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意识障碍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干预措施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高压氧科220例行PICC置管术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0例患者中42例发生PICC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率为19.1%。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在年龄、昏迷程度、基础病、卧床时间、单次置管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年龄≥60岁、意识障碍程度深、患糖尿病(基础病)、卧床时间>3个月、单次置管反复穿刺及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为发生PICC术后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99家医院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各医院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为推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1月由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其工作地区选择5~10家医院中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静脉治疗负责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放问卷205份,回收有效问卷199份,有效回收率为97.1%。结果:199家医院中,63.3%(126/199)的医院已顺利开展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已开展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126家医院中,仅20家医院将其纳入收费条目;50.3%(100/199)的医院制订了统一的心腔内电图定位引导PICC置管术流程;47.7%(95/199)的医院举办/参与举办过关于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培训项目;57.3%(114/199)的医院PICC/静脉治疗负责人参加过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相关的培训项目。199家调研医院的相关成果产出方面,共产出56篇论文、7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奖励。结论: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应用、培训、成果产出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建议下沉优质资源,制订实施流程和评价标准,规范护理服务项目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科学研究思维,以促进新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ICC置管术虚拟仿真平台的构建及临床培训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术虚拟仿真培训平台,并探讨其在临床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20年与2021年参加某省PICC专业技术高级培训班的118名护士参与本研究。其中2020年( n=51)培训以理论授课结合操作实训的形式进行,2021年( n=67)在原有培训形式的基础上引入虚拟仿真平台作为补充。使用SPSS 23.0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年的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评价平台的应用效果。通过满意度调查和学习日志,了解平台的使用感受。 结果:2021年参与培训护士的理论成绩为(96.56±3.17)分,操作成绩为(94.06±2.16)分,其中操作成绩优于2020年( t=-11.37, P<0.001),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7, P=0.853)。2021年使用虚拟仿真平台的护士中63人(94.0%)认为本平台能辅助提高培训效果;61名(91.0%)护士期待虚拟仿真技术在其他知识的教学与培训中应用。 结论: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能够提升临床护士置管操作培训的效果和满意度,为相关技能培训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新生儿心包积液/心脏填塞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新生儿心包积液/心脏填塞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和2021年2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PICC相关心包积液/心脏填塞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以“中心静脉置管”“深静脉置管”“心包积液”“心脏填塞”和“新生儿”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以“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ericardial effusion” “cardiac tamponade”和“neonate”为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检索从建库至2023年6月收录的文献。总结PICC相关心包积液/心脏填塞新生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患儿预后的影响。结果:(1)病例资料:2例患儿均表现为突发心率、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病例1未行心包穿刺,病例2行心包穿刺。2例患儿均死亡。(2)文献复习:共检索到25篇文献(中文6篇,英文19篇),共45例患儿;连同本单位的2例,共47例患儿。①47例中,44例(94%)为早产儿,3例(6%)为足月儿;46例患儿胎龄(29.5±3.9)周,1例足月儿未报告具体胎龄。46例患儿出生体重(1 227±600)g,其中43例(91%)为低出生体重儿。②9例(19%)未说明PICC置入部位;32例(68%)从上肢置入,6例(13%)从下肢置入。出现心包积液/心脏填塞症状后,26例(55%)导管尖端位于或接近右心房,3例(6%)位于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3例(6%)位于心包腔内或心脏轮廓内,2例(4%)位于上腔静脉,1例(2%)位于肺动脉,1例(2%)位于左心房,1例(2%)位于右心室。10例(21%)未说明具体位置。③47例中的13例(28%)发生导管漂移,11例(23%)发生导管弯折或成角。④47例中,30例(64%)行心包穿刺术,1例(2%)行心包切开术;16例(34%)行保守治疗。⑤非保守治疗组(行心包穿刺或心包切开术)治愈率为81%(25/31),高于非保守治疗组(6/16)(Fisher精确概率法, P=0.004)。 结论:如PICC置管术后患儿突发血流动力学或呼吸异常,应积极完善心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并及时行心包穿刺术,以提高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透明敷料以及更换频率在心胸外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中对穿刺部位感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透明敷料以及更换频率在心胸外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PICC)中对穿刺部位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河南省胸科医院164例心胸外科行PIC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B、C、D四组,按透明敷料不同:A组与B组给予无菌透明敷料,C组与D组给予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按更换频率不同:A组与C组常规7 d更换一次,B组与D组按需进行更换。随访至拔管前,比较不同患者PICC置管时间、穿刺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情况及导管病原菌定植情况等。