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患者血液分析自动审核方案的制定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根据肿瘤患者群体的血细胞分析的特点和常见问题,制定符合肿瘤患者的血细胞分析自动审核方案,验证评价方案的有效性和审核效率。方法:将国际血液学组织提供的“国际41条复检规则”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自建的复检规则分别与国内多中心自动审核规则进行组合,形成两种自动审核方案。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0 063份血常规标本(镜检460份)作为自动审核方案建立组,在仪器中间件中进行回顾性判断,比较不同方案的自动审核通过率和自动审核漏检率等各种指标。通过逐一分析漏检标本的数据,结合肿瘤患者诊断治疗特点对自动审核规则进行调整。通过对19 300份血常规7日内血小板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制定血小板计数的Delta检查规则。将血小板计数Delta检查规则与调整后的审核规则合并形成我院自动审核规则,再结合我院复检规则形成我院的自动审核组合方案,并对自动审核方案建立组和验证组(10 876份,其中镜检1 740份)标本进行判断。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患者标记提示和Delta规则判断功能在LIS中进行,其余规则判断功能均在中间件中执行。经过4个月61 602份标本的临床试运行,综合评价自动审核方案的有效性。结果:国际41条复检规则、我院复检规则与国内多中心审核规则组合形成的两种组合方案的自动审核通过率分别为46.36%、52.26%和漏检率分别为2.02%、1.06%,我院的自动审核方案在建立组和验证组的自动审核通过率分别为51.19%、52.78%,通过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9.95%,漏检率分别为0和0.03%;临床试运行期自动审核通过率为56.06%,通过正确率为100%,无漏检标本,优于目前主流规则组合的自动审核方案。自动审核周转时间(TAT)中位数缩短15 min, P90缩短58 min,明显低于去年同期。“EDTA-PTCP”患者标记功能共识别31例特殊患者,总共进行68次检测,PLT纠正前后差值中位数76.5×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17, P<0.001)。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适合肿瘤患者群体的自动审核组合方案,在很低的漏检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审核通过率,能保证我院肿瘤患者检验结果的准确,提升工作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图像识别在凝血试验自动审核方案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建立带有图像识别功能的凝血试验自动审核方案,评价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方法 使用人工智能软件与硬件联合建立对标本性状、标本血量、血细胞比容可以自动判定结果的图像识别系统,与 目测法比较标本性状判定结果的正确性,与手工测量法比较标本血量判定结果的正确性,与血细胞分析仪比较血细胞比容判定结果的正确性.根据流程图、参考区间、医学决定水平、危急值范围、相关文献、工作经验及历史数据制订出凝血试验自动审核规则.对制订的规则进行人工验证,分别计算自动审核通过率、真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评估自动审核方案实施后实验室内周转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图像识别系统标本性状判定正确率为96.72%,将溶血、黄疸、脂血标本判定为正常标本的假阴性率为0.04%.图像识别系统与手工测量的两组标本血量数据进行比较,P=0.488 1,图像识别方法不劣于手工测量方法.图像识别系统与血细胞分析仪的两组血细胞比容数据进行比较,P=0.113 0,图像识别系统不劣于血细胞分析仪.该研究建立凝血试验自动审核规则61条,包括数值异常、逻辑异常、Delta Check、标本质量异常、反应曲线异常等,自动审核通过率为76.19%,真阳性率为23.77%,真阴性率为76.19%,假阳性率为0.04%,假阴性率为0.00%.实施自动审核方案后各分位数标本周转时间均缩短,平均缩短13.66 min.结论 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到凝血试验自动审核中,使自动审核功能更加自动化、更具科学性,将标本质量判定标准化,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省人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地上生长和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密度对林木个体生长和林分蓄积量增长均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林分密度与树木根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帽儿山4种造林密度(处理Ⅰ:株行距:1.0m×1.0 m,Ⅱ:1.5 m×1.5 m,Ⅲ:2.0 m×2.0 m和Ⅳ:1.5 m×3.0 m)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2012-2016年连续测定了林木的胸径和叶生产量(2013、2014和2016年)以及每年的林木枯死状况,并在2013年采用根钻法和内生长法分别对细根(直径≤2.0 mm)和吸收根(直径≤0.5 mm)的现存量和生产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密度最低的处理Ⅳ中树木分杈率最高(31.55%),平均树高最低;密度次低的处理Ⅲ中,胸径和树高均高于其他处理.叶生产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以处理Ⅱ中最高.总的林木自然枯死率以密度处理Ⅰ最高.样地水平上,近5年林木株数保存率与叶生产量、胸径年生长量均为负相关(前者统计上显著).细根和吸收根的现存量与生产量均以处理Ⅳ最高,处理Ⅰ~ Ⅳ中吸收根现存量分别为(184.62± 17.73)、(146.45±5.59)、(150.32±5.39)和(242.81±19.07)g·m-2.样地水平上,吸收根现存量和生产量均与林分密度负相关(后者统计上显著).吸收根与叶生产量和胸径年生长量的比值以处理Ⅳ中最高,而其他处理间差异则相对较小.综合来看,造林密度2500株·hm-2林分具有最大的平均胸径和树高,最高的株数保存率,以及较为合理的吸收根和叶生产量比例,是本地区最适宜的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峡库区马尾松细根生产和周转及其影响因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连续根钻法、分解袋法、分室通量模型法计算三峡库区马尾松细根的年生产量和周转率,分析细根生产量和周转率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0.5、0.5~1和1~2 mm细根年均生物量分别为0.29、0.59、0.76 t·hm-2,细根年生产量分别为0.13、0.49、0.37t·hm-2,细根年周转率分别为1.49、1.01、0.40 a-1.