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前列腺电切镜引导置管治疗直肠低位吻合口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硬质直肠镜经肛门精准评估及引导置管治疗直肠低位吻合口漏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12月用前列腺电切镜对直肠癌Dixon术后8例临床症状严重的低位直肠吻合口漏进行评估治疗的患者资料,按国际直肠癌协作组(ISREC)分级标准进行分级:B级1例,C级7例,在电切镜监视引导下,实施“3管4腔置管引流法”,彻底冲洗清除骶前及直肠周围残腔内残留的肠内容物、坏死组织、异物等,监测患者吻合口漏的情况及感染相关指标,评估该方法临床疗效。结果:8例患者用前列腺电切镜经肛门精准评估并置管引流治疗后6例痊愈出院,平均愈合时间13(9~18)d。1例因出现吻合口出血及直肠阴道瘘,1例因吻合口完全离断、回缩当即行永久性降结肠造瘘。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无1例死亡。结论:将前列腺电切镜作为冲洗式直肠镜精准评估及引导置管引流治疗直肠低位吻合口漏是一种安全、便捷、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孔腹腔镜辅助在单腔结肠造口还纳中的应用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在单腔结肠造口还纳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0 年 5 月 1 日至 2022 年 4 月 20 日行单孔腹腔镜辅助还纳的 5 例结肠单腔造口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观察术中粘连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术后初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 3d疼痛评分、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瘘、术后肠梗阻、腹内感染)及伤口愈合等级情况.结果 5 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单孔腹腔镜下造口还纳术,无中转开腹、肠损伤、输尿管损伤等情况发生.术中中位腹腔粘连评分为 5(2,6)分,中位手术时间为 225(165,32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 80(20,120)ml.术后 1 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术后均无吻合口漏/瘘、肠梗阻、腹内感染发生,1 例患者伤口乙级愈合,所有患者术后均早期下床活动,术后 3d中位疼痛评分为 3(2,4)分.结论 单孔腹腔镜辅助可应用于腹腔粘连较重的单腔结肠造口还纳,在减轻术后疼痛、术后快速康复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直肠瘘或膀胱瘘致盆部顽固疼痛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宫颈癌、直肠癌综合治疗(放疗、手术、化疗及其他治疗)后出现直肠瘘、膀胱瘘导致盆部顽固疼痛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盆腔疼痛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患者综合治疗后出现盆部顽固疼痛的原因,观察临床治疗后相应的疗效。结果:32例肿瘤患者综合治疗后出现盆部顽固性疼痛,其中宫颈癌22例,直肠癌10例。全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为(7.88±1.31)分。32例患者中,直肠阴道瘘或回肠阴道瘘16例,膀胱阴道瘘9例,直肠会阴瘘5例,膀胱阴道直肠瘘2例。32例患者初期给予药物止痛治疗,并根据溃破脏器行相应的近端肠管及肾盂造瘘,截留肠内容物及尿液,疼痛未明显缓解,以上方式治疗1周疼痛评分为(8.13±1.13)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17)。后期根据肿瘤是否复发、脏器是否有保留价值、手术是否受益、生存时间与提高生活质量权衡等综合评判,行病变脏器切除或修补,手术方式包括瘘口的修补、局部清创+近端肠液截留冲洗、乙状结肠远端闭合+近端造瘘术、后盆腔脏器切除、前盆腔脏器切除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术后1周患者疼痛完全缓解或消失,疼痛评分为(1.72±1.37)分,与术前、初期手术之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姑息性肾盂造瘘及近端肠管造瘘不能有效缓解盆底顽固性疼痛,缓解疼痛的根本方法为彻底阻断肠液、尿液的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1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及预后,为降低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发生率、减少远期肾功能的丢失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非泌尿系统手术导致的医源性输尿管损伤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5例;左侧7例,右侧12例;平均年龄为6岁(1~12岁)。对其损伤原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处理原则以及远期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例患儿中因腹膜后或盆腔肿瘤手术损伤输尿管的13例,因阑尾切除术、疝囊高位结扎术、巨结肠根治术导致输尿管损伤的各2例。术中即刻发现并处理者有6例,其中输尿管肾盂吻合2例、输尿管端端吻合3例、输尿管再植1例。术后延迟发现者13例,术后诊断时间从4 d至3年。13例中2例因疝囊结扎术所致的输尿管损伤直接行输尿管再植术;其余11例先行肾造瘘,二期行肾盂输尿管吻合术1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3例、输尿管再植术1例、膀胱肌瓣成形术2例,阑尾代输尿管2例,剩余2例造影发现输尿管自行愈合,未再次手术。术后平均随诊时间为17个月(8~242个月),术中即刻修复的6例和因疝囊结扎术所致的输尿管损伤直接行输尿管再植术的2例肾盂输尿管未见明显积水,其余11例患儿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积水,但随诊保持稳定。结论: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多发生于腹膜后、盆腔及腹股沟区手术中。术中、术后如能及时发现,对症正确处理,远期肾脏功能多可保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对术后并发吻合口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左结肠动脉(LCA)的保留对预防术后并发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8月—2019年12月濉溪县医院普外科直肠癌患者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3~89岁,中位年龄51岁。