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木香茎皮的化学成分及其抗幽门螺旋杆菌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的茎皮为彝族药,彝族名为"理娃资姓",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等疾病,但其活性成分未见报道.该研究以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模型,试图阐明白木香茎皮的活性成分.采用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重结晶等方法从白木香茎皮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的木脂素:白木香双酯(1),以及18个已知化合物:咖啡酸二十二酯(2)、6-羟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3)、qinanone A(4)、6-羟基-2-(2-苯乙基)色酮(5)、6-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6)、6-羟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7)、6-经基-2-[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8)、6-羟基-2-[(1E)-2-(4-羟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9)、芫花素(10)、5-羟基-2-(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7-甲氧基-4H-1-苯并吡喃-4-酮(11)、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12)、(+)-丁 香脂素(13)、浙贝素(14)、aquilarin A(15)、caruilignan D(16)、(-)-榕醛(17)、pistaciamide(18)、原儿茶酸(19).抗菌结果显示,化合物2~7、10~11和13对Hp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6-羟基-2-(2-苯乙基)色酮(5)和6-羟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7)对Hp抑制作用最强,MIC均为6.25 μmol·L-1.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是白木香茎皮的主要活性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聚合物对尼群地平无定形固体分散体结晶抑制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价不同聚合物对尼群地平(nitrendipine,NTD)无定形固体分散体(amorphous solid dispersion,ASD)的结晶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溶剂蒸发法,分别以PVP、PVP VA和Soluplus等3 种聚合物为载体,制备90%载药量的尼群地平无定形固体分散体(NTD90%-ASD).以熔融淬冷法制备的无定形NTD药物为对照,采用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粉末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进行物相表征.再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无定形NTD和NTD90%-ASD的结晶过程,并计算结晶速率.结果 相较于无定形NTD,3 种NTD90%-ASD的结晶速率明显降低.结论 Soluplus对无定形NTD有明显的结晶抑制作用,PVP VA次之,PVP的结晶抑制作用较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哌立福新通过结合PqsE蛋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旨在探讨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24孔板静置孵育24 h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再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底部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通过玻璃试管静置孵育24 h构建气-液交界面生物膜,并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气-液交界面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将铜绿假单胞菌重悬于含有系列浓度的哌立福新培养基中,置于恒温摇床,连续检测其生长浊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时间-生长曲线,检测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增殖的影响,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通过分子对接中的Glide超精确模式将哌立福新与PqsE蛋白进行柔性对接,预测哌立福新与靶蛋白PqsE的结合力及结合模式;通过检测PqsE蛋白的催化底物硫醇的生成量,验证哌立福新对PqsE蛋白催化功能的抑制能力,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最后,通过等离子表面共振试验,验证哌立福新与PqsE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与未加哌立福新的对照组相比较,4~8 μg/ml的哌立福新可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底部和气-液交界面生物膜的形成;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的增殖无影响;分子对接试验提示哌立福新与PqsE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力,对接分数为-10.67 kcal/mol;哌立福新还能有效抑制PqsE蛋白的催化功能,与未加哌立福新的对照组相比,随着哌立福新浓度增高,PqsE蛋白酶受抑制程度越高;通过等离子表面共振试验发现PqsE蛋白与哌立福新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且其结合常数为6.65×10 -5 mol/L。综上,哌立福新可结合PqsE蛋白,干扰PqsE蛋白的催化功能并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通过高通量药物库筛选挖掘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通过高通量药物库筛选挖掘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简称:金葡)的新型抗菌药物。