各影响因子对不同径级细根生产与周转的影响不同.土壤温度、土壤钙含量显著影响<0.5 mm细根生产量与细根周转,且土壤温度解释生产量和周转率32.8%和25.0%的变异,土壤钙含量解释65.6%和73.1%的变异;细根生物量与细根生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细根生物量分别解释<0.5、0.5~1和1~2 mm细根生产量41.0%、41.1%和54.5%的变异;细根P、K含量与<0.5 mm细根生产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分别解释<0.5 mm细根生产量32.2%、39.2%的变异.<0.5 mm细根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最为密切,土壤温度、土壤钙含量是细根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寿命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细根寿命是调控森林生产力形成的关键.通过在连作Ⅰ、Ⅱ代杨树人工林固定样地内埋设微根管,对杨树不同根序细根年度生长动态开展连续观测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杨树不同根序细根累积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高级根(3-5级)寿命较长,其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1级和2级细根.杨树细根寿命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连作Ⅱ代人工林活根量、死根量和细根总量均高于Ⅰ代林.连作Ⅱ代人工林细根中位值寿命为(90±16)d,显著低于Ⅰ代人工林((102±22)d).连作Ⅱ代林各根序细根数量、分布比例均高于Ⅰ代林,低级细根累积生存率低于Ⅰ代林而高级细根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Ⅰ代林.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寿命显著受制于土壤环境,1级细根寿命与土壤速效氮相关性极显著(r=-0.861),2级细根寿命与土壤物理性状相关性较强且与土壤酚酸含量呈现极显著相关(r=0.870),高级根序细根寿命与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状况等也具有一定相关性.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酚酸累积和养分有效性下降影响了细根寿命和周转,并进而造成净初级生产力损耗,相关结论为连作杨树人工林生产力衰退机理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细根对降水变化响应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细根对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十分敏感,增加和减少降水直接影响土壤水分含量.为探索细根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该文从48篇己发表的国内外研究论文中搜集到202组数据,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揭示细根生物量、生产量、周转率、根长度密度、比根长及细根分解对增加和减少降水的一般响应规律,用加权响应比评价降水对细根各指标的影响效应,降水变化对细根分解的影响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响应比衡量.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植物的细根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同,灌木细根的响应强于乔木.2)细根各指标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土层空间异质性,并且降水变化量为50%时细根响应最显著.降水增加50%时,显著增加20-4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和0-10 cm土层的细根比根长,降水减少50%时,显著减少20-40 cm土层的细根生产量和增加0-10 cm土层的细根根长度密度.3)降水变化实验持续时间的长短会影响细根的响应程度,短期实验中细根通过形态适应对降水变化做出应对,而长期实验中细根通过重新分配生物量对降水变化做出响应.4)增加降水促进了细根养分归还,致使土壤微生物得到了充足的底物资源,提高了自身活性,使细根分解加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原始林在全球碳收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细根在地下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连续土钻法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0~30 cm土层细根(≤2 mm)生物量及其季节动态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决策矩阵法对细根生产量和周转速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原始林0~30 cm土层活细根生物量和年生产量分别为286.89g·m-2和168.94 g·m-2·a-1,平均细根周转速率为0.56 a-1;细根生物量、生产量和死亡量在生长期内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活细根生物量和生产量总体呈现单峰曲线特征,以9月最大;死细根生物量和死细根/活细根生物量在生长期内总体呈“U型”变化趋势,而死亡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土层深度是影响细根动态的重要因素,活细根生物量、死细根生物量、生产量和周转速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而死细根/活细根生物量略有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克隆整合对遮荫白夹竹分株根际土壤细菌生物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克隆整合被认为是克隆植物维持生态优势的重要手段,其通过分株间生理整合缓解资源异质性带来的压力.文章以根状茎克隆植物白夹竹(Phyllostachys bissetii为研究对象,探讨异质性光照下克隆整合对白夹竹分株根际土壤细菌生物特征的影响.