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种杀虫剂对大胡蜂的急性毒性及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4种常用杀虫剂制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12%甲维盐·虫螨腈悬浮剂)对大胡蜂Vespa magnifica的毒性与风险.[方法]采用经口饲喂法和点滴法分别测定了上述4种杀虫剂制剂对大胡蜂职蜂成虫和幼虫的急性经口毒性,以及对职蜂成虫的急性接触毒性,并结合田间推荐施用量计算的危害熵值进行了这4种杀虫剂对大胡蜂成虫和幼虫的风险评估.[结果]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12%甲维盐·虫螨腈悬浮剂这4种杀虫剂制剂对大胡蜂职蜂成虫的经口毒性 48 h 半数致死剂量(medium lethal dose,LD50)值分别为 2.43 × 10-2,4.22,3.61 × 10-2和5.21 × 10-2 μg a.i./蜂,接触毒性 48 h LD50值分别为 3.51 × 10-2,4.07,7.86 × 10-2 和0.16 μg a.i./蜂,对职蜂幼虫的经口毒性48 h LD50值分别为1.92 × 10-2,2.76,4.54 × 10-2和0.24μg a.i./蜂.风险评估结果显示,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12%甲维盐·虫螨腈悬浮剂对大胡蜂职蜂成虫和幼虫均为高毒高风险,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大胡蜂职蜂成虫和幼虫为中毒中风险.[结论]这4种杀虫剂对大胡蜂为高毒高风险或中毒中风险,风险均不可接受.建议对高风险制剂开展更深入的风险评估,并避免农药的喷洒时间与大胡蜂外出高峰期重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六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凹唇壁蜂的毒性及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评价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凹唇壁蜂Osmia excavata的毒性和风险性.[方法]分别采用饲喂法和接触法测定了啶虫脒、噻虫嗪、氟啶虫胺腈、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凹唇壁蜂雌成蜂的24 h和48 h的急性经口和接触毒性.并依据农药对蜜蜂生态风险的危害熵值(hazard quotient,HQ)评估其对凹唇壁蜂的风险性.[结果]经口毒性测定中,氟啶虫胺腈对凹唇壁蜂雌蜂毒性最高,噻虫嗪毒性最低;接触毒性测定中,噻虫胺对凹唇壁蜂雌蜂毒性最高,氟啶虫胺腈毒性最低.啶虫脒、噻虫嗪、吡虫啉对凹唇壁蜂表现为中等风险;噻虫胺经对凹唇壁蜂表现为高风险.氟啶虫胺腈和呋虫胺经接触途径表现为中等风险,而经口途径表现为高风险.[结论]本研究所选的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凹唇壁蜂雌成蜂的毒性均为高毒.在果园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噻虫胺、氟啶虫胺腈及呋虫胺,在植物花期谨慎使用啶虫脒、噻虫嗪、吡虫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产儿经口喂养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2012 年,据 WHO 统计,我国早产儿的数量已跃居世界第 2 位[1].由于早产儿胎龄小,各器官系统不成熟,各种神经反射尚未完善,故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以经口喂养困难最常见,而合理的喂养策略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2].很多早产儿生后不能有效地吸吮和吞咽,或吸吮-吞咽-呼吸不协调,经口喂养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风险.虽然管饲喂养和肠外营养能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但会导致消化道全部或部分刺激的减少,易造成感染和胆汁淤积的发生,进而导致早产儿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3].因此,安全有效的完全经口喂养是早产儿出院的指标之一,也是早产儿喂养的最终目标[4].如何帮助早产儿由肠外营养、管饲喂养最终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是 NICU 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分析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的影响因素,制定经口喂养综合护理干预措 施 对 患儿 来说至 关重要.现将早产儿经口喂养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营养性吸吮同步经口管饲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命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同步经口管饲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NICU8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按入院先后以奇偶数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非营养性吸吮同步经口管饲喂养,对照组采用经鼻管饲喂养方法,观察2组患儿在喂养前中后及再进食前各项临床表现.结果 2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在进食时、进食后呼吸、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进食时、进食后和再进食前的吸吮食欲感、口腔运动频率、面部肌紧张表情、安静睡眠状态及在喂养过程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83.33%(35/42)、85.71%(36/42)、92.86%(39/42)、95.24%(40/42)、4.76% (2/42),对照组分别为54.76%(23/42)、61.90%(26/42)、64.29%(27/42)、69.05%(29/42)、21.43%(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10.182,P<0.05).