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因素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肠外科及肛肠科住院手术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94例,年龄33~81岁,体重48~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 n=47):常规麻醉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组(D组)。D组在全麻诱导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 15 min,随后以0.5 μg·kg -1·h -1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前30 min。于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输注前(T 0)、术后1 d(T 1)、术后3 d(T 2)和术后7 d(T 3)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细菌内毒素(BT)、TNF-α及IL-6浓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结果:与R组比较,D组T 1,2时血清DAO、D-LAC、BT、TNF-α及IL-6浓度降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需呼吸循环支持发生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肠道屏障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与肠屏障功能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2月至2017年6月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患者10例,同期入住且未并发脓毒症的患者10例,健康人10例,依次分组为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健康对照组。①记录一般资料。②运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3组实验对象粪便标本进行菌群检测分析。③采集脓毒症组及非脓毒症组患者静脉血并运用酶法测定血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④相关性分析得出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同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菌门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①脓毒症患者临床感染致病菌与肠道致病菌属变化一致性的观察分析:脓毒症患者痰培养为鲍曼不动杆菌(对应患者编号为S5、S6、S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应患者编号为S6、S7)、肠球菌属(对应患者编号为S7),在对应患者肠道菌群中已有相应菌属OUT丰度升高。脓毒症患者(对应患者编号为S7)血培养为大肠杆菌,该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菌属OUT丰度升高。②血D-乳酸及细菌内毒素水平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分析:非脓毒症组和脓毒症组患者血D-乳酸水平与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比例呈负相关、变形菌门比例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32、0.468,均 P<0.05)。 结论:脓毒症患者紊乱的肠道菌群同肠屏障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脓毒症患者临床感染致病菌与肠道致病菌属扩张具有潜在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严重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的观察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大面积烧伤可诱发复杂的免疫反应,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中性粒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其在患者烧伤休克阶段的功能作用尚不十分清楚。该研究观察到,烧伤休克患者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比值)明显增加,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成像技术在烧伤患者或动物模型中观察到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存在左移现象。通过琼脂糖迁移模型评估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显示其趋化能力在烧伤患者早期即出现明显下降,这种下降与细菌内毒素激活P2RX1介导中性粒细胞趋化停止信号有关。进一步研究观察到,从烧伤休克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来的中性粒细胞释放了更多的抗菌蛋白,但抗菌蛋白并非是通过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途径产生的,而主要是通过中性粒细胞脱颗粒的胞吐作用来实现的。同时,烧伤患者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和NET进行抗菌的能力明显减弱。此外,中性粒细胞释放肝素结合蛋白及中性粒细胞表面P2RX1表达增加促进了血管渗漏的发生。因此,针对以中性粒细胞为代表的免疫系统早期干预和调节将有利于重度烧伤患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77Lu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制备方法的比较及初步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 177Lu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制备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及初步的临床应用。 方法:分别通过手工标记及自动化标记2种方法对临床常用的 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 D-1-苯丙氨酸-3-酪氨酸-奥曲肽(TOC)和 177Lu-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I&T进行标记,考察标记中前体和核素的用量、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标记产率和比活度等因素,并对标记产物的澄清度、pH值、无菌、细菌内毒素和体外稳定性等进行质量控制。将 177Lu-PSMA-I&T初步临床应用于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并通过SPECT/CT显像进行疗效评价。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2种标记方法前体和核素用量、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基本相同,均具有较高的产率和比活度。 177Lu-DOTA-TOC自动化标记产率高于手工标记[(99.2±0.4)%与(95.3±1.5)%; t=7.17, P<0.001],比活度分别为(91.6±13.7)与(89.1±13.2) GBq/μmol; 177Lu-PSMA-I&T自动化标记的产率亦高于手工标记[(99.6±0.3)%与(95.7±1.3)%; t=8.24, P<0.001],比活度分别为(96.1±14.3)与(93.2±13.8) GBq/μmol。标记产物均为无色澄清溶液,pH值6.5~7.0,无菌和细菌内毒素等均符合规定。标记产物48 h后放化纯均>95%,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177Lu-PSMA-I&T应用于前列腺癌患者后的显像示原发灶及转移灶均有较好摄取。 结论:177Lu标记的放射性药物的标记简便,产率高且稳定。采用自动化标记可简化流程、降低辐射剂量并提高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通腑法调节肠道菌群及修复肠黏膜屏障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肠道菌群及肠屏障功能对于肠道功能及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肠道菌群紊乱、肠屏障结构被破坏,会导致体内细菌移位、内毒素入血、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引发机体各种组织损伤。中医通腑法可通过调节肠道通透性及其免疫应答、恢复肠道正常运动、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等方面影响肠道内环境,从而维护肠稳态及机体健康。