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两点阻滞在高危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侧路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TAP阻滞在高危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高危老年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侧路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TAP阻滞组(联合组)和侧路TAP阻滞组(侧路组)。比较两组手术切皮(T 1)、打开腹外斜肌腱膜(T 2)、游离疝囊(T 3)、分离腹膜前间隙和置入补片(T 4)、缝合腹横筋膜(T 5)、缝合腹外斜肌腱膜(T 6)、皮肤切口闭合(T 7)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术后2、4、6、8、12和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比较补救镇痛药的累计消耗量;比较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T 3~T 5时联合组VAS疼痛评分低于侧路组( P<0.05)。术后4、6和8 h联合组活动时VAS评分低于侧路组( P<0.05)。术后24 h内两组静息时VA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补救镇痛药的累计消耗量低于侧路组( P<0.05)。两组不良事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两点阻滞可作为一种安全的术中替代性镇痛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横肌松解术在巨大腹壁疝修补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横肌松解术(TAR)在巨大腹壁疝修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72例巨大腹壁疝病人临床资料;男47例,女25例;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范围为29~79岁。病人选择TAR行腹壁缺损修补,同时使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肌后间隙加强修补。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并发症情况。(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采取门诊及电话方式随访,于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各随访1次,了解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72例巨大腹壁疝病人均施行TAR顺利完成腹壁缺损修补,同时使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肌后间隙加强修补。72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05±46)min,术中出血量为(55±15)mL,补片大小为(680±225)cm 2。(2)术后并发症情况:72例病人术后随访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术后1周7例病人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发生血清肿,大小为(460±130)mm 2,予以随诊观察;术后6个月上述病人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血清肿全部吸收。72例病人中,2例术后发生肠梗阻,考虑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于术后2周好转。随访期间72例病人均无手术部位感染、肠瘘及疝复发。(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72例病人术前、术后12个月疝相关生命质量调查评分分别为(40±12)分、(73±17)分,病人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527, P<0.05)。 结论:TAR应用于巨大腹壁疝修补术中安全、有效,能够改善病人疝相关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和睦家医院普外科23例接受机器人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8(17~72)岁,体质指数(BMI)25.8(21.2~32.6) kg/m 2。单侧疝13例,其中斜疝9例,直疝3例,并发型1例;右侧9例,左侧4例。双侧疝10例,其中双侧直疝6例,双侧斜疝2例,混合型2例。患者既往均无腹股沟疝手术病史。23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总结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本组23例手术顺利,均未出现术中大出血及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前、术后均未使用抗生素,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均于术后次日出院。13例单侧疝平均手术时间121(82~165) min,10例双侧疝平均手术时间166(100~31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3.3(5~25) ml;术后平均疼痛分数为0.96(0~3)分/10分;平均住院时间28.4(24.2~37.5) h。术后随访3~18个月,患者均未出现疝气复发和术后神经痛。23例手术共使用补片33个。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热,未超过38.0 ℃,未予特殊处理,2 d后自愈。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为腹股沟疝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微创手术方法。患者损伤更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和复发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全内脏囊分离技术治疗腹壁疝的解剖基础与技术细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体腹壁是生理功能的整体,由不同的解剖结构和层次构成。在腹壁不同部位,可用于疝外科修补理想的解剖层次各不相同,腹壁的解剖隔断将各个解剖空间相互分隔,打开这些解剖隔断,连通各处解剖空间,就能创造出腹壁疝补片修补所需要的巨大的腹直肌后及腹膜外间隙,从而实现全内脏囊分离(TVS)技术理念。5年前作者提出了TVS这一概念,对各项腹壁疝治疗独立的技术进行理念的整合,并向全国同道推广,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广泛开展TVS技术并累积了大量经验。与腹腔内置片修补术(IPOM)相比,TVS无需使用昂贵的防粘连补片和固定钉枪,大大减少耗材费用同时,减少了补片相关并发症和术后疼痛,效果更佳。但TVS手术具有一定难度,需熟知相关解剖和熟练的手术操作技能。针对目前遇到的常见问题,作者对TVS的解剖原理与技术细节进行详细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修补术治疗耻骨上膀胱疝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在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在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9例;年龄为(67±10)岁,年龄范围为45~80岁。