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同步放疗治疗巨块型子宫颈癌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同步放疗治疗Ⅲ期巨块型子宫颈癌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84例巨块型子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同步放疗,对照组采用溶剂型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同步放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1个月时部分缓解(PR)率分别为92.9%(39/42)、35.7%(1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867, P<0.01)。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59.5%(25/42)、38.1%(1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859, P=0.049)。观察组腹泻发生率为33.3%(14/42),低于对照组的54.8%(2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13, P=0.048);两组血液学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同步放疗治疗Ⅲ期巨块型子宫颈癌的近期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期改良Shirodkar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治疗子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改良Shirodkar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TVCC)治疗子宫颈机能不全(CI)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收治的218例CI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途径不同分为妊娠期行改良Shirodkar TVCC治疗(TVCC组,108例)和非妊娠期行腹腔镜子宫颈环扎术(LACC)治疗(LACC组,110例),对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进行比较。进一步根据子宫颈长度(CL)对两组孕妇进行分层研究,探讨两种术式对不同CL的CI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环扎术前、术中相关指标:两组孕妇在环扎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大出血、膀胱损伤、麻醉意外等并发症。与LACC组相比,TVCC组孕妇的术前CL较长[分别为(2.3±0.6)、(2.7±0.6)cm]、术中出血量较多[分别为(7.5±0.5)、(14.4±1.4)ml]、住院时间更长[分别为(6.0±0.1)、(7.3±0.4)d],但手术时间更短[分别为(42.9±1.6)、(25.9±1.4)min]、住院费用更少[分别为(9 912±120)、(5 598±140)元],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环扎术后妊娠结局:TVCC组与LACC组的活产率分别为95.4%(103/108)、96.4%(106/1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11, P=0.232)。TVCC组的早产率(12.0%,13/108)高于LACC组(7.3%,8/110),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LACC组[分别为(3 006±96)、(3 225±42)g],低出生体重儿占比高于LACC组[分别为15.5%(16/103)、1.9%(2/106)],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3)不同CL的分层分析:对于CL<2.0 cm的孕妇,TVCC组的流产率高于LACC组(分别为2/9、3.0%),活产率低于LACC组(分别为7/9、97.0%),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对于CL为2.0~<2.5 cm、2.5~<3.0 cm、CL≥3.0 cm的CI孕妇,两组孕妇的早产率、活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改良Shirodkar TVCC操作简单易行,较LACC显著降低了剖宫产率、医疗费用,且活产率无显著差异。当出现不可避免的晚期流产时,改良Shirodkar TVCC无需再行腹腔镜拆除环扎带手术,可减少二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病史指征与超声指征单胎妊娠孕妇子宫颈环扎术的疗效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病史指征及超声指征的单胎妊娠孕妇行子宫颈环扎术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病史指征或超声指征行McDonald子宫颈环扎术的子宫颈机能不全单胎妊娠孕妇共27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病史指征组(141例)和超声指征组(131例)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和母儿结局。进一步根据分娩孕周,将272例子宫颈环扎术孕妇分为≥孕34周分娩组(225例)和<孕34周分娩组(47例),分析孕34周前早产的影响因素。结果:(1)病史指征组和超声指征组的中位环扎孕周分别为16.6、23.4周,分娩时较环扎时的中位延长孕周分别为21.4周、14.7周,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病史指征组和超声指征组孕妇的足月产率分别为76.6%(108/141)和71.0%(93/131),活产率分别为97.2%(137/141)和97.7%(128/131),活产儿中位出生体重分别为3 155和3 055 g,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72例子宫颈环扎孕妇的新生儿存活共计265例(97.4%,265/272),7例未获活产儿孕妇的分娩孕周均≤孕25周(范围:孕19 +1~25周),孕妇均为临床宫内感染或组织学证实的绒毛膜羊膜炎或孕期病原微生物携带,家属放弃。存活新生儿的最低出生体重为850 g(分娩孕周为26 +6周)。