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肿瘤直径的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肿瘤学结局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的Ⅰa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Ⅰb1期[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 2009)的分期标准]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长期肿瘤学结局的差异。方法:(1)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项目,纳入2009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符合入组条件的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开腹组)的患者,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匹配,比较匹配前、后两组患者的肿瘤学结局。(2)将纳入的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手术患者,进一步根据肿瘤直径的不同分为4层,即肿瘤直径≤1 cm、>1~2 cm、>2~3 cm、>3~4 cm,并在每个分层中分别对腹腔镜与开腹组进行1∶1 PSM方法匹配,比较不同肿瘤直径的两组患者的肿瘤学结局。肿瘤学结局的评价指标为5年总生存率(OS)及5年无瘤生存率(DFS)。结果:(1)本研究纳入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开腹手术患者共4 891例,其中腹腔镜组1 926例,开腹组2 965例。PSM方法匹配前,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的5年OS分别为94.1%、94.0%,5年DFS分别为89.1%、90.7%,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971, P=0.165);多因素分析(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显示,腹腔镜手术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HR=1.367,95% CI为1.105~1.690, P=0.004)。经1∶1 PSM方法匹配后,腹腔镜组、开腹组各纳入1 864例,两组患者的5年OS(分别为94.1%、95.4%)比较无显著差异( P=0.151),但腹腔镜组的5年DFS显著低于开腹组(分别为89.0%、92.3%, P=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HR=1.420,95% CI为1.109~1.818, P=0.006)。(2)在不同肿瘤直径的分层分析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及5年DFS在肿瘤直径≤1 cm、>1~2 cm、>2~3 cm的3个分层中均无显著差异(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途径不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OS和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而在肿瘤直径>3~4 cm的分层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比较无显著差异( P=0.284),但腹腔镜组的5年DFS显著低于开腹组(75.7%、85.8%, P=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HR=1.705,95% CI为1.088~2.674, P=0.020)。 结论:对于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是影响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对子宫颈癌患者肿瘤学结局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于肿瘤直径>3~4 cm的患者中,而对于肿瘤直径≤1 cm、>1~2 cm、>2~3 cm的子宫颈癌患者,两种手术途径的肿瘤学结局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采用自制尿道辅助通道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50~78岁,平均65.9岁;左侧病变8例(左输尿管肿瘤2例,左肾盂肿瘤6例),右侧病变4例(右输尿管肿瘤2例,右肾盂肿瘤2例)。手术方法:术中经腹途径游离并夹闭输尿管下段后,采用1470激光袖状切除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在斑马导丝引导下置入尿道辅助通道及辅助器械,逆行辅助操作完成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增加辅助套管、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等。结果: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35~260 min,平均194 min;术中出血量25~100 ml,平均50 ml;术后住院时间5~24 d,平均11.6 d。12例中8例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11 d,平均6.8 d。12例中1例术中增加辅助套管。术中、术后无患者接受输血治疗,术后病理切缘均阴性。术后1例膀胱吻合口漏尿,延长尿管留置时间后自愈,术后3周拔除尿管;12例无术后切口感染,无发热、出血、静脉血栓形成等手术相关并发症。12例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5~15个月),1例因腰椎转移于术后8个月死亡,余患者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激光直视下能准确切除输尿管开口,手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腔镜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是位于食管下段和胃贲门交界部的腺癌,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因其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特征,其定义和外科治疗原则均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国内外已在AEG的分型、分期、手术路径、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等外科相关领域达成一定共识,形成了一系列规范性指南。但由于Siewert Ⅱ型AEG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使其在肿瘤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途径等肿瘤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复杂性,给治疗决策、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选择等带来一定难度。