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细胞癌患者发生TACE抵抗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患者发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TACE治疗的106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0例,女性16例,年龄(59.9±9.3)岁。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TACE抵抗分为TACE抵抗组( n=47)和对照组( n=59)。比较两组首次TACE术前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肿瘤数目、肿瘤血管强化类型(影像学检查)、肿瘤最大径等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细胞癌患者发生TACE抵抗的影响因素。 结果:TACE抵抗组中甲胎蛋白>400 μg/L、异常凝血酶原>40 AU/L、肿瘤多发、肿瘤血管强化Ⅲ+Ⅳ型(不均匀强化)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ACE抵抗组肿瘤最大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1, 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 OR=2.707,95% CI:1.008~7.271)、肿瘤多发( OR=6.069,95% CI:2.115~17.415)、肿瘤血管强化Ⅲ+Ⅳ型( OR=7.813,95% CI:2.246~27.176)的肝细胞癌患者发生TACE抵抗风险增加(均 P<0.05)。 结论: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肿瘤多发以及肿瘤血管强化Ⅲ+Ⅳ型是肝细胞癌患者发生TACE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SCT联合CTA检查在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患者复发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联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患者复发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第九四二医院接受TACE治疗的97例HCC患者纳入研究。对所有受试者均进行MSCT、CTA以及MSCT联合CTA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诊断患者术后复发的效能。结果:MSCT检查结果显示:97例受检者中,共有30例受检者共检出45个新发病灶,直径0.4~1.8(0.92±0.31)cm。动脉期明显强化病灶32个,轻度强化10例,无明显强化3个;静脉期高密度影20个,等密度影18个,低密度影7个;延迟期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影24个,低密度边缘清晰10个,低密度边缘不清晰11个。CTA检查结果显示:97例受检者中有32例患者存在新发病灶血管异常,共47支血管:包括肝动脉变异18支,肝外侧支供血动脉29支。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SCT联合CTA诊断HCC患者TACE术后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7.50%(39/40)、96.49%(55/57)、96.91%(94/97),均高于MSCT检查的75.00%(30/40)、77.19%(44/57)、76.29%(74/97)以及CTA检查的80.00%(32/40)、80.70%(46/57)、80.41%(78/97)(均 P<0.05)。 结论:MSCT联合CTA检查诊断HCC患者TACE术后复发的效能较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血小板增多症对肝细胞癌TACE治疗后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伴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350×10 9/L)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的预后,以及伴血小板增多症对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的867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纳入99例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29例,年龄(60.1±12.1)岁。99例患者依据治疗前血小板水平分为伴血小板增多症组( n=33)和无血小板增多症组( n=66)。比较两组性别、肿瘤最大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总胆红素等临床资料以及预后,比较伴血小板增多症组TACE治疗前后血小板。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伴血小板增多症与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的关系。 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男性比例、肿瘤最大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总胆红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TACE治疗前,伴血小板增多症组肝细胞癌患者血小板计数为(394.4±54.5)×10 9/L,高于TACE治疗后的(278.2±86.4)×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3, P<0.001)。无血小板增多症组术后3、6、9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3.3%、24.2%、7.6%,优于伴血小板增多症组的51.5%、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24, P<0.001)。无血小板增多症组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8%、30.3%、4.5%,优于伴血小板增多症组的15.2%、9.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7.89,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伴血小板增多症的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后肿瘤进展风险增加( HR=5.785,95% CI:3.291~10.168, P<0.001),死亡风险也增加( HR=4.090,95% CI:2.482~6.740, P<0.001)。 结论:肝细胞癌伴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行TACE治疗后的预后差,伴血小板增多症是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后总体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智能在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后疗效评价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多数HCC患者在临床上发现时处于中晚期阶段,已失去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中期或巴塞罗那(BCLC)B期HCC患者唯一推荐的治疗方式,早期预测治疗后疗效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及生存预后至关重要。目前,最常用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包括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欧洲肝脏研究协会标准、修订版RECIST以及半自动体积定量评价标准,这些标准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各有优缺点,其疗效评价的准确性也各不相同。本文中结合人工智能探讨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在HCC患者TACE后反应评价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西兰白兔胃左及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减肥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新西兰白兔肥胖模型经导管胃左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术后胃及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变化。