(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孕34周分娩组比较,<孕34周分娩组孕妇孕6~7周体重指数(BMI)更高(中位数分别为24.5、25.4 kg/m 2)、环扎术后1~2周子宫颈长度(CL)更短[分别为(31.1±8.4)、(26.1±11.0)mm]、术后孕26~28周CL更短(中位数分别为26.3、16.0 mm)、术前、术后、分娩前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发生率均更高,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34周前早产与环扎术后孕26~28周CL呈显著负相关( OR=0.902,95% CI为0.858~0.947; P<0.001),与分娩前CRP升高呈显著正相关( OR=3.492,95% CI为1.652~7.381; P=0.001);与术前及术后CRP升高、术后1~2周CL、孕6~7周BMI无显著相关性( P均>0.05)。 结论:子宫颈机能不全的单胎妊娠孕妇行病史指征或超声指征的子宫颈环扎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两组的母儿结局无显著差异。子宫颈环扎术后孕34周前早产的影响因素是术后孕26~28周CL及分娩前CRP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麻醉方式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浆HMGB1浓度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浓度。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68例,年龄34~68岁,BMI 19~24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4):全身麻醉组(G组)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GE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GE组麻醉诱导前经L 1,2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平面达到T 6后进行全身麻醉,方法同G组。术后采用PCIA,维持VAS评分≤3分。于麻醉前10 min(T 0)、手术结束时(T 1)、术后1 h(T 2)、24 h(T 3)和48 h(T 4)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HMGB1、γ-干扰素(IFN-γ)以及IL-4浓度;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 结果:与G组比较,GE组T 2,4时血浆IFN-γ和IL-4浓度降低,T 2~4时血浆HMGB1浓度降低,T 2~4时CD3 +、T 2时CD4 +、T 2,3时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升高( P<0.05)。 结论:相比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血浆HMGB1浓度更低,进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妇产科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根治多种造血及非造血系统良恶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女性HSCT患者的妇产科管理包括生殖系统炎症、HPV感染及子宫颈病变、异常子宫出血、生殖器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HSCT前的管理应重点关注HPV感染及子宫颈癌筛查情况,进行月经管理、卵巢功能评估及卵巢功能保护咨询。HSCT后至造血重建期,由于血小板计数低下,月经管理成为主要问题。HSCT后的远期,待患者整体健康恢复后,应定期进行妇产科相关检查与评估,重点关注HPV感染及子宫颈癌筛查情况、POI的诊治及康复后生育指导。本共识是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和相关指南,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经过充分讨论后而制定,旨在促使国内多学科医师更好地管理和诊治HSCT患者的相关妇产科问题,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肌内效贴联合康复干预治疗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后下肢淋巴水肿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康复干预治疗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后下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宫颈癌放化疗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肿瘤科常规护理、手法淋巴引流及下肢关节全范围运动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0 d后评测2组患者患肢水肿程度、大小腿周径,并采用癌症治疗功能评估量表(FACT-G)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患肢水肿程度、大小腿周径及生活质量情况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其患肢水肿程度、大小腿周径、FACT-G量表身体健康状况、情绪状况、功能状况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康复干预能进一步改善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后下肢淋巴水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现状:一项基于三期随机临床试验的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放射治疗是盆腔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既往对放射治疗后出现肠道的放射性损伤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加强对放射性肠损伤研究的关注。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分析STARS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0806117)数据库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病例数据。纳入2008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和术后治疗的848例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及宫颈腺鳞癌;(2)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至少有下列不良因素之一: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阳性、淋巴脉管浸润或宫颈肌层深部间质浸润;(4)术后接受过盆腔放射治疗;(5)同意并能够完成问卷调查。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有智力或认知障碍的患者。