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雾化吸入多肽抗菌液结合居家管理对首发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首发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雾化吸入多肽抗菌液联合居家管理对预防吸入性肺炎发生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首发脑卒中患者8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居家管理,使用等渗0.9%氯化钠溶液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开展雾化吸入多肽抗菌液联合居家管理,比较2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口腔菌落计数、口腔情况、运动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9.09%,低于对照组27.27%(P<0.05),干预2周观察组口腔菌落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首发患者在居家管理中雾化吸入多肽抗菌液,能够有效抑制口腔菌落数,降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风险,并对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康复与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护理证据的应用现状及障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全面评估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的临床应用现状,分析最佳证据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并拟定对策,为临床证据转化提供参考。方法:以澳大利亚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临床应用模式"为理论指导,纳入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最佳证据12条,制订审查指标13条。于2021年5—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新生儿科进行现状审查,采用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OMRU)分析证据应用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并制订有效的干预策略和行动方案。结果:在13项审查指标中,依从率为100%的条目仅2项,除此之外,依从率为>60%的条目为2项,依从率>0~60%的条目为6项,依从率为0的条目为3项。主要的障碍因素为缺乏规范化流程及评估工具;医护人员缺乏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相关知识及培训;证据转化增加临床工作量,医护知行水平不高。主要的促进因素为管理者支持循证学习的开展和变革;医护学习氛围良好;科室具备证据转化的物质及硬件条件;证据有效,家长愿意接受变革。通过分析,拟定的对策具体为制订可行且适宜操作的规范化流程,引进评估工具;管理者制订并实施激励政策;采取多种方式的培训方法;加强证据转化过程中的质量督察,及时反馈进展效果;完善人力资源调配。结论: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最佳证据与现行临床护理实践存在一定差距,需针对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制订定相应对策,促进证据转化,不断促进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的循证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的应用解剖及其在修复口腔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较大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对8具经10%甲醛固定的中国成年人标本行股前外侧区域的解剖,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解剖图片进行分析。对2020年3月-2022年7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使用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1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9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切除术后缺损面积3.0 cm×6.0 cm~5.0 cm×10.0 cm。其中应用股直肌瓣10例、股前外侧肌瓣8例、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联合肌瓣1例,切取肌瓣面积4.0 cm×8.0 cm~6.0 cm×11.0 cm。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制备的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血管蒂长度分别为(63.4±12.9)mm和(112.5±19.6)mm,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外径分别为(2.92±0.72)mm、(1.88±0.23)mm和(2.29±0.43)mm。本组门诊随访时间为7~32个月,平均17.5个月;17例完全成活,术后5周股直肌瓣完全黏膜化,余2例股直肌瓣完全坏死,1例改为舌瓣修复,另1例术后放疗过程中坏死,清创后多次换药愈合;供区无术后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并发症。结论: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血管的外径和血管蒂长度满足颌面部缺损修复的需要,两种肌瓣制备简单,修复效果好,并发症少,是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较大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手法复位配合功能训练治疗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改良手法复位配合功能训练对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年龄19~55岁的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改良手法复位)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复位),每组30例。2组手法复位后均配合3个月的功能训练。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最大主动开口度、下颌运动指数及MRI复查等指标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复位后即刻及3个月治疗结束后(治疗后)的疗效;通过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复位成功率以及成功复位的操作次数。结果:①2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最大主动开口度、下颌运动指数、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指数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5)。②复位后即刻,试验组的最大主动开口度[(31.81±3.82)mm]和下颌运动指数[(6.89±1.51)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8.49±3.01)mm和(8.01±2.00)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最大主动开口度[(40.31±3.91)mm、(41.05±3.22)mm]及下颌运动功能指数[(2.43±1.16)分、(2.87±1.24)分]均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治疗后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治疗后,试验组的VAS评分[(0.31±0.24)分]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指数评分[(16.31±4.55)分]均较对照组[(0.55±0.21)分、(18.98±5.12)分]改善明显( P<0.05)。④复位后即刻MRI复查显示,试验组的复位成功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后MRI复查显示,试验组的复位成功率(86.67%)亦高于对照组(73.33%),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成功复位的操作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手法复位不仅成功率较高,还可即刻改善患者的最大主动开口度和下颌运动功能,配合功能训练更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非传统血管健康危险因素管理策略专家共识(2022第一次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管相关的心脑和外周血管系统疾病是人类主要的危害,改变上述现状需要改变以往仅重视传统血管健康危险因素的诊疗模式,非传统危险因素亦能影响人体的血管健康。针对非传统危险因素的评估管理目前无统一标准。