白夹竹克隆片段包含一个近端分株(proximal ramet)和一个远端分株(distal ramet),近端分株或远端分株分别置于80%遮荫环境,另一分株置于全光照环境;同时,分株间根状茎保持连接或割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白夹竹克隆片段近端分株遮荫还是远端分株遮荫,克隆整合均显著促进了遮荫分株根际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MBC,MBN);根状茎连接条件下遮荫分株根际土壤胞外N-乙酰基-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脲酶(Urease)活性显著高于根状茎割断处理的遮荫分株;对遮荫分株根际土壤基因组DNA的16S rDNA V3、V4可变区的测序结果表明,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归于13个门,415个属.与根际土壤氮素转化相关的菌群Nitrosomonadaceae (uncultured),Nitrospira,Nitrospinaceae (uncultured),Xanthobacteraceae (uncultured),Bradyrhizobium相对丰度较小(最高值为11.8%).基于OTUs的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根状茎割断处理并没有对遮荫分株根际土壤细菌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性影响.克隆整合显著促进了遮荫分株根际土壤C有效性,进而刺激了微生物调控的土壤有机质(SOM)周转过程.克隆整合对异质生境下克隆植物土壤细菌生物特征的影响可能部分解释了克隆植物的生态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森林生态系统性状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基于中国东部样带的整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性状(Trait)或功能性状(Functional trait)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和进化后所呈现出来的可量度的特征,也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或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手段.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功能性状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在物种水平的植物叶片和根性状的研究领域;然而,自然生态系统是复杂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自身的多种性状间及其不同生物间性状的相互作用是广泛存在的,因此需要跨学科、系统性、集成式地调查和研究.以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开展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性状的综合测定;基于其核心的研究结论并适当整合NSTEC前期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能给性状研究提供新的调查模式和分析思路.沿NSTEC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3700km样带选取了9个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在群落结构调查基础上对群落内所有植物种类(总计1177物种)开展了系统性的性状测定(叶-枝-千-根多元素含量,叶片形态性状-气孔性状-解剖性状-叶绿素含量-多元素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细根形态性状-解剖性状-多元素含量等),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土壤有机质结构与组成、土壤碳氮周转及其温度敏感性等参数.基于上述数据,不仅按传统途径系统性地探讨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多种性状的纬度变异规律与影响因素;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科学地将器官水平测定性状推导至天然森林群落水平”科学难题,并从多个性状角度建立了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性状与功能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性状网络”和“生态系统性状”概念,以其更好地用于揭示自然界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为验证和发展生态学理论、探讨多种性状间协同(权衡)的生态系统生产力优化机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希望通过解决性状尺度拓展的技术难题,未来将传统性状研究拓展至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并与高速发展的宏观观测手段(遥感观测、通量观测、模型模拟)有机结合,使性状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乃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Becn1-BCL2-Klotho轴"——自噬抗衰老新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胞内物质周转的重要环节;一般指营养缺乏、缺氧等应激时,部分胞浆内物质被双层膜自噬小泡包裹、送入溶酶体降解,并循环利用以维系细胞稳态的过程.同时,根据被包裹物质运送至溶酶体腔内的方式,自噬可分为巨自噬(macroautophagy)、微自噬(microautophagy)、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CMA);近年来,根据被自噬物的专一性,又分为选择性自噬(selective autophagy)和非选择性自噬(non-selective autophagy);前者包括线粒体自噬(mito-phagy)、过氧化物酶体自噬(pexophagy)和脂质自噬(lipophagy)等;而后者,指随机、大通量降解胞浆成分的自噬过程.自噬现象广泛发生于多种细胞,参与生长发育、代谢免疫、凋亡、衰老等基本生物学过程;自噬异常,可引发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代谢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肿瘤等疾病.因此,研究自噬及自噬异常相关疾病的机制,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热点.最近,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Beth Levine团队,揭示了自噬抗衰老的重要机理,该研究成果发表于 2018年 5月 30日的 Nature杂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