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腺型肿瘤(附4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总结4例胃底腺型肿瘤的内镜下特点和临床诊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3年12月该院诊治的4例胃底腺型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胃底腺型肿瘤均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随访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ESD治疗胃底腺型肿瘤安全、可靠,可完整切除病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ERCP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三六三医院就诊的ERCP治疗的MOJ患者302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胰胆管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依据随访患者ERCP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 n=47)和对照组( n=255),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血小板数量、是否具有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结石数量、术中出血、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手术预切开的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M (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ERCP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患者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小板数量、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结石数量、术中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血组患有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手术预切开的百分率分别为12.77%、17.02%、19.15%、51.06%、59.57%、14.89%,对照组的百分率分别为3.92%、5.10%、9.02%、19.22%、17.65%、5.8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患者术后是否出血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有胰腺癌( OR=1.838,95% CI:1.524~4.613, P=0.041)、胆管癌( OR=2.548,95% CI:1.870~5.116, P=0.015)、结石嵌顿( OR=3.078,95% CI:2.374~6.012, P<0.001)、十二指肠乳头憩室( OR=1.140,95% CI:1.045~1.628, P<0.001)、手术预切开( OR=1.640,95% CI:1.321~1.928, P<0.001)是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预测能力最大;结石嵌顿和胆管癌的预测能力次之,且相互间无太大差别;胰腺癌、结石直径、预切开对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预测能力较小。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预切开的积分分别为42、63、28、65、76、34分,总分308分对应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为61.6%,总体而言,列线图预测效能良好。采用Harrell concordance index分析法和ROC曲线对模型区分度进行评价,C-index计算结果为0.826(95% CI:0.771~0.847),ROC曲线AUC为0.843(95% CI:0.801~0.884),ROC预测值和C-index计算结果较为接近,模型区分度应用于本次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Calibration曲线中列线图模型预测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结论:ERCP对大多数MOJ患者安全可行,但对于患有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较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患者,应谨慎操作,且要避免手术预切开的情况,以降低术后出血的风险。另外,列线图模型预测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预测能力较强,临床研究中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治疗方式、创面封闭方式、病理分析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47例患者资料入选并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17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5例,ESD+EMR 7例,因ESD剥离困难转为ESD+EMR 6例,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ver-the-scope clip system,OTSC)辅助的全层切除4例,分片内镜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EPMR)8例。47例早期癌病变中,整块切除率83.0%(39/47),完全切除率85.1%(40/47)。全组47例中,围手术期发生穿孔并发症4例(8.5%),均发生于降部,其中2例(4.3%)经内镜治疗后好转,另外2例(4.3%)内镜治疗效果不佳,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可根据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个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十二指肠降段的操作,要更加警惕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预测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方法:收集2009—201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因早期结直肠癌行内镜下治疗且内镜切除术后病理提示为非治愈性切除并追加外科根治手术的8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各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关系,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全组81例患者中,外科根治术后病理提示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阳性17例(21.0%),阴性64例(79.0%)。