我们应在仅关注传统常规危险因素的同时,更加考虑以往未得到足够重视的或未能被识别的北京血管健康分级(BVHS)状态、睡眠障碍、口腔疾病、精神压力、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和不合理运动等非传统危险因素对血管健康的影响。本共识将为非传统血管健康危险因素检查、评估和管理提供建议,为医生的决策提供参考,规范非传统危险因素诊治。对非传统血管健康危险因素的进一步重视,将为血管相关疾病的防控和血管健康终身维护提供新的思路,开阔新的视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个性化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导板在辅助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ZCF)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7例单侧粉碎性Z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3D打印导板分为3D导板组和常规组:3D导板组20例,术中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骨折复位;常规组17例,采用传统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三维重建CT影像参数测量值:△L1,双侧眶下缘点至眶上缘点间距离的差值;△L2,双侧颧突点至外耳门点间距离的差值;△L3,双侧颧弓突点至正中矢状面间距离的差值;△α,双侧颧突角差值;△β,双侧颧弓角差值。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面部对称性、张口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3D导板组与常规组△L1分别为(1.04±0.62)mm、(1.91±0.50)mm,△L2分别为(1.32±0.56)mm、(3.50±0.92)mm,△L3分别为(1.48±0.64)mm、(2.83±0.94)mm,△α分别为0.93°±0.34°、3.01°±0.56°,△β分别为0.97°±0.27°、2.73°±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3D导板组中20例患者面部对称性良好,常规组中3名患者出现患侧面中部塌陷症状;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钛板、钛钉松动外露、张口受限及眼运动障碍等并发症。 结论:应用个性化3D打印导板辅助单侧粉碎性ZCF治疗可提高骨折复位精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治疗脑干病变吞咽障碍患者咽缩肌无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对脑干病变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咽缩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干病变所致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包括口腔感觉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球囊导管扩张术等)和假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球囊内未注水),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和下咽部压力峰值、功能性经口进食评级(FOIS)和FEES残留分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下咽部压力峰值、FOIS和FEES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后,干预组的上咽部压力峰值[(76.56±15.61)mmHg]、FOIS和FEES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 结论: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上咽部收缩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颌角截骨联合高密度聚乙烯隆颏的面下部轮廓重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角截骨联合高密度聚乙烯(MEDPOR)假体植入隆颏一次性面下部轮廓成形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2010年6月至2016年8月,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18例女性患者(年龄22~36岁,平均28岁),均一次性完成下颌角截骨联合MEDPOR假体植入隆颏面下部轮廓成形术,定期随访并观察手术效果。结果:18例患者手术平均用时2 h,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除1例患者术后血肿致局部瘀斑2周消退外,其余患者术后1周出院。术后经2个月至3年随访,面部比例协调、双侧对称、口腔开闭运动及咀嚼功能正常,手术效果均满意。结论:下颌角截骨联合MEDPOR隆颏一次性面下部轮廓成形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个体化聚醚醚酮在上颌骨缺损精确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定制聚醚醚酮(PEEK)在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13例行上颌缺损的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15~62岁,平均28.6岁。6例上颌骨良性病变及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均采用个体化PEEK置入修复。13例患者术前均拍摄颌面部CT,然后三维重建获得上颌骨缺损模型,6例上颌骨良性病变患者通过虚拟手术计划制定肿瘤切除范围,获得相应的上颌骨缺损模型,并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根据虚拟手术计划设计、制作并打印手术截骨导板。然后在截骨导板辅助下切除肿瘤,植入PEEK。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通过术前颌面部CT三维重建直接获得上颌骨缺损模型,然后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术中置入PEEK,如腭部缺损则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患者面部外形、咬合关系、眼球位置及活动度,统计患者满意度。术后1个月行CT扫描,将CT数据同术前虚拟手术设计数据进行拟合比较,评估PEEK置入位置的精确度;测量评估手术前、后眼球突出、上抬或内陷、下移的复位矫正情况,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3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顺利完成PEEK置入手术,其中2例患者PEEK置入时与眶下壁区缺损不完全匹配,经调磨后就位。一期重建的5例骨纤维病变患者术中行抽屉式切除术,保留了牙槽骨;7例二期重建患者中,2例为腓骨肌皮瓣修复术后利用PEEK支撑眶底改善外形,3例上颌骨缺损患者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分割口、鼻腔。术后伤口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个月复查时,患者面部对称性及眼球位置术后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眼球运动正常无受限,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CT图像拟合显示PEEK置入位置准确,误差为(0.68±0.12) mm。6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眶容积(26.37±0.94) ml,眼球高度(0.98±0.48) mm,眼球突度(1.10±0.28) mm,分别较术前的(24.06±0.85) ml、(3.83±0.81) mm、(2.53±0.67)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7例上颌骨缺损患者术后眼球高度(0.77±0.42) mm,眼球突度(0.61±0.31) mm,较术前的(2.03±1.07) mm、(2.01±0.34)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随访时间1~27个月[(12.0±7.6)个月],出现1例感染排异、1例肿瘤复发,行PEEK拆除术,其余11例未发现肿瘤复发及PEEK感染排异。 结论:个体化定制的PEEK,在虚拟手术计划辅助下,必要时联合软硬组织瓣,可以精确恢复上颌骨外形,支撑眶底,有效提高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沙滩排球比赛项目热相关疾病的分析与防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第19届杭州亚运会沙滩排球比赛项目热相关疾病的发生特点,加强预防和早期识别热相关疾病的能力,为夏季大型户外赛事举办和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19日沙滩排球比赛开始至9月28日涉亚人员的热相关疾病医疗保障情况,分析热相关疾病在涉亚人员中的发病情况。结果:杭州亚运会宁波赛区沙滩排球比赛期间,医疗服务领域共提供健康服务103人次(其中因室外温度过高出现轻度不适61人次;其他出现感冒、轻微伤、包扎等42人次);提供医疗服务44人次(转诊4人次)。其中运动伤及创伤11例(29.5%),中暑等相关症状11例(25%),皮肤晒伤6例(13.6%),五官口腔疾病10例(22.8%),上呼吸道感染4例(9.1%)。结论:夏季大型户外赛事举办应重点关注热相关疾病,需提前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专业人员针对性培训等方面切实做好相应的预案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