32例均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15例纳入观察组,未保留左结肠动脉的17例纳入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清扫总数目、肿瘤距肛门距离、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术中回肠造瘘比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术后排粪失禁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影响吻合口血供的基础疾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间比较,术中出血量、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清扫总数目、排粪失禁、肿瘤距肛门距离、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手术时间观察组为(178.5±19.4)min,略长于对照组的(150±13.2)min;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1.87±4.64)d,短于对照组的(13.46±1.1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06、2.873, 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均未行回肠造瘘且无吻合口漏发生,而对照组术中7例行回肠预防性造瘘、术后发生4例吻合口漏,且4例吻合口漏情况均出现在未行预防造瘘的患者;两组患者术中回肠造瘘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7、0.019)。 结论: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并且能彻底清扫第3站淋巴结,并完成肿瘤根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巨结肠腹腔镜Soave术后吻合口裂开免造瘘一期缝合术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33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后10例出现吻合口裂开,2例经保守治疗获愈,另外8例行免造瘘一期缝合术。术中清除直肠周围脓肿,腹腔镜下腹腔及直肠周围彻底冲洗,松解腹腔粘连,切除吻合口缘坏死组织后,用4号可吸收线一期缝合裂口,在直肠后及腹腔置管引流。10例吻合口裂开患儿的平均年龄为42.4个月,大于无吻合口渗漏患儿的20.6个月。直肠检查示:吻合口裂开位于5点4例,6点3例,7点1例,0点2例,其中8例并发腹膜炎。平均术后(8.8±4.3)d行吻合口缝合,一期缝合8例均未行回肠造口术。缝合后3~5 d停腹腔及直肠后引流。8例均经一期缝合后治愈。术后3周开始扩肛4~6个月。随访时间6~68个月,患儿每日排便2~3次,无污粪。彻底冲洗腹腔及直肠周围间隙,行免造瘘一期缝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腹腔镜Soave术后吻合口裂开是一个安全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守治疗后肠狭窄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保守治疗后因肠狭窄行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比较NEC单发与多发肠狭窄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67例行NEC保守治疗后发生肠狭窄且接受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基本信息、NEC发病情况、肠狭窄术前检查、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分析NEC保守治疗后的临床特点及与肠狭窄发生之间的关系、手术预后以及诊治经验。将肠狭窄患儿分为单发狭窄组和多发狭窄组,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67例行NEC保守治疗后出现肠狭窄的患儿中,术前经肛门造影阳性率为83.9%(47/56)。60例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7例行肠造瘘术。中位手术时间为发生NEC后第39天,中位手术时体重为2.53 kg。术中证实单发肠狭窄34例(34/67,50.7%),多发肠狭窄33例(33/67,49.3%)。共123处狭窄,除1处狭窄横跨小肠和结肠(自末端回肠至乙状结肠)以外,小肠狭窄65处[以末端回肠为主(37处)],结肠狭窄57处[以升结肠为主(27处)]。2例术后放弃治疗,2例一期吻合患儿因病情加重改行肠造瘘术,其中1例死亡,1例于术后12个月关闭造瘘。6例出院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肠管脱垂2例,黏连性肠梗阻4例;其余61例均恢复良好。手术治疗NEC保守治疗后肠狭窄的长期存活率为95.5% (64/67)。多发狭窄组切除肠管长度和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单发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EC保守治疗后肠狭窄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多发狭窄比例较高;且狭窄好发于末端回肠和结肠,术前下消化道造影阳性率较高。术中应仔细探查、彻底切除狭窄段;多发狭窄通常不影响术后恢复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4例在上尿路结石治疗过程中出现真菌感染的患者。例1男性,55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多次体外碎石史。因发热性尿路感染收入肾内科,抗菌治疗期间发现右输尿管结石,转泌尿外科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出现发热及真菌性败血症。例2女性,48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外院右肾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转阴。停用氟康唑后2~4周症状复发并尿细菌培养结果转阳,病情反复迁延1年。我院CT检查示双肾多发小结石,右肾结石为残石或复发无法明确。例3男性,74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后。左侧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依据药敏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症状略有缓解但尿细菌培养不转阴,停用氟康唑后症状加重,病情迁延1.5年,CT检查示左肾下盏结石。例4男性,47岁,既往体健。