17例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中,3例仅有癌残留(其中2例垂直切缘阳性),11例仅有淋巴结转移,3例同时有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病变位置、低分化癌、黏膜下层浸润深度≥2 000 μm、静脉侵犯与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发生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有关(均 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化癌( OR=5.513,95% CI:1.423~21.352, P=0.013)是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对于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的早期结直肠癌,术后黏膜病理合并有低分化癌、黏膜下层浸润深度≥2 000 μm、静脉侵犯以及病变位于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及盲肠时,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相关,低分化癌是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发生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经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根治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联合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联合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胆总管结石病、胆总管结石、T管引流、T管、鼻胆管引流、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管、ENBD引流,cholelithiasis,common bile duct stone,jaundice,obstructive,Jaundice,gallstone,T-tube drainage,T-tube,t-tube,biliary tract drainge,drainge tube,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nasobiliary drainage,nasobiliary tube,endoscopic drainage tubes,endoscopic drainage tube,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60年1月至2019年5月。纳入比较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治疗过程中留置鼻胆管与T管引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及高质量非随机对照试验(NRCT)。LCBDE联合术前、术中行鼻胆管引流术设为鼻胆管引流组,LCBDE联合术后行T管引流术设为T管引流组。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治疗费用、手术失败率、术后胆瘘发生率、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结石残留率、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术后胆汁性腹膜炎发生率。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 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 MD)及其95% CI表示。采用 I2和 Q检验分析纳入文献异质性,若 I2≤50%或 P>0.10时,认为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 I2>50%且 P≤0.10时,认为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分析计量资料时,纳入RCT>4篇,进行亚组分析。纳入RCT≤4篇,同时分析NRCT。分析计数资料时,RCT与NRCT合并分析。纳入研究≥10篇,采用漏斗图检验潜在发表偏倚,纳入研究<10篇则不检验。 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研究共26篇,包括9篇RCT,4篇半随机化研究和13篇病例对照研究。半随机化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纳入NRCT。累计样本量2 098例,其中鼻胆管引流组1 114例,T管引流组984例。(2)Meta分析结果。①术后住院时间: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6.53,95% CI为-8.64~-4.43, P<0.05),9篇RCT进一步亚组分析,无胆总管结石急性并发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5.88,95% CI为-8.32~-3.45, P<0.05);伴胆总管结石急性并发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8.77,95% CI为-12.39~-5.15, P<0.05)。②带管时间: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46.01,95% CI为-83.64~-8.37, P<0.05);N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24.05,95% CI为-32.93~-15.18, P<0.05)。③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17.80,95% CI为-31.11~-4.48, P<0.05);N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5.64,95% CI为-10.16~-1.12, P<0.05)。④术后胆瘘发生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胆瘘发生率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50,95% CI为0.28~0.89, P<0.05)。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35,95% CI为0.17~0.73, P<0.05)。(3)发表偏倚分析。对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胆瘘发生率比较的Meta分析15篇纳入文献发表偏倚采用漏斗图检验结果显示:以术后胆瘘发生率为指标进行漏斗图分析,各点大致分布在倒置漏斗内,对称性尚可,发表偏倚对Meta分析结果影响较小。 结论:对于内镜不能取石,LCBDE联合鼻胆管引流与联合T管引流比较,前者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术后胆瘘、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云南省县域医院消化内镜诊疗现状调查及建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综合分析云南省县域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室)的基本情况、诊疗现状等信息,为提高与规范云南省消化内镜诊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开展,对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云南省县域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室)的医疗质量相关数据信息,包括内镜中心(室)设置、人员配置、诊疗技术及诊疗量、质量控制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43家县域医院参加调查统计,消化内镜中心(室)平均仅1.74个操作间,内镜主机平均1.42台,胃肠镜数量平均4条,143家县域医院内镜中心(室)的超声内镜主机共10台,小肠镜主机仅2台,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仅4家县域医院在开展。省内县域医院专职消化内镜医师共392名,能够完成四级手术的医师仅占医师总人数的18.62%(73/392),其中掌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医师比例仅6.12%(24/392)。省内县域医院消化道癌早期诊断率仅19.48%(1 133/5 817),其中食管癌早期诊断率21.04%(276/1 312)、胃癌早期诊断率19.53%(397/2 033)、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18.61%(460/2 472)。结直肠腺瘤检出率12.83%(12 207/95 148),盲肠插管成功率70.49%(67 067/95 148),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率为12.54%(221/1 763)。