本研究的类型为实验性研究。金葡临床菌株均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分离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的痰液标本;通过摇菌培养浮游菌,检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药物库(包含1573种小分子)对金葡浮游菌增殖抑制作用;通过96孔板结合结晶紫染色,检测FDA认证药物库分子对金葡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通过微量肉汤稀释实验,检测纳入小分子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后,通过CCK-8实验检测小分子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通过将FDA认证药物库中的小分子浓度设置为100 μmol/L,初步筛选出218种对金葡浮游菌具有生长抑制作用的小分子。这些小分子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占118种。其次为抗肿瘤药物、抗炎/免疫类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和代谢疾病药物,分别占40、19、12、9、8和3种,未分类药物占9种。排除抗感染药物后,针对具有金葡浮游菌生长抑制作用排名前十的小分子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其次为神经系统药物和未分类药物维生素K3,其抑制率均达99.65%~100%。针对具有金葡生物被膜抑制作用的排名前十小分子也以抗肿瘤药物占比最高,其次为神经系统药物和抗炎/免疫类药物,其抑制率为50.22%~92.95%。通过微量肉汤稀释实验检测了第二轮筛选得到的51个小分子的MIC。其中,主要包括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抗炎/免疫药物、代谢疾病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和其他未分类药物,分别占22、5、3、9、2、5和5种,其MIC分布分别为1.56~50 μmol/L、6.25~25 μmol/L、6.25~25 μmol/L、0.2~50 μmol/L、25~50 μmol/L、1.56~50 μmol/L和0.1~12.5 μmol/L。综上,通过高通量药物库筛选出的小分子最低抑菌浓度值均为微摩尔级别,成药能力强且可改造性高。其高效的浮游菌和生物被膜抗菌作用有望为针对金葡的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iaS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控变异链球菌耐酸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LiaS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对变异链球菌(Sm)593号(Sm 593)临床株耐酸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Sm 593及其liaS和liaR基因敲除株为研究菌株,采用全自动生长曲线测定仪检测并绘制pH=5.5环境中各菌株的生长曲线;用菌落计数法检测细菌的适应性耐酸能力;使用Laurdan探针、氢-钾腺苷三磷酸(ATP)酶试剂盒、质子通透性检测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探究LiaS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介导的耐酸机制。体外构建各菌株的生物膜,通过结晶紫染色法、菌落计数法、SYTOX探针检测法和蒽酮-硫酸法探究各菌株的生物膜总量、活菌数、胞外DNA(eDNA)和胞外多糖含量;采用RT-qPCR法检测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pH=5.5环境中,liaS和liaR基因敲除株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 P<0.05)。适应性耐酸曲线显示敲除株与野生株相比,固有耐酸和适应性耐酸能力均显著下降( P<0.05)。对三菌株无预酸化处理20和40 min以及预酸化处理20和40 min后,liaS基因敲除株生存率[(8.98±2.00)%、(0.18±0.07)%、(14.88±8.64)%、(0.82±0.91)%]和liaR基因敲除株生存率[(0.38±0.19)%、(0.34±0.18)%、(7.89±2.02)%、(1.52±0.37)%]均分别显著低于野生株[(32.49±9.75)%、(1.27±0.32)%、(62.76±29.06)%、(8.02±1.25)%](均 P<0.05)。此外,liaS和liaR敲除株膜流动性(0.18±0.04和0.18±0.05)均显著低于野生株(0.08±0.05)(均 P<0.01);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基因fabM表达水平(0.52±0.11和0.57±0.05)与野生株(1.04±0.30)相比均显著降低约1/2(均 P<0.001);H +-ATP酶活性(917.06±59.53和469.53±47.65)与野生株(127.00±50.71)相比显著升高7.22和3.70倍(均 P<0.001),且编码H +-ATP酶基因atpD的表达水平(3.39±0.21和1.94±0.17)也较野生株(1.00±0.15)显著升高3.39和1.94倍(均 P<0.01)。liaR基因敲除株的终末pH值(4.76±0.01)显著低于野生株(4.90±0.00),liaS基因敲除株的终末pH值(5.19±0.01)显著高于野生株(均 P<0.001)。liaS和liaR基因敲除株与野生株相比,Sm 593生物膜总量未发生明显变化,生物膜活菌数均显著少于野生株(均 P<0.05),且eDNA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株(均 P<0.01)。liaS基因敲除株生物膜水溶性多糖含量与野生株相比显著增加1.88倍( P=0.003)。liaS和liaR基因敲除株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gtfD表达水平较野生株显著升高47.43和16.90倍(均 P<0.05),liaS基因敲除株中gtfC基因比野生株显著高表达1.65倍( P=0.014)。 