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横肌松解术在巨大腹壁疝修补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横肌松解术(TAR)在巨大腹壁疝修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72例巨大腹壁疝病人临床资料;男47例,女25例;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范围为29~79岁。病人选择TAR行腹壁缺损修补,同时使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肌后间隙加强修补。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并发症情况。(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采取门诊及电话方式随访,于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各随访1次,了解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72例巨大腹壁疝病人均施行TAR顺利完成腹壁缺损修补,同时使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肌后间隙加强修补。72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05±46)min,术中出血量为(55±15)mL,补片大小为(680±225)cm 2。(2)术后并发症情况:72例病人术后随访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术后1周7例病人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发生血清肿,大小为(460±130)mm 2,予以随诊观察;术后6个月上述病人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血清肿全部吸收。72例病人中,2例术后发生肠梗阻,考虑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于术后2周好转。随访期间72例病人均无手术部位感染、肠瘘及疝复发。(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72例病人术前、术后12个月疝相关生命质量调查评分分别为(40±12)分、(73±17)分,病人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527, P<0.05)。 结论:TAR应用于巨大腹壁疝修补术中安全、有效,能够改善病人疝相关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组织分离技术治疗腹壁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组织分离技术(CST)治疗腹壁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同济医院和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因腹壁肿瘤行CST手术治疗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腹壁肿瘤患者均采用CST技术治疗。肿瘤病理类型以隆突性皮纤维肉瘤最多(4例),其次为硬纤维瘤(2例)和结肠癌腹壁转移(2例)。术前CT测量平均肿瘤最大横径(5.3±1.5)cm,肿瘤切除后平均腹壁缺损最大横径(9.4±1.4)cm。7例患者采用前入路CST(2例保留脐周腹壁穿支血管神经束,5例采用腹横肌松解技术)。10例患者使用合成补片,2例因为感染切口或联合肠管切除未使用补片。术后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3例,腹腔高压及肺不张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患者于术后17个月死于结肠癌肝转移,其余11例无肿瘤复发,无腹壁切口疝发生。结论:在保证充分切缘的前提下,在腹壁肿瘤患者中使用CST技术可以有效关闭缺损,重建腹壁功能,防止切口疝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横肌松解术在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腹横肌松解术(transversus abdominis muscle release,TAR)在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收治的25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中,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0±11.4)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31.15±5.83)kg/m2.平均腹壁缺损宽度(11.40±1.36)cm.22例为中线切口疝,3例为侧方切口疝.4例为复发性切口疝.所有患者均采用TAR+后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进行腹壁功能性重建,并采用肌后补片加强修补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152.0±31.6)min,术中出血量(116.8±44.1)cm3,住院时间(13.9±2.9) d.术后有2例出现浅表手术部位感染,4例Ⅲ型血清肿,1例不完全机械性肠梗阻,均经非手术治疗后治愈.无补片感染、肠瘘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有复发、腹壁膨出病例.结论 腹横肌松解术+后组织结构分离术是腹壁巨大切口疝治疗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修补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下腹横肌松解术治疗巨大腹壁疝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2年美国学者Novitsky等[1]报告了一种全新的后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腹横肌松解术(transversus abdominis muscle release,TAR).该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解剖理念,将腹壁解剖游离层面推进到前所未有的范围,改善了复杂腹壁疝的治疗效果.然而该手术需要采用中线大切口,术后存在切口并发症、疼痛增加及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等风险.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美国学者Belyansky等[2]在2016年报告了腹腔镜下进行TAR的病例.腹腔镜TAR技术难度大,耗时较长,即使是Belyansky的团队也仅施行了3例,而国内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我们在前期的尸体解剖操作练习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病例筛选,成功实施1例腹腔镜TAR,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型肉毒素用于巨大切口疝修补的辅助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在20%左右.对于有高危因素的病人, 手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可高达35%[1-2].切口疝修补的关键是关闭腹壁缺损和重建腹壁功能.随着腹壁外科技术的发展, 已有多种术中应用的技术降低腹壁肌肉张力, 包括前组织结构分离[3]、后组织结构分离加腹横肌松解术[4]等.但对于巨大切口疝, 这些技术仍不能确保在生理性张力下关闭缺损.近年来, 有报道一种新的切口疝修补辅助治疗技术, 即术前侧腹壁肌肉内浸润注射A型肉毒素 (botulinum toxin type A, BTA), 使腹壁肌肉的张力明显下降, 有利于巨大缺损的关闭.目前该理念和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疝外科医师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就目前BTA在疝和腹壁外科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作一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悬吊推拿运动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悬吊推拿运动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及局部核心稳定肌腹横肌、多裂肌的肌肉厚度改变,阐释悬吊推拿运动技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优势.