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膜外途径前列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患者尿控和性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腹膜外途径前列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患者尿控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德清县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治疗的稳定期前列腺癌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行腹膜外途径前列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行腹腔镜下标准术式。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尿控、性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25.39±11.12)mL、(65.39±10.12)mL,对照组分别为(224.79±14.01)mL、(104.79±15.01)mL,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83、15.67,均 P < 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尿控恢复率分别为53.57%(15/28)、78.57%(22/28)、98.21%(27/28),均高于对照组的21.43%(6/28)、35.71%(10/28)、67.86%(19/28),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2、7.21、5.01,均 P < 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勃起功能情况评估测试评分分别为(15.98±0.28)分、(15.99±0.72)分、(18.91±0.4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7.11±0.34)分、(13.11±0.48)分、(13.41±0.39)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1、12.89、15.78,均 P < 0.05)。 结论:腹膜外途径前列腺癌改良根治术可改善患者术后尿控及性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ELRP与开放术治疗前列腺癌的效果对比及血清PSMA、FPSAR的差异性表达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腹膜外入路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ELRP)与开放术治疗前列腺癌的效果对比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百分率(FPSAR)的差异性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62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6例,行ELRP术)和对照组(26例,行传统开放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通气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国际前列腺癌生活质量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尿失禁发生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患者PSM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水平,计算FPSAR(fPSA/tPSA)。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通气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 P<0.001);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1.11%(4/36)vs.34.62%(9/26), 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且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均 P<0.05);研究组的术后1年尿失禁发生率为2.78%(1/36),低于对照组的11.54%(3/26)( P<0.05);两组术后1周的血清PSMA低于术前,血清FPSAR水平高于术前(均 P<0.05),但两组术后1周的血清PSMA、FPSA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开放术比较,ELRP术可改善围手术期情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尿失禁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对术后患者的血清PSMA、FPSAR水平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腹膜外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腹膜外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研究国内鲜有报道。本研究对9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采用经腹膜外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额外增加辅助孔。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可控,住院时间短。术后短期随访肿瘤控制及功能恢复效果满意,该术式安全可行,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腰腹联合途径的腹腔镜技术治疗巨大肾脏肿瘤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腰腹联合途径的腹腔镜技术治疗巨大肾脏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2例肾肿瘤直径>7 cm患者的临床资。根据肿瘤手术方式分为三组:行经腰腹联合途径的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16例(A组),经腹膜后途径的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18例(B组),经腹腔途径的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18例(C组)。结果:5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B、C组( P<0.05)。