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和胸腔镜等微创外科技术手段不断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胃肠外科和胸外科恶性肿瘤的治疗,有关Siewert Ⅱ型AEG的微创治疗亦应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推广。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于2019年组织专家制订了《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腔镜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进步,高质量临床研究相继开展,进一步推动了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更新,Siewert Ⅱ型AEG的腔镜外科治疗策略也在持续优化,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及国际指南和共识,学组对2019版共识进行更新与修订,经专家组讨论最终形成《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腔镜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用于指导Siewert Ⅱ型AEG微创外科诊疗的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入路腹腔镜技术治疗肾上腺巨大嗜铬细胞瘤的手术经验及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后腹腔联合经腹腔双入路腹腔镜技术治疗巨大嗜铬细胞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总结初步疗效和临床技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巨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42.9±11.9)岁。体质指数(23.2±3.1)kg/m 2。术前收缩压150~22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80~160 mmHg。术前CT检查均提示嗜铬细胞瘤;肿瘤位于右侧12例,左侧9例;平均最大径(9.1±3.3)cm。术前21例均予甲磺酸多沙唑嗪充分控制血压。21例均全麻下行单一体位经后腹腔联合经腹腔双入路腹腔镜手术:患者取健侧折刀位,先经后腹腔充分游离肿瘤,然后纵向切开腹膜反折,于患侧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下2横指新建1个通道,联合经后腹腔操作通道转换行经腹腔手术。记录手术相关数据、术中循环监测数据、术后并发症及随访信息等。 结果:本组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肿瘤破裂,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6.7±32.8)min;估计失血量(205.4±45.3)ml,5例因术中失血量大输血治疗。术中9例发生循环不稳定;术后5例出现持续>24 h的低血压,予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恢复正常。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6.5±1.7)d。病理检查均诊断为嗜铬细胞瘤。中位随访12(6~30)个月,21例血压均恢复正常,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双入路腹腔镜技术有利于术野显露,避免暴力牵拉或压迫瘤体,可降低术中循环不稳定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该术式安全可行,为治疗巨大嗜铬细胞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腹膜外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腹膜外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研究国内鲜有报道。本研究对9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采用经腹膜外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额外增加辅助孔。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可控,住院时间短。术后短期随访肿瘤控制及功能恢复效果满意,该术式安全可行,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岛淀粉样多肽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脑组织中LncRNA和mRNA表达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脑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信使RNA(mRNA)表达谱的影响。方法:选取7月龄雄性APP/PS1转基因AD模型小鼠10只,体质量20~30 g。将AD模型小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IAPP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IAPP干预组小鼠腹腔内注射0.5 μmol/L的IAPP(200 μg/kg),每日1次。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两组小鼠干预时间均为10周。干预完成后,颈椎脱位处死小鼠,开颅剥离完整脑组织提取总RNA。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得2组小鼠脑组织LncRNA和mRNA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在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中随机选取6个LncR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的可靠性。将筛选出的差异表达的mRNA与基因本体论(GO)数据库的各条目比对,从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细胞成分3个领域行GO富集分析;使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实验过程中小鼠死亡4只,每组2只。IAPP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差异表达的LncRNA共有902个,其中显著上调238个、显著下调664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RNA共555个,其中显著上调236个、显著下调319个。qRT-PCR检测验证LncRNA的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比较,IAPP干预组AD小鼠脑组织中AK034056、Spock3表达上调,Map3k8、rgs20、Rint、Ppp2r1b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qRT-PCR检测结果与芯片结果相符。