方法:成功建立新西兰白兔肥胖模型20只,分层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经导管明胶海绵颗粒(350~560 μm)栓塞新西兰兔胃左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对照组经导管生理盐水(5 ml)灌注胃左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术后4周处死动物行胃及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Western Blot检测,测量产胃饥饿素细胞密度及胃饥饿素蛋白条带灰度比值,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大体病理检查提示1只实验组新西兰白兔胃体部前壁出现溃疡,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3只实验组新西兰白兔胃体部黏膜溃疡,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实验组胃基底部及十二指肠产胃饥饿素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胃基底部分别为10.0±5.1、27.7±3.4, t=12.35, P<0.05;十二指肠分别为5.6±2.6、12.3±2.1, t=4.73, P<0.05)。Western Blot检测提示实验组胃基底部及十二指肠胃饥饿素蛋白条带灰度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胃基底部分别为0.65±0.05、1.12±0.09, t=9.62, P<0.05;十二指肠分别为0.55±0.03、0.94±0.08, t=7.98, P<0.05)。 结论:胃左及十二指肠动脉栓塞减肥术后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证实实验组白兔胃基底部及十二指肠的产胃饥饿素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此技术较为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低血糖癫痫发作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肝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以癫痫发作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肝癌罕见,本质是低血糖,是一种伴癌综合征,易漏诊误诊。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术是晚期肝癌的姑息治疗方式,对肝癌引起低血糖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TACE治疗对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影响的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术前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行肝切除的1 666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入组262例患者,其中男性236例,女性26例,年龄(50.3±11.8)岁,单纯手术组和和联合组(术前TACE+手术切除)各131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的队列中,单纯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1%(29/131),低于联合组41.2%(54/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02, P<0.001)。单纯手术组胆漏发生率2.3%(3/131),低于联合组9.2%(1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73, P=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TACE( OR=2.43,95% CI:1.28~4.61, P=0.007)的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升高,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解剖性肝切除、肝门阻断、肿瘤低分化、有卫星灶的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也升高。 结论:术前TACE是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增加了术后胆漏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介入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晚期肝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原发性肝癌患病人数每年将超过100万,是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威胁。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以消融术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为代表的局部介入治疗已成为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中TACE术适应证包括Ⅰb~Ⅲb期肝细胞癌患者。局部介入治疗已被证明有明确的免疫激活效应,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国内外临床试验和应用的逐步推广,局部介入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疗法展现出更有效的肿瘤反应率、更缓慢的进展时间及更长的生存期,为无法手术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治疗:第二部分——非核医学技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影像介导操作在世界范围内用于治疗原发性肝肿瘤和肝转移。这些局部区域治疗包括局部肿瘤消融和经动脉疗法,偶尔也可将无法手术的患者降级至可手术状态。数据表明,对于小于2 cm的肝细胞癌,消融可能优于手术。这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也表现出相同的结果。导管介导的治疗,如单纯栓塞、经动脉化学栓塞和载药微球是为不能手术患者提供生存获益的代表性潜在技术。该综述重点介绍了最常用的技术和支持其当前治疗肝肿瘤适应证的证据。文章还简要回顾了与温度敏感脂质体或免疫疗法联合使用以提高消融效果的发展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LEL-ICC)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2009年12月1日—2024年1月30日7例肝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LEL-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为40~64岁,中位年龄52岁;7例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术后采用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是否存在复发,随访截止日期为2024年2月20日。结果:5例患者接受超声检查,其中4例表现为低回声,1例表现为强回声;7例接受磁共振检查,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及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其中A型强化2例,B型强化2例,C型强化3例;7例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2例术后接受预防性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3例术后接受全身化疗;7例均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166个月,随访中位时间为56个月。1例术后5个月出现肝门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行手术治疗,术后行全身化疗,25个月后再次出现右侧肾上腺转移,经综合治疗转移灶缩小后行手术治疗及全身化疗,目前无复发。其余6例均无复发。结论:LEL-ICC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需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