对通腑法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屏障功能开展相关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提供参考,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M3S护理管理模式联合介入手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微生态分布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1M3S护理管理模式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微生态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安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15例,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5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采用1M3S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术后护理。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安市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4人作为健康组。收集3组对象一般资料,测定血清内毒素(ET)、ALT和AST水平。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测序法分析粪便菌群结构和组间物种相对丰度,并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门水平上,3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介入手术后对照组ET、ALT和AST水平为(9.67±2.12) ng/L、(53.24±8.47) U/L、(55.48±8.15) U/L,观察组为(4.36±2.15) ng/L、(45.31±8.36) U/L、(47.25±8.21) U/L,显著低于对照组( t值为13.328、5.052、5.392, P<0.05);介入手术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百分比增加( t值为16.426, P<0.01),变形菌门相对丰度百分比降低( t值为8.462, P<0.001),毛螺菌科相对丰度百分比增加( t值为4.527, P<0.01)。 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细菌构成,导致变形菌门、毛螺菌科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增加,1M3S护理管理模式不仅可降低体内内毒素水平、改善肝功能,还可减轻因介入手术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关于《血液透析滤过质量控制临床实践指南》一文的更正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中华医学杂志》2024年第104卷第8期《血液透析滤过质量控制临床实践指南》一文,第578页第1段“商品化置换液一般参考静脉输液标准:内毒素<0.03活性单位(EU)/ml且细菌数<1×10 6菌落形成单位(CFU)/ml”应为“商品化置换液一般参考静脉输液标准:内毒素<0.03活性单位(EU)/ml且细菌数<1×10 -6菌落形成单位(CFU)/ml”。特此更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显像剂 18F-mFBG的自动化合成及其用于嗜铬细胞瘤PET/CT显像的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进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显像剂 18F-间氟苄胍(mFBG)的自动化合成,并研究其对嗜铬细胞瘤的显像效果。 方法:根据mFBG化学结构,设计并合成作为标记前体的叔丁氧羰基保护的金刚烷螺环间碘叶立德苄胍1(1种高价碘叶立德),在AllinOne自动化模块上完成 18F标记、脱保护、中和三步反应,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纯化,制剂化后得 18F-mFBG产品,再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对1例嗜铬细胞瘤术后患者(男,30岁)行 18F-mFBG PET/CT显像。 结果:18F-mFBG合成时间约为70 min,连续5次合成非校正标记产率为(17.8±2.4)%,产品放化纯大于97%,比活度大于59.2 GMBq/μmol,溶剂残留、无菌检测、细菌内毒素检测、异常毒性检测结果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要求。PET/CT显像结果示,嗜铬细胞瘤呈高显像剂摄取表现,病灶定位明确。 结论:实现了NET显像剂 18F-mFBG的自动化标记。自主生成的 18F-mFBG质量符合临床要求,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肾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肾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酸酯(PMA)、细菌内毒素(LPS)、干扰素-γ(IFN-γ)刺激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建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模型。TAM模型与肾癌细胞(ACHN、786-O细胞)在体外共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TAM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变化;采用MTT法检测TAM上清和TAM上清联合IL-6中和抗体托珠单抗处理后肾癌细胞增殖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肾癌细胞与TAM和TAM联合托珠单抗共培养后乳酸脱氢酶A(LDHA)的表达。使用TAM上清液培养LDHA基因过表达及干扰的肾癌细胞(ACHN、786-O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相对增殖率。结果:80 ng/ml PMA联合20 ng/ml LPS、20 ng/ml IFN-γ可诱导THP-1细胞分化成TAM,其细胞表面标志物CD68表达率为(36.2 ± 4.5)%。将TAM与ACHN细胞共培养,ELISA检测结果提示上清中IL-6水平较ACHN细胞单独培养明显升高[(138.0 ± 12.4)pg/ml与(19.7 ± 4.9)pg/ml],TNF-α [(122.5±14.2)pg/ml与(12.6±2.3)pg/ml]和IL-1β水平[(89.2±6.4)pg/ml与(69.2±3.5)pg/ml]也明显升高(均P<0.01)。TAM与786-O细胞共培养较786-O细胞单独培养的上清中细胞因子IL-6[(119.2±14.8)pg/ml与(17.1±3.3)pg/ml]、TNF-α[(122.6±14.4)pg/ml与(45.7±7.2)pg/ml]和IL-1β水平[(95.1±11.8)pg/ml与(88.2±12.7)pg/ml]均明显升高( P<0.01)。使用TAM上清处理ACHN、786-O细胞72h后,细胞相对增殖率[ (128.6±21.4)%和(124.2±19.7)%]较对照组(均为100.0%)明显升高( P<0.05),同时细胞内LDHA蛋白表达量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使用TAM上清联合托珠单抗处理ACHN、786-O细胞72h后,细胞相对增殖率[(76.5±13.7)%和(74.8±12.5)%]较对照组(均为100.0%)明显降低( P<0.05),同时细胞内LDHA蛋白表达量也显著降低。LDHA基因过表达组ACHN、786-O细胞相对增殖率[(121.5±17.2)%和(122.7±21.6)%]较空载体转染组[(93.3±10.7)%和(89.8±11.2)%)]显著增加( P<0.05),而LDHA基因干扰组细胞相对增殖率[(61.4±11.2)%和(58.0±10.6)%)]较空载体转染组显著降低( P<0.05)。 结论:TAM通过分泌IL-6,诱导肾癌细胞内LDHA蛋白表达上调,促进肾癌细胞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输尿管及肾结石腔内碎石术中肾盂内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在输尿管结石、肾结石腔内碎石术中,为了保持手术视野清晰及碎石顺利冲出,往往需要进行灌注冲洗,但这极易引起肾盂内高压。肾盂内高压不仅对肾脏有一定损伤,还可导致灌注液中细菌及内毒素反流吸收,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发热、脓毒血症,甚至有肾脏破裂的风险。因此,认识肾盂高压并有效控制术中灌注压是泌尿外科医生必然面对的话题。本文从肾盂内压的研究现状、肾盂内发生高压的机制、肾盂内高压的并发症、肾盂压监测方法以及有效降低肾盂压的措施等五个方面对肾盂内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