全组848例患者在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均进行了放射治疗。盆腔放疗剂量为1.8 Gy/d或2.0 Gy/d,每周5次,总剂量45~50 Gy。563例患者在术后6周内开始放射治疗,其中282例患者采用单纯辅助放疗,281例患者采用同期放化疗方案(单药顺铂);285例患者采用序贯放化疗方案(TP方案,紫杉醇+顺铂)。观察术后辅助放疗期间的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慢性期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总体生活质量状况、以及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情况。其中消化道症状及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问卷3.0(EORTC QLQ-C30),功能领域和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症状领域得分越高,表明症状或问题越多,生活质量越差;分别于患者放疗前(即手术治疗结束后1周)、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全部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评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定义为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消化道症状不能好转或者改善,分级标准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标准4.0版(NCI-CTCAE 4.0版)中的胃肠道部分。结果:848例患者放射总辐射剂量为(47.8±4.6)Gy。术后辅助放疗期间,急性期胃肠道反应症状包括恶心(46.0%,390/848)、呕吐(33.8%,287/848)、便秘(16.3%,138/848)及腹痛(10.3%,87/848)。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回收问卷346份和250份,QLQ-C30调查问卷显示,恶心或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得分均较放疗前(手术后1周)和术后放疗期间改善(均 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逐步提高[放疗前,手术后1周:59.7(0.0~100.0)分,术后放疗期间:63.1(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75.2(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24个月:94.1(20.0~120.0)分, H=253.800, P<0.001]。完成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8%(34/346),其中97.1%(33/34)为1~2级不良事件,表现包括腹痛、便秘、便血、腹泻;1例(0.3%)出现频繁腹泻>8次/d,为3级不良事件。全部治疗结束后的24个月,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6%(24/250),并未随着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χ 2=0.008, P=0.927)。1例3级腹泻患者症状未见改善。 结论: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常见的治疗相关性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便秘、腹痛和腹泻;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时各种消化道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且随时间延长不能明显改善,值得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腹腔镜(腹腔镜组)和开腹(开腹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的Ⅰb1~Ⅱa2期[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的临床分期标准]子宫颈腺癌(包括腺鳞癌)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预后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子宫颈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3例子宫颈腺癌患者,其中腹腔镜组88例、开腹组205例。(1)临床病理特征:开腹组深间质浸润的比例高于腹腔镜组(分别为38.5%、25.0%),术后辅助治疗的比例也高于腹腔镜组(分别为68.8%、46.6%),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绝经状态、腹部手术史、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新辅助化疗、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阴道切缘状态、宫旁浸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手术相关指标: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60±51)、(244±53)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100、300 ml)、住院时间[(13±5)、(16±8) d]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腹腔镜组患者的淋巴结切除数、术后尿管保留时间分别与开腹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淋巴囊肿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分别为12.5%、2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他近期并发症(包括输尿管损伤、肠梗阻、感染、肾盂积水、切口愈合不良)及远期并发症(包括排尿、排便功能障碍及下肢水肿)的发生率,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预后: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5.7%和86.4%,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4%和93.0%,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 HR=2.44,95% CI为1.16~5.15, P=0.019)是影响子宫颈腺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 HR=2.54,95% CI为1.02~6.35, P=0.046)、LVSI( HR=3.86,95% CI为1.60~9.33, P=0.003)、淋巴结转移( HR=5.92,95% CI为2.45~14.34, P<0.01)是影响子宫颈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路径不是影响子宫颈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396)。 