结果:四组患者敷料更换间隔、额外换药及敷料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与C组患者敷料更换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D组敷料费用少于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患者病原菌定植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与C组病原菌定植阳性率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C组穿刺部位感染、CRBSI及病原菌定植阳性率均高于B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原菌分布发现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多,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论:心胸外科PICC术中采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按需更换的穿刺部位感染率、CRBSI及病原菌定值阳性率较低,且不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区域置管法对隧道式PICC置管术后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探究区域置管法对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影响,为进一步规范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入区域和隧道长度的标准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项前瞻性的研究数据,选取 2021年7月—12月在山东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置入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ZIMTM分区原理将其分为绿-红组(n=114)、绿-绿组(n=131)和黄-绿组(n=129),比较 3 组患者置管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24?h渗血量、舒适度评分.结果:在控制混杂因素的情况下,与绿-红组相比,绿-绿组和黄-绿组导管移位发生率低,黄-绿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绿-红组、绿-绿组和黄-绿组静脉穿刺部位和导管出口部位 24?h渗血量依次递减,舒适度评分依次递增(P<0.05).结论:对应用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患者进行区域置管法管理,可进一步减少导管相关问题、提升患者的置管后体验,适合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人群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妇科肿瘤患者PICC术后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00 例 2020 年 3 月—2022 年 3 月医院收治的妇科肿瘤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其PICC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 30 例患者作为深静脉血栓组;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的 170 例患者作为无深静脉血栓组.通过单因素筛选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妇科肿瘤患者PICC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组年龄大于无深静脉血栓组,纤维蛋白原、TT、APT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无深静脉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BMI值、全血WBC、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血栓组置入静脉为头静脉、TNM分期Ⅲ ~Ⅳ期、PICC留置时间≥60 d、免疫功能低下、导管材料为硬质纤维导管、单次置管穿刺次数≥2 次、既往血栓病史、使用紫杉醇类与烷化剂等化疗药物、PICC相关知识缺乏占比均高于无深静脉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高血压、分化程度、肿瘤直径、导管位置、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偏大、置入静脉为头静脉、免疫功能低下、TNM分期Ⅲ ~Ⅳ期、APTT指标过低、使用紫杉醇类与烷化剂等化疗药物、PICC相关知识缺乏是妇科肿瘤患者PICC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妇科肿瘤患者PICC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偏大、置入静脉为头静脉、免疫功能低下、TNM分期Ⅲ ~Ⅳ期、APTT指标过低、使用紫杉醇类与烷化剂等化疗药物、PICC相关知识缺乏等,临床需尽早识别影响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预防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脐静脉置管术(UVC)联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早产儿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67例,其中32例为观察组应用UVC联合PICC输注法,35例为对照组应用PICC输注法.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90.6%)明显高于对照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较对照组更早,住院日数较对照组缩短,观察组患儿PICC置管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PICC穿刺点渗血、导管堵管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VC联合PICC输注法能提高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保护早产儿血管,降低PICC静脉炎发生率,缩短早产儿的住院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品管圈在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系统评价应用品管圈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控制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和万方数据资源等系统中关于品管圈在PICC置管术后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文献.2名评价者独立检索、筛查文献、提取数据、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交叉核对后,用Rev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文献7919篇,最终纳入14项研究共2728例患者.干预组PICC静脉炎、导管堵塞、非计划性拔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8,95% CI:0.16~0.48,P<0.01;OR=0.27,95% CI:0.17~0.42,P<0.01;OR=0.27,95% CI:0.18~0.39, P<0.01;OR=0.25,95% CI:0.13~0.49,P<0.01).结论 应用品管圈有助于降低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程护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在肿瘤患者PICC管道自我维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全程护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管道自我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行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136例,随机分为2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全程护理干预及健康指导.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并发症、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我维护能力、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显著提高,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程护理干预及健康指导能够提高PICC肿瘤患者的自我维护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