结论:LiaS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通过调控膜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和胞膜流动性,参与Sm 593的耐酸过程;LiaR反应调节蛋白还可参与调节膜质子通透性,增强Sm 593的耐酸能力;此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可负向调控生物膜胞外基质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模拟微重力对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痰标本中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表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模拟微重力对从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来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表型的影响。方法:利用微重力三维细胞培养系统建立鲍曼不动杆菌模拟微重力株,同时建立正常重力株作为对照组,利用Bioscreen观察两菌株的生长速度,通过涂抹平板计数法对两菌株进行菌落计数,通过观察两菌株在含有5 mmol/L过氧化氢(H 2O 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存活率研究两菌株的氧化应激性,通过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两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K-B纸片法观察两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 结果:与正常重力株比较,模拟微重力株生长速度减慢,尤其是在10 h以后;平板菌落计数结果显示,与正常重力株比较,模拟微重力株生长受到抑制,菌落数为(2.33±0.61)×10 13CFU/L比(4.87±0.63)×10 13CFU/L( t=4.865, P=0.040);模拟微重力株在H 2O 2溶液中存活率降低,为(51.43±0.97)%比(56.53±2.54)%( t=4.715, P=0.042);模拟微重力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下降,吸光度( A) 570值为0.449±0.014比0.506±0.024( t=8.692, P=0.013);阿米卡星对模拟微重力株的抑菌环直径(15.17±0.21)mm,比正常重力株(13.77±0.15)mm增加( t=6.725, P=0.021)。 结论:模拟微重力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速度、氧化应激性、生物膜、抗生素敏感性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没食子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没食子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方法:2020年1-6月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筛选出临床分离的强产膜铜绿假单胞菌;用微量稀释法检测没食子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四甲基氮盐(XTT)测定没食子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的黏附性和最小抑膜浓度(SMIC)。结果:筛选出PA08、PA12、PA18、PA35、PA53、ATCC27853 共6株强产膜菌作为实验菌株。没食子酸对PA08、PA12、PA18、PA35、PA53、ATCC27853的MIC分别为150 mg/L、150 mg/L、75 mg/L、150 mg/L、150 mg/L、150 mg/L。75 mg/L的没食子酸可明显抑制PA18菌株的早期黏附( t=3.766, P<0.05);150 mg/L的没食子酸均可明显抑制PA08、PA12、PA18、PA35、PA53、ATCC27853的早期黏附( t=4.562、3.787、6.769、11.29、5.719、7.251,均 P<0.05);300 mg/L的没食子酸可明显抑制6 h时PA18菌株的黏附( t=6.012, P<0.05)。PA12、PA35、PA53的SMIC 50为75 mg/L,PA08、PA18、ATCC27853的SMIC 50为150 mg/L。 结论:没食子酸可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早期黏附,影响其生物膜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RNA-628-3p对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的靶向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miRNA-628-3p(miR-628-3p)对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靶向关系。方法:设立空白对照组(未经处理的H1299细胞)、miR-NC组(转染空载质粒的H1299细胞)、miR-628-3p-M组(转染含miR-628-3p模拟物序列质粒的H1299细胞)、miR-628-3p-I组(转染含miR-628-3p抑制序列质粒的H1299细胞)。各组细胞培养72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晶紫染色测定细胞单克隆形成数,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水平,Transwell法测定细胞侵袭能力,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测定细胞中miR-628-3p、IGF-1R 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细胞中IGF-1R蛋白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miR-NC组比较,miR-628-3p-M组细胞存活率[(42±7)%比(78±6)%、(76±7)%]、单克隆形成数[(235±35)个比(614±89)个、(618±75)个]、侵袭细胞数[(265±85)个比(693±185)个、(703±119)个]、IGF-1R mRNA相对表达量(2.17±0.14比3.38±0.15、3.37±0.13)和IGF-1R蛋白相对表达量(0.34±0.13比0.89±0.19、0.88±0.18)均低(均 P<0.05),细胞凋亡率[(9.30±3.51)%比(3.30±1.54)%、(3.10±1.94)%]、miR-628-3p相对表达量(6.93±0.17比3.29±0.15、3.30±0.16)均高(均 P<0.05);而miR-628-3p-I组细胞存活率[(90±6)%]、单克隆形成数[(1 063±102)个]、侵袭细胞数[(1 985±426)个]、IGF-1R mRNA相对表达量(4.30±0.18)和IGF-1R蛋白相对表达量(1.47±0.17)均高(均 P<0.05),细胞凋亡率[(0.90±0.20)%]、miR-628-3p相对表达量(1.93±0.18)均低(均 P<0.05)。与miR-628-3p-M组比较,miR-628-3p-I组细胞存活率、单克隆形成数、侵袭细胞数、IGF-1R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均 P<0.05),细胞凋亡率、miR-628-3p相对表达量均低(均 P<0.05)。 