结论:对于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广泛性切除术的疗效不亚于开腹手术,但腹腔镜手术可以提高手术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程追踪责任制优质护理模式对宫颈癌患者化疗后癌因性疲乏及睡眠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探讨责任制优质护理全程追踪模式对宫颈癌化疗后癌因性疲乏及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就医且行化疗的120例宫颈癌患者(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进行前瞻性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责任制优质护理全程追踪,比较两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癌因性疼痛评分、癌因性疲乏评分、心理状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癌症生存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组间消化道不适、骨髓抑制、口腔炎等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护理后的癌因性疼痛评分、癌因性疲乏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护理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护理后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总体感觉等评分均较护理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的癌症生存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责任制优质护理全程追踪模式可有效减少宫颈癌患者化疗的毒副反应,有利于减轻其癌因性疲乏、癌因性疼痛、不良情绪及睡眠障碍,使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改善,使其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造影诊断子宫双原发癌合并子宫肌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49岁,因"经量增多2年,白带异常伴经期延长4个月"入院。入院前实施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1g/L;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检测阴性,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未见上皮内瘤样病变以及恶性细胞;鳞状细胞癌抗原阴性;肿瘤标志物:铁蛋白↓,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CA199未见异常。入院时妇科情况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已婚已产式,阴道通畅,宫颈常大、轻度糜烂,前唇僵硬,范围约3 cm×3 cm×2 cm,后唇质中,双侧宫旁韧带无增厚,无压痛;子宫前位、常大,活动可,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扪及异常。入院后常规超声示:子宫肌层内测及数个低回声结节,较大位于后壁,大小约32 mm×23 mm×32 mm,边界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显示结节内见点状血流信号;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息肉样增厚,宫腔内见一稍高回声团块,大小约17 mm×12 mm×16 mm,CDFI显示团块内见少许血流信号;宫颈管内测及一低回声团块,大小约53 mm×26 mm×35 mm,CDFI可见团块粗大供血血管来自宫颈前唇(图1)。经肘静脉团注声诺维1.5 ml行超声造影示:注入造影剂后第13 s宫颈管内团块快速增强,第20 s宫腔内团块开始增强,均快于周围肌层,达峰时增强水平均高于周围肌层;后壁结节呈环状增强,与肌层同步,达峰时呈不均匀高增强,与周围肌层界限清晰;增强晚期,宫颈管内团块、宫腔内团块造影剂快速消退,与肌层界限清晰,后壁结节内造影剂消退缓慢(图2)。超声造影诊断:①宫颈管内团块,考虑宫颈癌(宫颈内膜、间质病变为主)并浸润宫颈前后唇;②子宫内膜不均匀增厚(部分区域呈息肉样增厚),宫腔内团块,待排除子宫内膜与宫颈同源病变;③子宫肌瘤(肌壁间)。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结果示:子宫饱满,中央条片状低密度影,拟子宫内膜增厚;宫颈密实,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片状不均匀低强化影,可符合宫颈癌表现,未排除其他,请结合临床及超声检查;子宫后壁结节状稍低密度影,疑子宫肌瘤可能。行宫颈活检术,病理结果提示:(宫颈)癌,建议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诊断。排除相关禁忌证后,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广泛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剖开子宫,宫腔内见多个息肉样赘生物,宫颈管见一个菜花样肿物,切面灰白质脆易碎,肉眼观浸润纤维肌层超过其1/2,肌壁间见3个灰白结节,切面灰白质韧呈编织状(图3)。术后手术标本病理检测,子宫峡部多次病理组织切片结果均提示未见癌。术后病理回报:①宫颈HPV相关性鳞状细胞癌,Ⅲ级,肿物浸润>1/2肌壁,宫颈管可见鳞状细胞癌,神经、脉管侵犯均(-),癌细胞P-16(+),Ki-67(热点区约70%+),Syn(神经纤维+),CD31(脉管+),D2-40(淋巴管+);②子宫内膜样癌,Ⅰ级,肿物浸润<1/2肌壁,神经、脉管侵犯均(-),癌细胞ER(90%强+),PR(90%强+),HER-2(-),Ki-67(热点区约30%+),Syn(-),CD31(脉管+),D2-40(淋巴管+),MLH-1(-),PMS2(-),MSH-2(+),MSH-6(+),提示肿瘤微卫星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功能缺陷(dMMR);③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图4)。患者出院诊断:①宫颈恶性肿瘤(ⅠB3期,T1b3N0M0);②子宫内膜恶性肿瘤(ⅠA期,T1aM0N0);②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