B组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低于C组( P<0.05)。三组均未出现术中脏器损伤和术后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5~8 d出院。随访3~18个月,A组1例术后出现肺转移,行靶向药物治疗6个月带瘤生存;B组2例术后肺转移,其中1例死亡,1例行靶向药物治疗3个月带瘤生存;C组1例因肺转移行靶向药物治疗6个月带瘤生存。 结论:经腰腹联合途径的腹腔镜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根治性肾切除术,对于处理腹侧或较大的肾肿瘤优势更加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造口管理现况及专项培训的必要性:基于一项全国性问卷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外科医师对于肠造口管理的观念、重视程度、手术策略及操作习惯。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应用问卷进行调研。调查全国范围内涉及肠造口手术的各级医院。目标科室包括普通外科、胃肠外科、肿瘤外科、急诊及其他涉及肠造口手术的科室。调查对象需为住院医师及以上职称并参与过造口手术的外科医师。问卷包括肠造口相关的5个维度:人员资质及科室培训、对造口并发症的重视程度、造口定位与造口位置选择、造口手术习惯、操作细节和对造口相关技术了解及使用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间,通过微信链接或二维码方式共发送调查问卷488份,回收467份(95.7%)。应答医院196家,涉及26个省份地级市。参与调查的医师在三级以上医院426人(91.2%);所属科室包括:(大)普通外科130人(27.8%)、胃肠外科210人(45.0%)、肿瘤外科116人(24.8%)、其他涉及肠造口制作的科室11人(2.4%)。副主任医师以上311人(66.6%)。结果显示:(1)培训情况:在所调查的医师中,造口技术获取途径多为“导师或高年资医师传授”(83.3%,389/467),其次为“传授+图谱”(44.8%,209/467)和“自己摸索、不断改进技巧”(42.0%,196/467)。(2)造口并发症认知情况:99.4%(464/467)的医师都关注到了造口并发症与手术操作的相关性,46.7%(218/467)的医师认为所列举出的并发症均与手术操作有关。61.0%(285/467)的医师遇到过需要二次手术干预或危及患者生命的造口狭窄或梗阻。其次,79.0%(369/467)的医师认为,造口技术本身与并发症“密切相关”或者“比较有关”,且“大多可以避免”。仅有58.7%(274/467)的医师参加过肠造口并发症预防及治疗的讨论与培训;99.1%(463/467)的医师认为,医师和造口治疗师的联合培训以及并发症讨论有必要并亟待开展。(3)造口手术操作部分:未按照定位进行造口的主要原因分别为“造口定位不能兼顾戳卡孔(56.1%,262/467)”,“按永久性造口定位了临时性造口(50.7%,237/467)”、“定位错误或不合理(43.3%,202/467)”。(4)肠造口相关技术情况:知晓率总体较高,但常规采用率整体不高。其中,技术知晓率不足75%的有“管状吻合器造口”(64.1%,257/401)与“造口旁负压引流”(44.1%,177/401)。而在使用情况上,分别有65.6%(263/401)和56.4%(226/401)的医师在“永久性结肠单腔造口”中与“袢式回肠造口”中常规采用“黏膜外翻缝合技术”与“支撑棒”。对于预防性造口和永久性造口的固定及缝合层次上,较为认可的是缝合“腹膜(或后鞘)”(68.3%,274/401)、“前鞘”(54.4%,218/401)和“皮肤”(80.6%,323/401),较为有争议的是“皮下组织”的处理,分别有26.7%(107/401)和32.7%(131/401)的医师主张缝合。有81.5%(327/401)的医师认同缝合操作并发症的发生“不在缝合多少,主要看技术水平”。结论:造口手术并发症与外科医师认知及操作相关,造口相关观念、造口手术操作习惯及造口管理异质性较大,造口专项培训不足,造口手术和管理规范化及相关研究势在必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直肠肿瘤外科医生的挑战——继发性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结直肠癌外科医师经常遇到发生于女性患者的继发性卵巢肿瘤(STO)这一临床难题,特别见于年轻女性。STO多为消化道来源,可能的转移途径包括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腹膜种植转移等,分子分型及组织病理特征各不相同。正确鉴定STO的来源与特征尤为重要,应结合病史、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等多种手段明确。STO患者的整体预后较差,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使部分患者获益。STO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不轻易放弃是每一个临床医生应该了解的正确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腹腔途径与经腹膜外单孔途径RARP的临床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经腹腔途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与经腹膜外单孔途径RAR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采用RARP治疗的142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经腹腔途径(A组)82例,经腹膜外单孔途径(B组)60例。A组年龄70.0(65.6~78.0)岁;既往有手术史4例(4.9%);PSA 12.9(5.6~64.0)ng/ml,其中<10、10~20、>20 ng/ml分别为26例(31.7%)、40例(48.8%)、16例(19.5%);Gleason评分7.2(6.0~10.0)分,其中≤6、7、≥8分分别为14例(17.1%)、56例(68.3%)、12例(14.6%);前列腺体积61.3(29.0~112.0)ml;体质指数(BMI)≤25、>25 kg/m 2分别为49例(59.8%)、33例(40.2%);T 1、T 2、T 3期分别为17例(20.7%)、44例(53.7%)、21例(25.6%);淋巴结清扫比例17.1%(14/82)。B组年龄68.2(60.1~79.2)岁;既往有手术史4例(6.7%);PSA 12.2(1.0~42.6)ng/ml,其中<10、10~20、>20 ng/ml分别为20例(33.3%)、31例(51.7%)、9例(15.0%);Gleason评分7.1(6.0~9.0)分,其中≤6、7、≥8分分别为12例(20.0%)、42例(70.0%)、6例(10.0%);前列腺体积42.4(31.2~72.8)ml;BMI≤25、>25 kg/m 2分别为37例(61.7%)、23例(38.3%);T 1、T 2、T 3期分别为17例(28.3%)、32例(53.3%)、11例(18.3%);淋巴结清扫比例11.7%(7/60)。两组的前列腺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研究142例手术均由同一名术者完成。