观察组在住院期间平均时间内奶量增加及每日体质量增长、拔出胃管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3.10 ± 1.23)ml、(20.00 ± 2.50)g、(19.06 ± 2.23)d、(41.50 ± 4.23)d,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50 ± 1.15)ml、(13.00 ± 1.33)g、(36.45 ± 4.31)d、(52.03 ± 4.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6~23.22,P<0.01).结论 非营养性吸吮同步经口管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安全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喂养耐受,使体质量达到预期增长目标,缩短了住院天数,从而提高了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腔运动干预联合面部特定穴位刺激对新生儿经口喂养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联合面部特定穴位刺激对改善新生儿经口喂养困难的影响.[方法]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380例存在经口喂养困难的新生儿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190例,A组(干预组):口腔运动干预联合面部特定穴位刺激.B组(对照组):仅进行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胎龄、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完全经口喂养天数、住院天数、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出院时纠正胎龄、住院时体重增长情况.对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进行早期干预组(C组)与晚期干预组(D组)对比,观察两组结果差异.[结果]A组在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完全经口喂养天数、住院天数、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对比,新生儿在入科体重、出生胎龄、达出院时纠正胎龄、住院期间体重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中把干预时纠正胎龄<35周为早期干预组(C组),干预时纠正胎龄≥35周为晚期干预组(D组).C组在出生胎龄、管饲喂养天数、经口喂养过渡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期间体重增长均少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和达出院时纠正胎龄差别更明显(P<0.001).C组与D组在入科体重和机械通气时间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联合面部特定穴位刺激较非营养性吸吮在提高新生儿经口喂养困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明显缩短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其中早期干预比晚期干预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AS、DADS、DATS和大蒜油对大鼠降血脂功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二烯丙基硫化物(Diallyl sulfide,DAS)、二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DADS)、二烯丙基三硫(Diallyl trisulfide,DATS)和大蒜油对于饲喂高脂饲料雄性Wistar大鼠的降血脂效果.方法 7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0±20)g,适应性喂养7d后,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60只.实验组采用高脂饲料饲喂.7d后实验组根据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随机分为高脂模型组、高脂+DAS组(160 mg/kg.bw)、高脂+DADS组(60 mg/kg· bw)、高脂+DATS组(40 mg/kg.bw)、高脂+大蒜油组(100 mg/kg.bw)和高脂+辛伐他汀对照组(4 mg/kg·bw),经口灌胃,1次/d,连续28 d.处死动物后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TG)、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肝组织匀浆检测TG和TC量;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在肝组织的沉积情况.结果 与高脂模型组相比,DADS和DATS干预组TC、TG和LDL-C浓度下降(P<0.01或0.05),HDL-C浓度上升(P<0.01);大蒜油干预组TC和TG浓度下降(P<0.01或0.05),HDL-C浓度上升(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高脂模型组相比,DAS、DADS、DATS与大蒜油干预组肝匀浆的TG和TC浓度均下降(P<0.01或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油红O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与高脂模型组相比,DAS、DADS、DATS和大蒜油干预组脂滴数目明显减少,脂滴面积分别减少56.10%、96.29%、90.04%和81.18%(P<0.01或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ADS、DATS和大蒜油均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其中以DADS效果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种新烟碱农药对西方蜜蜂生存和生理的联合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究亚致死浓度的3种常用新烟碱农药噻虫嗪、 吡虫啉和噻虫胺两两混合对西方蜜蜂生存以及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联合影响,本研究通过饲喂管法检测这3种新烟碱农药对西方蜜蜂的经口性急性毒性.用各农药的LD10值作为处理剂量,检测LD10的各农药及其两两混合处理西方蜜蜂后48 h蜜蜂的死亡率,并检测各处理组蜜蜂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变化.3种农药两两互混后与单一农药相比均能显著增加西方蜜蜂的死亡率(P<0.05);噻虫嗪和吡虫啉以及噻虫嗪和噻虫胺联合用药均对蜜蜂毒性具有协同增效作用(Q>1.15).