方法:收集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中心门诊及入院治疗的LDH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推拿治疗组、悬吊运动训练组、悬吊推拿运动技术组,每组各28例.3组均接受包括活动方式调整、卧床休息制动、预防和矫正不良姿势、日常生活不良习惯、恢复期自我训练腰腹部核心力量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推拿治疗组予以揉擦、按压、弹拨等手法,放松腰部紧张的肌肉、肌筋膜链;悬吊运动训练组进行仰卧位和俯卧位的开闭链主动运动;悬吊推拿运动技术组进行弹拨经筋、松解筋膜,并结合侧卧位、俯卧位的开闭链主动运动.以上治疗均为30 min/次,1次/d,5次/周,疗程4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运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临床疗效;在治疗1周后用VAS量表评定3组患者的短期疼痛改善效果;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运用肌骨超声(MSUS)检测局部核心稳定肌腹横肌、多裂肌的肌肉厚度改变;在康复回访6个月时,统计3组复发率.结果:悬吊推拿运动技术组的治愈率高于其他2组(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JOA积分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其中悬吊推拿运动技术组均优于其他2组(P<0.05);3组治疗1、4周后VAS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悬吊推拿运动技术组均优于其他2组(P<0.05);3组经MSUS检测腹横肌、多裂肌肌肉厚度均有所改变,悬吊推拿运动技术组优于其他2组(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的康复回访发现,悬吊推拿运动技术组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结论:悬吊推拿运动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推拿治疗、悬吊运动训练,更容易激活核心稳定肌,具有临床疗效佳、复发率低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下全腹膜外Sublay修补在腹壁疝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价腹壁疝内镜下全腹膜外Sublay(TES)手术的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国内10所医院自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115例腹壁疝内镜下TES手术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情况、疝的特点、手术经过和结果。结果:115例计划实施TES的患者中,因严重腹膜破损中转为IPOM修补患者1例,其余均成功手术。可以缝合缺损患者108例(94.74%),需要永久补片固定患者15例(13.16%)。放置引流患者76例(66.67%),中位手术时间为144 min,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3~45个月,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例(17.54%),其中出现血清肿患者5例(4.38%)。绝大多数患者术后仅出现轻微疼痛,未出现慢性疼痛。结论:在腹壁疝的治疗中,对熟悉腹壁解剖的外科医师而言,TES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修复手段。在熟悉手术的基础上适应症可逐步拓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开放腹横肌松解术治疗造口旁疝合并切口疝2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开放腹横肌松解术治疗造口旁疝合并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连续收治的20例造口旁疝合并切口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开放腹横肌松解加肌后补片修补术,术后随访观察.结果 20例病人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62.3±10.2)岁.17例(85.0%)为结肠造口,3例(15.0%)为回肠造口.均使用标准型聚丙烯补片,补片大小为(553.9±102.5)cm2,手术时间为(146.5±35.8)min,术中出血(137.7±49.3)mL,住院时间为(14.6±3.1)d.术后1例出现浅表手术部位感染,2例Ⅲ型血清肿,均经非手术治疗后治愈.无补片感染、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随访16.9(5~45)个月,无疝复发或腹壁膨出病例.结论 开放腹横肌松解术是治疗造口旁疝合并切口疝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超声引导下经Petit三角区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用于成人嵌顿性腹股沟疝手术78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Petit三角区腹横肌平面(TAP)阻滞技术联合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8例嵌顿性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为初发嵌顿疝,均在TAP阻滞下松解嵌顿疝环行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结果 78例病人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35.2(30~70)min,术后住院时间为3.0(1~7)d.术中发现小肠及系膜嵌顿40例,结肠嵌顿7例,网膜嵌顿24例,腹膜前脂肪嵌顿6例,阑尾嵌顿1例.术后3例病人出现伤口脂肪液化,4例阴囊皮肤淤斑,2例阴囊血清肿,无补片感染及严重并发症病例.术后随访8(1~12)个月,随访率100%,手术侧均无复发,对侧新发腹股沟疝3例,无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 经Petit三角区TAP阻滞技术联合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于嵌顿疝病人尤其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的治疗具有优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腹腔镜IPOM七步法修补术在创伤性腹壁疝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腹腔镜内网片(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七步法修补术在创伤性腹壁疝(traumatic abdominal wall hernias,TAW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12例TAW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录像,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44~66岁,平均56.5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25.1±3.2)kg/m2,最大缺损长轴57~150mm,平均105.5mm,短轴45~105mm,平均68.5mm.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0例,机器挤压伤2例.评价腹腔镜IPOM七步法(即腹腔内松解腹壁粘连后,关闭筋膜缺损并置入补片加强腹壁)修补TAWH的可行性,观察术后复发情况,并结合手术录像分析TAWH的特点、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IPOM七步法修补术.术前行肉毒素腹横肌注射及渐进性气腹,未发现明显合并疾病.术中无结肠及小肠损伤病例,术后无肠瘘病例.术后恢复排气时间1~5d,平均2.3d,未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患者均在门诊进行体格检查,随访3~60个月,平均35.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IPOM七步法修补术治疗TAWH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