结论:调节miR-628-3p水平对H129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有影响;miR-628-3p与IGF-1R可能有靶向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热休克转录因子1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抗氧化和抗衰老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方法:利用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9(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人ARPE-19细胞系中 HSF1基因,构建并获得2种HSF1缺失ARPE细胞株(ARPE/Hsf1 -/-),分别命名为H8、H9细胞株。取野生型、H8和H9细胞株,应用DHE探针染色结合流式分析技术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含量,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测定细胞周期;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不同培养时间点细胞活力值;采用结晶紫染色实验测定细胞相对存活率;采用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实验检测衰老细胞比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株中热休克蛋白(HSP)70、HSP27、聚集素(CLU)、p53、p21和白细胞介素(IL)-1β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细胞株中p53、p21、IL-6、IL-8、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水平。比较各细胞株在不同热休克处理条件下和HSP90抑制剂IPI504处理下热休克反应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各细胞株不同浓度H 2O 2处理后相对存活率,比较各细胞株经或未经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处理后p21蛋白相对表达量。 结果:基因测序显示H8和H9细胞株成功携带突变基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8、H9细胞株不表达HSF1蛋白,HSF1在ARPE-19细胞中被成功敲除。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H9细胞株中的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细胞株HSP90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9, P>0.05)。在不同热休克刺激和IPI504诱导下野生型细胞株中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和H9细胞株的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相应处理的野生型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和H9细胞株培养24、48、72和96 h的细胞活力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比较,H8和H9细胞株G1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53、p2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比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衰老相关炎症因子IL-6、IL-8、IL-1β、MCP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H8和H9细胞株ROS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细胞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H8和H9细胞株经NAC处理后p2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未经NAC处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H8和H9细胞株200、400、600、800 μmol/L H 2O 2处理条件下细胞相对存活率明显低于野生型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敲除HSF1可下调HSP的表达,激活ROS/P53/P21通路,诱导RPE细胞衰老,并增加RPE对氧化应激刺激的敏感性。HSF1在RPE细胞中可能具有抗衰老和抗氧化调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sn2基因缺失对变异链球菌饥饿耐受和寡营养环境下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csn2基因缺失对变异链球菌( Streptococcus mutans,Sm)饥饿耐受和寡营养环境下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方法:培养Sm csn2基因的缺失菌株及回补菌株,通过设置不同浓度梯度培养基创造寡营养生长环境供其生长。生长曲线检测寡营养生长环境下Sm的生长,结晶紫染色,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寡营养生长环境下Sm的生物膜表型,蒽酮硫酸法检测Sm生物膜中胞外多糖的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生长曲线结果显示csn2基因缺失抑制了饥饿胁迫下Sm的生长,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野生型菌株、csn2基因缺陷株、回补菌株在营养充足培养条件下所得生物膜胞外多糖/细菌比值为0.44±0.07、1.05±0.13和0.57±0.08,在寡营养条件下所得生物膜胞外多糖/细菌比值为0.93±0.24、3.05±0.21和1.32±0.46,表明csn2基因缺失增强了Sm在寡营养环境下胞外多糖的合成能力;在饥饿胁迫下,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gtfB、gtfC的表达水平分别显示出2.5和1.8倍的增加,gtfD的表达水平下调2/3。结论:csn2基因对Sm的生理功能及毒力特性表现出多种影响,包括饥饿耐受和胞外多糖合成,这些改变可能与csn2基因缺失引发复杂的调控网络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