3],患者主要表现为心脏、肌肉、肝脏和神经系统疾病,乳酸水平升高合并CI缺乏症[1].ACAD9基因突变导致CI缺乏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型复杂,包括婴儿期开始的急性代谢酸中毒,Reye综合征样发作,如脑水肿、呕吐诱发的快速癫痫发作,昏迷、运动不耐受、肥厚型心肌病、肾功能障碍、肌无力和神经功能障碍等[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