A组根据术中情况分别选择顺向剥离膀胱颈方式(VIP)、T形切开膀胱颈、VIP+T形切开膀胱颈、侧方会师等4种膀胱颈尿道离断方式,B组采用小切口单切口顺向剥离膀胱颈术式。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切缘阳性率、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的尿控满意率、切口愈合情况及美观度。 结果:本研究14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6.0(45.0~112.0)min和65.4(55.5~96.8)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6.2(30.0~120.5)ml和55.6(45.5~114.6)ml,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分别为18.9(12.6~25.6)min和16.2(10.7~19.3)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3(8.0~16.0)d和8.4(7.0~13.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1.3(0.7~3.0)d和3.4(2.0~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出现吻合口瘘伴输尿管损伤1例,B组无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和B组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13例(15.9%)和9例(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分别为9(7~21)d和6(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尿控满意患者分别为8例(9.8%)、51例(62.2%)、62例(75.6%)和17例(28.3%)、43例(71.7%)、54例(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切口长度分别为12.1(10.4~13.4)cm和5.6(5.0~6.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腹膜外单孔途径RARP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疗效同经腹腔途径RARP相当,且具有恢复时间更短、尿控满意率更高、切口美观整洁的优势,远期治疗效果待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膜解剖理念在腹腔镜腹膜外入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3D膜解剖理念的腹腔镜腹膜外入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3D腹腔镜腹膜外入路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10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中位年龄67(53~7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1~2分8例,3分2例;有吸烟史6例;合并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2例,心脏病1例;均无腹盆部手术史。术中基于3D膜解剖理念对盆腔内重要筋膜进行识别定位,即由膀胱前筋膜平面分离到达膀胱侧间隙,并与Retzius间隙、Bogros间隙汇合,在膀胱前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和尿生殖筋膜包绕形成的层面内解剖以完成膀胱切除过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经腹腔途径或开放手术;术中无腹膜损伤。手术时间中位值276(237~325)min,术中失血量中位值160(50~28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中位值1.8(1~3)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中位值1.3(1~2)d,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9(5~12)d。所有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中位值10(6~20)枚,淋巴结阳性3例,10例切缘均为阴性;术后病理分期T 2bN 0期5例,T 2bN 1期2例,T 3aN 0期2例,T 3bN 1期1例。中位随访6(2~1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在腹膜外入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运用3D膜解剖理念识别定位关键的筋膜结构与层面切实可行,术中解剖清晰,可降低手术难度;手术相关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较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偶发分支杆菌致补片感染3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普外一科收治的3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偶发分支杆菌导致补片感染的临床和随访资料。3例患者均曾在外院行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前修补术,使用的补片为聚丙烯材质。均通过腹腔镜手术取出感染补片,术后足量足疗程使用敏感性抗菌药物治愈。本研究显示避免偶发分支杆菌感染应重在预防,严控手术各环节无菌操作,杜绝不同途径补片污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阴囊黏液纤维肉瘤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1例58岁患者,因右侧阴囊进行性肿大20余年、疼痛3 d入院。术前MR检查示右腹股沟区阴囊上方囊实性占位,提示恶性可能。全麻下行经腹膜外途径腹腔镜精索高位离断切除术+腹腔镜右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阴囊肿物切除术+右侧睾丸附睾切除术(阴囊切口)+右髂血管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阴囊黏液纤维肉瘤。术后随访3个月,复查盆腔MR未见复发。阴囊黏液纤维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阴囊疾病,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通常采用局部广泛切除术,对切缘阳性或复发的肿瘤术后可考虑放疗。本病恶性程度低,患者总体预后相对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