GO富集分析:555个差异表达的mRNA,富集得到2 224个GO条目,其中显著上调的差异表达mRNA具有蛋白质结合、细胞周期等分子功能,与催化复合物、蛋白质复合物等细胞组分相关,参与了细胞代谢、高分子代谢等生物过程;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mRNA具有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跨膜信号受体活性等相关分子功能,与细胞黏附复合物、整合素复合物等细胞组分相关,参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生物过程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555个差异表达的mRNA,富集得到62个通路,其中显著上调的差异表达mRNA富集评分较高的通路为神经退行性变的途径、阿尔茨海默病通路、氧化磷酸化通路、GABA能突触通路等,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mRNA富集评分较高的通路为钙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磷酸肌醇代谢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等。 结论:IAPP干预使AD小鼠脑组织 LncRNA、mRNA表达谱发生显著变化。差异表达的mRNA分别参与多种不同的生物学过程,差异表达的LncRNA可能通过调控相关mRNA的表达,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司氯胺酮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与线粒体应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与线粒体应激的关系。方法:实验Ⅰ SPF级雄性C57BL/6小鼠18只,8~12周龄,体质量28~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6):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艾司氯胺酮+脑缺血再灌注组(E+IR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1 h,再灌注24 h的方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E组造模前20 min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采用Zea Longa评分及平衡木实验(Feeney评分)评估小鼠神经功能;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实验Ⅱ 将原代皮层神经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42):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OGD/R组)和艾司氯胺酮+OGD/R组(E+OGD/R组)。采用氧糖剥夺1 h,复氧复糖24 h的方法制备OGD/R模型。E+OGD/R组加入25 μmol/L艾司氯胺酮处理40 min后制备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神经元活力,透射电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检测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MDA的水平,JC-1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TUNEL染色法测定神经元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测定Bax、细胞色素C(Cyt C)、cleaved-caspase-9、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 结果:实验Ⅰ 与S组相比,IR组Zea Longa评分、Feeney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升高( P<0.01);与IR组相比,E+IR组Zea Longa评分、Feeney评分和脑梗死体积降低( P<0.01)。实验Ⅱ 与C组相比,OGD/R组神经元活力和GSH-px活性降低,神经元凋亡率、ROS、MDA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和cleaved-caspase-3/caspase-3比值升高,Bax、Cyt C和cleaved-caspase-9表达上调( P<0.01);与OGD/R组相比,E+OGD/R组神经元活力和GSH-px活性升高,神经元凋亡率、ROS、MDA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和cleaved-caspase-3/caspase-3比值降低,Bax、Cyt C和cleaved-caspase-9表达下调( P<0.01)。 结论:艾司氯胺酮可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元线粒体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线粒体途径的神经元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期改良Shirodkar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治疗子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改良Shirodkar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TVCC)治疗子宫颈机能不全(CI)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收治的218例CI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途径不同分为妊娠期行改良Shirodkar TVCC治疗(TVCC组,108例)和非妊娠期行腹腔镜子宫颈环扎术(LACC)治疗(LACC组,110例),对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进行比较。进一步根据子宫颈长度(CL)对两组孕妇进行分层研究,探讨两种术式对不同CL的CI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环扎术前、术中相关指标:两组孕妇在环扎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大出血、膀胱损伤、麻醉意外等并发症。与LACC组相比,TVCC组孕妇的术前CL较长[分别为(2.3±0.6)、(2.7±0.6)cm]、术中出血量较多[分别为(7.5±0.5)、(14.4±1.4)ml]、住院时间更长[分别为(6.0±0.1)、(7.3±0.4)d],但手术时间更短[分别为(42.9±1.6)、(25.9±1.4)min]、住院费用更少[分别为(9 912±120)、(5 598±140)元],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环扎术后妊娠结局:TVCC组与LACC组的活产率分别为95.4%(103/108)、96.4%(106/1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11, P=0.232)。