14例患者采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行腹壁缺损修补和功能重建手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个月、12个月各随访1次,之后每年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切口疝复发或腹壁膨出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14例患者均采用单侧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顺利完成腹壁缺损修补和功能重建手术,采用补片行加强修补。补片均为标准型聚丙烯补片,放置于肌后、腹膜前间隙。14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53±34)min,术中出血量为(119±59)mL,补片大小为(450±156)cm 2。(2)术后情况:14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4±3)d。14例患者中,1例发生Ⅲ型血清肿,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4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腹外斜肌肌瓣缺血坏死、切口裂开、手术部位感染、肠梗阻或肠瘘等并发症。(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14例患者术前疝相关生命质量调查评分为(38±8)分,术后12个月为(77±15)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729, P<0.05)。(4)随访情况: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无切口疝复发或腹壁膨出。 结论: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可应用于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手术并发症较少,可改善患者疝相关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ublay技术在腹外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腹外疝主要包括腹股沟疝、腹壁疝等,无张力修补术是成人腹外疝的主要治疗手术方式。sublay技术是腹外疝修补的理想技术,其将补片置于肌后、腹膜前间隙,修补可靠,疝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少;补片不与腹腔脏器接触,可避免术后腹腔粘连等补片相关并发症发生。近年来,随着腹外疝修补理念的不断更新,疝与腹壁外科专家更倾向将腹壁问题留在腹壁层次解决。因此,sublay技术备受疝外科医师重视。基于sublay技术的各种新技术、新手术方式层出不穷,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开放、腹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腹外疝修补术中。笔者总结sublay技术在腹股沟疝和腹壁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介绍应用sublay技术治疗腹股沟疝和腹壁疝的经典手术和新手术,旨在推进腹外疝的规范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L型腔镜拉钩辅助经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巨大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L型腔镜拉钩辅助显露下行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老年巨大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20—2021年间180例老年巨大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行L型腔镜拉钩辅助显露下的TAPP治疗,对照组行常规腔镜TAPP治疗。结果:手术用时间[(56.8±8.3)min和(62.5±6.9)min, t=3.509, P=0.001]、术中出血量[(18.0±5.3)ml和(22.2±5.59)ml, t=3.698, P<0.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7.8±1.6)h和(18.7±1.4)h, t=3.043, P=0.003]、术后2 d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1.3±0.3)分和(1.6±0.3)分, t=3.509, P=0.001]、住院时间[(2.7±0.5)d和(4.1±0.6)d, t=3.746, P<0.001]和并发症发生率(3.3%和18.9%, χ2=4.406, P=0.036)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随访6~9个月,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L型腔镜拉钩辅助显露下行TAPP治疗老年巨大腹股沟疝具有操作方便、增加膀胱前间隙显露、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等优势,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腹膜前巨大血肿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例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TAPP)术后腹膜前巨大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手术结束距发现大出血的时间为2~5 d,主要表现为腹部或阴囊胀痛,伴有周围瘀斑及发热,术后3例使用了抗凝药,血红蛋白最低降至69~90 g/L,经CT检查确诊血肿,出血量预计在600~1600 ml。4例患者均对症保守治疗成功。本研究结果显示TAPP术后腹膜前巨大血肿的早期发现比较困难,疝囊较大掉入阴囊、术后抗凝是可能的诱因;术区周围较大的瘀斑提示可能存在术后大出血;术后检查穿刺孔,腹膜前间隙安置引流管,血红蛋白、彩超或CT的及时检查,均可以帮助早期发现术后出血;对血压和血红蛋白维持稳定的TAPP术后腹膜前巨大血肿患者,保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患侧外侧间隙入路腹股沟疝修补术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经患侧外侧间隙入路在腹股沟疝修补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东北国际医院普外二科开展的30例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经患侧外侧间隙入路进行腹股沟疝修补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效果,并总结手术方法、探讨手术意义。结果:3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2.64±12.05)min。术中腹膜破损5例,切口短期内疼痛1例,术后发生血清肿2例,无切口感染,血肿、慢性疼痛、补片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经患侧外侧间隙入路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手术在熟练掌握操作技巧的条件下是安全可行的,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腹膜前的解剖,对正确理解该区域局部解剖结构有积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