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腺型肿瘤(附4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总结4例胃底腺型肿瘤的内镜下特点和临床诊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3年12月该院诊治的4例胃底腺型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胃底腺型肿瘤均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随访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ESD治疗胃底腺型肿瘤安全、可靠,可完整切除病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底腺型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底腺型肿瘤为一组具有胃底腺分化的肿瘤,根据浸润及细胞分化特点,可将该组肿瘤分为泌酸腺腺瘤、胃底腺型腺癌和胃底腺黏膜型腺癌。泌酸腺腺瘤和胃底腺型腺癌属于低级别胃底腺型肿瘤,预后好;胃底腺黏膜型腺癌属于高级别胃底腺型肿瘤,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和脉管侵犯率。该组肿瘤总体发生率低,具有特殊的组织形态及临床预后。本文从胃底腺黏膜的组织特点、肿瘤起源与分化、胃底腺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研究进展方面进行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发病率持续上升,其治疗模式较多,但是外科手术仍然是AEG综合治疗的基础。SiewertⅠ型和Siewert Ⅲ型分别参照食管癌和胃癌的分期系统进行治疗策略的选择,而对于Siewert Ⅱ型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将对SiewertⅡ型AEG在淋巴结转移、手术入路和切除范围以及消化道重建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争议,进行简要阐述。结合当前文献以及笔者经验,建议当肿瘤浸润食管≥3 cm时,应经胸入路行彻底纵隔淋巴结清扫+全胃切除术;当肿瘤分期较早、肿瘤长径≤4 cm、且食管受累<3 cm时可经食管裂孔近端胃切除术+食管切除术。而消化道重建方式可据术者经验和患者自身条件进行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底腺型胃腺癌的内镜与临床病理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底腺型胃腺癌(GA-FG)是一种新的罕见胃癌亚型,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好发于老年男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相关。GA-FG起源于胃底腺黏膜深层,分化程度高,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但很少发生淋巴结、血管转移侵犯,预后良好。近年来报道的GA-FG病例逐渐增多,本文就GA-FG发病机制、内镜与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同行对该病的认识,以便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疑匹伐他汀致白癜风患者出现褐黑色斑点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5岁,汉族。因泛发型白癜风30年、面部褐黑色斑点1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就诊。患者1990年无明显诱因左手出现1处白色斑片,于外院诊断为白癜风,予外用"激素"类药膏后未见明显改善。白斑逐渐增多,多次就诊并予外用药物、激光等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2010年左右,白斑于6个月内迅速累及周身皮肤,此后10余年未行任何相关治疗。2021年5月中旬,患者左眼内眦白斑区突然出现1处褐黑色斑点,未予处理,后皮损于2周内迅速扩散至双侧内眦、颧部及耳部,并持续进展。既往冠心病10个月余,规律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晚(2021年5月初因转氨酶升高调整为匹伐他汀钙片2 mg/晚),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每日2次。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每日2次。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色素脱失斑,小腿胫前有少量白色毳毛,鼻部、颧部及耳部前后散在褐黑色色素沉着斑,直径1 mm左右,颜色均匀,边界清晰,密集分布(图1A)。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肿瘤常规筛查包括糖类抗原(CA50、CA242、CA125、CA15-3、CA19-9、CA72-4)、鳞状上皮癌抗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右侧颧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完整,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酸性变,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图1B)。伍德灯下面部见片状不规则亮白色荧光斑片,边界清楚,对称分布,白斑中部及周围存在正常皮肤色素岛及斑点所致色素岛(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底腺来源肿瘤10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胃底腺来源肿瘤包括胃泌酸腺腺瘤(OGA)和胃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4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诊断的10例胃底腺来源肿瘤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特征、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全组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3~70岁。肿瘤主要位于胃底、胃体,病变以浅表隆起型(Ⅱa型)多见,累及黏膜层4例,浸润黏膜下层6例。突触素弥漫中~强阳性表达,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为20%~60%。结论:OGA和GA-FG可能是同一谱系的独特胃肿瘤,具有相似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及分子生物学表现,OGA可视为GA-FG的黏膜内阶段。cyclin D1、突触素蛋白检测能辅助胃底腺来源肿瘤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蓝光成像内镜下诊治胃底腺型胃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底腺型胃癌是一种泌酸腺分化而来的胃肿瘤,目前国内相关病例十分少见。本文报道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1例胃底腺型胃癌病例,并对其内镜、病理和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殊黏液分型的早期分化型胃型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黏液分型为胃型的早期胃癌具有内镜下易漏诊、病理诊断难、鉴别困难等特点。随着对胃型肿瘤认识的加深,临床上逐渐发现了一些未能分类的胃型早期胃癌。本文报道了1例较为特殊的近端胃早期分化型胃型腺癌,肿瘤长在正常黏膜表面,模拟小凹上皮分化,并伴随模拟胃底腺分化,最终经3家省级医院病理科讨论后考虑为未能分类的胃型早期胃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动脉内膜肉瘤三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肺动脉内膜肉瘤(PAIS)的病理形态、基因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11月确诊的3例PAIS,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结果: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2、50、60岁;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气喘;影像学示低密度充盈缺损,拟诊为血栓或栓塞性疾病、黏液瘤可能。大体上肿瘤主体位于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内,延伸至心房、心室,小灶区侵犯周围肺实质;组织学示梭形细胞肉瘤,黏液背景中的肿瘤细胞形态类似于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可见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及灶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缺乏特异性标志物,肿瘤细胞波形蛋白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S-100蛋白、结蛋白、Fli-1、CD3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ERG不同程度阳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3例均显示MDM2扩增,2例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扩增。随访:1例分别于18、32、42个月出现胰腺+脾脏、胃体及肝脏转移,2例术后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PAIS是起自弹性肺动脉内膜的恶性间叶性肿瘤,形态学未见明确分化特征,基因检测发现MDM2、EGFR扩增。该肿瘤预后极差,手术彻底切除是短期缓解的唯一有效治疗方式,放化疗的作用尚有争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术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术后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施行开腹根治性胃切除手术的543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404例,女139例,年龄26~84岁。根据癌组织HER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将患者分为HER2 0+组( n=427)、HER2 1+组( n=56)、HER2 2+组( n=29)和HER2 3+组( n=31),比较4组在临床病理指标上的差异。进一步将HER2 0+组和HER2 1+组胃癌患者合并为HER2阴性组( n=26),HER2 3+作为HER2阳性组( n=26),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均衡两组与预后相关的基本资料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HER2阳性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全组胃癌患者中HER2过表达比率5.7%(31/543)。HER2表达水平与性别( χ2=8.30, P=0.040)、肿瘤纵向部位( χ2=22.86, P=0.029)、组织学分化( χ2=13.27, P=0.004)有相关性;中位生存时间与HER2表达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44, P=0.142)。倾向评分匹配后,HER2阳性组胃癌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型( HR:1.619,95% CI:1.081~2.423, P=0.019)是影响HER2阳性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HER2在男性、贲门胃底部及高、中分化的胃腺癌中表达较高,但HER2表达水平与胃癌中位生存时间无显著相关性,ABO血型可能是影响HER2阳性胃癌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