结论:云南省县域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室)配置、诊疗技术水平、质量控制指标整体水平较低下,仍需要在完善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提升县域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服务能力、诊疗技术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中重度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中重度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ost-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pancreatitis,PE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6 731例初始乳头胆胰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插管操作以及术后并发症相关参数均为前瞻性收集。主要研究终点为中重度PEP,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中重度PE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6 731例初始乳头的ERCP患者总体PEP发生率为5.3%( n=359),中重度PEP发生率为1.0%( n=68)。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ERCP适应证、插管方式、插管时间、插管次数、误进胰管次数以及有无学员参与插管等因素均与中重度PEP发生有关( P<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 OR=2.32,95% CI:1.28~4.21, P=0.006)、非胆总管结石( OR=2.04,95% CI:1.16~3.59, P=0.014)、插管时间≥5 min( OR=2.23,95% CI:1.20~4.13, P=0.011)、误进胰管次数≥1次( OR=1.88,95% CI:1.03~3.44, P=0.040)和无学员参与插管( OR=1.81,95% CI:1.02~3.22, P=0.043)是中重度PE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中重度PEP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非胆总管结石、无学员参与的插管以及困难插管。ERCP围手术期全程管理应重视对上述因素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食管胃吻合双肌瓣成形在全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胃吻合双肌瓣成形在全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12月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例行全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5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65岁,年龄范围为57~72岁。5例病人均行全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食管胃吻合双肌瓣成形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吻合口情况、食管反流情况、营养状态、生命质量、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16±41)min,食管胃吻合双肌瓣成形术时间为(109±11)min,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4)枚,术中出血量为(48±12)mL,切口长度为(3.4±0.4)cm,术中食管切缘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阴性。(2)术后情况:5例病人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4.8±1.5)d,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5.8±1.5)d,术后住院时间为(11.6±2.1)d,治疗费用为(5.5±0.4)万元。5例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胃腺癌(中低分化腺癌4例、高分化腺癌1例),均为pT1a~3N0~1M0期。5例病人中,1例术后发生轻度肺炎,经抗感染、促进排痰等保守治疗后痊愈。(3)随访情况:5例病人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范围为2~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5例病人中,4例吻合口通畅,1例吻合口轻度狭窄,经内镜治疗后症状改善。5例病人均未发生反流性食管炎。5例病人术后1个月体质量指数为21 kg/m 2(19~27 kg/m 2)、营养风险筛查评分为2分(1~2分)、病人主观整体评估评分为2分(1~3分)、肿瘤病人生命质量评分为47分(42~52分)。5例病人均未发生肿瘤复发、转移。 结论:食管胃吻合双肌瓣成形可用于全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术,近期疗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联合改良胰胃吻合应用于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联合改良胰胃吻合应用于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LDPPHR)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接受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联合改良胰胃吻合的LDPPHR治疗的1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40.6±7.1)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吲哚菁绿过敏反应,术中吲哚菁绿染色显影胆总管效果良好。手术时间(325.71±23.00)min,其中胰胃吻合时间(18.32±1.52)min。术中出血200(150,300)ml,无术中输血。术后发生A级胰瘘3例、胆瘘1例、胆道狭窄1例。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1例患者术后间断发热,于术后1月门诊复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提示胆道狭窄,再次入院后经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痊愈出院。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技术辅助LDPPHR安全、可行,联合改良胰胃吻合减少了空肠吻合步骤,有效提升了手术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内镜鼻中隔成形术黏膜连续缝合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鼻中隔向一侧或双侧偏曲或局部形成嵴或棘突,引起鼻腔、鼻窦功能障碍并产生头痛、鼻塞、鼻出血等临床症状,可诊断鼻中隔偏曲,无临床症状则为生理性偏曲。手术矫正是鼻中隔偏曲的唯一治疗手段,术后需要常规鼻腔填塞预防出血、粘连、穿孔、血脓肿等并发症,然而鼻腔填塞物导致患者鼻腔肿胀疼痛、头痛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及围术期生活质量。为了缓解患者术后鼻腔填塞的不适症状,对替代疗法的研究探索不断深入。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关于鼻中隔成形术后鼻腔填塞与黏膜缝合的文献报道,分析各种治疗方法和效果,以期为临床医师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更加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