所有农药处理组蜜蜂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噻虫嗪与噻虫胺混合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最高;噻虫嗪和吡虫啉以及噻虫嗪和噻虫胺两两互混后与单一农药处理组相比均能显著增加蜜蜂乙酰胆碱酯酶活性(P<0.05).除噻虫嗪与噻虫胺互混组对蜜蜂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其他农药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均没有明显变化.新烟碱类农药噻虫嗪和吡虫啉以及噻虫嗪和噻虫胺互混处理组能够协同增加对蜜蜂的毒性,而且农药混合与单一农药处理相比能引起蜜蜂不同的生理变化.本研究利于更深入了解和探究混合农药对蜜蜂健康的影响,并为保护蜜蜂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产儿口腔喂养器的设计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设计一种早产儿口腔喂养器,探讨其用于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方法 口腔喂养器采用空心杆的无菌海绵棒制作,以胃管连接空心杆和注射器乳头,在胃管外安装流速调节器调节奶液流速,以奶液从海绵头部点滴滴出为宜,然后将海绵棒头部放入早产儿口腔中进行喂养.将62例早产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试验组用口腔喂养器进行经口喂养,对照组予以管饲喂养联合口腔运动干预,记录两组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胎龄,并观察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每天记录早产儿的体重,计算体重增长速度.结果 最终试验组28例、对照组29例完成研究,试验组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体重、体重增长速度、喂养效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喂养器能够促进早产儿早期经口喂养,有助于早产儿早期经口喂养状况的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腔运动联合面部穴位刺激时机对不同胎龄早产儿经口喂养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口腔运动联合面部穴位刺激时机对不同胎龄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喂养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4例早产儿分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78例).两组早产儿采用常规喂养加口腔运动联合面部穴位刺激的护理干预,其中口腔运动联合面部穴位刺激干预介入时机对照组为纠正胎龄35周 、观察组为纠正胎龄或入组胎龄 ≥31周,观察并统计两组患儿管饲喂养天数 、经口喂养过渡时间 、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 、出院时纠正胎龄 、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出生胎龄26~30周 、30+1~32周和32+1~34周早产儿的住院时间 、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及出院时纠正胎龄均小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胎龄26~30周 、30+1~32周早产儿的管饲喂养天数较对照组短,32+1~34周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过渡时间较对照组短,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键时期(入组胎龄或纠正胎龄 ≥31周)实施口腔运动联合面部穴位刺激能够缩短喂养困难早产儿喂养进程和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八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地熊蜂工蜂的毒性及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价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工蜂的毒性和生态风险性,为温室施用新烟碱类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饲喂法和接触法测定了噻虫嗪、噻虫胺、啶虫脒、吡虫啉、烯啶虫胺、呋虫胺、噻虫啉和氟吡呋喃酮8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地熊蜂成年工蜂的急性经口和急性接触毒性.同时评估了8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地熊蜂工蜂的生态风险性.[结果]8种杀虫剂经饲喂法测定,噻虫胺对地熊蜂成年工蜂的毒性最高,24 h和48 h的LD50值分别为0.0433和0.0330 μg a.i./蜂;氟吡呋喃酮毒性最低,24 h和48 h的LD50值分别为72.4119和67.9079 μga.i./蜂.接触法测定的毒性与饲喂法测得的结果一致,噻虫胺的毒性最高,24h和48 h的LD50值分别为0.0220和0.0192 μg a.i./蜂;氟吡呋喃酮的毒性最低,24 h和48 h的LD50值分别为141.7641和130.3062 μg a.i./蜂.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啶虫脒、噻虫啉和氟吡呋喃酮对地熊蜂成年工蜂的经口毒性和接触毒性均表现为低风险,吡虫啉、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的毒性表现为中等风险.噻虫嗪和噻虫胺对地熊蜂成年工蜂的经口毒性表现为中等风险,而接触毒性则表现为高风险.[结论]检测的8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中啶虫脒、噻虫啉与氟吡呋喃酮对地熊蜂成年工蜂的毒性为低毒,而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烯啶虫胺、呋虫胺这5种杀虫剂均为高毒.在设施蔬菜花期使用地熊蜂授粉时,建议禁用这5种中、高风险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以避免对熊蜂授粉的危害,而另3种低风险药剂可根据田间试验情况合理施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