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胺能神经系统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以上气道塌陷及微觉醒为重要特征的疾病,颏舌肌为主的上呼吸道肌群紧张性调控下降导致了上气道塌陷,患者夜间的睡眠结构紊乱引起白天嗜睡,进一步增加了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和执行能力减退等认知功能障碍,同时增加了抑郁症的患病风险。脑内组胺是重要的促觉醒神经递质,组胺能神经元可以通过兴奋组胺H1受体激活舌下运动神经元,提高颏舌肌肌张力,同时组胺对认知功能和抑郁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目前组胺与OSA相关的研究较少,将组胺能神经系统作为OSA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的研究靶点,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组胺不耐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组胺是一种生物活性胺,不仅存在于人体中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且普遍存在于日常摄入的食物中。外源性摄入的组胺主要由二胺氧化酶进行代谢。体内外源性组胺累积量与组胺代谢能力不平衡则引发组胺不耐受。组胺不耐受在临床中症状表现具有非特异性,可涉及皮肤病、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食物、药物等因素会加重其症状。由于其临床表现累及多个系统,因此不易诊断常被忽略。近年来,组胺不耐受引发了研究者们的关注,而其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仍需要继续研究探讨,因此对组胺不耐受的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黏膜内外分泌功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介绍胃腺功能解剖的基础上,阐述了胃酸、胃蛋白酶、胃黏液的功能和分泌调控机制。胃壁细胞分泌盐酸受神经、激素和旁分泌多种形式的复合调节,肠神经系统释放的乙酰胆碱、胃泌素细胞分泌的胃泌素和肠嗜铬样细胞分泌的组胺促进胃酸分泌,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是主要的负性调控多肽,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影响胃酸分泌。促进胃蛋白酶原分泌最重要的生理性神经递质是胆碱能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血清胃泌素和胃蛋白酶原Ⅰ、Ⅱ检测有助于了解胃黏膜内外分泌功能,可作为萎缩性胃炎的无创诊断方法。胃黏液的黏蛋白显著不同于肠道,其上皮前的胃黏液pH梯度对于胃上皮细胞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对胃腺内外分泌功能的认识,有助于理解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后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对失眠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02年一项全球流行病研究调查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1].目前镇静催眠药物(sedative hypnotics)是治疗失眠障碍的主要手段之一[2-4].镇静催眠药物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是用来诱导和维持睡眠的镇定剂.传统的镇静催眠药包括巴比妥类(barbiturates)、苯二氮艹卓类(benzodiazepines)和非苯二氮艹卓类药物(nonbenzodiazepines).此外,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s)、褪黑素受体激动剂(melatonin agonists)、食欲素受体拮抗剂(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s)等药物近年来也被用于治疗失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脐螺感染曼氏血吸虫相关神经递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曼氏血吸虫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寄生虫,其中间宿主为扁卷螺科双脐螺.当前关于双脐螺感染曼氏血吸虫的研究逐渐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大量的功能基因和蛋白被报道.神经递质是机体调节神经活动的重要物质,在双脐螺和血吸虫体内广泛分布,不仅参与调控宿主和寄生虫的基本生理行为,还对感染后双脐螺产卵、应激防御以及进入宿主的寄生虫发育等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目前已发现五羟色胺、多巴胺、组胺、乙酰胆碱、谷氨酸和一氧化氮等6类常见的神经递质与双脐螺感染曼氏血吸虫相关,本文从生理、生化以及组织定位表达等方面对上述6类神经递质进行综述,以期为双脐螺与血吸虫相容性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为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1],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PHN以顽固的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剧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其形成原因与周围、中枢神经元长时间敏化对神经系统抑制性功能的损害[2-3].目前PHN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神经电刺激等治疗方法[2-4].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作为一种手术方法[5],主要通过破坏免疫细胞,减少组胺的过度释放,从源头上根治PHN,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观察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组胺对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易化作用及其离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脊髓α运动神经元直接支配骨骼肌活动,是躯体运动和行为控制的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因此,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调控对于运动行为的执行至关重要.事实上,脊髓运动神经元接受多种神经调质的传入,尤其是单胺能神经调质.然而,组胺和下丘脑组胺能神经系统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调控作用及其下游离子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大鼠脊髓脑片细胞内记录方法,发现组胺H1和H2受体的激活均能增强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重复放电行为和兴奋性.钾通道的关闭和钠-钙交换体的激活共同参与了H1受体激活介导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而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HCN)通道的开放则负责H2受体激活介导的兴奋性效应.以上结果提示,通过切换与组胺受体相耦联的离子通道和交换体的功能状态,组胺可以有效地偏置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而下丘脑组胺能神经传入很可能以这种方式直接调控最终的运动输出并主动调节脊髓运动反射和运动执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雷诺现象中手指皮肤血管对组胺和神经肽的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给原发和继发性雷诺现象(RP)病人皮内注射组胺类和肽类物质,同时定量测定指端皮肤微血管反应来研究在RP中是否存在手指皮肤组胺释放或微血管感受性缺陷和探讨肽能神经系统在本病中的作用,以决定是否可试用静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来治疗严重的R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erfenadine:药效学特性和治疗效果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药效学研究:利用动物体外受体结合技术显示,Terfenadine(TFD)有特异的H 1组胺受体阻断作用,体内研究显示,TFD与传统的抗组织胺药物不同,它优先与周围神经而不是与中枢神经H 1受体结合,做对中枢神经系统无明显的影响。TFD对动物能减轻由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降低致死率和对皮肤风团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免疫在变应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期研究显示,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参与了变应性疾病的发展过程.变应性疾病为免疫系统对外源性物质及有害刺激产生异常反应的结果,其发病率高,且相关症状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表面可表达特异性免疫介质受体(如1型组胺受体、蛋白酶激活受体2、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A),而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膜上可表达神经肽受体(如神经激肽受体-1、血管活性肠肽受体)及神经递质受体(如α7乙酰胆碱烟酰样受体、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因此,感觉神经元可被免疫细胞分泌的炎性介质激活感觉传导并释放神经肽及神经介质,免疫细胞的功能可受来自神经系统的神经肽及神经介质的调控.深入了解神经免疫在变应性疾病中的作用,可为变应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