左肾结石术后反复尿频、尿急、尿痛0.5年,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合并左肾铸型结石。结果:例1患者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真菌血流感染,予静脉滴注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后体温正常,出院后1周出现真菌性眼内炎于眼科继续治疗。例2患者一期行双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行双侧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术后尿路真菌感染治愈。例3患者行左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采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抗真菌治疗,体温正常后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但术后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仅至术后1周,导致左肾盂内真菌球形成并二次行输尿管软镜手术清除肾盂内真菌球,术后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配合氟康唑300 mg肾盂内持续滴注1周,最终治愈。例4患者行经皮肾造瘘引流配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2周后行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术后持续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至支架管拔除、尿细菌培养转阴,患者治愈。结论:糖尿病是上尿路结石合并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如不彻底清除结石,真菌感染难以控制,术后易复发。应在抗真菌治疗的基础上清除结石,术后应持续抗真菌治疗直至尿路支架管拔除后至少2周。真菌血流感染诊断后的1周内应行眼科检查筛查眼内炎,明确有无组织播散,以决定疗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结肠型巨结肠误治的再手术诊疗经验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既往误治的全结肠型巨结肠(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TCA)病例的误治原因、再手术流程及预后,以提高对TCA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TCA的71例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首诊是否接受合适的手术方案,将患儿分为误治组与无误治组。误治组17例,无误治组45例,确诊后放弃治疗9例。误治组首诊均在三级甲等医院(综合医院9例,儿科专科医院8例)。术前误诊10例,无误诊7例。分析误治组患儿首诊信息、再手术原因及诊疗流程。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患儿预后,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生长发育和排便功能。排便功能评估采用Rintala评分,评估时患儿年龄需≥4岁。结果:术前误诊患儿均未接受巨结肠手术,无误诊患儿6例行巨结肠手术,1例行升结肠造瘘,手术年龄为26(4,240)d。首次术后出现腹胀16例(16/17,94.1%)、排便困难14例(14/17,82.4%)、呕吐13例(13/17,76.5%)、小肠结肠炎10例(10/17,58.8%)。无误诊患儿再手术原因主要为痉挛段残留(5/7,71.4%)。除2例首次术后明确痉挛段残留以及1例吻合口漏患儿外,其余均再次接受术中多点冰冻病理检查(14/17,82.4%)。误治组17例患儿均再次接受巨结肠根治手术。与无误治组(41例已完成根治手术)相比,误治组平均手术次数、造瘘比例和最终根治手术年龄均明显高于无误治组[手术次数,3(3,5)次比1(1,2)次, P<0.001;造瘘比例,12/17比16/41, P=0.028;根治手术年龄,525(197,1971)d比164(29,464)d, P=0.007]。随访到误治组15例,无误治组31例,随访时间为5.4(2.1,8.0)年。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生长发育情况和Rintala评分无显著差异。 结论:TCA误治原因主要为术前误诊、手术经验不可靠和术中病理结果偏差。最终根治术前建议再次行多点冰冻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先行造瘘。首诊误治的TCA患儿的诊疗时间明显延长,但总体预后尚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致急性肠坏死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儿科医生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12岁因慢性肠系膜缺血所致的急性肠坏死女性患儿,体重14 kg,身高115 cm,曾有6年餐后腹痛病史,以持续性腹痛3 d,伴呕吐入院。入院诊断为急性消化道穿孔。急诊行开腹探查,术中见空、回肠总长约150 cm(无肠旋转不良),小肠远端约80 cm肠管缺血性坏死,并2处穿孔。行坏死肠管切除,近端空肠造瘘术。术后待病情稳定后,行肠系膜上动脉超声、腹部增强CT及腹腔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提示肠系膜上动脉管径细小,血流缓慢。通过Pubmed、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2019年10月前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行关瘘术后,给予经口饮食并于关瘘术后14 d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儿可进普食,但餐后腹痛症状无缓解,体重不增。术后半年,餐后腹痛症状缓解,体重未增长。结合影像学检查,考虑患儿急性小肠缺血坏死由慢性肠系膜缺血所致。文献检索,共有59例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的病例报道。患儿的主要症状包括餐后不适或腹痛19例(51.4%),生长发育停滞或体重下降5例(13.5%),高血压或恶性高血压3例(8.1%),消化道出血并出血性结肠炎1例(2.7%),缺血性胃炎伴溃疡1例(2.7%),无明确症状17例(45.9%)。狭窄受累的血管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肾动脉、髂外动脉、前支主动脉。治疗方法包括开腹手术血管成形术和介入治疗下的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绝大部分有症状的患儿,一次或多次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诊断困难,若能及时诊治,预后较好,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