TVCC组的早产率(12.0%,13/108)高于LACC组(7.3%,8/110),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LACC组[分别为(3 006±96)、(3 225±42)g],低出生体重儿占比高于LACC组[分别为15.5%(16/103)、1.9%(2/106)],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3)不同CL的分层分析:对于CL<2.0 cm的孕妇,TVCC组的流产率高于LACC组(分别为2/9、3.0%),活产率低于LACC组(分别为7/9、97.0%),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对于CL为2.0~<2.5 cm、2.5~<3.0 cm、CL≥3.0 cm的CI孕妇,两组孕妇的早产率、活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改良Shirodkar TVCC操作简单易行,较LACC显著降低了剖宫产率、医疗费用,且活产率无显著差异。当出现不可避免的晚期流产时,改良Shirodkar TVCC无需再行腹腔镜拆除环扎带手术,可减少二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股薄肌瓣在放疗后膀胱阴道瘘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股薄肌瓣填塞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在放疗后膀胱阴道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8例放疗后膀胱阴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7.3±10.4)岁。18例均因宫颈癌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术后接受(24.6±2.8)次(20~30次)放疗。放疗结束至出现膀胱阴道瘘的时间中位值14.0(7.8,18.2)个月,漏尿持续时间中位值12.0(9.8,18.0)个月。18例术前每日需使用尿垫中位值19.5(15.8,27.5)块,生活质量评分(QOL)中位值5.0(5.0,6.0)分。3例曾行腹腔镜下膀胱阴道瘘修补术,2例曾行经阴道膀胱阴道瘘修补术,1例先后行经阴道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和腹腔镜下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其余12例均为新发膀胱阴道瘘。2例合并阴道直肠瘘。18例均接受股薄肌瓣填塞膀胱阴道瘘修补术,患者取俯卧折刀位,采用经阴道途径,解剖分离膀胱阴道瘘口并关闭两层,取左侧大腿内侧股薄肌带血管蒂肌瓣,经皮下隧道翻转填塞修补膀胱阴道瘘口。2例合并阴道直肠瘘者同时修补关闭阴道直肠瘘口。术后3周拔除导尿管,观察记录患者排尿情况。结果:1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6.6±13.2)min。18例术后中位随访13.0(9.8,20.2)个月(6~24个月)。18例术后使用尿垫数量中位值2.0(1.0,11.8)块,较术前明显减少( P<0.01);术后QOL中位值1.0(0,4.2)分,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1)。12例(66.7%)手术修复成功,术后阴道无漏尿。2例术后出现尿失禁,要求保守治疗,效果不佳。2例仍有阴道漏尿,再次行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其中1例修补成功无明显漏尿;另1例仍有明显漏尿,QOL 3分,未行进一步治疗。2例术后仍存在膀胱阴道瘘及阴道直肠瘘,拒绝进一步手术。 结论:采用股薄肌瓣填塞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对于放疗后膀胱阴道瘘患者是一种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可靠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外环口以下途径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精索静脉曲张(VC)术后复发的病因,探讨经外环口以下途径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MV)治疗复发V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6例VC术后复发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27(18~36)岁。5例既往曾行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11例曾行腹腔镜精索静脉结扎术;16例于术后1~3年复诊时诊断为VC复发。复诊病因包括婚后未育10例、阴囊疼痛12例,其中婚后未育合并阴囊疼痛者6例。本组16例复发后,术前评估VC临床分级Ⅲ级13例(左侧8例,双侧5例),Ⅱ级3例(均为左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中位值为2.5(0~4)分。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分度:Ⅲ度12例(左侧7例,双侧5例),Ⅱ度4例(均为左侧)。12例临床分级和CDFI分度均为Ⅲ级(度)者的左肾血管CDFI检查提示合并胡桃夹现象(NCP)。术前血清睾酮(16.2±4.9)nmol/ml,精子浓度(11.8±3.9)×10 6/ml,前向运动精子比例(PR)(24.4±4.2)%。本组16例均行经外环口以下途径的MV手术。全麻,患者取平卧位。术中取腹股沟管外环口以下斜切口,分离显露精索,其下方插入纱布条并垫高。使用手术显微镜放大术野4~6倍,彻底结扎并切断扩张迂曲的精索外和精索内静脉所有分支,注意保护精索内动脉和淋巴管。术中11例仅行左侧MV手术,5例行双侧MV手术,所有患者术中均探及明显扩张迂曲的精索外及精索内静脉,通过MV手术可以清晰解剖并充分保护精索内动脉及淋巴管。术中每例平均结扎左侧精索外静脉(2.1±0.6)支、精索内静脉(10.1±1.1)支,解剖出左侧精索内动脉(1.3±0.5)支、淋巴管(3.0±1.0)支,结扎右侧精索外静脉(1.4±0.5)支、精索内静脉(6.6±0.5)支,解剖出右侧精索内动脉(1.4±0.5)支、淋巴管(2.6±0.5)支。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的VAS、阴囊触诊情况、CDFI、精液分析、血清睾酮等指标,并与术前比较。 结果:本组16例21侧MV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6个月复查,所有患者查体阴囊无明显迂曲血管团,Valsalva试验呈阴性。VAS中位值为0(0~2)分,较术前显著降低( Z=-2.994, P<0.05)。精子浓度(16.2±4.6)×10 6/ml,PR(34.5±4.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血清睾酮水平(16.6±4.4)nmol/ml,较术前无显著变化( P>0.05)。复查CDFI提示精索内静脉无明显反流。16例术后随访期内均未发生睾丸萎缩、鞘膜积液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3年,10例因婚后未育就诊者中5例术后随访期内完成生育。 结论:VC术后复发与静脉漏扎有关,特别是对于Ⅲ级VC或合并NCP的VC患者,采用内环口以上的传统高位结扎术或腹腔镜手术极可能漏扎较细的精索内静脉和外环口以下水平的精索外静脉。经外环口以下途径的MV手术,通过彻底结扎精索内和精索外静脉,同时保护精索内动脉和淋巴管,不仅可有效避免VC术后复发及并发症,而且可以缓解阴囊坠痛症状和改善精液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